电子战:从昨天眺望明天
——序《隐蔽的较量——空军击落U-2飞机的电子战》
国防大学教授 乔 良
为一位我所敬重的老军人、老前辈的书作序,我知道无论是年龄辈分,还是人生阅历,我都没有资格,但老部长田在津嘱意于我,做为晚辈,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
这是一部回忆录。但这决不仅止是一部退休老军人对自己戎马生涯中那些值得记忆的战斗片段的回顾。这是对中国空军青年时代最年轻的一支部队——地空导弹部队初创即辉煌的早期岁月的记录,或者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光荣战史。但,即使如此评价,仍不足以道尽这部书的价值。因为它更应被看作是那些至今仍让人不可思议的奇迹般战斗的精辟总结,而这些由这段历史的全程参与者用一手资料,亲身经历和清晰记忆组成的篇什,不仅是极其珍贵的战史记录,还是对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如何进行导弹防空作战,特别是防空作战中如何进行电子战的绝佳启示录和教科书。
在既往人们的印象中,一提起“打U-2”这个话题,首先想到的就是“SM-2”或“红-1”、“红-2”导弹。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谁都知道“U-2”飞机是导弹打下来的。没有多少人,甚至其他军兵种的军人,知道这一系列作战行动背后,电子战所起的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就像一场胜仗打下来,人们往往会记住把军旗插上主峰的尖刀部队一样,很少能记住后勤保障部队的番号一样,但真正的军人却深切懂得:打仗就是打后勤。
不过,如果把作战行动中,操纵导弹作战同电子战的关系,与主攻部队和后勤保障的关系相类比,其实并不确切。因为电子战与导弹防空作战,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间不是简单的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倘若有人硬要分出二者在作战中究竟孰轻孰重,结论可能让人大跌眼镜:没有电子战的胜利,就不会有导弹防空作战的胜利。这是被我们这支军队在40前率先证明(因为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是第一个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国家),并且也在此后被苏联人、美国人反复证明的战场真理:
谁能主导电子战,谁就能主宰战场。
近半个世纪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猛发展,并因此全面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风貌。尽管人们在谈论战争的维度时,习惯于陆海空天电的排序,但从军事技术层面讲,“电子战”、“网络战”所构成的“网电空间战”能力,却已毫无疑问的后来居上,成为了第一战斗力。这一至今还未能被各国军队普遍接受的结论,早在40前,就已被本人全程参与的中国空军地导防空作战实践所反复演示并验证。《隐蔽的较量》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刻舟求剑,是对人们的认识滞后于事物的演变和发展的形象写照。时至今日,当以电子技术和芯片技术为标志的这一轮军事革命,因技术日臻成熟,潜力逼近极限而渐近尾声时,人们对一个小小的电子管和更小的芯片就能改变战争的风貌,还没能做好充分接纳的精神和知识准备。这对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类特别是掌握着信息化武器的军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世界外观所呈现的个体性表征,使人们凭直觉把整体性世界区分成各个部分去认知和理解。即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早已把整个世界都纳入网电空间而焊接成了一“域”,人们也仍然习惯于将其切分成不同的“域”块。如军人就把作战空间切分成陆、海、空、天、电五大维度一样,以为自己将在五种维度下作战,而网电空间战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维。甚至在联合作战这一试图把五维空间打通成一体的概念中,网电空间战,也只是一种作战领域和作战样式而已。全然不懂大千世界已然“被信息化”了。这样的滞后思维不可能跟上技术飞跃的步伐:舟已远离湖面,剑却沉在了湖底。然而,能在未来战场上稳操胜券者,一定是把全部战场做为一个整体观察和思考,操作并控制的人。只有如此,他才能找到那把打开胜利之门的密钥:那就是,谁能控制网电空间,谁就能控制战场;谁能在网电空间战中占上风,谁就是战争的赢家。这是现代战争发展到今天,谁也无法逆转的大趋势。早在40年前,就在与他和战友的战斗实践中,窥见了这一趋势的端倪,并以自己一次次在与对手猫鼠博弈、道魔消长的较量中,成功地以对手的失败——U-2飞机五次坠落——验证了这一点:
电子战(今日已衍化成为信息战或网电空间战)是一切战斗、战役乃至战争的前提。与此相比,制空权、制海权、甚至制陆权与制天权,都已向制网电权拱手交出了未来战场的第一制权。何况制天权的争夺,本身就是网电权的一部分。套用邓小平的一句话说,现代战争,“没有制空权,什么仗都打不下来”,是的,未来战争,没有制网电权,什么仗都打不下来。
道理,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在未来战争中拿到制网电权?技术的进步是必须的,但更必须的,是思维的进步。漫长的进化史证明,人类在时间的坐标系上,并不总是处在思维进步状态。退化,会不时发生。看看《隐蔽的较量》中向我们展示辉煌战例的那些前辈们,那些在明知自己器不如人也技不如人的境况下,硬是凭着超越对手的思维能力,把简陋落后的装备潜力组合发挥到极致,从而使自恃装备优良的对手一次次败于手下的前辈们!如果至此我们还不能再悟出点儿什么,做为这些杰出前辈的后来者,手握远比前辈们先进的多得多的武器装备,却除了仅仅知道技术操作而外,几乎全然没有了前辈们那种大无畏的蔑视对手、压倒困难、绞尽脑汁发挥自己的优势,追求胜利的胆识和智慧,我们是不是应该倍感羞愧?
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隐蔽的较量》,就不再是一个老战士对当年战斗的复述,而是留给我们的一份无价的军事思想遗产。即使时过境迁,书中闪烁的可贵的军事思想,作战模式,仍可以成为我们在操作新型武器装备时,与对手展开较量的原则和理念:
从缴获敌U-2机载“回答欺骗式干扰机”,到我方马上研制出“26号反回答欺骗式干扰电路”,我们可以学会什么是“敌变我变”;
从“26号反回答欺骗式干扰电路”推出不久,不等敌人想出应对办法,又紧随其后推出更有效的“28号反干扰电路”,我们可以学会什么是“先敌而变”;
从“近快战法”击落敌机后,又发明“假重复频率”与之配合,我们可以学会什么是“一仗一变”;
从不同战法组合,不同部队组合,让对手防不胜防,逃无处逃,我们可以学会什么是“多变应战”。
《隐蔽的较量》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这些。在具体的战法思路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会的是,老前辈们灵活多变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军事辩证法思维。在我看来,整本书中,没有比面对成均将军——打U-2作战行动的总指挥的质询时,说过的一句话更具有辩证法意味了:没有干扰不了的雷达,也没有反不掉的干扰。这句话既深刻地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悖论和矛盾,又积极地透射出人的主观世界面对客观现实时的清醒和自信。这既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又是对解决事物矛盾的态度。在我看来,这正是《隐蔽的较量》一书的灵魂。地导防空,电子战,敌我较量,永远是一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此消彼长,技高者胜。这就是田在津老前辈在他这部心血之作中,对我们所有后辈军人最有价值、最富深度的启示。
谨以此序向田在津老部长和参加过打U-2战斗的前辈们致敬!
2014.10.26.改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