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和第三大粮食生产国,其粮食安全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11月2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刊登了地球政策研究所主任莱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的文章,分析印度粮食增产背后的一系列潜在挑战。
印度目前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粮食生产国。采用高产品种和扩大灌溉面积使印度粮食产量比上世纪60年代增长了三倍。然而,印度五分之三农作物灌溉所依赖的水井正大量干枯,这使人口不断增加的印度面临改变食品分配方式的局面。近年来,由于各邦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印度约有2700万口水井干涸。甚至连一向保守的世界银行在2005年也警告说,印度15%的粮食生产建立在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这种情况目前仍未得到改善,1900万印度人依靠难以持续的用水方式维持生计。
印度粮食生产还受到全球变暖趋势的影响。冰川是干旱季节亚洲主要河流的蓄水池。由于喜马拉雅和西藏冰川缩减,它们短期内可以提供更多的冰雪融水,但长期的供水将大为减少。更糟糕的是,印度洋季风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每年的暴雨和洪水难以预测。
印度正在经历一场“粮食泡沫”,即依靠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增加粮食产量。在一个43%的儿童年龄低于5岁且人口总量每两年便增加3000万的国家,印度的“粮食危机”似乎近在眼前。为了养活众多人口,印度政府需要修改食品分配方案。为避免“粮食泡沫”突然破灭产生灾难性后果,印度还需要努力克服对粮食系统的各种潜在威胁,如加强对民众健康、计划生育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印度还需要考虑能源和交通政策,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淡水严重短缺的国家来说,建造燃煤的火电厂是十分短视的不智之举。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很难停下来,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看不到地下水减少,直到水井干枯了才明白。今年7月,印度政府终于宣布了迟来的决定,称将加大绘制国家地下水储量的投入,以便更好地掌握可用水的储量及消耗程度,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鼓励过量开采地下水的能源补贴需要逐步取消。在传统的雨季,应该搜集流入小池塘的雨水,以此缓解淡水短缺的问题。农民也需要采用更高效的灌溉技术减少用水量,还可以多种小麦少种水稻。
目前的情形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干旱几乎覆盖了印度全国,粮食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如果没有外来粮食援助,饥荒难以避免。印度目前的粮食产量为 2400万吨,远超1965年的950万吨。但是,与半个世纪前一样,粮食安全仍是印度当前最大的挑战。如果大量水井同时干涸,我们会目睹一场大饥荒吗?希望印度的水井不要太快干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