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 第二章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1)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
杨昌济:栽大木柱长天
在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求学的那一年(1915年),杨昌济先生来到第一师范教书,担任修身、教育和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和他的挚友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等人,当时在思想、治学、生活和为人处世各方面,受杨昌济先生的影响很大。毛泽东曾说过:“对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他的生活后来和我有了极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很坚强地信仰他的伦理学,努力灌输一种做公正的、正义的而有益于社会的人的志愿给他的学生们。”
杨昌济号怀中,世居长沙东乡板仓,所以当时亦被称为板仓先生。他自幼喜读程、朱(程指并宋的程颢、程颐兄弟,朱是南宋的朱熹)之学,留学日本和英国九年。他与当时一般争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科的留学生不同,在国外专心研究教育和哲学,探求做人的道理。归国时正逢辛亥革命,谭延恺想罗致他做官,当教育司长,他没有应允。他选择了一个冷清的位置,作一个师范教员。很显然,这是由于不满足现实,有所抱负,他想从教育着手,为国家培植人才。他在第一师范教书六年,1918年应聘北京大学任理论学教授,于1920年去世。
杨昌济于1920年1月17日去世后,当时北京和湖南的教育界都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作为未来女婿、孝子参加了追悼会。由蔡元培和毛泽东等人署名的“讣告”中说:“先生操行纯洁,笃志嗜学。......吾国学术不发达,绩学之士寥落如晨星。先生固将嗜学终身者,因不假年,生平所志百未逮一。”
第一师范的进步青年都团结在杨昌济先生的周围。大家对他心悦诚服,在教室里听讲非常用心;下课后,毛泽东等更常到“板仓杨寓”去聆教或治学、做人方法,或求改正笔记,或谈论天下大事。杨先生非常喜欢这一批青年,特别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杨昌济提倡人人要有独立奋斗的精神,即使父子兄弟之间也不可互相倚赖。他对于新思想的介绍是不遗余力的。《新青年》出版之后,他就订了几份,分送给毛泽东等人(各班的优秀学生),他自己为《新青年》撰文,并且介绍毛泽东的文章给该刊发表。
杨先生最反对做官,反对混世。他经常劝告学生要有远大理想,要精通一门学问艺业,认真做事,服务社会,不为个人打算。他常说:“破坏习惯我,实现理想我。”他讲“子曰:三军可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时,就对学生们这样说:“意志之强者,对于已身,则能抑制情欲之横恣;对于社会,则能抵制权势之压迫。道德者克已之连续,人生者不断之竞争。有不可夺之志,则无不成矣。”
杨先生讲修身时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著力,常以久制胜;他人以数年为之者,吾以数十年为之,不患其不有成就也。”“余尝谓天才高者,其成就或反不如天才较低者之大,要视其坚忍之力如何耳。”并且举达尔文创进化论、斯宾塞尔著《道德原理》、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都是用了一二十年的工夫为例,来说明毅力的重要。
关于办事方面,他主张:“凡办一事,须以全副精力注之,始能有成功,而不致失败。人之精力有限,故任事不可过多;任事过多,则神散而力分,必至事事均办不好。”“凡人欲在社会建功立业者,宜深谋远虑,动之万全,不可孤行已意,不顾利害。”“凡办事有一定的顺序,吾人当按顺序徐徐办去,终有成功之时。不可欲速,欲速则反迟矣。”他举例说:“王安石变法之失败,是由于事先缺乏宣传,而孤行已意;谭嗣同谋慈禧之失败,是由于没有做到深谋。”
杨昌济在黑板上写下一副对联鼓励同学们:
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先生最看重毛泽东和蔡和森。他说:“我有两个好学生一个叫毛泽东,一个叫蔡和森,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
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组织另外六位进步同学(其中有邓中夏),每个星期日到杨昌济家中来听讲学,中午就在杨先生家中吃饭,下午才回家。毛泽东从1913年1918年的五年中,每个星期日来,从未间断。
就是在此期间,毛泽东和杨昌济先生的女儿杨开慧相识而相爱了。他们的恋爱得到了杨先生的首肯。他们于1921年在长沙结婚。
后来,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当教授,毛泽东来到北京时,认识李大钊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都是杨昌济介绍的。
毛泽东办工人夜校
1917年11月3日,毛泽东率领一批进步同学,带着600多张《夜校招生广告》,深入到工人群众中间,进行入学的宣传动员。
他们到了造币厂工人的家里,到了粤汉铁道工人的工棚里。毛泽东还到了大椿桥、社坛岭、宏恩寺、天鹅塘......
毛泽东和同学们每到一处,就和工人一起谈心。毛泽东说出了工人们想说而口里说不出来的话。毛泽东还没有把《夜校招生广告》读完,就大受欢迎,开始报名入学。不到三日,报名的已有120多名。
1917年11月9日,毛泽东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夜校开学了!这一天,黑铅炼厂的披着破烂衣衫、背上印着把头鞭痕的工人们,电灯公司的连稀饭也喝不饱的工人们,还有人力车夫们、造币厂的工人们、铁路工人们,甚至连蔬菜小贩,都一起像潮水般涌向工人夜校。
毛泽东热情地接待贫苦的工人们,一一招呼,一一问好。这一天晚上,毛泽东对工人们讲了《上课说明书》。工人们听着,心里热呼呼的。毛泽东说:“每次上课,衣服听便,不必求同。”
毛泽东自己担任历史课,向工人们教以“历代之大势,及近年关系最巨之事迹”。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最残酷地压迫、剥削农民,毛泽东愤怒地揭露、鞭挞!历代农民起义,反抗官府,毛泽东尽情地讴歌他们的革命造反精神!
夜校的工人们,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阶级觉悟大大提高了!发动起来了!组织起来了!
毛泽东两次到北京
1918年7月,毛泽东为护送一批湖南同学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
那时,毛泽东刚从学校毕业,生活很困难,后来通过杨昌济的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馆员,在报刊阅览室做登记工作,每月工资八元,而蔡元培校长的月工资是六百元。他穿着带补钉的兰布长衫,吃饭常是到马路对过的小吃店买碗面或几个烧饼,住的是七个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的一条小坑上,谁要翻身,得事先通知睡在他身旁人。
1919年底,为了驱逐张敬尧,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当时,毛泽东住在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庙里。庙里非常幽僻冷漠,毛泽东就是在这里读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庙的大殿里有好多泥菩萨,毛泽东坐在案桌前,案桌的一头放着一台油印机,一头放着书。毛泽东经常手捧《共产党宣言》聚精会神地进行研究。
毛泽东在北京油印了很多揭发张敬尧罪恶的传单和通讯,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造成很大的舆论。接着就领导湖南人对军阀政府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当年的报纸有这样一段报导:
“湖南代表到京,已经两月,进行驱张运动,奔走呼号,向政府呼号,总是不灵,该代表等愤慨异常,只得向政府最后请愿,二十八日上午十二时,湖南公民请愿团,湖南教职员代表团,湖南学生代表团,分从前门、后门、西华门向国务院进发,手执旗帜甚多......”
“公民代表毛泽东等人,教员代表数人相继痛述张督祸湘罪恶......”
毛泽东来到上海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他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东海之滨,黄埔江畔!
毛泽东在上海同赴法勤工俭学的
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早在去年年底,毛泽东就派新民学会会员彭璜率领一个驱张代表团来上海开展活动,毛泽东到上海后,就带这些同志日夜奔走,到处煽风点火,把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烈火烧起来。
毛泽东和一些战友住在上海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号(现安义路六十三号)一间很狭小的房子里。多少个白天晚上,他就在这间小房子里召开各种会议。
毛泽东写了许多战斗文章,发表在毛泽东和彭璜创办的《天问》杂志上,也有些文章发表在上海其他的进步报刊上。毛泽东在文章中说:
“社会腐朽,非有绝大势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言摧毁廓清,这样的责任乃全国人民的责任。”
“打倒帝国主义,不许他再来作祟。”
“俄国的旗帜变成了红色,完全是社会主义平民天下。”
......
五月中旬,毛泽东发起组织了“上海工读互助团”。与此同时,毛泽东又在上海组织并主持了“湖南改造会”,指导湖南的革命运动。他在写给湖南同志的信中指出:驱张运动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手段,我们的主张远在这些运动之外。我们的同志要作革命派,不要作改良派,坚决反对那种“枝枝节节的向老虎嘴里讨肉的资产阶级改良方法”。
夜,深了,更深了,毛泽东还在灯前,认真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十月革命的经验,仔细地翻阅上海当天的报纸和国内各种报纸,了解上海工人运动的情况,关心中国和世界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在写给北京友人的信中,谈到当时的情况:“哈同路民厚南里二十九号,同住连我四人......报刊逐日细看,剪下好的材料。看新出的报纸、杂志、丛书及各种译本......”他在信中念念不忘要在一两年内组织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直接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他还特别提到如何及早地建立一个革命领导核心,使它更加“具体、鲜明、热烈”。
毛泽东在清水塘
1921年8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住在小吴门正街的“船山学社”。毛泽东为了开展工人运动,壮大党的队伍,白天,四处奔波;晚上常常通宵不眠;吃过晚饭后经常与何叔衡等同志,沿着弯曲的小径,到两里外的清水塘,研究中国革命问题。
毛泽东回到长沙后,经过几个月的坚苦斗争,于1921年11月建立了共产党的第一个省委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任省委书记。
湖南省委,设在长沙城外的清水塘。一栋低矮的房子,左右是菜地,前面是水塘,后面是草木丛生的小山丘,冷寂、荒僻,无人注目,便于开展革命活动。这里成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中共湘区的一些领导同志,常来这里召开会议或谈些重要事情。从1921年11月至1923年4月,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峥嵘的岁月。
1921年11月的一天,毛泽东到长沙宝南街鲁班庙去开会,恰巧有两个便衣探子在这里瞎转悠。他们看到一个大个子年轻人走过来,不大像是工人,其中有个猜是毛泽东,想要动手抓他。但万一抓错了怎么办?看上去这个人可不像是好惹的。两人一嘀咕,冒出个“诈认”的主意来。于是,他们跟在毛泽东的背后大声说:“毛泽东先生,有人在找你!”
毛泽东本能地轻轻“哦”了一声,侧身看看喊他的人,两个都是生面孔,又见他俩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马上将计就计说:“你们也是找姓毛的吗?我也正找这个人哩。”
“怎么,你也找毛泽东,你真的认识他?”
“怎么不认识?不过,好久不见他了。”毛泽东说着凑近他俩,“抓住他要发大财,不知毛泽东到哪里去了?怎么,二位也想发财吗?”
两个密探嘿嘿傻笑起来。毛泽东又进一步与他们“套近乎”:“看着二位很面熟,哪个团的?”
一个密探说:“我俩都是二团的。”
这一下露了馅,因为二团的工友他几乎全认识。毛泽东进一步试探:“听说二团的兄弟近来待遇不大好,大家有意见,很多人都想跑出来,您们是不是来找毛泽东提意见的?”
一个密探悄悄靠近说:“实话告诉你,我们是来抓他的!”
“是呀,抓到他有重赏啊,这买卖很划算!”毛泽东说着竟笑了起来。
一个密探赶快说:“赵省长这次花本钱了,别说抓到毛泽东给一万现大洋,就是指一下哪个是毛泽东,也给两块光洋哩。”
毛泽东拍拍一个密探的肩膀说:“我进去看看有没有毛泽东,只要他今天来开会,我就出来喊你们,说话要算数,这两块大洋得归我,你们兄弟俩要那一万块,如何呀?”
“一言为定,快去吧。”一个密探朝毛泽东挥挥手。
毛泽东进去后立即向几位工会负责人说明了情况,大家马上警惕起来。接着,毛泽东宣布开会,大家开始研究发展工会组织的事。
两个密探等了半天,不见那人出来劲,就蹑手蹑脚地进去看究竟,还没走到二堂口,就听有人大吼道:“快来人啊,抓小偷!”
几个工友跑出来,立即把那两个密探捆起来,当作小偷狠打了一顿。两个密探没有抓到毛泽东,倒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揍,觉得这事怪窝囊,回去也没敢向外说。事后毛泽东则向工友们说:“那天运气不太好,没把两块大洋赚到手。”说得工友们全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以最大的精力,领导了湖南和全国的工人运动。
毛泽东经常赤脚草鞋,短衣草帽,穿着工人的衣服,到各行业工人群众中访问、调查,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
1923年4月的一个晚上,乌云密布,敌人到清水塘搜捕毛泽东。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从容地将党的重要文件收拾好后,迈着稳健的步伐离开了清水塘。
毛泽东料事如神
1916年,日本要瓜分中国,侵略山东。
毛泽东预言,日本进入中原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时日不远了,中国要获救,二十年后非与日本决一死战不可。
历史果然是这样,20年后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写文章预言,克里孟梭(当时法国首相)那个“无知的老头”以为在和约上签字后,法国“就可以像阿尔卑斯山一样稳固,可怜得很呀!”“包管十年二十年后,你们法国人,又有一番大大的头痛。”“我们不要看重了现在上高视阔步的伟人先生们。”“他们总有一天会要头痛!”
历史出人意料地证实了他的这一论断。二十年后,不多不少刚好二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再一次被德国占领,克里孟梭的美梦幻灭。英国也遭到了战争的摧残。美国也被迫陷入战争。
那时毛泽东不过二十几岁。
1936年夏,在延安窑洞里,斯诺正与毛泽东谈中国的抗日前途。
毛泽东说:“蒋介石不抗日的时期已经不远了。”
他又说:“必定有一天须要作出抉择,要么抗日,要么被他的部下所打倒。他的部下决不愿作日本的奴隶。他的许多将领现在很难控制,都要求采取抗日的政策......”
“这种越来越大的来自他自己的将领和抗日群众的压力,可能迫使蒋介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答应人民的要求。如果他停止内战,开始抗日,重新建立国共两党之间的联合,我们将欢迎这种变化,并全心全意地同他合作。但这只能由蒋介石来决定。这种决定不能再拖延很久了。”
过了几个月,即1936年12月,在西安,蒋介石被他的部将张学良、杨虎城软禁,被迫同意建立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毛泽东真是料事如神。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