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国殇——日本侵华战争,如果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始至1945年9月9日日本正式向当时的中国政府国民党政权递交投降书终,抗战总历时约8年又40日;如从1931年9月18日始至1945年9月9日终,则抗战总历时约13年7月28天;而如果从法理层面来看,似乎又应以1941年12月9日时重庆政府以文告(非“正式”)形式对日“宣战”为标志,则抗日战争则只有区区4年之久。
当然了,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自1931年起两国就已剑拔弩张呈敌对状态是不争事实,不宣而战也是事实,那么,正确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
一、1931年9日18起至1939年,中日为局部战争;
二、1937年7月7日起至1945年,中日为全面战争;
三、蒋介石政府的“宣战”不应视为定义战争性质的范畴。
不管是8年还是13年,都可以肯定这是一场艰苦卓绝且十分漫长的战争,因此,这是一场“持久战”,客观方面当然是由中日两国的巨大国力差距导致的,但主观方面,着眼抗日的两大力量,笔者认为国民党的抗战策略是消耗战,而共产党的才是持久战。
最近十年,“持久战论”成了一个“专利商标”而被各方争抢,这个争论我不知道发酵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但这明显是一个伪命题,目的是为了混淆概念,其目的还是为了否定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和共产党的抗战功绩。
《持久战论》的伟大意义在于“指导”与“影响”,而不在“发明(先后)”。
自甲午战争后,日人强大而我弱小,这本来就是当时举国一致的共识,因此,大凡触及中日之争各方都一直倡议要忍让应对,这也是持久战发酵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整体经验总结,换言之,《持久战论》从来都不是什么独家原创。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开宗明义就说“最近很多人在讨论持久战……”,这不但说明他本人没有“独揽”的意思,也清晰地印证了笔者的上述观点。
闲话休提,让我们来揭穿这个伪命题,来总结一下“持久战论”的【代表人物】们:毛泽东、蒋百里、陈诚、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还有其他当时的军政名人或多或少都曾提及过。
这其中著述成书的只有毛泽东、陈诚和蒋百里,作品分别是《论持久战》(5万字)、《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不祥)和《国防论》(8万字)。
【先说陈诚的《持久抗战》】
此书是由1933年起由南方政府举办的历届“庐山训练营”及至日本全面侵华之前,陈诚对国府那些年间的系列军官、军校培训的一些演讲稿所集成的,有“小委员长”之称的他是这些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因此《持久抗战》带有明显的军事教育意义。同时,内中又大量引用了来自郭沫若、史良等“进步人士”或社会报人的一些言论及其发表过的作品,到1937年出版时甚至还引用了共产党当年8月“洛川会议”中确定的《中共十大抗日纲领》,也所以此书又带有爱国御侮的宣传性质,旨意无非都是在呼吁各界团结、举国一心以对抗侵略者。但也正因此,这本书的水分有多大,自不言而喻也。笔者曾粗略看过此书的PDF版,的确没看到有什么精辟的见解和系统性的战略阐述,倒是“精气神”口号布满纸面。
【至于蒋百里的《国防论》】
通过网上的PDF全本搜索,并不见出现过“持久战”的字眼,只有“持久”两字,相关段落节选如下:
一、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因为德国当年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
二、“坚固者,于各事之冲突上所生意志之抵抗之谓,忍耐者,则意志抵抗之自时间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则相异,盖坚固仅由于情之强,而欲其持久不变,则不能不藉于智之彻,盖行为之继续愈长,则对于行为之计画亦愈密,而忍耐力则实生于智力之计画者也。”
这实际上又是类似陈诚的《持久抗战》那种“精气神”的东西,所引用的观点与我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等兵家典籍相差不大,同时,蒋百里与陈诚一样,在仙逝之前作为国府的高级幕僚,常常出席军事培训,这本书的集成基础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蒋本人的授课素材和讲话稿,不同的是陈诚的讲话对象是军官,而蒋百里的讲话对象则是以蒋介石等为首的政府首脑,即他的视角主要是为政府提供建议与决策的,这一点又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全民抗日为基调相去甚远,所以,他属于内部高级机密,抗战结束前都不曾对外公开过。(许多人并不知道,该书正式发行是战后的1945年,此前一直都是蒋百里作为高级幕僚给政府军事干部上课用的各种内部资料)。
从《国防论》的目录里,基本上可以证实笔者的观点,它的重点是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国防工事,其中还涉及了大量的经济话题,又夹带有蒋百里本人的诸多回忆和历事,作为“旧学识”人士,写作风格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和语言习惯,这也就客观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透彻性和实用性(笔者一直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语言习惯可以窥见双方民心与宣传工作的差距),以下是《国防论》的目录:
第一篇 国防经济学
导言第一种
导言第二种
导言第三种
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
第一章 世界军事之新趋势
第二章 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
第三章 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
第四章 张译鲁屯道夫全民族战争论序
第三篇 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刚
第一章 从中国历史上解释
第二章 从欧洲历史上解释
第四篇 二十年前之国防论
第一章 政略与战略(敌与兵)论战志之确定
第二章 国力与武力与兵力
第三章 义务征兵制说明
第四章 军事教育之要旨
第五篇 十五年前之国防论
第一章 裁兵与国防
第二章 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
第三章 义务民兵制草案释义
第六篇 中国国防论之始祖缘起计篇
第七篇 现代文化之由来与新人生观之成立
第一讲古迹与新迹
第二讲美术与宗教
第三讲个人与群众
蒋百里先生确实博览古今,学识渊博,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华丽丽的内容啊(个人读后感最大收获为蒋先生对日本近代史和民生百态的深刻描画),按着他的指导,国民党政府也确实朝着国防现代化前进,功不可没。
但【近年来,好像网上又兴起了一段据说来自于《国防论》的“惊世之言”,又是”还原历史“】读之甚觉有趣,特摘录如下:
一、“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日本)讲和”;
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
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四、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蒋百里提出: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这里出现了“持久战“三字了,更有趣的是“第二棱线论”,这个“预测”简直是神了,因为八年抗战虽然日军屡战屡胜,国民党失地千里,但是日军的侵略步伐基本是止步在湖南(湘西)与国军展开了漫长的相持阶段这真没错。第四点就更有意思,活灵活现的“现代语调”,在我有限的学识里,我没发现蒋百里用这种语气说过话,我真搞不懂了,一直“被传颂”要“持久”的蒋百里先生居然会“就在上海开战,死不讲和”这么坚决,《国防论》里虽大量谈到日本对中国的威害,但蒋先生的态度一直是平和的,他也从来不是激进抗日者,为解疑惑,笔者专门考证——果不其然,目前我见过的《国防论》版本里,【以上文字一个都见不到】,倒是网上有人言之凿凿声称此说是来自于某某民国大家,如胡适之流的回忆,故有“通俗白话版耳”,但………很遗憾,还是【无考】,如果有谁能证实这段话确实出自《国防论》或蒋百里先生之亲言,笔者原为此道歉,欢迎督正。
【最后谈毛泽东《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前两位的作品相比较,最起码有几点是前二所不及的:
一、最早提出以日寇为“持久战”作战对象(1935年);
二、成功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出版至国内、外,在西方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同时让反法西斯同盟了解了真实的中国抗战;
三、用简练的文字使《论持久战》成为通俗读物,连蒋介石都忍不住通印在国民党高级军官内传阅,并以此激励(奚落)他的部下;
四、精辟的观点和远见卓识完全超越蒋百里与陈诚,这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三段论”(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区区数十字却言简意赅,切中要点,一下子确定了中共,乃至整个民族的抗日进程;
五、五万字只用了十天左右就收笔,可见当年以党外人士兼任国民党代宣传部长的毛润之确实名不虚传,功力深厚。绝非陈“刺绣”拾人牙慧与蒋百里“之乎者也(不明所以)”所能比拟。
这就完了吗?
没有!
《论持久战》里最具实际意义和宝贵价值的无疑是润之所指导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这才是制胜的关键,这就是使得从来都尽量避免与日军直接冲突“游而不击”的共军,到得1945年日本快投降时,居然挺进到日军的大后方,对日军主力形成了战略包围,同时被强大的日、伪围困、追剿竞年却不死反生的神奇之处!壮乎??
而寄望于国军(受降)的日军却见不到国军主力的身影, 这就说明,共产党的抗日策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共产党军队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以“经略大西北,持久抗战获取胜利”而自豪的蒋介石与他的国民党军队却完全没有按他们所倡导的思维去进行:不屑敌后游击战和运动战,固执地与日军进行硬碰硬的大规模阵地战,重地盘甚于“有生力量”,好大喜功而不思反省(“大捷”无数)………种种因果把好端端的“持久战”给打成了“消耗战”,国民党军队也没有毛泽东指出的【我之准备反攻】的阶段,直至1944年中,早已被太平洋战争和中共敌后渗透得弄得焦头烂额的日军居然能给予国民党毁灭性的打击——70万国军精锐消耗殆尽, 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千米 ,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 导致罗斯福第一次动摇了支持中国的决心,使得日军又一次得以苟延残喘,“长衡会战”中被日军打得丢盔卸甲而浑不知的国军“战神”——薛岳的狼狈就是一个缩影。翻遍彼时二战战场,同盟国中只有中国国民党创造了如此“惊艳”的战绩。
无所不用其极的国粉又要说了“国军”能打“游击战、运动战么”?“城市你共产党守么”?“敌后你造么”?
的确,作为非政府军队的共产党确实没有与日军进行大规模阵地战之虞,但中共就没有地盘吗?
1944年底, 中共占据的解放区计有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鄂豫皖、浙东等15块。共设行政公署二十二个,专员公署九十个,县政府六百三十五个。就以百团大战后日军的“五一大扫荡”为例,那之后共产党的晋、冀根据地基本就是报销了,那人家怎么两年后又“回来”了呢??怎么做到的?
别的不扯,归根结底,人家共产党就是不怕死,不消极,所以自然总是“有办法”,你国军消极抗日,自然就什么“没办法”,再说,共军的困难就比正面战场的国军小么?共军的地盘哪一个不是位于日伪包围之中?
论抗战最艰难者,笔者以为最困难的不是华北的共军,也不是前线的国军,而是新四军,你看看新四军所处的地域,日寇、汪伪、蒋军、汉奸、土匪都在周围了!NA4简直就是与死神共舞!粟裕简直就是神!!你国军何曾有过如此壮举???蒋家军有新四军1/5般视死如归的勇气,日寇早他妈投降了!!
好吧,终结话题——蒋介石领导的悲壮八年抗日虽胜而犹耻,皆因其“持久抗战”实为消极的“消耗战”,确凿无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