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与民工进城务工
霍建荣
湖南电视台“变形计”栏目播出《网瘾少年》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各方面的评论也很多。我写完《魏程换家为什么变了?》以后,想到一个看似沉溺网游、难以自拔的城市少年,一个父母、学校感到无可救药的初中生,在青海农村的“父母家”,经过七天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到十分的惊奇。魏程回到家后,看到了父亲为他录制的DVD,一家人终于相互理解,他重新回到了学校。
魏程的到农村后的“变形”,让我想起昔日知青的上山下乡,进而联想到当代的民工进城务工。
读了马洪斌先生的《知青墓前的思念》,可以看出,当年农民对知青是友善的。他的家人待毛毛,如同待自己的子女,“在背地里,母亲不知嘟噜了多少次:那么小的孩子(知青),远离父母,到咱这穷乡僻壤的地方来,当父母的还不心疼死了?咱农村又不缺劳动力,也不知道上面是啥政策?”是许多农民对知青的态度。而(毛毛)爸爸拍着毛毛的肩头说:“孩子,去吧!农民可是咱的衣食父母啊!长期不和他们接触,就会把他们忘记了!”,这样的话城里孩子再也听不到了!城乡差距、城乡鸿沟越来越大了,用“农民”骂人,更显出这种歧视与隔阂。为何当年农民能友善待知青,而今天城市却歧视农民工呢?
关于知青上山下乡,一直有正反两方面的评论。我想,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经历的不同,时间的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我来自农村,七十年代的人,在重新反思以前接受的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后,我站在农民的立场,以现在的眼光,这么看知青上山下乡:
一、毛泽东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决策是伟大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工农联盟这一基础的历史形成和重要性不容置疑,而毛泽东一直为加强这一基础、消灭城乡差别而不懈地努力,上山下乡也是加强工农联盟、密切工农关系的一项措施。
知青上山下乡,体会感受了农民、农村的艰苦,给农村带去了文化科技;也有许多知青经过上山下乡的磨练,为今后成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农民对知青的关心、爱护,也让许多知青把当年下乡的地方当做第二故乡,对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如王蒙;尽管一些地方的一些知青曾经受到一些当权者的残害,但并不是广大农民残害的。
现在,国家又号召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有人将这场派遣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计划称为新上山下乡。可见这项措施是正确的,就看如何落实和执行。
二、一些知青诅咒、报怨、痛恨上山下乡。一位在美国的中国年轻学者陈意新,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研究知青上山下乡史的论文,题目就叫作《从下放到下岗》,集中概括了一代知青走过的坎坷人生历程。“最悲惨的一代!读书赶上下乡!回城工作赶上下岗!”“荒唐!!!现在竟然还有人为‘上山下乡’唱赞歌,我永远不会忘记火车开动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同时也应该看见是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我想这多是站在城市、市民的立场而言的,或者是与其他市民比较而言的。难道农民没有为中国革命流血流汗,而革命成功后,农民仍然就该待在农村受苦?如果把知青短期的上山下乡劳动与农民祖祖辈辈的劳作相比,把“从下放到下岗”的人与现今大多数农民相比,谁更可怜呢?
三、农民待知青与市民待民工。近些年,大批农民不得已涌进城市务工(这与知青上山下乡截然不同),他们干着城市中最低廉的工作,缺乏安全防护和劳动保障,却受尽政府、城市人的歧视,乃至剥削,而且面临欠薪、生命安全。暂住证、借读费等一系列非国民待遇,让人感慨。
从当年农民如何对待知青上山下乡,到今日城市人如何对待进城务工农民的区别,我们感受到城乡人的差别,感受到工农联盟的削弱。
(2007-10-29)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