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刚刚卸任英国首相的亚瑟•詹姆斯•贝尔福伯爵遇到了哈伊姆•魏茨曼一位英国犹太裔化学家、犹太复国运动政治家。他们有一段对话。
贝尔福:“为什么犹太复国主义的中心议题是巴勒斯坦,而不是别处?”
魏茨曼:“其他地方都是假的偶像,贝尔福先生,这就像拿走您的伦敦,换成巴黎一样,您会同意吗?”
贝尔福:“可伦敦已经是我们的了。”
魏茨曼:“那倒是。不过在伦敦还是一片沼泽的时候,耶路撒冷就是我们的了。”
魏茨曼的回答既能代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的观点,又能代表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巴勒斯坦的观点,因为双方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耶路撒冷是自己的。
耶路撒冷的面积仅相当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四分之一,但它是犹太教第二个圣殿最后残存的“哭墙”所在地,也是十字架苦难基督教堂所在地以及伊斯兰第三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的所在地。作为三教圣地,在中东的地位至高无上。以至于后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反对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时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立刻引起全场共鸣。
这次谈话使魏茨曼给贝尔福留下了不错的印象。10年后的1917年,已是英国外交大臣的贝尔福以一封信的方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除去抬头和落款,宣言只用了125个单词,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之路不再单枪匹马,以这份宣言为节点,世界主要国家正式表达了对犹太人的支持。
但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地中海东岸这块土地上,巴以的矛盾远非谁能获得大国支持这么简单。虽然圣经记载,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同为闪米特人,但他们仇恨的种子,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种下了。
在巴勒斯坦“暂住”1300年
事实上,在约旦河西岸的这片让巴以两个民族结下血仇的土地上,犹太人并非最早的居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从阿拉伯半岛迁徙来的迦南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迦南国。后来腓尼基人也来了,“巴勒斯坦”在希腊语中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的意思。阿穆尔人、亚兰人也来到这里生活。
公元前1200年,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从埃及迁到巴勒斯坦。他们先是与迦南人、腓尼基人兵戎相见,然后在公元前1025年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但这个王国后来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两部分,并分别被亚述国和巴比伦打败。
巴比伦国王把犹太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等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这些人被称作“巴比伦之囚”。这次战争使犹太人元气大伤,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历史。史学界认为,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冷兵器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到了公元前538年,巴比伦又被波斯帝国打败,当年被俘虏的犹太人被批准回国,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巴比伦繁华的都市生活,最后,有42000多犹太人返回了耶路撒冷。
资料显示,此时,流散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已远多于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
公认的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是在希腊统治巴勒斯坦之后。公元前332年,希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西亚大片土地,生活在此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从此也逐渐流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
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64年,犹太人再次经历了立国和亡国。立国时,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并未大批返回巴勒斯坦;亡国时,100多万犹太人被杀害,剩下的大部分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据资料记载,这是犹太人第三次大流散,至此,犹太民族主体定居巴勒斯坦1300年的历史终结。
公元7世纪时,巴勒斯坦被并入阿拉伯帝国,这里的居民逐渐阿拉伯化,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尽管这里后来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区,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1300多年,经历了建国、亡国、被俘、屠杀以及被轮番的占领后,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了这里。
公元1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数很少,1170年,巴勒斯坦只有犹太人1440人,1880年只有两万多人,1918年也只有五六万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已经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了联系。
他们建国要在我们土地上割让领土?
在公元一二世纪离开巴勒斯坦后,亡国后的犹太人,其境况并不比在巴勒斯坦时强多少。
一些犹太人到欧洲生活,但欧洲逐渐容不下他们。从15世纪起,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排犹浪潮。那时,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决心建立一个纯粹的天主教国家,他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境,引发了全欧排犹运动。
后来,英国人张伯伦提出了种族学说,他认为,犹太人是个没有价值的民族,它的任务就是破坏日耳曼民族的纯洁性。这个反犹新理论导致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有大量犹太人逃离欧洲。二战期间,这个说法还得到了法西斯分子的推崇,他们制造了第三次排犹运动,计划直接从肉体上消灭这个民族。
犹太人天生命中不顺,他们常在亡族灭种的危机感中惴惴不安。但是,尽管其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期间命运多舛,但他们的后裔认定了这块地就是自己的祖籍所在。因此,巴勒斯坦就成了犹太人立国的目标之地。
问题在于,他们如何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一个国家,而且不损害那里已存在的国家和居民的利益?
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毕竟,犹太人已经离开巴勒斯坦1000多年,有人说,不能基于2000年前的一次占领,就声称自己对巴勒斯坦拥有所有权。但在巴勒斯坦立国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大国的支持。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彼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尚不到5万。在英国的支持下,到1939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猛增到了44.5万多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不仅是英国力挺犹太人复国的结果,也是欧美一些国家拒绝犹太人入境避难所造成的。
于是,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的烦恼来了。他们看到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建立城市,抢夺自己的生意,他们还发现犹太人建立了一些秘密武装组织,双方时不时产生冲突。他们都憎恨对方。
现在看来,《贝尔福宣言》所要求的不得伤害其他本地民族利益无疑是纸上谈兵,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遭到排挤,已是必然结果和不争的事实。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既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又强调不能损害巴勒斯坦本地非犹太人的权利,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
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发生冲突是家常便饭。最令人发指的一次是在1948年4月,有260多名巴勒斯坦男子、妇女和儿童在那里波被杀死,还有孕妇被屠刀剖开了肚子。一些犹太恐怖分子不断在当地制造灾难。
犹太复国主义者没有看到他们侵犯了另一个民族的家。一位以色列裔的美国学者费希尔在文章里评价。
1939年5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际,英国发表白皮书,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和购买土地,修正此前的扶犹排阿政策。当时,德国宣称支持阿拉伯人,而英国当然不想在未来的战争失去阿拉伯世界的支持。
很快,作为报复,一个英国警察在耶路撒冷被击毙,英国军警、铁路、工厂等也遭到犹太人的破坏。1944年11月,犹太人还暗杀了英国常驻中东大臣,从此投靠美国。
双方冲突不断,后来曾任以色列总理的贝京说:我们的敌人把我们叫做恐怖分子……我们的朋友……具有历史眼光的也只用一个词来称呼我们:爱国者。
巴勒斯坦人外逃的主要原因还是对犹太恐怖主义的恐慌和惧怕。这种恐怖活动的规模是巴勒斯坦人无法相比的。犹太恐怖活动采取两种方式:对巴勒斯坦人的实际暴力行动;有组织的私下散布关于巴勒斯坦人的谎言、诽谤和威胁运动,犹太人称之为心理战。两者的目的都十分清楚,就是要把巴勒斯坦人逐出他们的家园。阿兰哈特在《阿拉法特传》中说。
阿拉伯人对此愤愤不平,他们认为犹太人在1000多年前就跟巴勒斯坦没有太大关系了,他们不能因为祖先在此生活过,就有了占领的理由。
沙特国王曾愤怒地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分治协议与中东战争
《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英军言出必行,一度占领巴勒斯坦全境。1922年,国际联盟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但英国逐渐受不了美国的排挤,决定放弃这个权利。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181号决议〉》(下称分治决议)。
这个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但这引起了巨大争议,因为犹太人口还不到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得到了57%的土地。很多政治家对此表示不满:联合国不能把不是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
就在分治决议通过的第二天早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等城镇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对抗。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这个决议正是武力建国的好机会,而美国也答应以优惠的价格向犹太复国主义者供应武器。
1948年5月14日,英国如期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巴以双方形成严重的敌对气氛,以色列国的建立使战争一触即发。1948年5月15日,刚刚成立还不到24小时的以色列国,遭到了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联盟国家的炮火袭击。
其间,以色列利用停火的空当抓紧升级军备,等到再次开战时,自信满满的阿拉伯军队立刻陷入被动,伤亡1.5万人,最后被以军赶出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96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实际上,在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以前,有大约有两万巴勒斯坦上层人士离开了家乡。以色列权威人士认为,他们在效法那些因厌倦斗争而离去的领袖以及对犹太恐怖主义的恐慌和惧怕。
1956年,埃及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和蒂朗海峡,使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军队死伤两万多人,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
对巴勒斯坦而言,一切反抗似乎刚刚开始。1959年10月,阿拉法特等人在科威特成立了一个叫法塔赫(意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到了1968年,已发展为一支主要的巴勒斯坦军队。
以色列决定除掉这个心腹大患,1967年6月5日早晨,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机场进行了闪电式袭击。10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惨败,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伤亡983人。
我听见直升机在城市上空盘旋。在被放弃的街头,载满军人的吉普车和卡车占据了阵地。抵抗战士在拜特富和纳布卢斯向以军巡逻队投掷手榴弹攻击之后,以色列人施行传统的戒严部署。阿拉法特的夫人苏哈在回忆这场战争时写道。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以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部分领土,又有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抱着绝不退缩的念头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当时的埃及总统萨达特说:如果我们能在西奈夺回10厘米的土地,并站稳脚跟不撤退,那么我们就能彻底改变东西方对我们的态度,改变一切、特别是1967年失败后我们生活中的耻辱。
第五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均伤亡惨重。
其间,叙利亚首都贝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遭到血洗,男女老幼的尸体横七竖八,有的倒在街上,有的被杀死在家里。一些男人被捆绑着,拴在一起押在卡车上拖走,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大屠杀持续了40个小时,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
很难想象,假如以色列脱离了美国的支持,犹太人是否会遭遇与其祖先一样的惨境。有观点分析,9•11事件就是阿拉伯世界的复仇,是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
以巴冲突是美国背负的一个十字架。美国维护以色列,但也几十年锲而不舍地调停中东和平。美国在近半世纪试图调停的时候,世界其他大国做了什么,以巴问题的始作俑者欧洲又做了什么?一位中东问题专家在文章中写道。
1978年9月,埃及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巴勒斯坦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但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十年后,巴勒斯坦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1947年的分治决议,也在1988年被巴勒斯坦接受。
沧海桑田,世界政治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逻辑下,历史一次又一次被改写。唯有巴以乃至阿以之间的仇恨种子,直至今天依然在野蛮生长。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9月15日《法制周末》)
链接:1名以军士兵=1027名巴囚犯
吕迎旭
他是父母的宝贝儿子,而他被哈马斯当做人质和交换筹码囚禁长达5年4个月之久;她是父母的乖女儿,而她被以色列人作为恐怖分子关押了近10年。
他们的家人因思念他们整日以泪洗面。今天,他们分别回到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家里。他们就是以色列被俘士兵沙利特和当日获释的400多名巴在押人员中的一名女孩——斯纳。
10月11日,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宣布,在埃及政府的协调下,哈马断已与以色列就释放沙利特达成了换俘协议。以方将释放1027名巴勒期坦囚犯,以换取被囚禁的沙利特。
现场充满哭声和颤舌庆祝声
10月18日上午,《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来到位于加沙南部与埃及交界处的拉法口岸。虽然是凌晨5点多,但等待迎接获释亲人的巴勒斯坦民众早排起了长队,队伍绵延数百米。
中午12时左右,当第-辆满载巴勒斯坦获释囚犯的大巴缓缓驶入拉法口岸巴勒斯坦-侧时,在这里等侯多时的囚犯亲友立刻涌上去,将大巴团团围住。
这时,车中的获释人员有的也看到了自己的亲朋亲友,他们或者对着窗外大声欢呼,有的还与迫不及待爬上车窗的亲人互相握手和亲吻,有的冲着车窗外打出“v”形胜利手势;而那些暂时没有找到亲人的家属,开始着急地围着大巴大声呼喊亲人的名字。
随后一共有6辆埃及方面的大巴在国际红十字会车辆的护送下,陆续抵达。抵达的巴获释人员表情平静,他们已经脱下囚服,穿着自己的衣服,但面容略显疲惫,大多蓄着胡须。当他们一个个走出大巴时,有人激动得仰望一下天空,向空中伸出双手。
随后,他们便被亲人们如潮水般包围,并如英雄般的被家人托起抛向天空。而有的,则与家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现场充满了哭声和阿拉伯妇女特有的颤舌庆祝声。
而在约旦河西岸的卡兰迪亚检查站,一名被释放的人员从车上下来后,激动地亲吻前来迎接他的母亲的双腿。而有的人趴下亲吻土地,久久不愿起身。
“拯救大兵沙利特”
当天,以色列被俘土兵沙利特也同样回到了他位于以色列比部加利利山区的家。他的母亲激动地说:“这是我儿子重生的一天。”
1986年出生的沙利特成长于靠近黎以边境的加利利北部山区,在家排行老二。父亲诺姆是以色列伊斯卡机械设备公司的一名经理,母亲阿维娃为自然保护机构工作。
如果没有被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绑架,沙利特只是成千上万在以色列军队服役青少年中的普通一员。2006年,沙利特在加沙武装人员发动的一次突袭行动中被俘,并被秘密关押。
沙利特绑架后,类似《拯救大兵沙利特》的报道,开始成为以色列各媒体报道专题封面的标题或主题。以色列还曾对加沙地带发动“夏雨”行动,采取炸毁侨梁、道路等设施的做法,被认为是发动营救、防止巴武装组织转移走沙利特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皆没有奏效。
在沙利特被绑架的5年中,除了偶尔在电视上露面外,有关他的生死和所处位置等消息非常有限。为了声援沙利特,每年的6月25日,以色列民众都会举行纪念活动,他们聚集在以色列总理附近的“沙利特帐篷”前表达诉求,期盼沙利特早日回家。
十年牢狱后已成“大龄剩女”
17日深夜,《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拉姆安拉出发,驱车10分钟,来到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卡兰迪亚难民营。这个难民营里有一个女囚犯即将被以色列释放。
穿过狭窄的街道,在昏暗的灯光下,70多岁的老人沙阿德把记者引进了家里。他的女儿被以色列判终身监禁,已经关押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监狱近10年。
老人说,10年前的一天深夜,她开车将4名巴勒斯坦人从约旦河西岸运送到耶路撒冷,这四人随后在耶路撒冷的一家饭馆实施了爆炸,炸死4人,伤5人。随后他的女儿被抓,以色列方面指控她参与恐际袭击事件,被判处终身监禁。
随后,老人指着斯纳房间里的被褥说,我们已经为她准备了全新的生活物品,在床上,有-粉色小熊玩具和一个白色的小背心,上面写着:“你一入狱,就被遗忘了,只有你的父母以泪洗面,日夜苦盼你回来。”旁边还有一面巴勒斯坦国旗。
斯纳的母亲拿出一个相册,里面全是她被俘前的照片,其中一张引起记者注意:长发披肩的斯纳,站在草地上伸开双臂灿烂地微笑。母亲说,她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只要她在,周围就笑声不断。即使在监狱里,探视时见到亲人她仍然很乐观。不过,最让母亲担心的是,她已经35岁,不知她是否仍有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几乎家家有人蹲过以监狱
据了解,在巴勒斯坦有6000多名囚犯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在加沙,约旦河西岸城市,大街上贴满了在押囚犯的头像。几乎每个巴勒斯坦家庭都有人不是在反以斗争中战死,就是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
在纳布卢斯巴拉塔难民营,有位70多岁的老人纳伊尔,甚至都记不得自己有几个儿子。他说,他们有2个在监狱,有的刚释放,有的刚出来又被抓进去。
在约旦河西岸的贾拉祖难民营,记者碰到3位老人,他们都坐过牢,最长的狱龄达20年。而咖啡馆一名20多岁的服务生也在以色列内盖夫监狱待过2年。记者在儿童乐园碰到许多男孩子,他们都因向因向以军投掷石块进过以色列的监狱。
坐过20年牢的阿布•沙立夫老人介绍说,在以色列的监狱,有巴勒斯坦在押人员的互教互学组织,他们会组织在某一方面擅长的人培训其他人。比如,在监狱中沙立夫学会了希伯来语,而他也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其他人传授经济学知识。
对这些老人来说,牢狱生活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的儿孙辈有的还在监狱。沙立夫说,反抗敌人的占领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现在到处都是以军的检查站,没有行动的自由,没有安全感。虽然难民营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感觉和生活在监狱里没有什么两样”。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06期,摘自2011年10月21日—27日《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