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根
流动性过剩五大症结
《环球财经》编委、中国银行副行长
■ 王永利
实际上,作为一般规律,经济危机的根源一定是产能过剩,金融危机的根源一定是流动性过剩,二者之间又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常常相伴相随。同时,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更是如此。而爆发金融危机则是流动性过剩的集中暴露和突出表现。
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流动性过剩。那么,全球流动性过剩又是如何产生,如何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呢?
这可能有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以下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一)技术创新(革命)、新兴产业,特别是新的市场(地理)开发,全球化发展带动过度投资
在资本逐利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技术创新、产业革命和新的市场开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推动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并进而引发大大小小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形成经济发展周期。这也是可以从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中找到充分证据的客观规律。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产能的破坏有限,战后欧洲各国快速恢复生产,由此就造成整个工业国家产能严重过剩,并且率先从大量聚集和扩张产能的美国开始爆发,引爆了急剧膨胀的股市和资产泡沫,并最终引爆了影响极其严重的、席卷工业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大危机。
“大萧条”爆发后,受市场自我调节顺周期的推动,经济金融局势不断恶化,最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冲破资产阶级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束缚,实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救市与经济刺激政策,即“罗斯福新政”。之后,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并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凯恩斯主义学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大量投入货币之后,大萧条、大危机得以缓和,市场趋于平稳。但是,危机形成的根源是否得到根除,经济金融是否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却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得到检验。而恰在此时,爆发了范围更广、时间更长、破坏力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的过剩产能被彻底消灭并造成产能严重不足。但二战之后,随着各国恢复生产,美国大量出口的局面逐步改变。当然,由于二战对世界经济和产能的破坏相当严重,其恢复没有一战之后那么迅速,因此,对美国的影响没有一战之后那么剧烈,因而美国没有在战后短时间内再次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但由于二战之后,世界很快分裂成为尖锐对抗、相互隔绝的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在封锁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市场范围限制住了,在经济金融上也主要是自己内部的相互竞争。随着战后工业化国家逐步恢复生产,其整体的产能不断提升,竞争不断加剧,也带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市场规模的束缚,西方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却在逐步降低。
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产能过剩而引发的经济滞胀问题已经在西方世界显现并不断恶化。与此同时,美国在战后为拉拢和扩大同盟,大规模对外援助,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逐步由净出口大国转变为净进口大国,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黄金固定挂钩的安排难以为继,1971年美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带动全球货币转化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大幅度波动,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面临巨大冲击。
应该讲,如果没有其后亚洲地区“四小龙”、“四小虎”以及拉美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大量转移了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产能(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其产能过剩问题,而且抑制了二战之后这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势头),恐怕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可能再次爆发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更重要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阵营纷纷推行改革开放,最后,柏林墙倒闭,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新的一轮全球化快速推进,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转移生产力(主要是普通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不仅彻底解决了其产能过剩问题,有效化解了可能爆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而且推动其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美国,可以集中精力投入高科技和军事工业发展,并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一般消费品则大量依靠进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
进入2000年之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中出现了以中国、印度等国为代表的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BRICS”),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由上世纪70年代少数发达国家,主要是“七国集团”雄霸世界(其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国际上存在巨大反差,世界财富大量向少数发达国家聚集的局面,逐步转化为世界趋于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现在已基本赶上发达国家且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中国甚至发展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从东南亚“四小龙”对外开放开始的新的一轮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金融30年左右高速而巨大发展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也推动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放大,推动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到今天,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期(从量变转变为质变)。
(二)收付清算体系和货币投放体系发生巨变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货币投放和回笼体系、货币收付清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绝对可以说是一大奇迹,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经意间的裂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埋下了极其可怕的隐患,使货币总量的投放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球流动性过剩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基础条件。这一裂变就是:由实物货币(现钞)清算转为银行记账清算,相应地,货币投放由实物货币投放转为记账货币投放,货币投放由中央银行独家控制转为多渠道投放,由以黄金储备等为支撑转为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货币投放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知道,尽管纸币出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黄金(或白银)作为流通和清算货币,大大降低了货币流通和清算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交往的发展,但大量的现钞清算和流通,特别是国际清算和流通,其成本(包括印制、保管、投放、鉴别、回笼、销毁等方面)依然是非常大,效率依然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因此,实践中逐渐出现了通过银行进行记账清算的方式,并不断创新记账收付的通知方式,如从传统的存折、存单、支票等,发展到银行卡、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等。相应地,货币投放也就由实物货币投放转变为记账货币投放,由中央银行独家(或由其指定代理银行)发行货币,扩大到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间接融资渠道)等多种渠道均可投放货币。目前,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中,现钞所占比重已经非常低,中国约占6%左右,美国只有3%左右,而且整体上仍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转变是在实践中潜移默化间发生并不断放大的,推动货币投放和流通以及收付清算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并将社会资金最大程度地集中到银行手中,为社会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经济金融发展,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收付清算和货币投放体系上的这种深刻变化,全球化的投资、贸易以及金融交易,是根本无法达到今天的水平的!
但这一变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并不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的非常深刻而严峻的问题:
一是推动货币信用投放快速发展,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二是产生了银行贷款由国家(政府)连带隐性担保问题,容易刺激银行贷款的扩张并导致 “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三)政府救市,以扩大货币投放应对金融危机,使得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
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大量国际资本在地区间的剧烈聚散,非常容易引发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而应对危机的冲击更容易引发各国政府更多的货币投放(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积极的货币政策,本质上都是扩大货币投放。扩大货币投放成为政府应对危机最容易最便宜的方式和选择),尽管设想的是在恢复发展后逐步消除救市举措的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在恢复发展后都把问题给淡忘或有意忽略了,政府都不愿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使市场无法调整到位,使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隐患不断积累,越来越严重。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不仅私营部门的债务不断扩大,而且公共部门的债务也在不断扩大。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到3.92万亿美元,而在2000年这一规模只有0.36万亿美元,之前的规模则更小。这使得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面临主权债务危机威胁。2010年末,“七国集团”(G7)中,除德国之外,其他国家公共债务占GDP的水平都超过了80%。而一旦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则意味着依靠政府信用担保发放的货币可能失去信用,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将面临严峻挑战。
(四)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清算和储备货币,使货币总量更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控制
当今的国际清算和储备货币,已经不是超主权国家或政府的天然货币(如黄金、白银),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强国主权信用货币,世界各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追根溯源,最初都是从货币发行国流出来的,而在记账清算情况下,其流出又会自动增加该发行国清算银行的对外负债,并进一步转换为其他负债(如国债、金融机构债、企业债等),使该国外债规模被动增加而难以控制,并使这些银行往往由于资金过多而急于寻求资金出路,容易因资金充裕而压低利率,或者因追求资金回报而扩大信用投放,提高融资杠杆率,刺激金融创新和金融的过度繁荣。
同时,储备货币发行国为减轻巨额债务压力,也容易扩大货币投放,推动利率降低和货币贬值。目前,美元的投放就是如此。
(五)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盲目发展、虚假繁荣,也容易带动流动性过剩
在货币的发放脱离黄金和社会实际财富的约束之后,货币的信用投放实际上就是透支未来,容易造成流动性过剩,而且容易推动金融过度创新,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调节社会资源分配(资金流动)以及币值变动等,控制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增强金融对社会的影响力。
金融对促进社会财富真实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弱(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扣除货币总量扩大对经济的刺激作用,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实际上是值得考究的),却通过金融交易赚取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进而吸引了更多社会资金和优秀人才脱离实体经济加入金融(虚拟经济)领域,反而可能削弱实体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不断加重,并加深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败坏社会道德和文明水平,加重社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