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抗战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恶劣、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团结东北各阶层爱国群众,共同支撑起东北救亡图存的希望,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吹响了东北抗战的号角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面对日军侵占东北的危机局面,国民政府一味忍耐退让,命令军队执行“不抵抗命令”,仅仅6天就丢失了辽宁省的三分之二及吉林省省城与铁路沿线城市。
危难之际,中共满洲省委同志冒着日军搜查的危险,第一时间站到抗日斗争的最前线。1931年9月19日,在沈阳召开常委紧急会议,分析形势,制定措施,当日发表由赵毅敏连夜起草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中国14年抗战史上、也是世界二战史上受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国家发出的第一个正义宣言。《宣言》痛斥了日本的强盗行为,指出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把“满蒙”变为它的殖民地所采取的蓄意行动。《宣言》揭露了国民政府所谓“忍耐”“镇静”“莫给人以可乘之机”的卖国妥协的实质,指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9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又发表了《为日本武装占领满洲告全满朝鲜工人、农民、学生及劳苦群众书》。9月21日,中共满洲省委再次召开全体紧急会议,作出《关于日本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罪恶目的及反动本质,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揭露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所采取的一贯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9月23日,中共满洲省委又作出《对士兵工作的紧急决议》,提出“党应加紧领导与号召士兵群众,发动他们不让日本军队缴械、反抗国民党长官之一切命令的斗争”。
中共中央9月20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日本公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揭露日本侵华的真相和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本质。同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工农革命委员会为“满洲事变”发表《宣言》,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早经预定的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预演”。22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示满洲省委“加紧在满洲军队中的工作,组织它的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周恩来同志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们党当前任务》,提出:“我们要领导与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及满洲省委发表的一系列“抗日宣言”,犹如一声声反击的号角,唤醒了陷入迷茫的东北民众,鼓舞了濒临绝望的民族情绪,传达了中华民族面对侵略绝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从此开启了东北民众长达14年的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指明了东北抗战的方向
1932年底,随着义勇军主力相继移至热河地区和退入苏联境内,以义勇军为主导的东北抗战渐次沉寂,步入低潮。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再次挺身而出,开创性地提出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明了东北抗战的方向。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原有的“下层统一战线政策”脱离了客观实际,已显得不合时宜。中共满洲省委在省委书记罗登贤的领导下,从东北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自觉地探索新的统一战线模式,由于受全国革命环境的影响,这种新的模式只能在原来的“下层统一战线”的框架下去探索,也就是根据东北不同于全国的特殊性对“下层统一战线”进行一定的创新和补充,一种全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模式开始孕育。
面对东北地区斗争的特殊情况,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明确提出:“尽可能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一二六指示信》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形势,主动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开创性地提出在东北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同其他抗日义勇军、抗日山林队的关系有了显著改善,在哈东、吉东、东边道等地区先后建立起在中共领导下的地区性的抗日联合组织。从此,中国共产党逐渐担当起领导东北人民抗战的重任,团结东北各民族、各阶层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夏,华北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听取了由东北抗日前线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七大的代表们的报告。这些报告“详细汇报了南满、东满、珠河、吉东、汤原等地的实际情形”,代表团根据这些报告和其他的补充材料,起草了《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即《六三指示信》。《六三指示信》分析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总形势,提出坚持长期抗战思想,重申扩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和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张。
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实行反帝统一战线策略。根据这一精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提出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八一宣言》表明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主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场上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八一宣言》提出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等主张,得到了中国东北乃至全国民众的认可,从而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崭新局面。
在东北抗战走向低谷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永不放弃的坚韧品格,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根据东北特殊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东北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并为全民族抗战的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好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三、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永远不倒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红色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贯穿了东北14年抗战,尤其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后,中国共产党作为东北抗战的领导核心,在东北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31年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遣200多名优秀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参加领导工作。1932年,派李兆麟等到辽阳一带,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去吉东地区开展抗日救国军工作,派杨靖宇到磐石整顿和发展游击队,派冯仲云去汤原创建游击队。1933年秋,派赵尚志到珠河建立抗日武装。1932年到1933年期间,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多支抗日游击队在东北相继建立。
这一时期,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虽然仅仅是三十万义勇军中极小的一部分,有些游击队成立之初甚至只有几十人,还要向山林队、保安队借枪,但就是这支不起眼的武装,在两年间其他义勇军纷纷溃败的同时,却在一次次胜利中不断的壮大自己,逐渐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
在《一二六指示信》的指导下,到1934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地区已建立起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与第二军独立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汤原游击队、饶河游击队等7支抗日队伍,形成了大小7个抗日游击区。在此基础上,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至第六军。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成立推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讨伐”。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抗战严重动摇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在义勇军溃败的情况下,人民革命军力挽狂澜,寻机制敌、扰敌、歼敌,打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东北党组织于1936年2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在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组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时期。到七七事变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编成10个军、1个独立师,共3万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斗争。
从1939年春开始,日伪统治者残忍地推行“归屯并户”政策,切断了抗联与东北群众的血肉联系,致使东北抗战形势逐渐恶化。1942年初,东北抗联主力部队被迫转入苏联远东地区整训,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抗联教导旅在苏联整训期间,从未间断过对东北抗战的领导,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东北腹地进行游击战。
为配合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对东北日军的总攻,抗联教导旅成员也纷纷奔赴长春、沈阳、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东北大城市,参与接收工作。全军在一个多月中迅速扩充到4万人以上。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同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至此完成了其长达14年的伟大使命。
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浴血奋战、艰苦斗争,涌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冷云等一批抗日英烈,用生命书写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运动不屈斗争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这种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伟大爱国情怀,犹如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在日伪长达14年的黑暗统治下,激励着东北人民不断战斗,直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