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在总量突破了惊人的4000亿元人民币之后,很快遭到了金融届主流声音,以及各银行大佬的舆论围剿。
央视钮文新发表《取缔余额宝》一文,指出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认为余额宝严重干扰利率市场,严重干扰银行流动性,严重拉高实业企业融资成本,从而加剧金融和实业之间的恶性循环。多位银行大佬在央视财经《对话》也表示,“不能这么玩”,认为余额宝有违规操作和宣传之嫌。
然而,余额宝却在被行业抨击的同时取得了大众的支持,超过90%的受调查者都反对取缔余额宝,并且还有约80%的受调查者表示还将继续加大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中国长期以来都保持较高的通胀水平,银行利率看似是受到了严格的管制,但实际在操作上银行仍然对大客户是拥有较高的自主权的,常常给予额外较高的利率。所以中国中低收入群体一直面临一个两难:把钱存银行是坐等贬值;不把钱存银行又没有地方可去。与其说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倒不如说银行才是一直趴在储户背上的“吸血鬼”。所以当远远高于银行利率的余额宝等金融理财产品推出的时候,人心向背自然一目了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对余额宝的指责就是错误的,毕竟从实质上来说,余额宝其实就是货币的二道贩子。它的操作模式也和粮食的二道贩子一样,国家定收购价为1块钱1斤,粮食的收购贩子去村里按1块1收购,粮站为了完成任务,加工厂为了能完成正常生产,不得已只能从粮食的二道贩子手里用1块2去买粮食。最后的结果是,粮食依然是从农民手里到了群众嘴里,但是价格却贵出了1毛钱。看似农民落得了实惠,但实际上整个链条凭空多出一个环节和步骤,其额外产生的成本和二道贩子的利益,最终仍然是由群众来买单的。
余额宝们正是如此。不过与二道贩子不同的是,余额宝们很懂得现代化的公关包装,它们把自己包装成为了从垄断金融的银行手里获取利益分给大众的罗宾汉。但是这种包装是经不起推敲的,作为趴在银行背上的理财产品,余额宝们实质上没有改变整个金融结构,也没有改变货币的最终去向,货币最终还是流入了银行,然后又流向了投资市场。结构没有改变,银行获得货币的成本却大幅增加了,那么最后买单的只能是投资市场,是实业。
在这一点上了解金融规则的余额宝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其在面对拉高实业企业融资成本,加剧金融和实业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民益的质疑时,采取了婉约的回击方式,声称个人在获得了更多利益之后,工作卖力,便能加薪升职。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言论也只能哄哄为网购剁手的青年罢了。
而既然是二道贩子,余额宝们就难逃正规军的围剿;既然是理财产品,其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如果做风险评估的话,其实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不堪一击的。它们之所以还能发展,是因为每家背后都有个靠山银行,如余额宝的背后是中信银行等。但是当整个行业被此类理财产品所累时,银行必然会有所取舍,或是纷纷推出自己的类此产品,或是互相直接达成托拉斯协议,降低从基金手中收购货币的成本。
作为现金增利基金,余额宝们是无法投资实业的,只能将钱交给银行,何况投资实业的风险也是广大理财者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一旦余额宝的收益在银行的围剿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那么为了利益而支持余额宝的人们,自然也会因为利益而背离,毫无忠诚可言。
此外,外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美国版的余额宝失败是因为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和银行的长期低利率。中国也是如此,现在市场上融资困难,银行缺钱,民间借贷利率高。但是现在政策已经允许了,如果下半年民资银行纷纷建立起来了呢?再加上届时利率正式市场化了,那么还有余额宝们的生存空间吗?许诺的收益该如何实现?挤兑和亏本的风险又由谁来承担呢?自然是那些只交了粮食,却还没从二道贩子手里拿到钱的农民罢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