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的第一阶段就是中日甲午战争。
今年距1894年日清战争(中国称为甲午战争)已有120周年。中国很多地方召开了学术会议,研讨这一战争。但是在日本,这样的研究计划却闻所未闻。与中国相比,日本对日清战争的研究相形见绌。笔者最近整理了有关日清战争的研究史,进而有机会撰写有关日清战争的通史,现对日本的日清战争研究现状予以介绍。
日本为什么发动甲午战争
中国的历史教育认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努力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但由于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资源贫瘠,国内市场狭窄,人民起义不断,因此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的第一阶段就是中日甲午战争。
到20世纪70年代止,日本历史教育对日清战争的认识,与中国的上述看法基本一致,并居于主流地位。70年代左右,日本有关日清战争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代表作是中塚明的《日清战争研究》(1968年出版)、藤村道生的《日清战争——东亚近代史的转折点》(1973年出版)。他们认为,军部发动了侵略战争,日本应从中提高认识,并进行彻底反省。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蓄意对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并一贯实施侵略准备和政策。在此过程中,日清战争是重要的一环。同时,他们还认为,日本的近代化与对华侵略政策密不可分。这些看法对日本的历史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80年代以后,新一代研究者发表了批判日清战争必然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日清战争以前,大陆侵略路线在日本政府内部处于劣势,避免同清朝发生战争的协调路线占优势。至于日清开战问题,尽管对清战争准备不充分,但由于对朝鲜问题和日本国内政局的临时处理,导致日清开战。此后,以日清战争的胜利为契机,日本向重视“大陆政策”的帝国主义政策转变。他们并不认为日清战争是明治维新以来一贯奉行的对华侵略政策的第一阶段,而是倾向于强调由于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的政策向对外侵略转换。
甲午战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日清战争肇始于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要求清朝出兵。对于清军派兵,日本也决定出兵,进行对抗。1894年6月2日决定派兵之时,首相伊藤博文并无开战之意。但是,以混成旅团的军事压力为背景,加之日本在朝鲜未能实现改变清军优势地位这一策略,兼以日本对国内政治危机的处理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撤兵变得更为困难,于是伊藤转而倾向于对清开战。
然而,在日清战争中,日军的交战对象并非仅是清军。在丰岛海战两天前,即7月23日,日军进攻朝鲜王宫,抓捕了朝鲜国王高宗,确立了以高宗生父大院君为首的亲日政权,并下令对驻扎牙山的清军进行攻击。1894年11月,东学党起义军以反日、反亲日政权为口号,再度起义。日军守备队与朝鲜政府军一道,对其进行惨绝人寰的杀戮。朝鲜史研究者认为,被杀的农民达5万人。后来,俄国在朝鲜的影响力得以加强,国王和闵妃遂投靠俄国。1895年10月,日本驻朝鲜公使纠集日本军人、警察和武士等,杀害了闵妃并焚烧其尸体。这些暴行激发朝鲜儒生发动了第一次义兵运动。
台湾被日本割占后,当地原住民组成抗日义勇军,配合黑旗军,同日本的近卫师团作战。由于近卫师团未能实现征服台湾的目标,于是日本增派了第二师团。从1895年5月末战斗开始,至10月台南陷落和刘永福撤离为止,战斗方告结束。虽然11月日本的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宣布平定台湾,但此后原住民的抵抗从未停止。
狭义的日清战争,即与清朝的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日军偷袭“高升”号运兵船起,至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为止。广义的日清战争,则包括狭义的日清战争、对朝鲜的战争、对台湾原住民的战争。日本对清军的战争因《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但与朝鲜和台湾原住民的战争却持久化。
日本军部的地位急剧上升
虽然日本通过战争将清朝势力排除于朝鲜之外,但却导致了俄国势力的介入。为了使朝鲜屈服,日本犯下了杀害闵妃的暴行,并且杀害了大量的东学党起义军和农民,使得朝鲜的反日情绪高涨。日俄在朝势力的此消彼长,正是日本拙劣的对朝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使用了约2亿日元军费,从中国获得了3.5亿日元的赔偿金。日清战争之后,藏相松方正义确立了以俄国为假想敌,以军备扩张和发展基础产业为主的财政计划。日清战争以前,伊藤博文和松方正义还能够控制住军方过分的军事要求,但由于战争的胜利,军方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变得难以驾驭。赔偿金大部分被用于军备扩张,扩充基础产业的财源则只能依靠增税和募集外债。
总之,对于日清战争,相关各国的研究者有必要进行共同研究,这对于推进相关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