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真相:美联储放水与大象挤入澡盆
加息了,央行终于加息了。
7月6日 晚,央行宣布今年来第三次加息:自 7月7日 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
再度加息,显示央行的无奈
为什么央行在6月份市场加息预期强烈、频频猜测何时加息时,却按兵不动,但在7月初反而果断加息呢?
显然,央行的这一举动与近期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密切相关,在5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5.5%,已经创下34个月新高的情况下,近期内物价方面又出现一些不利因素。比如猪肉价格出现反季节的上涨,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力量;南方旱涝失衡,蔬菜减产使得菜价下降趋势受到阻碍;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6、7月份的通货膨胀问题反而还会继续加剧,CPI持续走高几乎已成必然。
面对持续高昂、如脱缰之马一般的通货膨胀问题,央行在连续十几次提高准备金率无果之后,不得不重新祭出加息的手段,再次宣布提高利率,其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能遏制住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现象,但是小幅加息的效果,能否达到初衷,依然值得怀疑。
国际投行唱空中国经济
对于中国的经济前景,著名对冲基金经理索罗斯开始公开唱空了。6月14日中国公布5月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来新高的时候。当日,索罗斯接受采访时称,中国已经错失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中国经济存在着硬着陆的风险。
“中国经济存在着一些泡沫,有迹象显示正在走向失控。”索罗斯表示。
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的担忧,已经弥漫在很多国际投行人士心头,其中更是有不少人和索罗斯一样,开始唱空中国经济。
“通胀像脱缰的野马,而北京通过减少食品在CPI中的权重,试图操作数字。”,法兴银行经济学家爱德华兹也看空中国经济,认为中国通货膨胀失控的背后,恰是失效的货币政策。
6月13日 ,花旗集团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达维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新兴市场通胀的担心,一个主因是这些国家央行信用存在问题,货币政策往往存在双重目标,即抑制通货膨胀还考虑汇率问题,试图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避免本币走强过多。
“这样一个双重目标,使我们对新兴市场央行反通胀能力产生了怀疑。”,达维德如此表示。
加息虽好 却是一把双刃剑
在保增长和反通货膨胀的双重目标下,中国央行采取了审慎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2011年初以来,共提高准备金6次,利率3次。
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央行的货币政策正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争议极为激烈。有不少人对央行小幅加息的行为很不满,认为加息的幅度太小,根本不足以遏制住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呼吁央行果断采取大幅度的加息措施。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近日在上海演讲时表示,建议中国央行加息1%-1.5%来控制核心通货膨胀。
“整个利率需要不断的上升,可能要上升1个或者1.5个百分点,这样才能够控制核心CPI。”,他如此说。
国内也有很多人持有类似的看法,认为货币扩张不可持续,只能带来高通胀和资产泡沫,若不实行紧缩货币政策,采取大幅度加息的措施,国内的通货膨胀将会无法抑制。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另外的声音传出,以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为主的反通胀措施,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质疑,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正在受到挑战。
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问题持续膨胀,5月份的CPT指数更是创下34个月新高,6月份的CPI更是突破6%,达到6.4%,提准和加息的效果明显不佳。有专家据此认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目前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遏制作用相当有限,应更多考虑财政政策。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认为,紧缩政策过头容易导致经济滞胀,因为紧缩政策忽略了企业盈利前景预期,企业不但会降低投资信心,甚至会见好就收,带来财政收入减少,从而导致滞胀。
“难道我们费这么大的劲实现货币流通正常水平,就是引发一场滞胀吗?”厉以宁如此质问道。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认为,中国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要谨防矫枉过正,防止给经济增长带来过大的负面影响。
“矫枉过正的风险太大了。如果中国今年的增长率目标是7%,但是,由于收紧货币政策,最后增长率是5%,那将会是一场灾难。”,他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不断紧张的银根也让民间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大量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3月份以来,珠三角地区民间拆借利率高达100%已不鲜见;一位私募股权基金经理称,目前河南地区过桥资金的民间拆借月息已经高达10%;根据浙江中小企业局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融资难已经成为目前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
“融资难可能会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融资难,它是急性的,因为你资金一下子断裂了,企业可能马上就停工了或者倒闭了。”,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做上述表示。
另外,持续的加息行为使得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有可能诱发地方债务危机,不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高达10.7万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那么地方政府一年的利息支出就要增加一千亿以上,这对本来就已经是捉襟见肘、摇摇欲坠的地方财政来讲,更是雪上加霜。
通货膨胀并非中国独家现象
2011年以来,中国CPI指数持续走高,6月份的CPI指数更是上涨了6.4%,创三年新高,这让不少人惊呼:高通货膨胀时代已经来临!还有一些人试图将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简单地归因于货币超发因素,认为是M1、M2过多所致,呼吁央行采取大幅度的加息政策。但是他们似乎忘了,此次通货膨胀现象并非中国独家所有,而是几乎所有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2010年,金砖四国之一巴西的通货膨胀率为5.91%,涨幅创下了6年新高;而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根据2011年5月份巴西央行的预测,将达到6.37%,高于先前预估的6.34%,涨幅也大于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
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2010年印度食品价格一年大涨18.32%,曾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根据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5月份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为9.06%;渣打银行预测印度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将会达到7.9%。可以说,作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的印度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印度央行 6月17日 却明确表示,“大家都希望通胀能够降下来,但是财政部和央行并没有降低通胀的魔棒。”因为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印度央行已经通过10次加息试图来遏制通货膨胀,但是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依然高企,没有丝毫回落的迹象,这无疑会让印度央行有点失望。
作为亚洲新兴经济体越南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严峻,根据越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5月份越南通货膨胀率为19.8%,高于4月份的17.5%,升至2009年的最高水平。为了试图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截止5月末,越南中央银行再回购利率已经累计上调6%,达到14%,国内银行年借款利率更是上升至12.50%。但是到了6月份末,越南的通货膨胀不仅没有抑制住,反而更是猛烈,根据越南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越南的通货膨胀率为16%,其中6月份的通货膨胀蹿升至20%。据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11年越南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达18%。
总之,从全球来看,目前不仅是中国正在忍受高通货膨胀的苦恼,而且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同样遭受严峻通货膨胀的考验。也就说,此轮通货膨胀具有全球性,而不是某个国家的独家现象,如果把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简单归咎于货币超发过多,那么试问,难道巴西、印度、越南等国货币都是超发过多吗?为何几乎所有的全球新兴经济体都会同时面临通货膨胀问题?就算是中国的货币超发过多,难道它有能力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现象吗?笔者以为对非常明显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现象视而不见,忽略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体系日益相互影响传导的事实,简单地认为中国的此次通货膨胀问题就是货币超发的看法,将目光仅仅聚焦到M1或者M2身上,是非常片面、极不科学的。
在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化一直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克服了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大量新兴经济体的揭竿而起,源于大量低成本的食品、资源、能源及劳动力供给的全球化红利正步入终结。
笔者以为此轮通货膨胀,主要根源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因素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增长因素。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新兴经济体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这两者所引起的全球货币流向不均匀,则是引发此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全球性货币流动过剩原因在于美联储不负责任地滥发超发货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于2009年推行了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总共购买了1.25万亿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的机构证券,也就是说在第一轮的量化宽松过程中,美联储就释放1.725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但是为了继续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在2010年又实施了第二轮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的定量宽松政策,也就说,自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两轮定量宽松政策总共向金融体系注入约2.3万亿美元的流动性。
但是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与结算基本都是以美元为结算单位,美元实际上承担起一个全球性的储备与交易货币角色,因为美国经济不佳,美联储超发的美元并没有真正流入美国的实体经济,反而,一方面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投机资金在其中兴风作浪,结果就是相关食品、资源、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增加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新兴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由此增加了。
另一方面在追逐资本高回报的动机驱使下,大量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使得这些国家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问题加剧,所以从巴西、印度到中国,全球主要的新兴经济体,无一例外都受到热钱流入的冲击。国际热钱的目的就是短期获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表现糟糕,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就显得极具吸引力,热钱自然愿意蜂拥而入。根据国际金融学会发布的一份《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入》报告显示,2010年新兴经济体吸引了99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而2011年的资本流入估计会突破1万亿,达到10410亿美元。巨额资本持续流入的事实,无疑也是造成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加剧的重要货币因素。
所以说,美联储超发货币的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但没有达到刺激国内需求的目的,反而成为其他国家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长越是迅速的国家,对国际热钱的吸引力也就越强,其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就越严峻。在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众多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作为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不但不承担其应尽的责任,反而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定量宽松政策,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批评道:“没有证据显示,注入金融体系的巨额流动性从根本上发挥了作用,它明显对美元汇率带来一定影响,而汇率又是决定出口扩张与否的关键因素。在这之外,我没有看到其他任何效果,不但是QE2,而且QE1也是如此。”
当然除了美联储拧开水龙头造成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之外,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快速增长也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趋势。2010年巴西GDP增长7.5%,创25年新高;印度2010年GDP增速赶超中国达到10.4%,近30年来尚属首次;2010年中国的GDP增速则为10.3%,经济持续高增长。巴西、印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这也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的市场需求因素。众所周知,巴西、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中国,印度更是人口上十亿的超级大国,这些国家经济高增长所产生的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自然非同小可,比如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为创纪录的2.393亿吨,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0年的印度原油进口量也高达1.62亿吨,仅次于美中日等国。
新兴经济体对大宗商品需求的日趋旺盛,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无疑加剧食品、能源及自然资源的供应紧张状况,从而也是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背后推动力。这就好比几头大象争相挤入一个窄小的澡盆,结果自然是澡盆的水面也随之飙涨了。全世界的稀缺资源是相当有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你争我夺的结果自然是价格飙涨,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这也是目前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实际需求原因。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此轮的通货膨胀问题困扰的主要是新兴经济体,而作为老牌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目前还看不到任何高通货膨胀的迹象。
2011年6月23日 ,欧洲统计局发布了欧盟2011年5月通货膨胀率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5月,欧元区17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2.7%,而2011年4月的年通货膨胀率为2.8%。
根据据美国劳工部2011年6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5月增幅为0.2%,与四月0.4%的增幅相比有所下降,并且达到去年11月以来月涨幅最低值。
根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日本的CPI预测为-0.8%,其中5月份的CPI为-0.3%。
为什么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能够避开此轮通货膨胀的影响,完全置身事外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美欧日等国经济表现不佳,全球化经济体系下,使得大量资金并没有流入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中,反而集聚于新兴经济体之内。美国经济至今尚未从次贷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欧洲更是陷入了欧债危机的泥淖中,整个欧洲经济都因此动荡不安、人心惶惶;而日本经济处于不死不活状态已经十多年了,仍然看不到任何摆脱迹象。
其二,由于美欧日等国经济相对发达,人们收入较高,食品、能源等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较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总体价格影响程度较小;而且这些发达国家往往处于国际贸易链的顶端,容易从发展中国家获得较便宜的低端产品,这也极大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这些国家的农业一般都有巨额财政补贴,基本与国际社会隔绝,也就基本不受国际食品价格涨跌的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从2010年1月份以来,央行准备金提了12次,利率加了5次,2010年准备金共提了6次,2011年至六月份底就已经提了6次,准备金率从15.5%提高到历史新高的21.5%,7月份又加了一次息,货币紧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通货膨胀有受到抑制吗?
没有!央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不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刺激物价逐步攀升,CPI从2010年初的1.5%上涨到2011年5月份的5.5%,再到6月份的6.4%,从不到2%上涨到6%以上,并创下三年新高。
从以上两个数据的比较来看,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但没有承担起通货膨胀的抑制者角色,反而是通货膨胀的助推者、刺激者、火上加油者。这个经济事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提高,CPI也随之上扬!
也就是说,央行这将近一年半的货币政策纯粹是瞎折腾,不仅没有抑制住通货膨胀,反而抬高了物价指数,使得通货膨胀问题越演越烈。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错,没有提高准备金率,没有提高利率的话,现在的CPI将不是6%,而是20%。但这根本就是毫无任何事实根据,纯粹基于货币主义理论框架下延伸出来的狂想而已。就像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可病情却是越治越重,从小病发展成大病,从身体略有不适转变到奄奄一息,可是医生却张狂的说,要是没有他治疗的话,病人将不是现在的奄奄一息,而是早就死透了,这种说法岂不是大大值得怀疑。
只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在这一货币主义原理先天性正确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合乎逻辑的相信央行做法的正确性,但是这一理论内容的正确性,却是值得质疑的,西方很多的经济理论家也曾给予毫不留情的批评,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为什么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呢?原因在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能抑制通货膨胀,其本质无非是通过高利率打压市场需求,损害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而不是通过增加供给、改善生产效率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本质,无非是通过制造人工经济危机的方式来压制通货膨胀。
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1989年的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泡沫经济的严重性,为了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及通货膨胀问题,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力度更大的“预防性紧缩政策”,大力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并且将官方的贴现率提高到6%,但是这些政策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固然解决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问题,可是也把日本经济推入了长期衰退的泥潭中。突然而剧烈的金融紧缩政策,使得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这就是俗称的日本“失去的十年”。还有一个例子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建议,美联储也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果是美国经济陷入二战以来的最大衰退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供给方来看,产品价格等于工资成本加资金成本,紧缩性的货币无疑抬高了资金成本,那么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水涨船高的自然趋势。但是从需求方来,高利率是市场需求的抑制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肯定会降低市场需求,通过降低需求从而达到压制产品价格的目的。所以对于生产者来说,一方面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融资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越来越低,企业生存无疑愈加艰难,我们知道,市场需求大幅度降低的后果就是什么?就是经济衰退!
因此从经济逻辑角度来看,只要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没有大到导致经济发生衰退的情况下,CPI指数不但不会得到抑制,反而会随着准备金、利率起舞,越演越烈,从而导致货币政策越来越紧缩,企业苦苦支撑,越过平衡点后,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通货膨胀从而才得到抑制。
2009年,中国没有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各项经济指数都很平稳,2010,2011年,货币主义的发源地美国,美联储顶住压力,依旧采取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但是CPI指数依然很稳定,而最青睐采取高利率的印度、越南等国的CIP指数却一点也不比其他国家低。
根据2011年5月份巴西央行的预测,巴西2011年通货膨胀率料为6.37%,高于先前预估的6.34%。
根据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公布的数据,印度5月通货膨胀率增至9%以上
根据越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5月份越南通货膨胀率为19.8%,高于4月份的17.5%,升至2009年的最高水平,而越南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已经提到了12.50%。
所以不论是经济理论,还是经验事实都很清楚了,对于非纯粹货币因素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小幅度的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的正面效应很小。对于通货膨胀问题,央行要么采取大幅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局是通货膨胀抑制住了,不过会导致经济衰退;要么依旧采取温和的货币政策,结局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伴随下的经济增长;要么就是现在瞎折腾的小步快跑政策,结局经济形势逐步恶化,通货膨胀火上加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对于目前主要是国际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笔者认为就更不能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遏制了,大幅度提高利率有用吗?利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原油价格、电价、水价、铁矿石价格?提高利率能否减少国际热钱的流入呢?为什么利率越来越高,最近国内猪肉价格反而一路飙涨呢?大幅度提高利率,究竟要提高到多高,才能抑制住通货膨胀呢,比如说越南的贷款利率都提到了12%以上了,可通货膨胀还是继续肆虐,6月份的通货膨胀都上20%。而且在面临通胀极其严峻的情况下,越南在7月份的时候竟然宣布下调利率100个基点,为什么?不就是因为过高的利率已经造成经济增长趋缓,今年6.5%的增长目标将很难实现,在保经济增长还是遏制通货膨胀之间,越南毅然选择了前者。
因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永远是第一位,很多问题只能在经济增长中逐步解决,一旦经济停滞不前,结局无疑正如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的将是灾难性的。中国难道要重蹈可笑的越南覆辙吗?在越南大幅度紧缩货币政策之后,发现通货膨胀没有遏制住,而经济增长却被扼杀了,无奈之下,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宣布下调利率,放松信贷,力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可谓是一番纯粹瞎折腾的白忙活。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近日就发出警告,中国在试图控制通货膨胀的时候要谨防矫枉过正,“矫枉过正的风险太大了。如果中国今年的增长率目标是7%,但是,由于收紧货币政策,最后增长率是5%,那将会是一场灾难。”
而且斯蒂格利茨还告诫中国政府不应该对通货膨胀担心过度,忽视了维持合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说道,“与其说我担心通胀,不如说我更担心政府对通胀反应过度,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现实情况常常是政府出台应对通胀的政策,反而导致工资、食品、石油价格都不断上涨,通胀也因此加剧,尤其是食品和能源在消费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美国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政府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保证一定的速度才能维持平衡。如果速度慢下来,就会出问题。中国政府想把经济增速控制在7%左右,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导致增速过低的话,也会出现大问题。”
必须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不动摇
历史上,面对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交织的问题,采用大幅度紧缩货币政策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现在中国面临同一问题的时候,笔者强烈建议政府不应该重蹈覆辙,反而要继续坚持稳健温和的货币政策不动摇,继续抵制各式各样的紧缩论、加息论、危言耸听论。中国政府这样做,从实践来看,具有可能的良好效果,而且从理论方面来看,无疑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新的进步。
对于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据
以下是国内历年的M1和GDP数据
年份 M1 GDP
2000 53147 99214
2002 70881 120332
2004 95970 159878
2006 126035 216314
2008 166217 314045
2010 266621 397983
在十年时间内,中国的M1数据增长了五倍,但是同期GDP仅仅增长了四倍,M1占GPD的比重由原先的53.57%提高到现在的67%。因此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显然与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密切相关的,但依然属于温和通货膨胀范围内。对于如何解决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笔者认为,更好的不是采取货币主义的做法,而是常识性的传统做法,我们不能急躁,不能试图在短期内马上解决,应该有耐心,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效干预,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让货币供给量逐步回归正常,以时间换空间,来慢慢消化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是种永恒威胁么?或者说除非一直进行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否则物价的上涨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么?对于这点,人类长达数千年的经济史并没有给出任何肯定的答复,而且与此相反有着大量的历史证据证明,物价水平总是在时涨时落之间波动。
历史经验表明,除非政府为了战争等特殊原因大量增发货币,事实上总存在着强有力的趋势使得物价得以保持让人吃惊的稳定状态,并且假使真的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会很快消退。生产力的增长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两者的结合总会象海绵一样逐渐吸收来自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物价趋于回落。尤其在现代社会,生产率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几种力量相结合能够极大地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它的威力也要比货币紧缩性的政策要来的大。
所以笔者的呼吁就很清楚了,面对主要由国际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强烈要求停止瞎折腾的货币政策,少提准,少加息,依旧采取温和的稳健货币政策,以时间换空间,逐步消化通胀压力。至于什么加强央行独立性的呼吁,笔者以为更是荒谬不堪,美联储独立性够强了吧,连美国政府都无法干预,结果怎么样?硝烟还未散去的美国次贷危机不就是美联储的杰作。欧洲央行的独立性也很强,怎么样?欧债危机造成整个欧洲经济至今仍是岌岌可危、金融动荡不安。由此可见,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正确性之间并没有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中国央行已经直属国务院管辖了,独立性还不够大吗,难道非独立到和国务院平起平坐,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正确性吗?真是遗笑大方!
在面对通货膨胀的时候,笔者强烈呼吁政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可以借鉴美国供给学派的思想,因为它所孕育出的网络信息产业,最终为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泥淖、重新实现经济高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供给学派认为,从本质来说,货币只不过是产品交换的媒介,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只要生产的基本面不出问题,只要政府长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想要长期肆虐的基础就不存在;只要生产力不断发展,只要生产效率不断改善,人民的实际收入必然也相应提高,产品越来越丰富,通货膨胀问题更是不值得担忧。外国资本可怕么,是洪水猛兽么,笔者以为只要它能投入实际产业,为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发展,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做贡献,而不是投入纯粹的短期投机炒作,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因此笔者希望中国政府,在维持温和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之下,坚定信念,不受干扰,更多的把注意力关注在实际供给方面,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着力推进各项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力图真正实现一两项新兴产业的崛起,以点带面,以此带动我国经济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消除垄断,消除妨碍市场竞争的不利因素,让市场自由竞争发挥对价格的压制作用;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推进高铁和水利等两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工程,努力为市场经济维持一个有效、低廉、快捷的交易环境。
当然,目前央行的举动,颇有些进退失据、犹豫彷徨的感觉,面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加息还是不加息,该加多少,正越来越成为摆在央行案头的一个艰难选择。笔者真心劝诫央行的高层人士,还是向印度同行学习,老老实实承认对于国际因素主导的通货膨胀问题,央行手中并没有一挥就灵的魔棒,大大方方地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性,既不用设置过高、不合理的目标,也不会给社会公众以过高的心理预期,反而有助于自身心态的平稳、沉着与冷静。
“中国能够容忍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程度的通胀。”央行行长在 7月8日 的最新表态,正是央行艰难处境下的无奈之语,这也应该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