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的“稳”与“不稳”
迎 春
最近,中央提出经济工作的“‘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不仅有“六稳”,住建部还提出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等等。
一,为什么提出“六稳”?
提出“六稳”,说明经济存在着“不稳”的问题。什么问题使我国经济“不稳”?是生产过剩!
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发文指出,“————---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等等。(《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而另一方面,政府又要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保持年增长8%、6%以上。一方面是生产过剩,一方面又要求保增长,结果不仅钢铁等的生产过剩问题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粗钢:2008年的产量是5亿吨,2018年增长到9.28亿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还多;
水泥:2008年产量14.2亿吨,2018年为22.07亿吨;
平板玻璃:2008年是5.99万重量箱,2018年为8.69万重量箱;
不仅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生活资料的生产也过剩。
以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彩色电视机为代表:
手机:2008年产量是5.59亿台,2018年为17.98亿台。我国近14亿人口,每人一台还富富有余;
彩色电视机:2008年产量是9187.1万台,2018年是1.88亿台。(以上数据出自《中国统计摘要》第127、126、128、129页)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存在的生产过剩问题,自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十年以来,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提出“六稳”的内在原因。认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改变”的判断不符合实际。当生产过剩发展到一定程度,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继续进行,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整个经济陷于混乱等。“韧性”、“定力”之类的说法根本不能说明经济问题。只有生产、流通、消费能不能继续进行;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等等。
二,为什么生产过剩会越来越严重?
我国生产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因是什么?是经济政策的问题,还是经济制度的问题?我认为是经济制度的问题,依靠政策、措施,解决不了生产过剩的问题,有人想稳也稳不住。
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急剧下降,生产过剩暴露无遗,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政府先是采取投资“四万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又采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生产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益严重。事实说明,经济政策不能解决我国生产过剩的问题。想依靠“工具箱”的“工具”,解决“经济下行压力”,或者是想“稳中求进”等等,都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愿,不可能成为事实。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这些意愿脱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演变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是造成生产过剩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逐步占据统治地位:引进外资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发展“民营企业”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国企改革实行股份制,推行合同工、派遣工制,实行“减员增效”、解雇大批工人等等,把公有制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改革”成了雇佣劳动经济。实际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在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生产过剩是必然产物。
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一方面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他们的获得的工资,是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转化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无产者的工资,相当于所需的生活资的价格,在消费掉这些生活资料以后,必须继续出卖劳动力;另一方面资本家占有大量利润,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拼命发展生产。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出现生产过剩的问题,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尽管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形式有变化,或者转化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危机;或者转化为债务危机等,但是,本质上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 第548页)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已经被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逐渐被“改革”成为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所以,出现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是一种客观必然。人们凭主观意愿和政策措施是“稳”不住经济的,也不可能依靠“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出路何在?
我国经济存在生产过剩的严重问题,而这种问题是由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决定的,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就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的道路发展。那时经济发展速度快、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部门协调、地区分布均衡。尽管因旧中国经济基础太差,生产力水平还低,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是供不应求:钢铁、机械等生产资料根本就不是商品,由国家计划分配;当时的高档消费品“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手表和缝纫机的生产,从无到有,到1978年手表已年产1351万只;缝纫机486.5万架;自行车由1949年生产1.4万辆,增加到854万辆,增长了几百倍,(《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243、242页)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为了防止投机倒把,采取凭票供应。收音机生产也达到1167.7万台。(《中国统计年鉴》1994 第407页)这些都表明这种经济制度的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发行票证的经济现象,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嘲讽为“短缺经济”。现在看来,这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表现,是群众消费能力迅速增长的结果。
现在,我们有毛泽东主义指引,有广大群众的公有制生活亲身经历,完全可能重新回归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让我们共同斗争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