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沦陷”
——兼对《经济学》的批判
迎 春
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就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当时这种理论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理论的社会主义部分也很不成熟,但是,由于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理论界和学校都占据了统治地位,主流媒体和学校课堂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完全没有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基本上消声灭迹。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很快实现全面复辟,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主流媒体上消声灭迹,所以,这里把西方经济学的复辟称之为“沦陷”。要“收复失地”,就必须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反复地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这篇文章就是想起一点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本知识的作用,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导读”。
《经济学》是著名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谬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的著作。“自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以来,曾经存在着三本流行的教科书--------战后,萨谬尔森《经济学》取代马歇尔著作的地位而成为第三本流行的教科书。目前存在于西方的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虽然为数众多,然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本书的仿效品。此书不但销路广泛,据报道,早已超过100万本,而且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字。自1948年出版以来,已重版许多次------而在1985年的12版中,萨谬尔森则作了重大的修改与补充。他写道:‘自从作为里程碑的第1版以来,这个第12版是最彻底的一次修订’。”(高鸿业 译者序《经济学》第12版 第1-2页)我们就以《经济学》第12版作为批判对象,通过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一,物质生产的内容与形式的区分
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生产区分为生产内容与社会形式两个方面。
举个例子,美国的福特汽车厂,一方面生产汽车这种物质产品,另一方面还生产“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生产汽车,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所以,福特汽车厂的生产过程,既生产汽车的物质产品,又生产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物质生产内容与生产形式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把物质生产划分为物质生产的内容与社会形式,是社会学能够成为科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名言:“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2页)这一段被列宁称之为“天才的思想”的表述中,明确地把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生产关系区分开来:即社会生产的内容与生产的形式。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社会生产”,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例如,生产粮食、布匹等物质产品,这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所以,马克思称之为生产的“一般”;而生产关系则是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厂生产汽车,和我国毛泽东时期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生产的产品都是汽车,而生产的社会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马克思把生产的社会形式称为“特殊”。又如生产关系可以分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等,因此,马克思把生产的社会形式称之为“特殊”。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更加明确地把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区分开来。他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而忘记这种差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
100多年后,萨谬尔森的发行的《经济学》,仍然是这样说的:“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它是另一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现代先进的工业技术是以使用大量资本品为基础的:精致的机器设备,大规模的工厂,成品与半成品,库存与存货。”(《经济学》第88、87页)把机器设备、工厂等说成是“资本品”,就是证明“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
《经济学》还把资本说为是“投入”的一部分。它说:“一般而言,投入分成三个部分: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第39页)把资本与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并列为“投入”的要素,也是抹杀物质生产内容与社会形式界限。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把生产的内容区分为物质生产内容和社会形式,而《经济学》则把生产内容与社会形式混在一起。
《经济学》说:“任何社会------都必然要遇到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物品?-----为谁生产物品?----这三个问题是基本的,而且是一切经济制度所共有的。但是,不同的经济制度却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第38页)
生产什么商品与如何生产,属于生产的内容,而为谁生产则属于生产的社会形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混在一起,作为任何社会都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抹杀生产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界限。《经济学》混同资本主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和共产主义为劳动群众生产之间的原则区别,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一样是永存的。
二,物质生产的内容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只知道赚钱,根本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
1,生产
A,生产的概念
“生产 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政治经济学词典》许涤新主编 第91页)这里所说的生产,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经济学》的《第一编 基本概念》中,就没有生产的概念,只有“投入”、“产出”的说法。
在《经济组织的问题》一节内,有一段《投入和产出》:“经常听说生产过程有投入和产出。投入或生产要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投入被结合起来用以生产产出,而产出是由或者用于消费或者用于进一步生产的各种系列的有用物品或劳务所构成。”(《经济学》第38-39页),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的概念,是符合实际的,而《经济学》中所说的“投入”、“产出”,则是资产阶级对于生产就是“赚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的定义,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这里的主体是劳动者;而《经济学》“投入 产出”的主体则是资本家或者“老板”;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要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而“投入 产出”、“资源配置”则没有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只是资本家的商品、劳务“结合”。
生产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文化、教育等所谓的‘精神生产’。而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不仅把文化、教育等部门的收入列入‘生产总值’之内,而且把政府、军队等政治、军事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列入‘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生产’概念就是“收入”。
《经济学》中专门有一段叫《生产可能性边缘》,用图表表现的生产可能性,一面是生产“消费物品”,另一面是生产“投资品”,一条曲线表示,既可以选择全部生产消费物品,也可以选择全部生产投资品,这就是有名的“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这里根本不涉及生产的物质条件,如生产大炮的设备、原料等等。这种“随心所欲”的“资源配置”,完全不符合实际,不是经济学,而是“神话”。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没有生产大炮的物质条件,不要说全部生产大炮,连一门大炮也生产不出来。生产大炮,要有生产大炮的设备和原料,还要有懂得生产大炮的工人、技师等,没有这些物质条件,根本不可能任意进行“资源配置”。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生产”,其理论基础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产品的效用估计。”“萨伊这种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的观点,无限地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把赌博、嫖娼等活动也看‘生产劳动’,十分荒谬。”(鲁明学等著《西方经济学说史概要》)“------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刘日新著《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正是庸俗经济学理论这种生产不创造物质财富,只创造效用;不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的理论,才产生出错误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按照这种理论,只要有收入就是物质生产,因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采用货币流通量进行核算。
《经济学》连生产都没有科学的概念,所以说《经济学》是“一盆浆糊”。
两种不同的生产概念,反映了两个阶级对于生产的不同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的概念,是无产阶级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经济学》关于生产的概念,则是资本家对于生产的认为: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就是“投入”,就是“资源配置”,他们唯一关注是的“产出”,是赚钱。
B,生产要素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论》第一卷 第202、206页)马克思从能动的角度讲生产,就是劳动。劳动的要素就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前者是生产的能动力量,是主要动力,后者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劳动者是生产要素中的能动力量,是第一生产要素。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比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同上书 第203、204页)
马克思对于劳动对象也进行了分析。他把经过“劳动滤过”的资源,称为原料;没有经过“劳动滤过”的自然资源,称为资源。(参考《资本论》一卷 第206页)
总之,马克思对于生产要素进行了详尽、科学的分析。
《经济学》则说:“投入分成三个部分: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第39页)
土地怎么能够直接成为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成为厂房、耕地的土地,才是劳动资料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也不全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只有作为采矿业、捕捞业的自然资源才成为生产的组成部分。至于说资本是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则更是概念混乱。资本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物品,把资本说成是物质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混淆物质生产内容与社会形式的表现。
可见,《经济学》对于生产要素的分析也很混乱。正是由于生产要素概念的混乱,直接引导出所谓的“资源稀缺规律”等等。实际“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生产的物质产品。
2,生产力
A,概念
“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政治经济学词典》第78页)
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形成,是征服自然的一种潜在的能力。说它是潜在的能力,是因为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就成为生产过程。对于生产过程而言,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
《经济学》说:‘如果资源是无限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就不会成为问题。’(第41页)这里的“资源”概念是错误的,是不懂生产力的错误。
‘资源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地下资源;水力资源;人力资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5.北京 第1529页)按照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没有经过劳动‘滤过’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无限的。稀缺的是物质生产品,而不是资源。
以能源为例。在生产力低下时,人们依靠残枝败叶作为能源;生产力发展了,人们能够生产煤炭,用煤炭作为能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能够生产石油作为能源;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能够利用原子能,利用的能量资源范围更进一步扩大。
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越发展,能够利用的资源就越多。所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稀缺规律’是错误的理论。‘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生产品,因为,生产品要受生产力的制约。总之,所谓的资源‘稀缺规律’,不符合实际,是没有科学生产力概念的产物。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所谓的‘资源配置’理论,即《经济学》中所说的‘生产可能性边缘’理论,认为人们可以任意‘配置资源’,既可以全部生产消费品,也可以全部生产投资品。这种理论的错误,也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生产力概念造成的。
生产什么产品,首先是受生产力的限制。具备什么样的生产力,才可能生产出什么产品。当前我国还不具备生产大型民用客机的生产能力,就不可能生产大型民用客机。人们不能任意‘选择’资源配置。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与没有生产力的科学概念密切相关。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生产力的科学概念,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稀缺规律’、资源配置理论等,表明它根本就不懂生产力。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的历史发展时,把生产力发展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使用手工工具的个体劳动;协作;机器大工业。(参看《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一章协作 第十三章机器大工业)特别是他对于机器生产的深入分析,对于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指出:“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以后,机器就代替了单纯的工具------人能够同时使用的工具的数量,受到人天生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他自己身体的器官数量的限制,-------同一工作机同时使用工具的数量,一开始就摆脱了工人的手工工具所受的器官的限制。”“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同上书 第410、411、413页)
马克思揭示了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用工具机代替人的器官,使用工具的数量摆脱了人的器官的限制。过去使用手纺机纺纱,由于人的器官限制,一次只能纺一根纱,现在使用纺织机,一次可以纺几十、几百根纱;过去用手播种,只能用一支手,现在采用播种机,摆脱了人体器官的限制,一次可以播很多的种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所以,采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飞跃;由经验生产,向自然科学、技术学指导生产的伟大转变。
根据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可以预见,将来使用机器人替代人脑的部分作用,必将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当前的主要障碍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一方面它以专利制度限制技术的推广、应用;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广大劳动群众的购买力,使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反复爆发,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世界上一方面是一些落后的国家广大群众“食不果腹”、“衣不敝体”,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家生产过剩;特别是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至今,世界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力的证明。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指自然科学及技术上的发现和发明被应用、合并于生产过程中,引起生产力的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词典》第80页)定义还引用了马克思的话:“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是一种错误的理论。当科学技术还是一种理论认识时,还不是物质力量。只有“被应用、合并于”生产过程,才“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符合实际。当科学技术还是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没有成为一种物质力量,还不是生产力。所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个错误的论断,而且在我国非常流行,必须纠正。
《经济学》根本就没有生产力的概念,有的是“资源配置”、“投入 产出”等。因此,出现了任意“配置”资源的各种曲线,既可以全部生产消费物品,也可以全部生产投资品;也可以在两者之间任意选择一种组合。这种“资源配置”理论,根本不是科学,而是“神话”。
旧中国没有生产汽车的能力,既没有具有生产汽车技能的工人,也没有生产汽车的设备,根本就不可能生产出汽车。所以,具有生产力,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前提。离开生产力的实际状况,谈什么“资源配置”,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毫毛任意变出东西一样,只存在于神话之中,根本不符合实际。
B,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资料时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自然肢体的“延长”。(第203页)
按照马克思关于劳动资料的观点,把生产力的发展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手工工具阶段和机器生产阶段。所谓的工业革命,就是由运用手工工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即把工具由人的器官中解放出来,由机械代替人的自然器官,这样就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过去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者的经验积累,而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是把科学技术“应用”、“合并”于生产过程,由经验型的发展,跃进的科学型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像生产原子能发电站之类的高科技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研究的结合就更加紧密,所以,有人提出了生产技术科学研究综合体的概念。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机器生产与手工工具生产之间的区别,而且对于手工工具生产之间的区别,也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对于个体劳动来说,协作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理论对于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开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理论根据。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刘少奇认为在没有拖拉机和化肥的条件下,实现农业合作化,“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毛主席反对这种观点,他说:“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他讲的道理把我们说服了。”(《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著 上 第189、19页)可见,马克思关于协作是新生产力的理论,曾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研究人民公社时,写了《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就是运用马克思关于协作的理论,说明人民公社具有新生产力基础,反对我国农业集体化没有生产力基础的错误观点,坚定地支持农业集体化的道路;也正是阅读了马克思有关生产、生产力的论述,对于马克思有关物质生产内容的论述更加关注,写了一些宣传文章。
总之,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而《经济学》则根本没有生产力的概念,更不说对于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了。
3,生产品
生产品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于劳动对象加工的产物,是满足人们某种消费需求的物质产品。马克思按照物质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而《经济学》则从资产阶级赚钱的角度,把产品分为消费物品和投资品。所谓的“投资品”,混淆了生产关系于物质生产一般的界限,证明现代西方经济学没有科学的概念。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冠肺炎肆虐,人们需要的是防护用品,口罩这种最普通的生活用品就是成为人们最急需的防护用品。最近视频上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位老太太坐在火车车厢中因为没有口罩戴而流泪。这个事实说明,人们需要的是物质产品的有用性:防疫期间需要口罩、防护服等;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服等。所以,任何社会都必须生产物质产品,因为产品具有有用性,能够满足某种生活需要。而在资产阶级的眼里,只认识金钱,他们根本不懂物质生产与赚钱之间的区别;不懂生产的内容与社会形式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无与伦比”的模范,研究物质生产的内容也无人可以相比。
4,经济
A,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的概念和对于经济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概念,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生产是一个不断的“流”,只有不断的生产、消费,人类社会才能够继续存在,因此,再生产的运动不断地持续进行。马克思对于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缜密和科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详尽地论述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B,《经济学》的经济概念
《经济学》书中没有经济的概念,只有“每个经济社会必须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社会如何把它的各种要素——土地、劳动、机器——加以配合来生产每一种物品?为谁生产物品?——就是说,国民产品将如何在具有不同劳动技能、土地和资本品的居民中间进行分配。”“有人说,消费者是君主,是君王-----用他们的货币选票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你的选票和我的选票为了物品而竞争;而具有最多货币选票的人对于生产何种物品以及物品落在谁的手里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考察供给和需求理论。”“你甚至于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者——它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名词。”(《经济学》第100页)可见,根本就没有经济的科学概念,不懂经济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只有“供给”与“需求”概念。
“供给”与“需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文化需求、人才需求等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需求与供给,不属于经济学的科学范畴,把供给与需求运用的到经济学,替代生产与消费的概念不科学。
马克思关于经济的概念: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科学地概括了经济的本质,把经济活动至于严格的物质条件之下:物质生产首先要受生产力条件的制约,而生产力是前人遗留下的物质条件,不可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物质生产要受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制约,生产出来的产品消费不了,再生产就不可能继续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不断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是再生产不能继续进行的最好例证。而在《经济学》里,经济就像一个“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不论是“资源配置”论也好,“供给”与“需求”也罢,总之,都不受当时当地的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想怎么“配置”,就怎么“配置”;想“供给”多少就“供给”多少。《经济学》里的经济,就是“货币”选票。经济学连一个科学的经济概念都没有,这种“经济学”当然不可能成为科学。
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是“大家公认的无与伦比的模范”,(参看《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11页)它对于生产“一般”的分析,也是无与伦比的模范。
三,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生产关系
马克思发现生产关系,使社会学有可能成为科学,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转折。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2页)这里既说明什么是生产关系,也说明了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
列宁把这一发现称为“天才的思想”。他进一步阐述:“在此以前,社会学家不善于往下探讨和研究这样简单和这样原始的关系(指生产关系——引者注),而径直着手探讨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这些形式是由当时人类某种思想产生的事实就停留下来;结果似乎社会关系是由人们自觉地建立起来的。但这个-------结论是和一切历史观察完全矛盾的。”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使我们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一般科学的重复率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划分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研究出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7、6、8页)
生产关系就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标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他指出:“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论》第一卷 第193页)
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的概念,完全符合实际。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厂生产汽车的过程,就是一方面生产物质产品汽车,另一方面则生产“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
《经济学》则根本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它对经济制度的划分,是按照“决策”方式区分的,把经济制度分为“市场经济”、“统治经济”和“混合经济”等等。可见,所谓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都不是按照生产关系划分的科学概念,而是按照决策的方式划分的错误概念。不仅如此,《经济学》还明确反对马克思主义按照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说什么:“------有些经济学者或哲学家便宣告,资本主义正在灭亡或更糟一些。其他人则预言一种机械的和不可避免的进程时间表——从野蛮到封建主义、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经济学》下 第287页)
2,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关系的统称。以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为例,生产关系就是资本家与无产者围绕着剩余价值的关系;流通领域的关系,一方面是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则是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无产者;分配领域是:工资获得者与利润占有者;消费领域是资本家的炫富和无产者的贷款消费等。
《经济学》极力掩盖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称为市场经济,用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市场配置资源等理论,论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永存,这是由他们的阶级本能决定的。
我们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也不按照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而是跟着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把资本主义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把实行雇佣劳动制度的国有经济,也看作是公有制经济,这是向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投降。
3,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制经济关系,私有制的奴隶主与奴隶的经济关系、封建地主与佃农的经济关系、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等不同发展阶段。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关系的理论符合实际,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根本不承认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没有发展变化的历史,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一架灵巧的机器”,是永恒的经济制度。
4,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与“市场经济”
前面已多次涉及市场经济,说明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概念,是按照决策的方式划分经济制度的结果。实际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切产品都成为商品,通过市场买卖,特别是劳动力也进入商品领域,这时货币就转变为资本,简单商品经济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以说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概念。
《经济学》直截了当地说:“最后一种方式是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经济,或市场经济。”(《经济学》上 第40页)这里一再讲市场经济的概念,是为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荒谬的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对立物,公有制是消灭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产物,怎么可能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所谓的“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描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说法,怎么可能出现社会主义的“市场配置资源”?无论是原苏联或者是新中国的毛泽东时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发展,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这种按照计划发展经济,是由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是公有制经济的必然表现。所以,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欺骗群众的错误概念,实际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复辟的“护身符”。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下,我国经济实现了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全面复辟。不仅外资、私营企业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现有的国有企业也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只不过产权有国家的成分罢了。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沦陷”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14页)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经济理论阵地,却被“一盆浆糊”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占领,所以说是“沦陷”。
上面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内容与社会形式的区别;生产内容中的生产、生产要素、生产力、生产力发展阶段、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区别和联系,以及生产社会形式有关生产关系的论述等等,都是科学的理论。
列宁指出:“他(指马克思——引者注)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把社会关系分成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他还对这个制度做了科学的解释,把这个----现代制度归结为一个共同基础即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对这个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做了客观的分析(他指明了这个制度下的剥削的必然性)。”“他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客观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6、18、25页)可见,马克思是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划分开来,揭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揭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必然性。这种“无与伦比”的科学经济理论,无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历史命运的分析,还是对于生产“一般”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分析与论述,都是西方经济学无法比拟的。而,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科学的经济理论却被现代西方经济学所取代。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争论的开展,经济学界则围绕着“市场”与“计划”展开了争论。
从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最终确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且被誉为“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实际上这是资本主义势力在经济理论方面复辟的表现。
“市场”与“计划”之间的争论,本身就陷入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轨道,抹杀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对立。
吴敬琏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界的风云人物,以宣传“市场经济”著称,被称为“吴市场”,是大力宣传西方经济学的急先锋。他在推出‘心血凝结之作’《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中说:“我查阅了大量发展经济学文献,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同时收集了有关的经验数据,对照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后,把美国的增长模式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把美国的市场经济称为‘现代市场经济’,把美国的道路奉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典范。而这些“发展经济学文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验数据”等等,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就在(增订本)出版的时候,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被吴敬琏奉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现代经济结构’典范的美国,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彻底摧毁了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充分暴露了腐朽经济的真实面目,也标志吴氏理论的彻底破产。我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在爆发经济危机以后也说:“这次危机,确实使我们对于过去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重新来看,比如说我们在这次危机之前,当我们谈金融体系的时候,大家不自觉地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好,也有效率,监督又非常有效,对于全球的影响也非常之大,非常之深远。但是,危机就是在这样一个最发达、我们一直以为老师的国家里发生,还影响了全世界,这就让我们重新来考虑问题,这次危机可以说是一顶顶王冠落地,不仅仅是一些大机构王冠落地,一些大专家王冠落地,一些大国家王冠落地,一些以前我们认为是金科玉律的经济学道理王冠落地”等等。这是我国“经济学家”公开承认以美国为师的直白。但是,由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危机一过,现代西方经济学依然居于统治地位,这是雇佣劳动经济关系占据统治地位的必然。
我国经济学领域被现代西方经济学“沦陷”,是经济发展两条道路斗争在经济理论方面的表现。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由于我国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太低,尽管毛泽东时期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是,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当国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由军事和政治斗争为主,转变为经济斗争为主时,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差距,就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复辟势力。我国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复辟,最终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有物质根源。正如列宁所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8页)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的资本主义彻底复辟和我国的改革开放,都不是偶然的,有物质生产力的根源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回来后,大肆宣扬美国如何富裕:“他说,美国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汽车,一家都有几间房子,住的很好,吃的也很好,生活水平很高”等等。为此,“毛主席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赫鲁晓夫访美。这首打油诗是这样的: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盆银。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十年论战》吴冷西著 第221、228页)邓小平则公开宣传:“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照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目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77页)他说我国的政治目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微不足道”,是比较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水平高低,完全不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不讲经济发展的前景;也是确定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我国的奋斗目标,是赤裸裸的复辟资本主义宣言。
群众中流传的社会主义是“楼上楼下,点打电话”,“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等,也是混淆生产、生活水平与社会制度的错误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复辟资本主义势力在经济理论上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实质是掩盖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
按照生产关系划分,资本主义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则是公有制。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按照决策方式划分经济制度,把资本主义称为“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称为“计划经济”。所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确定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是经济理论“沦陷”的标志。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规律,我国吸收了大量外资,私营资本经济也得到迅速扩大,我国经济一度获得较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盛行一时。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雇佣劳动经济制度腐朽、没落的本质暴露无遗。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十余年,世界经济仍然处于萧条状态,完全看不到复苏的气息,更不用说繁荣的影子。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经济一度出现的繁荣景象也骤然消失。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两位数,急剧下降到“保8”、“保6”等等。即使在增加大量债务、滥发纸币的条件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断加大,生产过剩暴露无遗,雇佣劳动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事实充分显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再一次被证实。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和我国都存在着的事实是:一方面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依靠贷款、救济维持生存,数以亿计的群众食不果腹,而另一方面是又存在着生产过剩,有的国家粮食卖不出去等;一方面技术高度发展,现有技术已经可以把人送入太空,另一方面地球上却充斥着古代的生产方式。这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铁证。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公有制,废除专利制,技术归全体劳动人民;消灭雇佣劳动制度,使工人的工资不仅只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是像毛泽东时期那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消费品的生产供不应求。那时,世界必将出现生产力的飞跃式发展,再现“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情景!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一卷 第832页)这个科学的预见不久必将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沦陷”的过程中,我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有自己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不仅醒悟太晚,而且还与人合作写过一篇错误文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场阶级斗争,是文化大革命的继续。虽然我个人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人们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社会才可能最终得到解放。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必将光芒四射!
共产主义必将实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