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险棋:回眸中苏核战或将爆发前
四海慕周
1969年8月27日,北京,中南海。
游泳池清澈的水波里,一个宽厚的身躯静止地仰浮在水面上。良久,粗壮的胳膊才高高扬起,缓缓地滑动了一下,周遭的水波兴奋地跳跃撞击一番后,渐次悄悄地归于沉寂。在水面上仰浮,是毛泽东最喜欢的游泳姿势之一,也是他思索问题的最佳方式。此刻,仰浮在水面上眼睑紧闭的主席声息全无,似乎静静地睡下了。但事实上,他的脑海里正在涌动着惊涛骇浪,这位伟大的舵手在思索着如何将载着八亿人的航船避开急流险礁,驶向一个安全的港湾。
就在这一年三月,在我国北部边疆珍珠岛地区,中苏两国的边防部队发生了武装冲突,并各有数十人伤亡。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都积极备战,增派军队驻防。一万多里的边防线上,处处都仿佛布满火药干柴,只消一粒火星子,就会爆发一场大战。近来,根据各种情报分析,苏联拟对我国打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核战争——即动用小型核弹,对我导弹和原子弹发射基地进行摧毁性打击,以使我失去核还击的能力。另据可靠情报,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崔可夫已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通报,有就是说,其动手的时间表已经敲定。
毛泽东心里思索着,几个原子弹并不可怕,就是对苏联我威胁最大的、装备数千辆坦克的装甲部队,如今亦不足惧。以前我们反坦克武器不过关,但自从我军大兴打坦克之风之后,这一点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中苏边境上,苏联部署有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军团,总计约120万人,正虎视眈眈地欲挥戈跃马,向我杀来。然区区百万之兵,实不为惧,我有五百万大军与其抗衡,即使其万两坦克突破我第一、第二道防线……但在纵深的预定战场上,他们就会陷入我重重包围之中,面临灭顶之灾。
到那时,他们将食无粮,居无所,车无油,炮无弹,日子可不好过哟!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苏军的千里补给线,将被我处处掐断,其先头冲击部队会在我铜墙铁壁前碰个头破血流,而他们的大肚子运输机也将被我实战机群打得尸骨无存。北京不保,莫斯科也将无存。哼!若无400万军队,莫打我的主意哟,可苏军的总兵力也不过320万。而且其战略重点在欧洲,大批精锐部队都驻扎在欧洲,若只顾和我交战而丢了欧洲,他们的命根子就没了……
想到这里,毛泽东挥舞了一下手臂,随着躯体的漂挪,思绪一下字子转到了另一个点上——核战争!勃列日涅夫真得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启动核战争的按钮?毛泽东陷入了更深层的思索中。他记得十多年前,第二次访苏时,自己和赫鲁晓夫展开过一场关于核战争的讨论。针对赫鲁晓夫惊恐世界核战争的爆发,诺亚方舟将彻底沉没的惧美情绪,他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演说:“原子弹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它也是纸老虎——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原子弹也是要人去掌握的……打核战争,肯定要死不少人,即便那样,我们还是能最后赢得战争……”
毛泽东说完,赫鲁晓夫吃惊地把张着嘴,凸起的眼珠几乎要从眼眶中蹦出来——他没有听懂毛主席的话,在多年之后,他写回忆录引用这段话时,仍认定毛泽东是“疯子”和“战争狂人”。波兰的哥穆尔卡也没有听明白,抱怨道:“你们中国人多,死一些人算不了什么,可我们波兰呢?我们只有五千万人口,叫我们怎么个死法?”但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听懂了,他叹息着对白宫办公厅主任珀森斯说:“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但毛泽东在说“原子弹是纸老虎”后,并未看轻原子弹,而是调集精兵强将去占领两弹的制高点。1964年,中国便有了原子弹和运载导弹,1967年又有了氢弹。至此时,中国已成功进行了七次核试验,没有人可以再挥舞着原子弹对中国进行恫吓了。所以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准备死多少人,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近几日,毛泽东又重读起《二十四史》,《明史·朱升传》里的一段话给了他很大启发。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朱元璋所部义军兵多将广,经过屡次征战,南讨北伐,羽翼渐丰,便急于称王。但其帐下谋士朱升认为,现在天下大势未定,四面有敌,若早早称王,必成为众矢之的,不如暂时拥戴已称宋帝的韩林地,修好各方,集中打击最大的障碍陈友谅部。这就是“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之策。朱元璋采纳此策,随后,灭陈友谅,沉小明王于瓜号江中,障碍尽除,遂于公元1368年即皇帝位,建立明朝。
毛泽东想完这些,得到了许多启示:为减少伤亡,人楼密集的大城市,要迅速挖掘修建防空工事,万一核弹来袭,人们可躲到地下。时下美国又急于撤出越南,可以送他们一颗定心丸,表明中国无意在亚洲谋求霸权,也无意填补美军撤退后的空白,以避免两面受敌。对于苏方的战争叫嚣,也不能只单纯地组织防御,可否把即将实施的地下核试验和高爆核试验再提前一段时间,触一触勃列日涅夫的神经,看他还有没有胆量去按那个核按钮……
一位军事家曾这样描述正确战略决策的形成过程: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来源于对侦察所得到的材料情报的综合思索。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战略家,上来就对敌我形势作了透彻的分析,做到了知己知彼。在《唐李问对》中李靖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首先应做到使敌人无法推测己方的深浅,那样才会使敌人的行动发生失误,从而在敌方的失误中寻找取胜的机会。此即,我知敌而致敌不知我,或使敌假知我——不仅是我方在判断敌人,敌人也在对我们进行种种了解和判断,所以高明的指挥员会善于利用敌人的判断,不断进行欺骗的战术,不断制造假情报,以促使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对敌方指挥员的性格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仅从表面现象或一般的静态观察着手,而要通过与敌人的种种实际接触,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夫得出准确的结论,而稳操胜券。《孙子兵法·谋攻》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战策,如果己方“先为不可测”,那么敌方自然就会“乖其所之”,这已为史上许多实例所证明。战争制胜的秘诀不在于预先制定奇正战术,而在于“择人任势”并造成一定假象迷惑敌人,此谓“先形之,使敌从之”。应付突发事变和危急情况需要有奇谋,还需要有胆略。
这二者从哪里来?来源于决策者的军事思想与战斗意志,这就需要其富有经验而自信。这个经验从哪里来?一是来源于自身参与过的战争,二是来源于书本。俗话说,鉴古可以知今,如果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就自然会有新的创见。不信请往下看,毛泽东在读史之后就要开始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的“庙算”了。
“主席,总理来了,正在客厅等您。”一位工作人员打断了毛泽东神游太虚的思绪,他手扶攀梯上了岸,擦干身子,批上浴袍走进客厅。“恩来,坐下说话。”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气定神闲道。“主席,四位老帅(即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的紧急报告,你看过了吗?”由于过度的操劳和过重的焦虑,周恩来的声音急促而暗哑。“哦,看过了,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好啊!让他们打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毛泽东淡然一笑,接着道,“勃列日涅夫怕不怕?尼克松怕不怕?我不晓得,我想摸摸他们的底哩!”毛泽东虽然语声朗朗、谈笑自若,周恩来却是忧心忡忡,既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忧,也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大游行忧虑。
“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了头功。对了,他有个九字国策定江山,叫‘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能不能对付核大战呀?听好,这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机敏而睿智的周恩来略一思忖,眼睛陡然一亮。毛泽东又笑道:“有没有剽窃之嫌啊?”周恩来兴奋道:“不称霸,好!这下美国可以放心了。”毛泽东摇摇头说:“只放心不够,人家是头一号,哪能袖手旁观哩!我想扯他们下河,趟趟这一遭混水哩!”周恩来激动道:“真把美国拖进来,这场戏就有热闹看了。”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毛泽东又点燃了一支香烟,沉吟着道:“勃列日涅夫是个软耳朵根子,我怕他管不住他那个国防部长哩!”周恩来始终记挂着自己的使命,趁此亮出了底牌:“主席,四位老帅都认为今年的国庆节苏军偷袭的可能性很大,我看,今年的集会怎么个搞法,是不是再研究一下?”“哦。不搞集会,我看不太好吧!这不是告诉人家,我们有点怕?集会还是要搞的,我啊要上天安门,我倒想开开眼,看看这个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么大?”
毛主席的脾气,周总理是知道的,说不过黄河就不过黄河,天王老子也说不转。总理的浓眉紧紧地锁在了一起。几十万人聚集在广场上,一定那出现情况,怎样疏散,怎样隐蔽?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怎样才能安全地进入地下通道?总理反复思量警报后的五分钟。据有关军事部门测算,苏联在离我边境的就个导弹发射点发射导弹后,最近的飞到北京只需六七分钟。如果扣除发布警报的预警时间,留给的时间恐怕只有三四分钟。总理就这样冥思苦想着万全之策。
毛泽东瞟了一眼周恩来,笑了笑说:“如果不放心,咱们可不可以先放两颗原子弹吓唬吓唬他们呀?让他们也紧张两天,等明白过来,咱们的节也过完了。”周恩来心头略松,会意说道:“放完后,咱们来它个秘而不宣。”“对嘛!这就叫兵不厌诈嘛!”“主席,你看安排在什么时间比较好?”“我看不能早,也不能晚,28日和29日两天就可以。”
上面的评论中说到毛泽东读明史——高明的军事家通常都是不仅熟悉兵法而且熟读历史,他的读可是“学以致用”的。读书可以学习和借鉴前人与旁人的成果,对此有两中不同的态度:一是囿于古,唯经典是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只会导致停滞不前,乃至在实践中遭受挫折;二是以前人经验为基础,将其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如是在实践中则会不断取得进步。举个例子,自古以来对前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研究都是着眼于“适用”的。??做的,并取得了成功。军事上讲“法无定法”,所以不能僵守、死守兵法。这个“法”字也是有讲究的,“法先王之法,法其所以法也”,古法之所以称之为法,其实质就在于它适应了当时的具体形势。后世人们在学习、借鉴古法之时,自然不能拘泥于古法的具体做法,而关键在于掌握古法之所以为法的依据,然后针对所处的具体环境作相应的调整——如毛泽东对朱升那“九字国策”的发挥。
公元1969年9月28日、29日,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震动信号。两国立即做出了判断,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与一次高爆核试验。这是有史以来中国进行的第8次、第9次核试验。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苏联,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中国公布核试验的消息与相关资料。然而,与前七次核试验后举国连续热烈庆祝的情况迥异,一连数日,中国的新闻媒介都悄无声息,对此保持沉默,对这两次核试验连一条简短通讯都没有发,好象此事根本就没有发生一样。
外电对此议论纷纷,猜测颇多,其中美联社播发的一条评论具有广泛的认同性。该文指出:“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谋求某项具体的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这实际上就等于警告勃列日涅夫,如果你敢按下核按钮,中国立刻就会给予还击。中国现在的核力量虽然还不很强大,但也十分可怕!果然,勃列日涅夫的手在核按钮前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悄悄地挪开了。10月1日,国庆节。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了游行队伍。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群众中间席地而坐,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节目的礼花和五彩缤纷的焰火。
上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造成了一次世界政局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由于苏联的时任领导人强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引起了冷战另一方——美国的恐惧。如果正面同苏联对抗,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军备竞赛的话,那么战争的危机会越来越大,而且一旦开战就将是核大战。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同苏联一触即发的战事之中。面对苏联已经发出的“准备对中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的疯狂叫嚣,中国也希望与美国改善关系,以扼制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
基于这样的共同意愿,中、美这一对有着20多年宿怨的仇家,终于在《上海联合公报》的旗帜下走到了一起。这出奇制胜的一招,立刻置苏联于十分尴尬和窘迫的境地。这在政治上可以称之为“远交近攻”,在军事则叫做“必一测而两备之,虞乎不虞,全术也,胜道也。”就是说,一种判断作出以后,必须制定两种对策以备以外的变化——如中国在进行秘而不宣的核实验外也寻求与美国修好,这才是夺取胜利的根本法则。否则,若敌变在先,我方只是为了适应其变化而迫不得已采取应变措施,则不免处于被动。因此我们还应善于从“我变”中推做“敌变”,并且针对推做的敌变再设一谋,还预设敌人随机应变时进一步准备打破敌人对付我们的措施,这样,敌人还未变,我已想在敌先,时时都可以处在主动的位置。
《兵经》中说:“师之所动而使敌谋沮抑,能先声也;居人己之所必争,而每早占一筹,能先手也;不倚搏击决利,而预布其胜谋,能先机也;于无争之争,以不战弥战,当未然而寝消之,是云先天。”不战而屈人之兵,斯法至毛泽东可谓盛矣!还有拿破仑也从战争实践中体会到:对于统帅来说,正确而准确的眼力比诡计更为重要,更为有用。他说的眼力就是预见力和识别力。凡作为指挥员者,应该从顺利中看到隐藏的危机,从困难中看到战局转化的希望,从敌之北归中分析真伪,从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敌人行动的本质,以便把战争的航船行驶到胜利的彼岸。
有位著名的学者说:“如果历史能够重演,80%的人会成为伟人。”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有常人无法望其项背的预见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敢“视核弹如纸虎,老夫依旧上城楼”——因为他是毛泽东!朝鲜如今想学中国了,但毛泽东是金正日学得去又学的了的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