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艾哈迈德·拉希德著 钟鹰翔译 重庆出版社出版
美国政府摇摆不定的阿富汗政策
冷战结束之时,短视的华盛顿当局并没有系统的中亚政策,这使他们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乃至整个中亚地区屡屡受挫。美国人不懂得防微杜渐的长期战略,面对接踵而来的危机,只知道见招拆招、疲于应付。其塔利班政策就是一个印证这种多变性的范例:由于国内政治的变化,华盛顿当局对塔利班的态度时常发生逆转,完全看不出任何战略目的。
1994年到1996年间,美国政府假借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地区盟友之手,对于塔利班的各种政治图谋一应支持。理由很简单,华盛顿认为塔利班仇视伊朗、反对什叶派而又亲近西方。至于这个组织的另一面——推行原教旨主义、迫害女性、一再破坏中亚和平,短视的美国当局统统视而不见。之后的两年(1995年到1997年),出于对优尼科项目的支持,美国的放任变本加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方面虽然看重中亚能源,却没有相应的战略计划。华盛顿官员天真地认为,他们的天然气管线可以超越一片战乱安然存在。
到了1997年下半年,华盛顿对塔利班的态度骤然转变,一切来自美国国内的女权主义抗议浪潮。要知道,克林顿总统十分重视国内政局,对制定外交政策和盟友的要求则有些不管不顾。他能发现阿富汗问题,还有赖于这帮美国女人的提醒。女性选民的鼎力支持是克林顿夫妇赢取1996年总统大选的关键。总统先生贤伉俪还在女选民的庇护下逃过了莱温斯基事件的讨伐。总之,这些女自由派分子他得罪不起。而且,克林顿总统的另一个大票仓——政治上倾向于自由派的好莱坞明星们也加入了声讨塔利班的战端。演艺明星不仅为克林顿的政治生涯慷慨解囊,还直接决定着副总统戈尔先生的2000年总统梦。利害交关之下,华盛顿当局自然不能继续纵容塔利班。
而塔利班也给了美国人强硬的借口。1998年到1999年,塔利班当局表示了对拉登的支持,还和刚刚上台的伊朗温和派政府达成妥协。同时,优尼科的中亚计划正式流产。“抓捕本·拉登”是1999年美国的头号目标,不过,他们却放过了眼皮底下的阿富汗。这个国家极端的宗教氛围,足以炮制出无数的小本·拉登。不过,美国政府总算在这段时间里表示了对联合国调停阿富汗事务的支持。
美国的政策失误,来源于美国当局对形势的误判。1994年,塔利班势力初露锋芒。笔者第一时间向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通报消息,当时,各位外交官很是兴奋。当美国人造访坎大哈的时候,塔利班分子向他们拍胸脯保证,罂粟种植和毒品交易会得到管束,同时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伊朗的仇恨。塔利班方面还告诉美国人,阿富汗境内的一切外来势力都应撤离,圣战组织里的阿拉伯裔人员也在此列。至于阿富汗的统治权,塔利班表示非其所愿。这番说辞打动了不少美国来客。根据美国外交界的判断,塔利班的目的和美国在阿富汗的目标完全相同。按一位美国外交人士的说法,塔利班可以帮助他们“消灭毒品、消灭敌人”。但是,塔利班在当时只是一支新生力量,力量薄弱,根本没有清晰的自身定位,更无暇考虑登上庙堂之后的问题。美国人对他们寄予希望,实在是幼稚可笑。1995年,塔利班攻下赫拉特,美国方面不发一语。极端分子接下来又把女学生纷纷赶出学校,华盛顿也没有作出任何抨击。相反,美国和巴基斯坦情报部门都把赫拉特的陷落当成好事一桩,既有利于优尼科的订单,也是钳制伊朗的好机会。以塔利班制约伊朗的策略显然不智,一时之间,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对抗因此升级,而逊尼派和什叶派也进入了对立状态,隔离政策更加剧普什图人和外族之间的一贯冲突。
一些美国外交人士也对本国政府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不作为表示担心。他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华盛顿当局完全跟着巴基斯坦和沙特方面亦步亦趋。笔者曾有幸接触过一份1996年美国国务院的机密纪录。专家们认为,如果任由塔利班坐大,俄罗斯、印度、伊朗等地区大国会扶植反对势力予以对抗,中亚地区永无宁日。专家还警告,美国对长期盟友巴基斯坦的支持,会影响华盛顿政府和印、俄两国改善关系的大局。
美国政府摇摆不定的阿富汗政策,大概就是出自这样的背景。1996年是选举年,政治家们忙于竞选,无暇顾及阿富汗事务的政策连贯性。实际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对阿富汗全无兴趣。罗宾·拉斐尔是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作为当时华盛顿政府阿富汗政策的重要制订者,她私下表示自己曾屡次呼吁将阿富汗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也屡次遭遇同事的冷漠回应。而拉斐尔女士的上司,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瓦伦·克里斯托弗更是创造了一项纪录——任期内从未提及阿富汗。拉斐尔认为,美国政府应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对阿富汗实行武器禁运。不过,白宫并不当一回事。直到1996年,拉斐尔女士终于让阿富汗问题出现在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辩论之中,这在六年来还是头一遭。同年6月,在拉斐尔的支持下,参议员汉克·布朗牵头组织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参议员听证会。阿富汗各派力量都派出代表前往华盛顿,和美国议员们座谈交流。
随着时间推移,拉斐尔愈加感觉阿富汗形势不妙。1996年5月,她在参议院坦承:“阿富汗已经沦为毒品、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的通道。严重威胁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安全,甚至影响俄罗斯和欧洲的局势。”拉斐尔还说,阿富汗正在通过境内的极端分子训练营出口恐怖主义。
拉斐尔的努力最终换来一些成效,但对于阿富汗的问题只是杯水车薪。美国外交继续忽视这一地区,因为华盛顿当局并不想在中亚牵扯过多精力。1996年9月,塔利班攻陷喀布尔。中央情报局和他们的巴基斯坦同行无不为之一振。阿富汗似乎统一在望,而优尼科公司的项目也有了着落。为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对塔利班迫害妇女的行为沉默以对,华盛顿方面还得忍受持续升级的武装冲突。当年11月,拉斐尔宣布了对塔利班的支持。副国务卿认为,各国政府应主动接触塔利班,而不是与之为敌。她说:“塔利班已经占据了阿富汗三分之二的国土。他们是土生土长的阿富汗人,拥有持续执政的能力。他们的成功源头来自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其中的普什图族。阿富汗人都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他们认为,和平稳定是这个国家的首要任务,即使忍受一系列的社会限制也在所不惜。”拉斐尔还警告:“孤立塔利班,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尤其是阿富汗人民的利益。”
华盛顿当局政策的左右摇摆,让不少评论人士看在眼中,忧在心里。他们认为:“美国政府口头上谴责阿富汗的人道主义灾难,实际上却没有清晰的战略行动。此外,华盛顿当局本该坚决反对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干涉行径。塔利班攻占喀布尔攫取阿富汗政权,离不开这两个美国盟友的多方面援助。”
美方从来不想真正地承担责任
对于俄、伊两国而言,混乱的中亚局势大有裨益,所以他们才大力武装反塔联盟,以期维持该地区的不稳定。是抑制俄罗斯和伊朗重要?还是开放一条出口管道方便中亚国家靠石油脱贫更为紧迫?时至今日,美国政府还在犹疑。
类似的选择题也摆在当年的美国政府和优尼科公司的面前。一方面,他们有一条老路可循——支持塔利班,巴基斯坦和沙特方面的援助会帮助这个组织顺利完成阿富汗的统一事业;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选择一条全新的途径解决阿富汗问题,那需要亲身参与到和平进程中,斡旋阿富汗内战中的各派,最终形成联合政府。也许,后者才是和平稳定的长久之道,华盛顿当局似乎更应该选择后者。不过,当时的美国政府已经对塔利班深信不疑,要他们管束沙特和巴基斯坦盟友的行为,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
中央情报局确实没有向塔利班提供军需物资,优尼科也不是塔利班的军火中转站,但是,美国政府间接地帮助了塔利班政权,作为美国盟友,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对塔利班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都得到了美方首肯。1998年,一位美国政府负责阿富汗事务的最高级别官员曾坦承:“美国政府过去纵容了塔利班,因为我们和支持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及沙特阿拉伯两国政府关系匪浅。现在,我们必须停止绥靖。至于巴、沙两国政府,我方也已经明确表示对协议的关注。”实际上,华盛顿方面也许连所谓的暧昧政策都没有,他们无所作为。一个暧昧政策,至少包括计划、金钱援助和决议的过程。不过,美国政府高层对阿富汗事件毫无准备。
1997年末,华盛顿当局对塔利班态度的转变跟巴基斯坦也密切相关。当时,巴基斯坦正经历着一场政治和经济危机,情况持续恶化。美国官方担心,毒品、恐怖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会趁机葬送这个脆弱的南亚盟友。险境在前,美国人不得不向巴方表示提醒。不过,让美方恼怒的是,巴基斯坦情报部门拒绝向塔利班施压以促使阿富汗军阀改变其政治和性别政策。
1997年1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伊斯兰堡。她的一番公开讲话,代表了美国政策的改变。在巴基斯坦外交办公室外的阶梯上,奥尔布赖特公开指责塔利班的性别政策“可鄙”。此后的会谈中,美国国务卿警告,巴基斯坦正在中亚陷入孤立,这也会削弱美国的力量。不过,谢里夫当局并未接受劝告。巴方渴望中亚能源,同样渴望和平,不过是塔利班胜利带来的和平。当然,塔利班胜利、中亚通道、巴伊修好、本·拉登恐怖主义灰飞烟灭……这些好事不可能同时发生。巴基斯坦方面的政策完全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最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一点也是巴基斯坦当局至今不肯承认的。
美国政策的转变也引发了华盛顿政坛的反应。1997年初,沃伦·克里斯托弗被迫卸下国务卿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奥尔布赖特。新国务卿的童年不堪回首,那段遥远的中欧岁月让奥尔布赖特女士十分注重人权问题。美国当局重新组建了一支外交官队伍,其中有的留守华盛顿,有的前往伊斯兰堡,不过他们的共同任务都是阿富汗问题。同时,新一任负责南亚事务的副国务卿也走马上任。相比他的前任拉斐尔,曾是记者的卡尔·因德福尔特和上司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奥尔布赖特先是公开抨击了塔利班,然后私下批评了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政策。此后的1998年4月,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比尔·理查德森出访伊斯兰堡和喀布尔。不过,巴基斯坦仍没有向塔利班施加任何有效的压力,他们只是建议阿富汗人向理查德森作出书面保证。理查德森等于空跑了一趟,他走后不到几小时,奥马尔就急不可待地撕毁了协议。理查德森的阿富汗之行的唯一意义,是让伊朗人确信了美塔之间的勾结。德黑兰方面误认为美国将塔利班作为未来阿富汗和平谈判中的一方。因阿富汗问题而稍稍缓和的美伊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自1996年拉斐尔发起的动议开始,美国势力介入阿富汗乱局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美方从来不想真正地承担责任。美方既不愿意加入战团,也不想为和平进程付出任何努力。对此,巴基斯坦方面十分清楚,所以每当美方施加压力,巴方从来都置若罔闻。
同时,巴基斯坦方面也陷入了困扰。美方对本·拉登的肆意妖魔化,反而让这位沙特籍人士成了无数穆斯林心目中的英雄。这种情况在巴基斯坦尤为多见。美国的政策目标过于单一,他们只顾追捕本·拉登,全然不见阿富汗的恐怖活动还有和平进程等更重要的问题。华盛顿方面只有本·拉登政策,而没有阿富汗政策。从鼎力支持塔利班,到完全无视塔利班的存在,美国当局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塔利班》的艾哈迈德·拉希德被国际媒体称为“巴基斯坦最佳和最勇敢的记者”,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宗旨,客观公正地介绍了塔利班的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