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不少地方日益感到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掣肘——土地紧张、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成本攀升等等。“腾笼换鸟”以达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的,已经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举措。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升级模式?如何平衡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就业的关系,成为国内多个地方的现实问题。
制鞋业是浙江温岭的支柱产业,尤其近三年,它几乎成了业界知名的鞋业之都,大有超过广东东莞、福建之势。然而,今年1月温岭市台州大东鞋厂的一场严重火灾使整个温岭鞋业陷于一场灾难。由于火灾灾情严重——现场过火面积800平方米和16人死亡,地方政府以公共安全治理为由进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整治行动。
温岭相关政府人士称,由于鞋业门槛比较低,一家一户几台机器就可以开张,导致该行业一直在低小散的业态中徘徊。据统计,目前6000多家鞋企中,80%以上是小作坊,而且还有不少无证照的家庭作坊式“三合一”场所,即员工住所、仓库、生产车间集中一处的场所。政府认为,低小散制鞋产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是导致重大火灾的罪魁祸首,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关停低小散企业。
据媒体援引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排除了春节政府部门休假时间,差不多一个月不到的工作日,被关停的鞋企4559家,关停出租私房3805家,拆除违法违章及消防安全隐患的建筑26.26万平方米。这些被关停的企业,据官方解释,分别存在的问题有消防设施不合格,无证经营,营业场所建筑违法违章等等。
从政府关停企业的力度和广度来看,安全隐患只是原因之一。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地方财政、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地方重新规划等等也是政府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地方财政来看,不少企业都是小作坊,而且还有无证照的家庭作坊,这些企业对政府税收的贡献肯定比上规模的企业少;从企业升级来看,小作坊很难有富余资金投入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更新,更不用说“机器换人”等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地方规划来看,小作坊呈现分布散、占地多的状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打破“低小散”的模式,重新规划土地,土地的再使用必定会为地方政府财政带来丰厚的回报。
尽管政府有关停的理由,但安邦认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种一刀切关停几千家企业的做法仍然值得商榷。首先,产业升级是市场的选择,行政力量的干预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以行政力量主导的产业升级,方式会比较简单和粗暴。类似于温岭这样的产业升级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当地多年形成的产业生态体系。而由政府主导推动的产业升级,往往引发的同质化竞争、一窝蜂扎堆、投资雷同的现象,已经不是鲜有的案例。例如,相对于传统能源产业,光伏业是一种调整和升级,但在政府主导下,全国一度200多个城市都搞光伏产业园。本来是新兴的新能源产业,结果很快在国内陷入生存困境。
第二,产业升级必须考虑对中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的公平。温岭鞋企大多数用自家的房子作为鞋厂,工厂可以更合理。这样既节省了高昂的房租,又符合生产要求。虽然是一家鞋企业,但汇集了一个家族的劳动力,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支柱。另外,因为投入成本低,也成了当地年轻一代或者外来务工人员创业的新模式。根据地方政府披露的数据,仅仅温岭城北区域,就有来自贵州、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务工人员近四五万人。在小企业无法进行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关停如此数额巨大的鞋企,如果政府在安置人员和企业上拿不出更好的政策,很容易引发就业、市场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第三,产业升级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一个完整的市场需要多层次的企业支撑,一刀切、盲目追求高大上式的产业升级不符合市场规律。围绕着造鞋业,温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例如,围绕温岭横峰区块内的各类大小物流公司就达150多家;台州横峰国际鞋材城雄心勃勃要打造中国第一鞋材市场,配套市场投资3.52亿元,30层高的多功能、综合性市场交易额曾达到200多亿元。关停数千家鞋企几乎使温岭鞋业伤筋动骨,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很可能因此“殃及池鱼”。
第四,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危险。中小企业在GDP增长和城镇就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应是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对象,因此不能简单以它们对地方财税的贡献衡量。“做实体不如存钱余额宝”,在生存条件本已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再对中小企业进行扼制,实体经济空心化将会更加严重。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自发先行者,以加工制造业起家的温州,去实业化以后迅速走上泡沫经济之路,这是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产业升级是市场选择的过程,政府搞一刀切、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升级方式值得商榷。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政策必须考虑到对中小企业、就业、社会稳定、实体经济,以及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影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