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美国政客们又开始拿人民币升值说事儿了。可惜,他们的算盘打得并不讨巧,至少相当多的美国人对此并不买账。人民币贸然升值究竟会给谁带来伤害?人们需要一个理性的答案。
近期甚嚣尘上的人民币升值炒作伴随着16日美众议院公布的一份两党议案达到顶峰。该议案敦促白宫施压中国汇率政策,甚至提出要通过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7.5%关税这一露骨的贸易保护工具相威胁。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亦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责“人民币被低估已成全球经济复苏最大拖累”,并建议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额外高达25%的关税。
此文一经刊出,短短两天时间即已收到网友发来的330条评论。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有相当多的美国网友旗帜鲜明地批驳这一指责。这些评论简明直接,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美国普通民众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看法。他们认为,在一些美国人抱怨工作岗位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同时,更多的美国人因为进口商品成本的下降而提升了自身生活质量。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者采取诸如加征关税这样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会降低美国人的购买力,损害美国普通民众的福祉,也会为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塑造这样一种形象:即美国政府将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归咎于所有人,惟独没有它自己。
针对美国部分议员及克鲁格曼的中国操纵汇率论,有美国民众表示,“操纵汇率?我认为中国有着低劳动力成本的天然优势。如果将这视为贸易顺差的原因,那么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机制在发生作用,也就是生产会朝向最高效的生产者转移。我们需要考虑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朝低成本的生产商们哭天抢地。”
对于施压中国人民币大幅升值,美国民众有着非常现实的担心:“当你通过本币相对贬值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同时,毫无疑问这会招致报复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威胁要向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会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甚至可能导致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二次衰退”,“不要忘记,眼下是中国正在帮助全球经济摆脱严重衰退。我们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破坏中国的稳定”。
看来,智慧的确是存在于普通民众中间的。事实上,人们不难发现,多年来美方在挑起人民币升值话题的时机选择上一向微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转移公众视线,试图以“攘外”而“安内”。眼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直线下降,国会中期选举又步步逼近,美国政府迫切需要为国内近10%的失业率找到借口。但许多经济学界人士已反复提出,中美之间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汇率问题,逼迫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问题。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月16日发布的一项政策简报就明确表示,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责任完全归于一个国家及其货币政策是没有道理的。汇率自由浮动无助于校正全球经济的失衡,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种系统性缺陷,因此需要通过全面的和多边的行动来加以解决。简报认为,将人民币暴露于货币市场会给全球带来更大风险,有关要求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吁“忽视了中国内部和外部稳定对于地区和全球的重要性”。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3月1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贸然升值对于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确有可能构成巨大风险,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正如美国民众所担心的,中国经济受到威胁,全球经济都要遭殃。张明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来说相当于一种紧缩政策,因为它挫伤的将不只是出口企业利润,同时对投资和消费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与出口相关的大量投资在短期内将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因为出口不景气而导致的总需求下降将直接拖累企业和个人消费的增长。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最主要的贡献力量,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因上述“三驾马车”承压而放缓脚步,全球经济无疑将因此蒙上一层阴影,这对于复苏仍然乏力的欧美发达国家来说绝不是好消息。从更微观的层面看,中国出口不景气也会让许多跨国公司的洋老板们大为不爽,而他们中有许多都是姓“欧”或者姓“美”。
其次,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那么在发达国家占有大量份额的“中国制造”商品价格势必上涨,从而给进口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在这一点上,美国民众同样心知肚明。眼下美联储之所以敢于连续一年作出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的承诺,很重要的就是有稳定偏低的通胀率撑腰。一旦因人民币升值导致美国出现输入性通胀,则眼下复苏尚不稳固的美国经济将极有可能面临滞胀威胁,甚至出现二次衰退。
第三,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因为美国大力施压而快速上升,一个可以预见的后果就是大批“热钱”涌入中国,这在给中国带来资产价格上扬和通胀上升压力的同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秩序也将构成威胁。“在国际资本总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批“热钱”涌入中国,这就意味着大规模资本从其他市场撤出,从而威胁后者资产价格的稳定。”张明说。
最后,对于摩拳擦掌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美国政客来说,如果人民币真如其所愿大幅升值,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其实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美国民众很快就会发现,美国政府所说的“流失到中国的大量工作岗位”并没有流回美国,而是流向了其他尚未遭到严重不公正对待的低成本劳动力国家。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