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评《我国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文
迎 春
《光明日报》3月5日发表了一篇《我国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以下简称《文章》)的文章。我早就批评过这种观点,本文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判断与事实的矛盾
《文章》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
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但是,从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下降:从2009年增长9.4%,到2018年6.6%,再到2019年的6.1%。(《中国统计摘要》2019 第25页 2019年社会经济发展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是直线下降的事实,与我国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判断,形成尖锐的矛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下降,还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出现的。
自从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就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办法,大量发行纸币和增加政府债务,企图维持高速增长。
我国纸币发行高速增长。流通中货币(M0),由1978年的2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3208亿元,增长了345.3倍。真是开足了马力印钞票,大量发行纸币,人们的收入随之增加,也带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增长。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万亿元-----加上中央政府债务余额14.96万亿元”,总共33.35万亿;“同样是财政部数据,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7905亿元,-----其中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5096亿元,同比增长25%”等等。
总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降,是在大量发行纸币和增加债务,并且不断出卖土地的条件下发生的;是依靠“寅吃卯粮”、“崽卖爷田不心疼”等条件下出现的,不可能持续,最终必将爆发危机。
所以说,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判断,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矛盾。
二,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判断理由不成立
《文章》讲了我国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的五条理由,只能说明现状,不能证明经济发展趋势向好的论断,也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文章》的前四条理由是:“1.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扩张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2.新中国成立以来积蓄起来的综合实力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底气所在”,“3.全方位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4.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四条只能说明我国经济的现状,不能说明经济長期向好的发展趋势。
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也具备这样几条。当时美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经济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完全具备以上条件,但是,经济发展不是“向好”,而是不断“向坏”。正如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所说:“工厂关闭”、“以美国工业的衰落为代价,为别国的工业输送营养”、“我们的工厂一个接着一个地倒闭”等等。可见,上述四条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長期向好”。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看,这四条也不能证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長期向好”。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以上四条,但是,世界债务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没有“長期向好”,而是不断“下滑”,也证明四条理由不能成立。
最后一条是:“5.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虽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存在这个条件,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我国就是这种“制度”,而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可见这一条也不能说明“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三,我国经济面临着的是生产过剩危机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重新走资本主义老路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沿着“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老路,亦步亦趋的爬行:大量吸引外资,发展私营经济,把公有制的国营经济“改革”成为雇佣劳动制度。虽然在一段时间里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广大劳动群众由生产资料的主人,重新沦为雇佣奴隶,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雇佣劳动经济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真相就暴露无遗。
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一方面是吸引大量外资,发展外贸,经济一度高速发展,这就是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老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结果。
我国经济“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全面实行雇佣劳动制度以后,必然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方面是无产者出卖劳动力商品以后,获得的工资收入仅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资本家之间的拼死竞争以及获得利润以后大力发展生产,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常态,周期性地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一种客观规律。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 第548页)
我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后,主要是依靠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发展。2008年爆发债务危机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依靠“寅吃卯粮”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国对外贸易急剧下降,生产过剩暴露无遗。尽管政府大力发展各种债务,“寅吃卯粮”,并且滥发纸币,仍然阻挡不住增长速度的下滑。
《文章》说:“据测算,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总额高26.6和46.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
这是经济学的笑话。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科学理解是扩大再生产,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物质产品的生产,要经过流通、分配进入消费,只有消费了生产品,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
消费能力强,生产的规模才能扩大。如毛泽东时期那样,我国的自行车生产由1949年的1.4万辆,发展到1978年的854万辆;手表由不能生产,发展到生产1351万只,(《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242页)依然供不应求,要靠发行票证限制购买,这是经济增长。可见,消费只是再生产的一个环节。而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居然把“消费”作为“生产”的内容,与“资本形成”和“货物和服务”并列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是经济学的笑话吗?消费与生产是再生产的两个对立环节,消费怎么成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不是“生产”总值,而是纸币收入的总量。这里混淆了“生产”与“纸币收入”。
从纸币支出的分类,包括最终消费支出。是最终消费支出占纸币收入总量的57.8%,而不是占生产总量的57.8%。如果只消费了生产总量的57.8%,再生产必然急剧下降,经济就不是增长,而是危机。所以说“据测算,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总额高26.6和46.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是经济理论的一个笑话!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生产”、“经济”,其理论基础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产品的效用估计。”“萨伊这种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的观点,无限地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把赌博、嫖娼等活动也看‘生产劳动’,十分荒谬。”(鲁明学等著《西方经济学说史概要》)“------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刘日新著《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正是庸俗经济学理论这种生产不创造物质财富,只创造效用;不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的理论,才产生出错误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混淆了收入与生产、经济的概念:认为纸币收入就是物质生产;收入增长就是经济增长。
我国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境,正是由于消费不足造成的,怎么能够得出“国内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呢?这个错误是由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错误理论造成的。
再看看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增长。
那时劳动者不再是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无产者,而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主要表现就是不存在解雇的现象;工人领取的工资,也不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而是工人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的物质产品总是满足不了消费的需求,不仅生产资料生产满足不了消费的需要,生活资料的生产也满足不了消费的需求,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讽刺为“短缺经济”。
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了,社会就有计划地扩大基本建设,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生活资料增长了,就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工人工资和扩大就业规模等,增加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因此,再生产的规模总是不断扩大。可见,消灭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发展经济唯一正确的道路。
说“我国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谎言。只有回归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才可能出现“经济長期向好”的趋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