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区域战略,其本质是区域互助,各国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利共赢
在《环球财经》2014年1月战略特刊中,笔者认为2014年不会是全球危机的拐点,危机还将继续深化,中国应做好准备“过冬”。时间步入2015年,这场开始于2008年的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并从最初的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乃至国际政治危机传导。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国际格局将发生深远的变化。近几十年来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正在退去,世界将进入一个以区域互助、利益共同体为特征的新时代。
2015年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危机
2014年年底,美国公布了当年三季度GDP数据,年化增长率高达5%,创下2003年以来的最好记录。很多人据此预言,美国经济已经从危机中强势复苏,将继续雄踞世界霸主地位。然而,经济数据无法掩盖危机的本质,那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衡。不论是美国,还是全世界范围内,金融泡沫过度膨胀,实体经济已经难以支撑虚拟经济的增长。自2008年开始,美国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释放了更多的泡沫,进一步加大了虚拟经济的分量。股市欣欣向荣,经济数据也有了很大改善,但这些不能掩盖大量新增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的事实。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将造成严重后果,2015年甚至可能爆发新一轮的危机。
不可否认,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依然保持着领先水平和竞争力。但从历史经验来看,高科技只有大规模应用于实际,进入社会生产链,才能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就目前的科技进展来看,还没有任何一种新技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被寄予厚望的互联网经济在中国突飞猛进,在美国则进展缓慢。因为美国互联网企业的投资者更倾向于在金融市场获取暴利,而不是在经济运行中实现盈利。能源领域,美国的页岩气和页岩油开采技术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但它们的成本偏高,就目前而言并不是合适的替代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说,页岩气是金融的产物,是能源领域的一个投资概念。最近石油价格暴跌,也说明依靠高价的新技术去推动基础能源的变革,是很难有成效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作为核心国家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已经大大削弱。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全球化经济分工体系面临瓦解,国际政治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应当发挥区域核心作用
全球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已经很难像从前一样,作为单一引擎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同样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将全球经济整合为一体的全球化运动已经开始退潮,逐渐变成以区域互助、周边国家“抱团取暖”为特征的区域共同体趋势。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中国应当发挥区域核心大国的作用,承担更多责任,欢迎周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搭便车”,与周边国家在市场和产业链上进行整合,在科学技术、社会标准、安全防务等方面进行互助,共同发展。有人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实际上两者有很大区别。“马歇尔计划”从本质上来说,是美国经济扩张的全球战略,是以援助为手段把战后的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圈,形成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区域战略,其本质是区域互助,各国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利共赢。
世界经济在短期很难出现一个全球化的新高潮,可能出现的是板块化的发展趋势。但这不排除国际间的合作,各国的经济与政治相互联系不可能完全切断。未来世界可能会形成若干互助互利的共同体,通过区域互助促进经济发展,这就要加强邻近国家以及经济相关国家的合作。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东盟各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经济领域互补,发展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势在必行。
近段时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给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有人预测该国将像上世纪80~90年代一样陷入经济危机。但这次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俄罗斯开辟了新的能源方向,不再单纯依靠欧洲能源市场,而是同时跟中国结成了供需伙伴关系。国际石油市场进行调整时,中国的石油需求可以为俄罗斯能源出口提供基本保障。这就是区域互助的一个例子。
美国亚太战略或旨在破坏区域共同体
美国决策者早在几年前已经准确地做出判断: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个趋势并没有随着危机深化而发生逆转。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必将试图对太平洋地区施加影响。
2014年5月,奥巴马总统在讲话中说:美国还会继续领导世界100年。但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遭遇许多挑战。国内弗格森枪击案引发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浪潮,揭示出美国社会的某些深层矛盾;国际上,美国在军事领域的干涉能力大为削弱,在应对“伊斯兰国”等问题上表现得力不从心。从中可见,金融危机爆发7年来,对美国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国内政治危机和国际政治危机不仅逐次传递开来,而且发生了交互作用。社会问题加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政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外交政策很容易在强烈的干涉主义和孤立主义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目前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挑战,就是在这两极之间实现平衡。因此在美国对外战略整体收缩的趋势中,依然有可能在某个地区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对外干预愿望,这个地区很可能就是亚太。
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隔岸平衡”,利用军事杠杆来施加影响。但如果亚太各国没有安全需求,美军在亚太的存在就缺少理由。所以美国有可能制造某种区域性的紧张局势,来增加这一地区对美国军事力量的需求。这种做法可称之为“溃疡面战略”,即有意地制造可随时爆发的局部安全问题,通过影响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稳定,形成使区域性的紧密整合难以完成“溃疡面”,只能求助于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而溃疡面不是心腹之患,不会引起强烈反弹导致局面失控。
要在亚太地区实施“溃疡面战略”,美国需要实现某种平衡。首先不能让中国和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发生重大冲突,因为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离不开这些国家的支撑;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让这些国家形成整合,如果这些国家走在一起,就会产生“脱美”倾向,从此独立于美国经济体之外。所以,在亚太地区保持可控的紧张状态,使周边国家既不能爆发重大冲突,也不能彼此进行整合,难以形成统一的区域共同体,这可能就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基本政治技巧,也是其他国家在理解美国亚太战略时需要参考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