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金融盛会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题为《不改善金融结构 中国经济将没有出路》的讲话,充满自信地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讲话,中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不过,郭树清主席在讲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之时,是否有点过于乐观了呢?
郭树清在讲话中说,“让我们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基础来进行分析和比较。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其中最终消费为22.5万亿元,资本形成为22.9万亿元,净出口为1.2万亿元。照此计算,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绝无仅有,而且就大国经济而言,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先例。一些经济学家因此而怀疑中国的核算方法与国际通行规则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即使我们按照45%的储蓄率来计算,目前中国一年的总储蓄也超过21.5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3.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因此,中国不能说资金短缺。”
郭主席储蓄率52%的数字,大概是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郭主席根据这个数字,很乐观地认为中国不存在资金短缺。是这样吗?恐怕不是。
郭主席按照保守的45%的储蓄率计算出来的21.5万亿元人民币,是2011年新增加的储蓄量,因为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是这一年新增加的收入。可是,虽然中国的总存款远远超过21.5万亿元人民币,但是新增加的存款却远远不到21.5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1年底本外币存款余额82.67万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了9.3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80.94万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了9.12万亿元人民币。这与郭主席计算出来的数字相去甚远。
如果只看城乡居民储蓄数字,那差距就更大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2011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为34.3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年底增加了4.03万亿元人民币,连郭主席数字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郭树新主席的数据没有错,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没有错,那么为什么数字会相差这么大?问题的关键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上。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收入核算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个定义大家都知道,没什么可研究的。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同一段时间内市场上交易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生产和交易是两码事。今年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能在明年交易,像房子可能10年 20年之后还在交易。同时在市场上还有大量的非最终产品在交易。所以,市场交易规模要比国内生产总值大得多得多。所以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来推算任何实际数字,可靠性都非常差。
特别是储蓄率这个数字。郭主席高到52%的计算方法恐怕没什么错,但是储蓄率这个数字很难应用。因为它是把最终产品分成两大类,一类消费掉了,另一类没消费掉,没消费掉的算储蓄,在全部最终产品中的比重就是储蓄率。所以很明显,储蓄率这个概念讲的是物质产品的命运如何:商品生产出来就判了死刑,消费就是立即执行,储蓄就是秋后问斩。它和我们平时说的钞票意义上的存款啊、储蓄啊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利用储蓄率来计算储蓄或者存款,那是绝对算不准的。
因此我们说郭主席过于乐观了,中国每年新增的储蓄和存款是远远没有那么多的。但是,假使真的有郭主席说的那么多达到21.5万亿元,就真的不缺资金了吗?答案也并非依旧如郭主席所讲如此乐观。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告诉我们,2011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万亿元,计划总投资不到500万元的还没统计在内,比21.5万亿元多多了。要是算上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那数字就更大了。所以无论如何不能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储蓄率这俩数据得出“中国不能说资金短缺”这么个结论。
郭主席继续说,“我们的储蓄,首先是用于工业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0%。但是早在2009年,24个工业行业中,21个已经产能过剩。凡属技术成熟的制造业,几乎找不出一个产能不足的行业。……其次,我们也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通信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2%左右。……最后,我们来看其他服务业,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到20%。其中,批发和零售2.4%;科研和技术服务0.5%;教育1.3%;卫生和社会福利0.8%;居民服务0.4%;文化娱乐1%。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水利、林业和环保合计只有1.9%。”
郭主席的这些数字确实反应出了他所说的“经济产出的结构失衡”的问题。“在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中,包括金融在内的整个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11 年第三产业仅占全部GDP的43%。这与发达国家73%左右、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比例差距不小,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2008年世界平均的水平是69%。”
我完全赞同郭主席由此而发的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等等建议。不过我觉得还是要指出,在2011年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为 162877亿元,超过了第二产业3万多亿元。中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属于制造业这一端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有快速发展、产值很快超过第二产业的势头。
郭主席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位经济学家,早在次贷危机前,就曾经对84次危机后17个经济体的恢复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以直接金融为主导的经济体,复苏速度和质量远高于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银行为主导的经济体。芝加哥大学两位经济学家,曾经观察了美国等国家在二十世纪金融结构的演进过程。他们发现在1913年美国股票市场市值和银行存款的比率大致是1:1,1960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 2:1的水平,1990年接近3:1,1999年这个比例升至9:1。当人们说美国现在仍然牢牢占据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制高点,或者说是死死掌握着国际经济霸权,主要的依据可能就是这个事实。”这确实指出了问题的重点所在。
中国的金融体制不进行大的改革,不但无法建立现代金融体制,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具备一个好的起点,直接金融取代银行为主导,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果中国的股市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恐怕直接金融也搞不好。郭主席说了那么多中国不缺钱,却几乎没有提到如何保护投资者,给人一种“此地人傻钱多速来”的错觉,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文本马宁:观察者网专栏,500强企业经理人,独立学者,经济学人。出版《资本的逻辑》。)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享有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本文链接:
http://www.guancha.cn/html2/60395/2012/07/03/82381.s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