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二)
18大提出“新改革”,强调“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去年底,总书记讲治国要“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我认为,核心、决定性的是“全面从严治党”。自信的“道路”、“理论”、“制度”是什么?如何定义“小康社会”?从何深化改革?依何法治国?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探讨,统一认识。从严治党不仅有“共产”二字开宗明义,还有现行党章做出了明确规定。
全面从严治党,要树立“三个自信”, 弄清楚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搞马克思主义还是搞修正主义,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还是全民党,按党章建设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领导工人阶级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阶级、阶级斗争是现在非常敏感的问题,被认为是“左”的观念,三十多年不讲了。这两年情况有点变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精英,要求全民直选,轮流执政,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之争越来越激烈,政权的阶级性质渐渐地被斗争突出来;但是,在共产党执政的阶级性上还是迷迷糊糊。精英们提出,治理经济社会要“党政分开,政经分离”,发展经济由“市场起决定作用”,改革开放应“国退民进”,劳资矛盾要维护资本利益,这些都是表现政权的阶级性质,是为无产阶级还是为资产阶级,但是中国共产党内许多人好像没有认识到,接受了。请大家想一想这几个问题,共产党不管政,如何做“执政党”?共产党不管经济,谈何“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党不发展公有制经济,“国退民进”,何以称“共产党”?
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首提要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共产党消灭剥削的历史使命放到以后去了,成了生产党。16大提出依法治国,四中全会尽管讲“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但一些人基本不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只讲“依法治国”,要把共产党变成只是“依法执政”的法治党,行“宪政”。
去年,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论争激烈了,香港“占中”暴露了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严重危险,党重新重视阶级斗争。但囿于改革开放的延续性,对产生阶级的经济领域方面,避而不谈或视而不见阶级斗争,还是唯生产力论,仍然是生产党。
关于“党的领导”,“三个自信”,“四个全面”,“新改革”,“新常态”,必须强调党章规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是搞共产主义的。这样才彻底,新改革主体,主力和方向(是方向,不是现在的目的)才明确。毛泽东说,理论要彻底,才能说服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我认为,“党的领导”是统领全局的龙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给新改革的龙头点睛。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我国GDP人均已达7485美元,是邓小平“小康”标准的9倍;如果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居民工资收入占GDP的60%分配,可达4491美元,每个人每个月收入人民币2300元,超小康了,但实际不能“小康”,问题在于“平均”。不是“先富带后富”,而是中国的工人收入只占GDP的30-40%,比资本主义更有掠夺性。数据告诉我们,没有建成小康社会,问题在分配,现在不仅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还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所以,不要只讲“做蛋糕”,要着力于“分蛋糕”。要从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是搞共产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总纲来决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联系,在现阶段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象欧美国家那样,加重国家、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小康”不要全社会平均,要以一家人均最低收入做标准。
关于“混合所有制会成为未来国企改革方向”的观点和政策,我在2013年12月4日《评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演讲》文中,明确反对借此“把剩下的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的主张。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国有企业,吸收私人资本入股,发展生产可以,但国有为主;私人资本普遍混进国企的单向改革,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违宪,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是搞共产主义的。我主张因势利导,让国有资本也进入私人企业,再搞一次公私合营。市场竞争中私营企业不断倒闭,危机时外资撤走,是常态。对于倒闭、停业但是国民经济所必需的生产企业,国家注入资本或收购维持其生产,减少失业,不仅应当,合理合法,还是拯救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的必须;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经济危机中这样做了,社会主义中国更应当这样做。这是“奉天承运”、符合社会主国家制度的新改革。要立法,准备好接管干部。
关于“稳中求进”,我在2013年12月19日发表《以后要准备过紧日子》,认为,中国发生市场经济危机难以避免,要直面。我们要稳的是社会,而不是GDP的7%或6%的增长,要辩证地对待危机,借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合乎社会发展规律。
2006年7月,我发表一组关于“三农”的文章,其中有《中国的未来发展看农村的变化》和《辨证地看待中国农村人口多的问题》两篇,从发展角度谈“三农”;2008年1月25日《辩证地对待危机》,从危机角度提出“请关注农业生产。只要农业稳定发展,粮食充足,物价就稳定,心里也就不会发慌。”我说:“一些企业会关闭,就业压力会加大,必须改变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顺势而为,把生产力的发展重心转向高科技和新农村事业,蓄势更发。那些关闭的企业和失去工作的工人,可以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生产力,不可浪费。”
对工业,我提出“应当从中国现实存在的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机械半机械生产和手工生产的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结构出发,因势利导,优化组合,改造提高,形成分工合作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前导、大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组织带动众多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层次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每一次市场经济危机都产生资本集中,现在应结合“混合经济”改革,一并考虑。
对农业,我提出,“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八亿农村人口的中国,不是现实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在Pm(资本即生产资料)还不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一方面发展精细农业,治山、治水、治荒漠。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农民最能干的事业,只要很少的PM,就能吸收大量的A(劳动力),开拓资源,美化环境,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提高人类生存条件。这不同于原来的第一产业,而是新的社会生态产业,不仅生产物质财富,而且生产美的人类生活环境。人类不能再掠夺自然界了,还应该给予大自然,保障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结合当地资源,组织农民办工业,经营商业……建设亦农亦工亦商的工农商学一体化的新农村。”
决策者要直面经济危机的到来,在曲折道路上把握社会主义方向,“稳中求进”。首先是稳,发展农业不仅保障人有饭吃,治山、治水、治荒漠、化废为宝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人有活干,社会就稳定;进,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第二产业要整合,第一产业要有质的发展,人类不能再掠夺自然界了,新社会应当发展生态产业。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