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旗渠
常崇信
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的《红旗渠》纪录片,从青少年时期看起,已过了30多年,至今难以忘怀。一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歌曲,至今能够熟记吟唱。一睹红旗渠风采,是多年的夙愿。2007年10月中旬,在“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时节,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我们走进了红旗渠。
初秋的太行山南麓,红叶漫山遍野,虽然秋雨连绵,但也难掩美姿美景。收获的玉米挂满了农家院的树枝树桠,堆满了农家仓垛。河谷平地上,稻田在一片苍翠中更显得金黄,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身腰,等待着收获。红彤彤的柿子像火球,像灯笼点缀在柿树的枝头。田间、地头忙着收获和播种的农民,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昔日红旗渠所在的林县已成为林州市。市区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气魄。从林州市区出发,北行30多公里,就到达红旗渠的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分水苑建在太行山南麓一个叫坟头岭的地方,这里是红旗渠总干的枢纽,红旗渠在此处被分为三股,流向林州的角角落落,浇灌着近60万亩农田。可能是这几天降雨的缘故,红旗渠水泛着淡淡的黄色。水流并不平缓,急切切的流出闸门,奔向远方。红旗渠纪念馆中的图表示明,从红旗渠通水到2000年,累计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8千万亩次,增产粮食15.9亿公斤,发电4.7亿度,创效益17.4亿元,是投资的23倍。红旗渠真正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逼出来的红旗渠
站在分水苑,任凭阵阵秋雨袭来,雨涤面颊,打湿了衣衫,我的思绪却追逐到40多年前。从1960年开始到1969年底建成,10年时间,林州人民修渠2000多公里,削平山头1250个,修建渠槽152个,建筑物1.24万座,挖掘的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建成了红旗渠。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在经济困难、文革浩却的年代,由一个50多万人口的山区县完成的,不能说不是个奇迹。林州人民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条件下,靠什么来支撑,来建设这个人工天河呢?靠什么创造在当时被称为与南京长江大桥并列的中国两大奇迹这一呢?红旗渠是干旱将林州人民逼到极致后作出的抗争,红旗渠是逼出来的。
林县土薄石厚,水是致命的短缺。为了水,人们悬釜待水,抬瓮提罐远道取水,人不胜其劳,畜不胜其累。缺水缺到有些地方一年只洗三次脸。一个新媳妇因不小心将老公公担的水碰翻,除夕上吊自尽。全县90多万亩土地,水浇地只有1.3万亩。因缺水饥馑连连,曾发生过人相食的惨剧。水成了林县人民日夜所思、所盼。明朝万历24年(公元1596年)的一个叫谢思聪的知县,修了一段长9公里,宽0.4米,能解决40个村生活用水的水渠,后人把它称为谢公渠,并建谢公祠,至今香火不断,倍受人们的崇拜。上世纪50年代中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组织三个调查组,几年时间,千回百转踏遍林县的沟沟峁峁后,发现并没有可利用的大的水源。要解决林县水问题,只能借外水,于是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出台了。
1960年元月,农历腊月底,当人们沉浸浓浓的年气中的时候,林县的头头脑脑上山西平顺,到太原,与山西省洽谈引漳水入林县事宜。这才有1960年2月11日的十万人上太行,引漳入林的序幕,才有了后来举世文明的红旗渠。
感悟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像个蓝色的飘带,绕在太行山腰,如此艰巨的工程,在经济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开工建设,而且在70多公里干渠修成后,又马不停蹄的抓配套工程。靠什么精神支撑着红旗渠的建设呢?徜徉在太行山的沟沟岭岭,漫步在如今已成为风景名胜区的各个红旗渠景点,寻觅和感悟着建设红旗渠而孕育铸造的红旗精神。
1960年,共和国历史上极端困难的一年,饥荒遍及全国,为保生存,国家勒令重大工程都下马,红旗渠却在这时开工了。这一开工震惊了一片,林县有什么秘密武器,反其道而行呢?原来林县在丰年攒下了4500万公斤储备粮,200万元资金,他们靠这些并不丰厚的基础,在艰难中起动了工程,当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谭震林了解到这一情况好,也为他们所感动,撤职的组织部长复职了,工程继续建设。
在红旗渠工程上,很难看到钢筋混凝土的“U”型渠道和大型涵槽。而大多是打的方方正正的石块砌起来的矩型渠道。各类型渡槽,都是方石砌成。石头成了组合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构件,砌成了渠道,建成了渡槽,成了与太行山溶为一体的艺术品。当时物质匮乏,石头自己打,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工具自己备,林县人民就是靠一锹一锤和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蓝图和梦想。
红旗渠是个跨省调水工程。从浊漳河侯壁断下引入到林县,水源地在山西平顺县,要修渠,首先需要山西支持。1959年除夕,山西、河南两省协商后不过月余,就达成一致,这样的效率,这样的协作配合精神,令人起敬。红旗渠长藤结瓜工程,都是全县各公社分步实施,没有一盘棋的总体谋划,没有良好的配合协调,是很难奏效的。
修建红旗渠,55万人口的林县,有30万人上阵,真乃全民动员,“十年磨一剑”。仅在工程中牺牲的就有80多人。还有一些致伤致残者。历史记住1960年,5月10日,在征服鹦鹉崖的工地上,3名民工因等不及硝烟散尽而作业,窒息死亡。6月12日,一块巨石从崖上滚下,当场砸死10人,重残3人。真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山碑”庄重的镌刻在太行山的崖壁上。是啊!红旗渠就是改造山河的丰碑。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题词,是对红旗渠建设者最大褒奖和赞扬。
红旗渠畔的思考
红旗渠已超越了林州,超越了自身做为一项水利工程的本来属性,成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华民族志强不息、顽强拼搏、志立于民族之林的一个表征。红旗渠已成为一首史诗,留给人们不朽的红旗渠精神。站在雄伟的太行山,站在蜿蜒的红旗渠上,无尽的思考滚滚而来。
共产党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红旗渠的决策者们决策的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事,老百姓就跟你干,才有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伟大事业。才能创造出了红旗渠这一奇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何不如此呢!当政者只有准确把握民情,真正了解民众之迫切需求,并为解决这些需求而鼓与呼,争与拼,才能不辜负民之所望。似想,没有林县决策者三路大军找水,没有山西方面允许引漳水,没有早准备的4500万公斤粮食,200万元资金,引红旗渠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是开不了工的,如果再晚些,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话来讲,是否能修成红旗渠,还是个问好。吃透下情,早作安排,深谋远虑,才能为老百姓办好事,办成事。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只有依靠科学才能完成这一宏伟工程。红旗渠总干70多公里,高差8.8米,每10公里降1米多一点,在当时施工队只有皮尺和麻绳的情况下,不能不不折服其聪慧和技能。“空心坝”,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科学的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平面上交叉的矛盾。眺望渡桥,上面是公路,可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又在涵洞内铺上管道,引渠水入市,成为多用桥。3000多个“长藤结瓜”工程,使红旗渠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这些无不闪耀着那个时代人们科学治水的火花,无不闪耀着科学发展的先行之光。
看准了的事就抓住不放,能经受住干扰,一股劲的干到底,才能成就大业。如果没有30万人,为之10年的锲而不舍,艰苦努力,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挂在墙上,只能当作摆设。
霏霏细雨在太行山上下个不停,这雨是泪水,纪念着为红旗渠而献身的英烈们,这雨追念着那些为这条渠而奋斗过,现已离开人世的建设者们,这雨是欢唱的歌声,歌颂着红旗渠畔的巨变,歌颂着红旗渠精神。
这雨如歌如泣。
单位:宝鸡市水利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