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赞谈尼克松,中国媒体为何淡化毛泽东?
值此中美两国打破二十余年敌对常态之坚冰,尼克松总统应毛泽东主席之邀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40周年之际,作为过来人,夸大了说叫作“历史见证者”,在此深切的怀念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同时也表示对美国已故尼克松前总统的尊敬。在40年前中美两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前提下,一个曾经的反华先锋,就任总统后即表示了对新中国的尊重,把一贯的“共产党中国”的叫法改称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越过重洋访问新中国,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历史性会晤,跟周恩来总理聚精会神地会谈,最终发表了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如今,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尼克松先生均早已故去,但中美两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将永远记载他们的非凡功绩!
以下草民转引一篇报道,是洋人洋文、外媒的——
【40年前的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成为第一位访华的在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逗留7天,这7天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见证了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上海公报》,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序幕由此开启。
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之际,美国一些前外交官员、学者和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高度评价尼克松这次改变世界格局的“破冰之旅”。
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也许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发表尼克松访华40周年评论文章
美前外交官:“跨越式握手”意义非凡
当年作为首席翻译随尼克松访华的美国前外交官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次访华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是“中美互相了解的精彩时刻”。
“虽然此前中美高层已经有接触,但是尼克松访华之旅使得中美关系迈向更广泛的领域。”
对于美国前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而言,他外交生涯中“最富戏剧性、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40年前陪同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他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胆识和对世界大局的把握,让40年前“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成功实现。
洛德是起草中美《上海公报》的见证者,他以“前所未有”形容《上海公报》的意义:“不同于以往任何公报,《上海公报》先摆明分歧,再表明共同立场,而且具有持久的现实意义”。
美国前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2月20日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题为从“从上海出发的长征”。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尼克松访华标志着“冷战开始结束”,“开启了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互相制约平衡的重新定位”。
美国媒体:尼克松媲美林肯与罗斯福
2月11日,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纪念日前夕,《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发表题为“尼克松关于中国的伟大决定”的评论文章,将尼克松与林肯、罗斯福和肯尼迪等总统的伟大决策相提并论,认为访华决定“令人吃惊但是大有裨益”,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世界”。
“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也许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文章认为,尼克松是一位高明的战略家,访华的尼克松、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大萧条中的罗斯福,以及内战中的林肯,都是如此。”
《国际先驱论坛报》2月8日文章称,尼克松访华“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总统外访”。
文章引述前CNN驻北京首席记者迈克·奇诺伊的话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彼此孤立和对立后,握手言和,向彼此敞开大门。”
美国《国际商业时报》2月16日发表《尼克松在中国:40年后》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尼克松那次历史性的访问在当时看来确实有点怪异,也备受争议,因为尼克松在从政的早期阶段一直对中国持批判态度。据悉,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国会议员的尼克松曾游说杜鲁门总统不要与中国建交。但尼克松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就决定与中国恢复邦交关系。
文章表示,虽然尼克松在美国是一个褒贬两极化的总统。不过,访华之旅获得一致赞赏,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大幅报道。“尼克松访华提高了他国内的支持率,也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40年来,洋人主要是美国人並没有把那段难忘的高瞻远瞩地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历史遗忘或者淡忘,而是把尼克松抬到了他应有的地位上。奥巴马曾在谈及尼克松与毛泽东的会晤时,虽出言不逊,却还是肯定了、夸大了尼克松(访华的作用)。至今,中美已经发表了多个联合公报,但遗憾的是,一“报”不如一“报”,改革开放使美国从中国得到巨大的利益,美国几乎从没认真执行过两国联合公报里的重要条款,而中国则拿它毫无办法,甚至还出现了“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混账论调,甚至还有人将现在中国的外交抬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真使一大批耿直不阿的国人啼笑皆非,思潮难平。
纪念中美破冰40周年,草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研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如何把握整个世界态势的分寸,把外交演绎为一种淋漓尽致的艺术性发挥,通过中美破冰,将世界格局改变为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状态,使两极世界变成为三极世界,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有利于整个第三世界,也同时有利于美国。而在今日的中国,主流媒体都淡化毛泽东的巨大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时代卓有成效的外交成就,只知道鼓吹“今日中国的辉煌外交成就”,难道不知道词典上有“害羞”一词么?甚至连有些老外交人士也在侃侃而谈“美国包围中国是不可能的”,他们当真觉得中国已经强大无比,令美国畏惧于中国了。当然,有淡化自然就有重墨,那些不想走“死路”的人们,日夜背诵着普世价值、惦念着资本主义;既然这样了,哪还干嘛“强化”毛泽东呢?宁诵古词,不念毛诗,这虽属自由范畴,但也不失为一面照人的镜子。草民认为,值此时机,便可借此机会,浓墨重彩地回顾渲染一下“小球推动大球”的好戏,而这出好戏的最重要的导演和主角,并不是尼克松,外媒可以拔高尼克松,可以不提毛泽东以及他的重要性,但我们中国却不能不提——提是一笔带过式的提了——而应该大提特提,因为我们千万不可忘记,毛泽东曾经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角,令帝修反心惊胆战的领袖和导师,——以此来鼓舞中国人民,提升95%以上的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感,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就是不为。怎么滴?一定要薄尼克松而厚毛泽东吗? 2012.02.2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