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廉价时代可望提前回归
杨鸿玺 刊发时间:2008-11-07 光明网-光明观察
:杨鸿玺(系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7月11日国际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纪录,此后迅速回落,在9月中下旬又出现回涨,但随后继续呈现波浪式下跌至今不止。自10月6日跌破90美元,仅10个交易日内,国际油价跌幅达2
2%。11月初,油价一度接近60美元,伦敦油价则跌破过60美元。
油价暴跌迎接低油价时代回归
近期油价暴跌原因众多。第一,投机资金在风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威胁下大幅撤离,挤压出几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中的巨大泡末成分,从而加速了油价的急速暴跌势头和轨迹。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商品期货投机资本达2600亿美元,其中50%用于石油期货合约交易,比5年前涨幅达1900%。美国10月10日公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已经有390亿美元资本撤离国际石油市场。
第二,经济形势严峻。虽然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来的油价波动轨迹看,世界经济增长未必导致油价上涨,但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下降进而影响石油价格却是存在必然性。近几个月来,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不仅影响美国经济,也冲击世界经济,直接打击民众尤其是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
第三,几年来炒作的所谓布什政府要在卸任前打击伊朗的言论已然成为笑料,布什政府的进攻性对外政策即将被有望上台的美国民主党政府抛弃,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都有望出现大幅度缓和,紧张的世界神经以及油价神经随之舒缓,油价下滑也在意料之中。
据笔者自2005年以来观察,石油价格还将继续下跌,石油廉价时代有可能在两年左右回归,或提前回归。国际油价2009年上半年跌落到50美元每桶左右是可能的,2009~2010年前后回归到30~40美元完全可以期待,这个价格按照美元汇率变化看,将相当于2003年美国打击伊拉克之前的国际油价,相对处于低价位,也相对合理。
支撑石油低价的基本要素一直存在
几年来,人们一直担心国际油价将持续飙升、无法下降并回归。许多媒体和学者也一再渲染所谓“石油峰值论”,认为低油价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油价不会再低于100美元了。事实很快打破了这些过早的论调。俗话说,“月满则亏,月亏则盈”,高低互换的规律在油价走势中不只一次得到体现。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石油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尽管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增量以倍数计,对石油的需求劲头强劲,但到90年代甚至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国际石油价格却长期徘徊在10~20多美元每桶之间,石油价格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成正比例上升,反而出现大幅度下滑并长期低迷。可见,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导致油价攀升。
能源问题与大国争夺、地缘政治、地区利益和民族纠纷等矛盾相互交织,油气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受到严重制约,国际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十分明显。这导致非经济因素在国际油价疯长中起了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有限。国际石油价格猛涨,与布什政府8年来的中东战略、反恐战略打破地缘局势平衡关系最大,随后带动了石油消费心理忧虑与恐慌、投机者趁机大肆炒作,加之布什政府放任美元贬值,世界经济发展等因素,才推动了油价几年内出现诡异的飙升态势。
“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远看,油价周期性波动、大规模下跌回归常态将是可能或者是必然的。2006年全球石油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805亿吨,沙特的石油储量和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分别居首。就探明储量分布而言,世界前10名有6个在中东,中东的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分别占世界的6%和3.3%,非洲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分别占3.3%和3%。美国占2.5%,委内瑞拉占6.5%,墨西哥和巴西等国的储量也很可观。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仅占世界的1.4%。2004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欧亚地区分别占40.6%和35.7%,俄罗斯、伊朗、沙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26.7%、15.3%和14.4%。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为90多年),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
中国更要重视能源主权与安全
尽管石油低价时代翘首可待,但能源安全问题永远不能忽视。油价低廉并不表示一国必然可以轻松获得足够的石油。我们绝对不能松懈,不能等闲视之,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机会保障和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在国际油价维持在40美元左右的时候,将出现较长时间的相对平稳,中国可以考虑大规模吃进国际石油。日前,有数据公告显示中国有19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即便现款不多,也要在低价位时设法抓住时机购买和储备资源实物,要在低价位大规模储备石油、黄金以及各类重要资源物资,同时收紧战略资源如稀土等的出口,要实行出口配额,占领战略资源的主动权。在资源进出方面,道理是一样的。
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我们的资源和能源主权问题。中东、中亚、拉美一些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领导人深刻地意识到能源主权的战略意义。伊朗敢于与美国和以色列进行惊心动魄的周旋,沙特等海湾国家能够在风云变幻的中东稳坐“钓鱼台”而富甲一方,俄罗斯能够有足够的底气与欧美较量,哈萨克斯坦能够平衡大国外交,与这些国家拥有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能源主权关联密切。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不断遭遇石油、铁矿石等国际供应商的集体讹诈而无可奈何。国家要进行统一规划并协调资源、能源的谈判,适当使用中国的资源与能源“杀手锏”。我们稀土资源丰富,但多头管理效果不彰,部门利益驱动造成滥采滥挖、粗放加工、低价倾销,严重影响中国的资源安全。中国还有很多丰富的战略稀缺资源,以及广阔的海洋资源、海洋能源储备。中国要把战略稀缺资源作为平衡杠杆,适当利用、灵活使用,化被动为主动。
要大力增强开源节流意识,开源固然重要,但节流更加重要和必要。切实推进节能新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水力、风力、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我国开发清洁能源的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达到我国陆地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200立方米甲烷气体,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我国已探明的地热储量为4600多亿吨标准煤,目前只开发利用了不到十万分之一。西藏拉萨附近的羊八井地热电站,现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发电量已占拉萨电网的50%。世界上约有10亿千瓦的潮汐能,我国就占2亿千瓦。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核电,预计到2020年,将有10多个核电站在祖国大地上屹立起来,核能发电量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0%。
居安思危,扎实做好国内能源发展支撑,尽可能降低石油国际依存度。第一,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才能把握主动。第二,要加大勘探力度和投入,提高石油自给能力。中国的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为38%,其中海洋石油探明率为22%,处于勘探中期阶段,远低于73%的世界平均探明率和75%的美国石油探明率。第三,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中国已经开始积极有效地利用能源,争取到2010年实现GDP能耗降低20%。保持各种能源的相对均衡发展,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停止或延缓用石油替代煤炭的进程。
高度重视多元化战略,积极推动石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多元化,加大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海外油气生产供应基地,加入到产油国勘探和开发等上游产业当中,同时争取在下游炼油等环节加强合作,做到风险共当、利益共享。在实施海外作业时要注意保护中国海外人员安全、理顺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保护当地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