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最后一公里,到哪?
丑牛
十九大前人们最关注的是“改革”,“改革”的热点在“国企”。
国企怎么了? 7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一份文件——《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要求101家央企年底前全部改为公司制,完成从全民所有制到公司制的“变身”。“变身”顧名思义,是国企全民所有制身份的变更吧。
《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走好国企改制最后一公里》;国资委负责人为此答记者问:“国有企业这个概念从此将进入历史”。
明确宣布:国务院发布的国企改公司制的文件,目的是为“国企"送终。
国企走完最后一公里去哪?变身“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啥?“现代企业制度最有效的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是啥?资本所有制。
国企变身就是这样变: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变身为资本所有制。这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现实。国资委负责人说的很具体:“不仅要'换瓶'(社会主义),而且要'换药'(资本主义)。新华社一篇时评《央企改制≠简单翻牌》一文中说:“这可谓是一项带有'定点爆破'性质的专项改革措施"。“定点”是什么?“国企”;“爆破"是什么?“摧毁”。
国务院、人民日报、新华社都讲得明明白白:
“让国企成为历史”;
“要国企走完最后一公里";
“对国企进行专项定点爆破”。
国企没了!确实没了!
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解散了集体所有制。到今天,深化改革,要全民所有制的国企走完最后一公里。我们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就没有多少区别了。还能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吗?社会主义在哪里?
有人说,不早就改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特’在哪?把社会主义变身为资本主义,是由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完成的。因此有人为它“正名”——“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且不要指责我胡杜撰,这是第三代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亲口讲的,叫做“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共产党的上层党建理论家作了明确的表述:“共产党是什么党?领导市场经济的党!"什么是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共产党领导搞资本主义”是个悖论,发明者恰是一些改革派的共产党人。
这样的共产党员曾大肆鼓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他们所做的,却是社会主义制度一步一步地被毁灭。他们扬言,这是因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达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要靠发展资本主义来完成,这不是一个更大的悖论么?
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一上台就讲:“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恩格斯写了一本书,叫:《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一些改革派的共产党员把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讲话,奉为金科玉律,却把“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到毁灭,用资本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这也是最大的一条悖论。
这不仅是“中国特色”,而且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大特色。
国企是什么?它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而且是一种政治体制的体现。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这次101家央企改制,国资委负责人批国企是一个“国家单位”,这话说对了,国企的确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单位”,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参予市场竞爭的经济组织。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没有了国企,“工人阶级领导的”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了国企,工人阶级就从主人公伦落为资本的奴仆。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察知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年三十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国家还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应创建一支有作为,敢担当的产业大军"。我当时曾写了一篇网文说:“没有了国企,怎么能建成一支有作为敢担当的产业大军”。这支产业大军,早在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他们曾作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支主力军。随着改革的深化,他们又被逐步消失。现在中国最大的一支产业大军在富士康公司,有二百万之众。前几年,在深圳的富土康公司曾接连发生工人“十三连跳”,工人自身的命运难保,能成为领导阶级吗?他们的命运掌控在郭台铭手里,掌控在跨国集团手里。美国新总统一上任,要“美国优先”,要苹果公司把代工厂搬回美国,郭台铭立即拿巨资在美国建代工厂,富士康这支产业大军在中国将逐渐变成失业大军,他们从何“作为”?他们从何“担当”?
没有了国企,“工农联盟”也成了一句空话。工农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上。工农携手,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农业的集体化支撑了国企大发展,国企大发展,又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
改革开放集体化消失了,国企也改没了,三千五百万产业工人下岗,工人沦为弱势群体,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商品,农村2.2亿青壮年,成为最廉价的产业后备军,成为世界上最大血汗工厂的打工仔,他们每年像候鸟一样地“孔雀东南飞”“田园将芜胡不归",农村一片凋敝,资本趁势而入,“资本十农户”大土豪,大地主重新主宰农村。
工农联盟土崩瓦解!
没有了国企,“人民民主专政”必被动摇,上届总理,为了推动改革,发誓要在他的任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至死方休!”他所说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什么?2008年,中国海内外的民主精英们联合签名,发出了《O八宪章》,宣扬西方民主宪政的“普世价值"。共和国的总理在两会的中外记者会上讲:“普世价值,不是西方所独有”。表明他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追求着西方的“普世价值”。
没有了国企,共产党也会大变脸。
最先察觉共产党人蜕变的是一个美国资产阶级的大政客,此人名叫布热津斯基,波兰裔,曾任美国国务院的国务卿,前不久去世。他始终是美国对付共产主义威脅的大智嚢人物。苏联解体后,他兴高采烈地写了一本书,报道资本主义平安。书的名字是:《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党的诞生和死亡》。书中也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嬗变(因为中国共产党还在,没有死亡)这里摘录一段:
“在指导中国进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复兴过程中(丑牛按:‘复兴’一词,我们今天还在用),共产党统治者们也在经历一场指导思想方面的重大变改。他们的主要观点,甚至他们的政治语汇变得愈来愈不像一个自称代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党所应有的东西,而更像是一个代表了正在中国兴起的商业阶级和致为于现代化的政党特点。(丑牛按:“现代化政党"这个语汇,我们的党建专家们正在广泛推行、使用)”。
不幸的是,这个美国大智囊人物的“妄断"正一步一步地变成了我们党的现实。《大失败》这本书,是上世纪末写成的,到本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就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怎样转? 当时只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所组成,改变成了包括资产阶级的两个先锋队所组成;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变成了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变成“对那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如剩余价值学说,应重新进行探讨”。
到了2016年春,中共中央党校的一位党建理论家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共产党怎样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怎样转?什么党?领导市场经济的党”。
共产党怎样去领导市场经济呢?共产党领导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违背市场自由竞争规则的拦路虎,深化改革所指的“深水区”“硬骨头”就是国企。必欲除之而后快。
为什么要消灭国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对记者的谈话说得很直率:
“企业按照《公司法》注册成为公司,从理论上和法律上解决了一直困扰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关系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股东的资本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各自归位……进而解决了政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得干预公司决策”。
“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确立,理论上说可以激发出‘企业家精神’,被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经济体系之全球市场所接受,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
仅这两段话,我们就怀疑,这位研究员张喜亮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更像是国民党。他一再声称:“从理论上讲"是什么理论?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而更像是“里根——撒切尔”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更像是一个代表了正在中国兴起的商业阶级”。他不是张喜亮同志,而应是张喜亮先生阁下。
这样的先生阁下在共产党内有多少?他们正掌控着改革的命运。
改革开放的总没计师说:“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把国企改没了,是完善了社会主义,还是完结了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的改革,既不走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把国企改没了,我们的改革走到哪条路上了!?
附文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走好国企改制“最后一公里”
白天亮
2017年07月28日04: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公司制改革不是追求形式的翻牌,而是要实打实地转换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国企公司制改革终于走到“最后一公里”。近日,《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公布,要求今年年底前尚未改制的69户央企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回溯历史,我国不少国有企业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国企亟待完善体制机制、适应市场经济挑战。1994年公司法实施,一批企业率先启动公司制改革试点,变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探索形成与市场经济合拍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20多年来,国企公司制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的子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2%,全国超过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最后需要攻克的堡垒,集中于两头:一部分是国资委监管的大型央企集团,目前101家中央企业中,有69家集团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一部分是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沉重的央企二、三级企业。
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以来,不避难点、不留空白,一切奔着问题去,让公司制改革再没有拖下去的理由。公司制改革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通过改制,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赋予企业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公司制改革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其他改革项目推进的前提。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部分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试点……一项项备受关注的改革新举措,如果离开公司制改制,都难以推行。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明确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这样的时间表,意味着20多年的公司制改革到了收官阶段。央企集团为什么留到了最后?改制成本高是重要原因。国企改制分三类,一是国有独资企业改为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改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三是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为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不让国有资产有一丝一毫的流失,是改制的底线。这就要求企业改制首先要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核实资产,客观公正评定资产价值。越是大企业集团,资产规模越庞大,改制成本越高、耗时越长,一定程度上让央企改制放慢了步伐。因此,走好“最后一公里”不能只定目标,还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保驾护航,有财政、税务、工商、国土、人社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
翻牌容易,真改不易。公司制改革不是追求形式上由“某某厂”变成“某某有限责任公司”或“某某股份有限公司”,而是要实打实地转换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考察业已完成转制的国有企业,有的企业尽管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一整套体系,但实际运行还是老样子:权责不清、约束不足、缺乏制衡等问题依旧突出,“花瓶董事会”“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并不少见,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尚未建立。公司制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转换,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如果只变形式、不变内容,无异于走过场、换汤不换药,缺乏实质意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靠改革强身健体,国有企业才能破浪前行,做市场的弄潮儿。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8日 05 版)
附文2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题:严防央企公司制改革成简单翻牌
新华社记者王希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20多年来,国企公司制改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由于多种原因交织,这项改革越往后推进难度越大,尤其部分央企集团层面改制成本高、耗时长,成为制约改革全面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发展中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要求央企公司制改革要于年底前完成,可谓一项带有“定点爆破”性质的专项改革举措。
如期完成这项改革,难度不仅仅在于时间紧、任务重,还在于改革并非企业组织形式的简单变更,不是简单的“翻牌子”工程,而是要切实转换经营体制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独立市场主体,从而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把公司制改革落到实处,要坚决防止换汤不换药,“形似”而“神不似”。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确保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企业改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要以推进董事会建设为重点,逐步落实董事会职权,实现权力和责任对等;要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还要严格履行决策程序,加强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应该看到,公司治理是微观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建设。要以公司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产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等改革,使国企强筋壮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附文3
国务院:鼓励民企进入轨交装备、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
2017-09-15 18:28
来源: 国务院
编者按:9月15日,国务院网站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称: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
有关部门要帮助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加大对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需要项目的投资力度,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梯度转移。
《意见》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7〕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工作,近年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专项督查,民间投资增速企稳回升。但是,当前民间投资增长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障碍,部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些垄断行业市场开放度不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民间投资活力不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各项要求,确保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等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坚决落实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有关要求,精简合并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不得擅自增加行政审批事项,不得擅自增加审批环节,切实防范权力复归和边减边增。充分发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信息公开、协同监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情况清理核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情况开展一次全面细致的清理核查,逐项梳理已报审的民间投资项目,清查各类审批事项办理情况,明确办理时限。能够办理的,要尽快办理;暂不具备办理条件的,要帮助民营企业尽快落实有关条件;依法依规确实不能办理的,要主动做好解释工作。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的,要加大问责力度,通过约谈、通报、督办等方式督促限期整改,必要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要针对清理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服务。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间投资创新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时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发挥财政性资金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投入。支持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为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新技术市场交易,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科技型企业投资回报水平。鼓励民间资本开展多元化农业投资,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民间资本与农户建立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对带动农户较多的市场主体加大支持力度。
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禁止排斥、限制或歧视民间资本的行为,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支持民间资本股权占比高的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积极采取多种PPP运作方式,规范有序盘活存量资产,丰富民营企业投资机会,回收的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形成新的优质资产,实现投资良性循环。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价格和收费标准,完善PPP项目价格和收费适时调整机制,通过适当延长合作期限、积极创新运营模式、充分挖掘项目商业价值等,建立PPP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努力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鼓励民间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设立基金、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PPP项目。
五、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
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强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监管。允许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地方将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落实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推动各地出台或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和配套措施。深化输配电价格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等,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用好用足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用地支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科学合理确定车辆通行费标准,规范铁路港口收费,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费,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各种不规范收费和不合理的贷款附加条件。
六、努力破解融资难题,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优势,优化授信管理和服务流程,完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权利的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制度,发展和丰富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对企业抽贷、压贷、断贷等融资难题。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客观评价民营企业实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站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鼓励地方推进“银税互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之间的合作等,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鼓励各地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过桥转贷资金池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
七、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确保政府诚信履约
地方各级政府向民营企业作出政策承诺要严格依法依规,并严格兑现合法合规的政策承诺,不得违法违规承诺优惠条件。要认真履行与民营企业签订的合法合规协议或合同,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拒不执行,不得随意改变约定,不得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等情况。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对地方政府拒不履行政府所作的合法合规承诺,特别是严重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破坏民间投资良好环境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对造成政府严重失信违约行为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惩戒到人。
八、加强政策统筹协调,稳定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
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科学审慎研判拟出台政策的预期效果和市场反应,统筹把握好政策出台时机和力度。有关部门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明确政策导向,提出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引导投资预期。围绕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加大政策解读力度,主动解疑释惑,帮助民营企业准确理解政策意图。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切实做好民营企业关切事项的回应工作。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活力,帮助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市场,加大对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需要项目的投资力度,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梯度转移。
九、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和协会商会在企业与政府沟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倾听民营企业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因地制宜明确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着力破解“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等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专业化、精准化培训,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逐项检查各项政策措施在本地区、本领域落实情况,对尚未有效落实的政策措施,要认真分析原因,抓紧研究解决办法,确保政策尽快落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各地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实化、细化、深化鼓励民间投资的具体措施,努力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各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9月1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