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超巨型化的负面效应值得重视
李跃
近些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呈高速猛增态势,今年一季度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也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应对困难复杂局面的有利条件。但从当前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外汇储备超巨型化并且还将呈现继续刚性增长态势,其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全面认识巨额外汇储备的性质
一般认为,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及支付能力和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国际信用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的时间内,外汇储备的多少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及支付能力的大小,但将外汇储备完全视为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则是不准确的。外汇储备主要由一个国家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净流入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流入两部分构成。经常项目净流入主要由贸易和非贸易顺差形成,其性质是该国与他国的商品交换和服务交换的盈余,且相对稳定风险较小,因此由经常项目净流入所形成的这部分外汇储备可视为该国的国民财富。资本与金融项目净流入是由外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借贷等项目超出流出所形成的盈余,它们的所有权都不在本国国内,因此这部分外汇储备本质上是该国的负债而不是国民财富。目前由资本与金融项目净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在我国外汇储备中占到将近一半,若将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全部看成是我国的国民财富,则容易造成“财富错觉”。
中央银行是管理外汇储备的国家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关系来看,外汇储备首先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资产,但外汇储备这一资产是中央银行运用其人民币资金购入外汇而形成的。从2010年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为形成2.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这一资产所耗费的人民币资金占到其负债总额的80%,而央行的自有资金和政府存款之和仅占其负债总额的13%,这说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表面上看是中央银行的巨额资产,其实是中央银行的庞大负债。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的负债增加,外汇储备越多则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全社会的负债越多。只看到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而忽视了它还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显然是片面的。
外汇储备超巨型化是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重要表现
自1994年启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了约55倍。2010年我国GDP总额是1994年的8.5倍,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速度是同期GDP规模增长速度的6.5倍左右,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约占GDP总额的48%。外汇储备以6.5倍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增长,乃至于其规模占到经济规模的近一半,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30.7%,相当于G7集团外汇储备总额的1.93倍。日本实行了30多年“贸易立国”战略,其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二,目前中日两国的经济规模基本相当,但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却只有我国外汇储备的 35%左右。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国内经济还是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来比较,无论是从历史和理论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高达3万亿美元之巨的外汇储备已经严重超过了合理的经济规模水平。
外汇储备超巨型化一方面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与我国高达65%左右的贸易依存度一样,外汇储备超巨型化又是我国经济过度“外倾”、内外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内外经济循环严重失调的重要表现和主要标志之一。尽管我国没有像日本那样明确提出“贸易立国”战略,但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长期实行了具有明显重商主义倾向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就是对出口创汇和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在国际分工特别是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再加上鼓励、促进和支持外贸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优惠政策的长期累积效应,导致我国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产业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获得超高速增长,同时也为这种超高速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发展内外严重失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运行的内循环不畅;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以鼓励出口和引进外资为导向的重商主义政策在提高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功不可没,但长期通过这种“送礼式出口”和超国民待遇优惠引进外资的方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势必会产生一种不良后果,这就是大量的财富和福利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向国外不当输出和转移。由此可见,外汇储备超巨型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内外严重失调失衡的重要表现,而且还是我国地区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的重要表现。换句话说,外汇储备越多则表明我国的内外经济失衡和地区发展失衡的程度越高,实际财富和福利向海外的流失也越严重。
外汇储备超巨型化的负面效应正在扩大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中面对的最大压力可以归结为“三大上升通道”即通胀上升通道、汇率上升通道和利率上升通道的形成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外汇储备超巨型化的负面效应的进一步显现。
我国外汇储备超巨型化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通胀的重要力量,外汇储备增加与通胀上升、利率上升之间形成相互强化效应。当前我国通胀压力很大,通胀预期明显,导致通胀的因素除了成本上升推动、前两年反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输入型通胀因素等方面之外,因巨额外汇储备而形成的巨量货币投放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才是产生通胀的主要因素。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形成超过20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投放,占到中央银行负债总额的80%,若再考虑我国基础货币4倍左右的乘数效应,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最终形成了80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货币供应量。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外汇储备越多,则意味着自主性交易国际收支失衡越严重,当前我国的通胀属于比较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型通胀。若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由此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将继续增加,通胀力量也将随之增加,又将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利率的上升导致我国与欧美等国的利差进一步加大,国外套利热钱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推动我国外汇储备刚性增长。外汇储备增长与通胀上升、利率上升之间形成的相互强化效应大大消解了紧缩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二是巨额外汇储备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储备增加与人民币升值之间形成相互强化效应。通过增加外汇储备可以缓解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和远期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套汇的热钱流入我国,这又进一步推动我国外汇储备刚性增长并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三是巨额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流出我国和巨大资金资源的低效运用,充分说明了我国实物资源和资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现象相当严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四是在美元已经形成长期贬值通道的背景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产贬值风险。
应当将“控减外储”确立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今年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和重点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换句话说,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可以概括为“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大方面。从当前经济形势和全年经济走势来看,全球经济正呈现缓慢复苏迹象,中国经济处于高景气位运行,全年保增长难度不大,而控通胀和调结构的任务则相当艰巨。由于当前较大的通胀压力和较强通胀预期以及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都与外汇储备超巨型化高度相关,因此“控减外储”则可以达到既能控通胀又能调结构的“一石二鸟”功效。运用加息等货币紧缩政策对付国际收支失衡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其效果是有限的,只有较大幅度减轻自主性交易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才是治理此类通胀的治本之策。抑制外汇储备刚性增长,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超巨型规模的外汇储备调减到合理规模水平,既有利于近期控制通胀取得良好成效,又有利于在更深层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一,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和扩大对外开放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加快调整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开放格局,改变长期形成的重商主义政策取向。要从注重出口转向出口与进口并重,从注重引进外资转向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从注重国际收支顺差转向注重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在已经取消了“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之后,应该对我国现行贸易政策进行清理,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待遇原则,取消对部分出口产品和企业的不适当优惠政策,对一些战略性资源和高稀缺性资源还应该进一步采取限制出口甚至禁止出口的措施。
第二,针对当前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日益强化的态势,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进口,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导致流动性倍增的压力,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有效供给,改善国内市场供求关系,这样可以从减少流动性和增加商品供应两个方向同时发力来有效抑制通胀。根据当前我国通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对部分急需的商品和技术实行结构性进口优惠政策,其治理通胀的效果可能比运用加息等总量调节措施更为有效。不仅如此,当前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还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来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缓解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冲突,改善我国的国际经贸关系和国际经济环境。
第三,积极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藏汇于民”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变现行的完全结汇制(强制结汇制)为部分结汇制(意愿结汇制)。可考虑设定一个类似准备金率的可调节的结汇率(最低强制结汇额与可结汇总额的比率),其实质就是中央银行管理的外汇储备规模与民间留存的外汇规模之间的比例,中央银行可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提高或降低结汇率。中央银行降低结汇率则意味着将更多的外汇留给企业和个人自愿处置,中央银行将结汇率提高到100%,则意味着暂时实行完全结汇制。积极推进部分结汇制改革,有利于中央银行更好地调控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于减轻中央银行经营管理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的压力,有利于中央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分散外汇资产的贬值风险,有利于构建更加市场化、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实行部分结汇制则意味着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箱”中又增添了“结汇率”这一崭新的调控工具。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68期,摘自2011年4月25日《学习时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