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忘,所以迷茫
评点金一南先生《相信,所以看见》一文
郭建波
金一南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将军。他高扬信仰和理想的风帆,讴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深情回顾了党和人民军队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悲壮征程,说明了信仰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挑战自我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沧桑巨变。
令人遗憾的是,他虽然崇敬革命先烈的信仰和理想,却淡化信仰和理想的阶级性,抽去了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实质性内涵。虽然他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猛烈抨击,却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产生的原因,提出纠正的良策,指明发展的方向。这样也就在解读中陷入了迷茫。
——评点札记
金一南:今天,我们的党一定不要被人抱起来(原标题:相信,所以看见。)
2017-06-14 16:27:16 来源:宣讲家网 :金一南
我觉得现在的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反差。[评点:是吗?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作为高科技下的信息平台,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工具,如果现实社会没有出现两极分化、工人下岗、农民失地等等问题,又怎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当然,网上出现的极端言论以及网络水军的操纵起哄除外。]如果从网络上看,你就会觉得明天可能发生革命,后天中国就会大乱,再后天人民币一钱不值。[评点:去伪存真,关键是这些言论中到底有没有合理的因素?我们社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隐患?M1、M2以及我们各级政府的债务都那样高了,这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负荷?]但是看现实社会,你会发现,到处都在旅游,商场的货物琳琅满目,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人们的生活欣欣向荣。[评点:其实,回顾一下世界史,繁华背后潜藏的危机也并非是个别现象。比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也曾出现过苛立芝繁荣。1973—1975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国家也曾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长期繁荣。因而从表面上的繁华来推断社会的发展前景未免失之于草率。关键还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潜力的分析中来对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清除隐患,防止危机的出现。]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轿车进入家庭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但十几年间美梦成真。[评点:我们对此感到淡然。作为一个战略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隔断了历史,没有从战略上来考虑问题。轿车与自行车一样都是交通工具。是轿车还是自行车作为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不是家庭说了算,而是由工业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如同实现工业化时期自行车作为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一样,在工业化业已基本实现又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时候,轿车取代自行车作为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这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又怎么会“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呢?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没有过去工业化的积累,特别是前三十年毛泽东时代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建设,“轿车进入家庭”又怎么会在“十几年间”就“美梦成真”了呢?我们还要问的是,轿车确实已经进入家庭了,而且中国的轿车工业GDP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是我们是否掌握了中国轿车工业的主导权?我们的民族品牌在中国轿车工业产值中又占了多大的份额呢?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从1952年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由50美元达到4200美元,国家GDP由300亿美元发展到将近6万亿美元。[评点:GDP不仅要看量,更要看质,也就是GDP的构成,用八亿件毛料服装换一架波音飞机的GDP又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呢?只能是越发展越穷。我们现在的GDP构成又如何呢?想必是知道的,却在这里讳言了。况且人均GDP还掩盖了两极分化,为什么也忽视了呢?]我们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使得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高,中国已经从“东亚病夫”的状态中走出来了。[评点:中国从“东亚病夫”的状态中走出来,不是改革开放后而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将这样一个历史问题放在“今天”提出来,看来是有用意的,是为了证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高”了。真是煞费苦心啊!]
在最近的200年中,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评点:泛泛而谈,倒也看不出什么。]从1840年林则徐禁烟开始,一直到1949新中国成立这100年时间,先进的中国人,从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所有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理念都是“救中国”这三个字。[评点:毛泽东与这些先进的中国人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却有本质性的不同。只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代表以工农为主体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取得了成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50年,这100年的使命是“复兴”。[评点:是用民族主义取代社会主义,还是坚持二者的统一?没有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必然会走向对外扩张对内镇压的老路上去。]在前100年里,我们历经坎坷,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也走了很多弯路。[评点:是这样,但是毕竟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100年也是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也经过了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也是走了很多弯路的。[评点:弯路是有,但不是“很多”。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似乎认为像社会主义这样前无古人的事业,一帆风顺了才能说明其正确,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就要怀疑其发展的方向了。其实,毛泽东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领导全党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至于提到的反右、“四清”和文革,我们要问的是:反右究竟应该不应该反?共产党搞整风,发动党外人士提意见,有些人忘乎所以,提出要和共产党“轮流坐庄”,实际上就是要共产党交出政权,还要成立党外平反委员会,清算共产党的“错误”,你说说看,当时该不该反右?当然后来扩大化了,但扩大化了不等于不该反右。“四清”和文革都是在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基本路线指导下的运动,虽然有失误,但有失误与不应该搞是两回事。看一看现在党内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吧。军内的腐败金一南先生应该更清楚吧?这些沉痛的教训还能说当年进行的“四清”和文革是没有必要的吗?“四清”和文革的重点是要整党内走资派,我们要问金一南先生的是,现在党内到底有没有走资派呢?又是哪一级存在走资派呢?如果说没有的话,是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逐渐私有化了呢?]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们今天还是取得了重大成就。[评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面对今天的成就,我们难以想象,百年前上海滩曾经竖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评点:那是因为“我们”见识短浅的缘故。其实,盛衰交替,生死轮回,则是辩证法的真谛。毛泽东早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豪迈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用100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崇尚过各种思想主义,但最后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评点:还有列宁主义,没有列宁主义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现在有些人刻意淡化列宁主义,实际上就是要剪断中国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联系,是别有用心的。在这里也没有提到列宁主义,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值得深思。]
第一,近代中国执着的探索
我们有过多次尝试,但是屡屡失败。[评点:是这样,那正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要用中国化的基督教来改造中国,最后证明那是行不通的。所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最有利的旗帜,就是保卫中国的文化。[评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同样面临内部的矛盾,共产党通过遵义会议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内部的分歧,而太平天国却发生了天京变乱。同样到了大渡河边,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军在大渡河边全军覆灭,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却飞夺卢定桥化险为夷,使蒋介石“让朱毛作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终成黄粱。不是曾国藩有本实,而是太平军及其领导人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所致。]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提出以洋务自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兴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用了30年时间,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发展教育,想要产业救国、科技救国、教育救国。最后,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评点: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中体西用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本身就没有什么生命力。]戊戌维新想要中国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结果也是以失败告终。[评点:虽然失败了,毕竟也是一个进步。先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落后并不仅仅是技术上,更是制度上。]
旧中国的问题出在制度上,要改制才能救中国。[评点: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推翻了封建统治。[评点:这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却没有改变。]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评点:复辟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者必然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因而袁世凯昙花一现就成了历史的陈迹。]袁世凯1912年死后,我们还尝试了12年共和制,结果军阀混战、生灵涂炭。那几十年,各种尝试都不成功。[评点:历史在呼唤新生政治力量的出现。]五四运动兴起,从“制度层面改造中国”发展到从“思想文化方面”改造中国,精英们提出要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那一套。[评点:先进的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落后并不仅仅是制度而且也是因为思想文化的缘故。]其实,当时的思想是有些极端的,措施也过于激烈。[评点:是这样。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近代文化,是片面的、偏激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此作了纠正,表明了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
第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艰辛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当时社会主义是边缘性的思想,没有人信服它,梁启超认为搞不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孙中山也认为搞不成。[评点:是啊,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怎么能够搞成社会主义呢?]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不存在成功的建立共产主义或者苏维埃政府的条件,连共产国际的代表都同意这个看法,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共产国际和苏俄的领导人斯大林、列宁等的意见。[评点:说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也是这个看法,未免有些牵强。如果是这样的话,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为什么还要支持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帮助成立中国共产党呢?列宁生前就预言先进的亚洲和落后的欧洲,对亚洲革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确实低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力,没有想到中国革命这么快就能够获得胜利,在指导中国革命方面也犯过一些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但是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斯大林还是含蓄地承认了错误,甚至还在和刘少奇干杯的时候说过希望中国超过苏联的话,弄得刘少奇很紧张,硬是不肯喝这杯酒。只是看到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与梁启超、孙中山在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某些相似之处,而没有将他们的本质区别讲清楚,则是一个疏忽。]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只是当时中国社会300多个政治团体又多了一个党派而已。[评点:我们要问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当时中国社会300多个政治团体”的性质一样吗?仅仅是“又多了一个党派”吗?从表象上来说可能是这样。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当时虽然幼小,没有经验,也没有什么力量,但是却有着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无限生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就是历史的结论。只是从表象上看问题,而没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治团体的本质区别,令人遗憾。或许这是他表述的失误。]当时的中国,每天成立的政治组织和每天解散的政治组织一样多,谁都不知道这个新成立的党能持续多长时间,甚至连参加者都不知道。[评点:不见得吧。如果参加者牺牲了,那么就会有后来人继续投入战斗。如果“这个新成立的党”被打垮了,那么就会组建一个新的无产阶级政党来继续斗争。因为共产主义必定会在中国取得胜利。这是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者的坚定信念。]
诸位早期的共产党员其实也不是很重视“一大”。[评点:没有参加一大难道就是不重视一大吗?]比如,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北京小组成员刘仁静,当年才19岁。当年“一大”召开,李大钊要为北大教职工向北洋政府讨薪,所以不能去。当时北京小组还有资深党员邓中夏,但是邓中夏也没去。他要到南京参加中国少年学会的会议,没有时间去上海。其实这些理由都是非常荒诞的。[评点: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他们没有参加一大事出有因,今天看来这些原因和参加一大比较起来当然不值一提。他们没有参加一大,难道就削弱了他们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了吗?以此来证明他们没有参加一大就是“不是很重视一大”,更多还是出自于的臆断。]如果他们真的认为“一大”很重要,李大钊怎会放弃“一大”而去讨薪?邓中夏怎会选择到南京参加那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年年召开的年会?他们都不去,所以在北京最后这个莫大的光荣就这样历史的落到了刘仁静的头上。虽然最后刘仁静被党开除,但不管什么时候介绍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一被展示出来,刘仁静就赫赫在目。[评点:刘仁静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即便他参加了一大,难道就提高了他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了吗?陈独秀派包惠僧代表他参加了一大,自己留在了广东,不是照样被选为总书记了吗?用是否参加一大来说明参加人在党史中的地位以及对“党能持续多长时间”的不知晓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但中国共产党绝不是命运的幸运儿。[评点:唯其如此,这个党才更有生命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砥柱中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波涛汹涌中力挽狂澜。]这些当年参加建党的人,有谁知道这个党28年后会夺取全国政权呀?[评点: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他们不可能预知中国革命在一九四九年会取得胜利,但是在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这一点上却是毫无疑问的。还是看一看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预言吧。]所以党刚一成立,走的走散的散。1921年7月底建党,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评点:这并不奇怪,大浪淘沙,血雨腥风,清除污秽,强身健体,这些人脱党、叛党、被党开除后,纯洁了组织,吸收了新的血液,提高了战斗力,增强了凝聚力,共产党更强大了,革命发展的进程更快了。]另外,还有在后来革命中牺牲的,王尽美1925年病逝,邓恩铭1931年牺牲,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评点:向这些一大的英烈们致哀!]这13位代表,从头走到尾的就毛泽东、董必武两个人。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这个党的发展是何其艰难。所以,她绝不是一个命运的幸运儿,她的每一个发展和成功都来之不易。[评点:是啊!毛泽东成为党的领袖,主要不是因为他参加了一大,而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选择。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艰苦斗争中的指路人
第一,居功至伟的毛泽东
这样一个党,能够从中国政治舞台的边缘走到今天,影响以至改变世界格局,毛泽东居功至伟。[评点:是这样。]这个人物与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连在一起。[评点:不仅仅是连在一起,而是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虽然他在指导经济建设时也曾有过一些失误,[评点:说到底这些失误也不过是探索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有人搞浮夸,是毛泽东让他们这样做的吗?最后,难道不是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首先发现了问题,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指标,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进行纠“左”了吗?]但是我们从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整个新中国的历史来看,这个人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评点:用“至关重要”这四个字来表示不妥,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前文的“居功至伟”发生矛盾。看来用这四个字是为了和党内某些人攻击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保持一致的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曾讲,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评点:邓小平说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一九五七年以后。因为正是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历史决议宣布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这个判断已经被建国六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所证伪。]
毛泽东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问题。[评点:不仅如此,而且还解决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在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这就是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文化大革命。]如果不看毛泽东1928年写于井冈山的那篇文章,我们自己回答一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成功”这个问题。答案很可能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指引;第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第四,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战;还有第五、第六等。这种经验式的、教科书式的回答比比皆是。[评点:是啊,这就是党八股。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就提出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像这样当年众人讨伐的党八股在今天又死灰复燃了?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毛泽东的回答,你就会觉得,如果当年毛泽东像我们今天这样想,估计中国革命可能就不会成功了。[评点:这是因为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了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别人只会背诵马列主义的经典词句,没有扎根于中国实际,进行理论的创新。]当人们按照革命的一般理论在推断革命发生不发生、成功不成功的时候,毛泽东却在寻找革命的特殊规律。[评点:毛泽东特别强调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发现中国革命的规律。]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在白色政权包围之内,可以有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毛泽东说,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随着另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最关键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拥护,而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评点:这里将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性强调得太过份了。我们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充其量也不过是红色政权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这个内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得了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给革命造成的惨重损失不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吗?鸡蛋固然没有合适的温度孵不出小鸡来,但谁又能因此将外部的温度看得比鸡蛋本身更重要呢?从这里看,似乎被外因决定论给缠住了。]毛泽东同志把中国社会看透了。[评点:这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后来的鄂豫皖苏区、湘鄂赣苏区、川黔苏区、湘鄂西苏区,都是在各个白色政权结合处。[评点:这些根据地是在井冈山旗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纵观这些根据地的创建者,又有谁能够写出过像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中国革命的奠基之作呢?]红军长征时,我们又充分利用了蒋介石与广东军阀陈炯明、广西军阀白崇禧、湖南军阀何建、贵州军阀王家烈、四川军阀刘湘、云南军阀龙云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评点: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为什么在中国可以搞工农武装夺取政权,而在德国搞不成?为什么在中国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在日本根本没这可能?关键就是中国的白色政权四分五裂。[评点:又是在强调外因决定论,还用例证来说明。如果硬要这么去套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俄国当时存在白色政权之间四分五裂的战争吗?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够搞成功了呢?这里关键是革命的时机和主客观条件。]所以毛泽东后来讲,我们只需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持续不断的,则红色的存在和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评点:毛泽东这样说是在强调这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相当然的外因决定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病体,毛泽东把住了这个病体的脉象。如果说我们以前是有病乱投医的话,毛泽东现在开出了一个管用的方子。这个方子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如果不把中国社会认识透,这种结合是不可能的。[评点:这个结合就是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讳言毛泽东思想呢?]所以我们经常讲,毛泽东从来不是共产国际指定的接班人,也不是党的上一届领导人指定的接班人。[评点:毛泽东成为党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毛泽东曾经讲,真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的大风大浪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评点:看来是赞成毛泽东这个论断的。其实,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反对“三门”干部(出家门、进校门、入机关门,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进行教育革命,要求知识分子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改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书生化现象,在群众运动中造就干部……,后来这些不是都作为“左”的错误被“纠正”了吗?我们要问的是,这到底是不是“错误”,该不该“纠正”呢?]
毛泽东同志不是神,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评点:对,毛泽东从不讳言自己的错误,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多次在党的会议上讲过自己的错误,还作过严肃的自我批评。从业已公开的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到。]他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他不犯错误,而是他的思维极富历史自觉。什么是历史自觉呢?第一,对社会运行规律有深刻理解。第二,对历史发展前景的主动营造。毛泽东一辈子不甘心被命运左右,一辈子都在主动营造,这是他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评点:这种历史自觉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主动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洪流,和全党同志共同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不是像说的那样“一辈子不甘心被命运左右”。不论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才“是他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德高望重的朱德
朱德同志原来在滇军当兵,已经当上主将了,却一门心思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评点:前文说连中共一大的参加者都不知道这个党能存在多长时间,可现在又说朱德“一门心思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德为什么要加入这个连一大的参加者都不知道存在多长时间的政党呢?到底是前文说法的错误,还是朱德的盲动?]这就是历史自觉在推动他,让他一定要干一点大事。
他到上海找陈独秀,陈独秀婉拒了他,因为陈独秀把朱德当做军阀了。朱德在国内入不了党,就从上海跑到巴黎,想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法国,才知道巴黎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去了德国。于是朱德又追到德国。朱德同志为了入党,从上海跑到巴黎,又从巴黎跑到德国,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评点:这是共产主义的召唤。朱德认识到唯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所以放弃了在旧军队里的优厚待遇,参加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朱德回国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起义时,朱德地位很低,所带兵力只有一个营,大约500人,而且年龄偏大。起义部队南下,这500人几乎跑光了,朱德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后来陈毅讲,朱老总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一个老同志罢了。在整个南昌起义过程中,朱老总就扮演一个打杂的角色,不是开路,就是殿后。[评点:这是历史事实。]五六天后,朱德带领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把部队收拢了,准备南下与主力会合。可是,这时南下的主力军全军覆没了,领导人也分散了,周恩来、聂荣臻去了香港,贺龙回湖南,刘伯承去了上海,叶挺去了南洋。[评点:南昌起义的部队,战斗力比较强,起义后不应南下广东,而应利用大革命时期江西农村有利的群众条件,顺势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可是,他们却没有这样做。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只有一个武汉警卫团,其余都是农民武装,却上了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两相比较,令人感慨万端。]一瞬间,整个南昌起义部队只剩三河坝留守的那2000多人。当时大家说散了吧,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朱德。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朱德说他有办法,于是大家就勉强跟着他了。[评点:这个时候朱德起到了砥柱中流的作用。]
八一南昌起义时,士兵们都穿着短衣短裤,跟着朱德走到10月底,依然是短衣短裤,而且还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于是队伍越走人越少,走到江西安远时,只剩800人了,队伍面临一哄而散之势。朱德没有动摇,他在整编大会上坚定地说,大革命虽然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同志们要革命的就跟我走。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1917年他们就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的1905年,我们一定会迎来我们的1917年。[评点:让历史告诉未来!理想信念和对革命坚定的信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支柱。]
后来据留下来的同志回忆说,我们当时站在下面,谁都不知道俄国人的1905年是怎么回事,但是大家从朱德这种充满激情的信心中,感觉到了信仰的力量。陈毅后来回忆,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前途,给大家以信心,这就是总司令的伟大。[评点:是这样。]这800人谁能够想到二十年之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威风呢?[评点:朱德也想不到吗?想不到革命又怎么会取得胜利呢?]但是每一个自愿留下的人,从朱德身上都感觉到了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念。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排列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十大元帅之三的林彪,十大元帅之六的陈毅,还有排列十大将之首的粟裕,1927年10月都站在这800人的队伍里面。[评点:对。]这800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埋葬蒋家王朝的基本班底。[评点:说“基本班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现在党史、军史的叙述产生了不合,是想当然说出来的话。只有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人才可以称作“中国共产党埋葬蒋家王朝的基本班底”,因为这个时候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和原则,而且这支军队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和十大元帅中的五位元帅就在这个“班底”里。不知这样说,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这是朱德的重大贡献,朱德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评点:这话说的不着边际,真没有想到是出自国防大学教授军队高级干部学者型的将军之口。朱德是红军总司令,也担任过中革军委主席和后来的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确实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们要问的是,朱德的贡献再大,能比得上毛泽东吗?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到底是朱德还是毛泽东?将朱德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又将人民解放军的统帅毛泽东置于何地呢?过去有些右翼势力为了否定毛泽东,有意抬周贬毛,现在又抬朱贬毛,说什么游击战术的十六字口诀是朱德总结出来的。这样说,无疑对这种逆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值得深思。]解放以后,谭政同志回忆说,假若朱德不能把南昌起义队伍带上井冈山,我们井冈山秋收起义的队伍只有一点力量,很难存在下去。[评点: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残部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确实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实力,特别是这支部队是一支久经沙场历练的正规部队,无疑大大提高了井冈山部队的战斗力。但是会师以后在人民军队建军思想和原则上争论得也很厉害,比如朱德和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领导体制“家长制”和“民主制”的争论就是明证,为此毛泽东还落选了前委书记。陈毅在这次争论中态度暧昧,代替毛泽东担任了前委书记职务。我们要问的是,当时的争论到底是毛泽东的主张对呢还是朱德的主张对呢?如果没有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确立的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和原则,人民军队能够发展壮大吗?在人民军队建军思想和原则上有着标志性的古田会议及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古田会议决议》,到底是毛泽东的贡献大还是朱德的贡献大?由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到底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残部提供了生存和壮大的机会,还是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因为有了与朱德、陈毅的会师才能够坚持下来了呢?是军史专家,这个问题应该是不言自明吧?至于谭政说出这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谭政参加了秋收起义,是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不属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他这样说不过是处于维护部队内部的团结、搞好政治工作和处理好兄弟部队之间关系的考虑。]八一南昌起义队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保存下来,朱德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评点:是这样。]
第三,全党的典范周恩来
周恩来终身从事的工作,就是把党内力量聚焦起来。
1934年长征之初,毛泽东曾经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不走,要带领一三军团和红九军团的20师留下来,坚持苏区的斗争,最后欢迎中央再回来。当时他可是低估了蒋介石剿灭江西红军的决心。[评点:在《苦难辉煌》中就曾经引用过这个史实,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即便属实,毛泽东这样做也决非像猜测的那样“低估了蒋介石剿灭江西红军的决心”。想想看,经过了大革命血的洗礼,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连自己的夫人也被杀的毛泽东,怎么会对蒋介石剿灭江西红军的决心低估了呢?这难以获得文献资料上的印证。这样做恰恰是他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君不见,一九三四年长征前夕,毛泽东的心情虽然是沉郁的,但是仍然在《清平乐·会昌》一词中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喜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词句,表明了对革命前景的必胜信心。]这封信交给了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手中。博古当时很年轻,不知道怎么办,于是他把信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看完信,带着三个警卫,连夜骑马从中央所在地瑞金赶到毛泽东的住处,与毛泽东彻夜长谈。那天晚上毛泽东与周恩来谈话的内容没人知道,但是,毛泽东在谈话后就决定和大部队一起走了。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周恩来对中共党极为重大的贡献。[评点:即便这是真的,也是一个千古之谜了。到底是周恩来说服了毛泽东,还是运用组织的手段要毛泽东服从,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由于没有见到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也难以进行评说。不过,当时博古等人不让瞿秋白随红军长征,瞿秋白愿意跟着走,让毛泽东跟中央说说。毛泽东对他说,我提了,不顶用。后来瞿秋白牺牲了。这个倒是有史实依据的。]
长征途中周恩来与博古也曾有一次重要谈话。遵义会议开过以后,博古不适合再担任党的主要领导,要让张闻天同志接任。但是博古同志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周恩来与博古彻夜长谈。周恩来对博古讲,你我都是留过洋的,我们这些留过洋的人对中国的情况都不是那么了解。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人搞不成,我们要另外找人,找真正懂中国的人。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我们共同帮助毛泽东,把中国革命搞成功。第二天一早,博古把全部权力交到中共中央。在后来毛泽东与张国焘、与王明的斗争中,博古也坚决地站在毛泽东一边。博古后来说,周恩来那一席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中国革命确实一定要由一个懂中国的人来搞。[评点:当时凯丰调唆博古,不让他交权,还为此四处活动,为博古拉“选票”。博古在周恩来的说服下终于同意交权,体现了他服从大局的一面。这是应该肯定的。周恩来作为党内军事最高负责者,当然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上的失败是负有重要责任的。但是在遵义会议的时候,他转变了过来,又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高层顺利实现权力交接,遵义会议能够开成功,更是与毛泽东正确灵活的党内斗争艺术分不开的。据伍修权回忆,遵义会议后,有人问毛泽东,既然你早就看出博古他们那一套不行,为什么不尽早起来和他们斗争,而要等到红军长征付出惨重代价后才斗争呢?毛泽东回答说,当时大多数同志不觉悟,斗争的条件不成熟,过早地发动斗争有可能使党陷于分裂,不利于开展对敌斗争。在湘江血战以后,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这个时候积压在党和红军中的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不满情绪迅速发展起来,毛泽东觉得时机逐渐成熟了。他提出不要去湘西,而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的建议,被中央采纳,红军突然转兵贵州,将敌人甩在了后面。长征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提议将张闻天和王稼祥分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到各军团,首先将他们争取了过来。为了会议的成功,毛泽东又提议吸收各军团负责人参加,开成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会议讨论的问题只限于军事路线,而不涉及政治路线,提议原先在王明集团的张闻天作主报告,并代替博古担任总负责,仍然将博古留在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内,同时还婉拒了党内有人提议他出任党和红军领导的建议。这样就团结了更多的同志,不仅为遵义会议的成功,也为后来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和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集团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样的领袖的结合,他们相互弥补,彼此完善。[评点:不仅革命年代是这样,就是在一九六二年党内高层关于实行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的争论中,他们三人也基本上是站在了一起的。]他们都是伟人,但并不是完人。他们互相之间也会有分歧,也会有意见。[评点:这很正常。]不像现在所拍摄的领袖电视剧那样,毛泽东不出来谁都不出来,毛泽东一出来大家都跟着出来。毛泽东不说话大家都不吭气,毛泽东一说话大家都赞同,都争着去执行。[评点:现在的领袖电视剧往往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应该加以纠正。]我们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党,领袖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意见分歧,方法观点不一样的比比皆是。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他们依然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完整的整体,而他们之间的斗争,他们的矛盾,正是形成党的生命力的重要前提。[评点:党内矛盾是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毛泽东说,党内如果没有了矛盾,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托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力四射的整体,才能够战胜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强大的蒋介石集团。[评点:不仅要有这样的一个整体,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路线。正确路线是同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在对敌斗争中得到验证的。]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评点:要不他怎么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元老,成为国民党的总裁呢?]美国有一位著名作家写《蒋介石传》,他说蒋介石几乎具备成为历史伟人的一切要素。他的思想、他的意志、他的手段、他的实力几乎一切具备,只欠缺最后一点运气。[评点:用缺乏运气来解释失败,就好比用偶然来否定必然一样可笑。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者难道不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来评价历史人物吗?蒋介石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运气,而是因为他逆历史潮流而动,代表一小撮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站在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与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要求独立统一的大局背道而驰,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源。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人物,那一个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取所需呢?这样的评价本身就是万花筒。因而美国人的这种评价绝不是在下文中所说的“是不够的”,而是根本就是错误的。]我认为用运气差来解释他的失败是不够的,但是这位作家讲的另外一句话我是很赞同的,他说,国民党的确有些好故事,但共产党的故事更好。国民党打了败仗就散了,共产党打了败仗却可以不屈不挠,继续奋斗,一往如前。我觉得这就是双方的差距。[评点:美国人只看到了表象,却没有揭示出本质来。这样肤浅的解释,难道也“很赞同”吗?为什么同样都是中国人,在国民党的军队里打了败仗就散了,而在共产党的军队中打了败仗却能够继续奋斗?这是因为两个不同阶级的政党、遵循不同的理论、执行不同的路线所致。]
艰辛而残酷的革命历程
人必须要有理想,没理想的人走不远,没有理想的人就是行尸走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前所未有的为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评点:我们要问的是,理想有没有阶级性呢?我们今天出现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及工农群众变成雇佣劳动者的现实状况,是不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理想呢?如果不是的话,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不就是背离了当年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了吗?难道这还不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吗?]我们党曾经在1927和1934年遭遇了两次重大挫折。世界政党史上,从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领袖集团一层层被强大的敌人清除掉,再换一批,再被清除掉,然后再换一批,一直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这种情况真是前所未有。当然,其中也有因为大革命失败而牺牲或是叛变的。[评点:党的历史是艰难的、曲折的、光辉的,唯其这样才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
大革命时期牺牲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罗亦农。他是政治局、组织局主任,相当于是今天的政治局常委,被朱德的前夫人贺治华出卖。贺治华做过朱德的夫人,与朱德同志生了一个孩子,后来离开了朱德同志,与党内另外一个叫霍家新的人结婚。大革命失败后霍家新、贺治华希望出国定居,他们为了两张到德国的护照和3000美元奖金,就把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给出卖了。[评点:叛徒最可恶,造成的危害也最大。叛徒有两种:一种是叛变投敌;一种是潜藏于共产党内,但是已经背叛了共产党的宗旨,从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上已经成为敌人的同路人。这后一种更可怕。因而毛泽东将运动的重点对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并当场质问毛泽东究竟谁是党内走资派。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雅科夫列夫就是这样的人。我们要问的是,毛泽东的这个提法到底对不对呢?中国共产党内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现在党内的腐败分子个个都是走资派,当然走资派不见得都是腐败分子。有的人可能比较清廉,但他就是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难道这样的人不是走资派吗?]当天罗亦农在家里被捕,他回家是约了小平同志谈话的。小平同志晚到了几分钟,幸免于难。所以我说,1927年那几分钟就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否则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1927年就夭折了。[评点:这话讲的太有点飘飘然了。邓小平的脱险确实事出偶然,颇具戏剧性,也很庆幸。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没有了邓小平就一定没有改革开放了吗?关键是什么性质的改革开放的问题。我们要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建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确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不是改革?他提倡推广的“鞍钢宪法”是不是改革?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精简机构、干部下放劳动是不是改革?再说开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的一百五十六项是不是开放?六十年代制定的一大片战略对第三世界是不是开放?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访华后,确定的“四三方案”是不是对外开放?有的研究人员(李捷)说中国的开放应该始于文革中期,到底有没有道理?当然,你可能认为那是毛泽东犯了严重“左”的错误的时期,不能算改革开放?那我们看看,在被现在有些人认为封闭僵化的年代,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搞出了“两弹一星一核艇”和新时期“四大发明”,在人口增长一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第三世界抬进了联合国,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反观我们今天,农村改革几乎瓦解了全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市改革导致国企大面积破产,工人下岗失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业已失去主体地位,广大工农群众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涉及民生的三项改革,通过住房商品化、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成为新时期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几乎掏光了他们手中的储备。再说开放,我们开放了二十八年产业,二十一被外国控股……。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改革开放本身就有问题?这能说明改革开放的成功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吗?可是庙堂之上又有谁从路线方针政策的角度进行过深入的反省呢?特别是我们现在象征社会主义存在的两大支柱——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还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改革攻坚,将改革进行到底。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独资企业引进私人资本进行股份化,其结果则是进一步私有化。而土地流转则是以三权分置改革的方式实现资本经营的规模化,最后也难以逃脱私有化的命运。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如果我们的改革在让私有制经济占了国家经济主体的同时,又让私人资本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经济命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工农群众由国家的主人变成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就会使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其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金一南先生,你说说看,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是巩固了还是动摇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还是错误?一旦将来发生重大事变,我们党又怎样去赢得工农群众的支持?苏联八一九事件期间,苏共紧急状态委员会孤掌难鸣最后失败的结局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这些领导人们都是艰苦斗争中的幸存者,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们革命到底的决心和意志,绝非是我们今天所能想象的。[评点:为什么这种红色基因就不能遗传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1927年革命的失败是残酷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叛变了,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了,这都是政治局以上职务的叛徒。1934年红军长征时,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叛变,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叛变,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闽浙赣省委书记曾洪易叛变,闽北分区司令李德胜叛变,闽赣分区司令宋清泉叛变。高级领导干部叛徒比比皆是。革命就是大浪淘沙,中国革命风太高、浪太急,能坚持到底实在不容易。[评点:这并不罕见。现在不是也有这样的人吗?在一次报告中所讲的近年来党政军系统中出现的高级干部间谍案,不也是比比皆是吗?这些人的出现,当然会给党和革命带来损失甚至是惨重的损失。但是只要是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就不会有灭顶之灾。]
张国焘与毛泽东都极富领袖气质。[评点:气质也是有阶级性的,认同这个说法吗?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眼中,东条英机是有气质的。在纳粹的眼中,希特勒是极有气质的。他从一个流浪汉,一战时的德国士兵,依靠“我的奋斗”,爬上了德国元首的位置,成为二战时的德军统帅。不仅在他上台后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冲击,还领导德国人摆脱了一战后束缚在头上的凡尔赛体系这个“紧箍咒”,因而赢得了德国人的支持,在竞选中获得胜利。但是在西欧、苏联这些被侵略的国家也会对希特勒有这样的认识吗?显然不是。由此看来,站在不同阶级立场上,就有不同的气质标准。张国焘已经叛党,堕落为令人不齿的叛徒,与毛泽东相比是天壤之别云泥之分,又何谈其领袖气质呢?只有不承认气质的阶级性,刻意抹杀阶级立场的人,才会进行这样不伦不类的比较。]首先,两个人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出身。[评点:这倒不假,张国焘还是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学生领袖。]第二,两个人都非常好地完成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评点:此说不妥。毛泽东是这样,难道张国焘能这样说吗?他在党内争权夺利,失败后又不思悔改,叛变投敌,“非常好地完成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结合”的领导人能够是这样的吗?]毛泽东的影响力在中央苏区,张国焘的影响力在鄂豫皖苏区。[评点:张国焘还搞了一个川陕苏区。虽然两个人的影响力都很大,但是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人民军队建军思想和原则及战略战术的制定上,张国焘能和毛泽东相比吗?]第三,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都想撇开共产国际。[评点:不是“撇开共产国际”,而是要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六大”,张国焘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直在中共中央核心层。张国焘在中共党内的资格,除了陈独秀,谁都盖不过他。[评点:能否成为党的领袖,是否具备党的领袖的品质和能力,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不取决于在党的高层工作时间的长短。陈独秀连任中共五任总书记,而且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最终不是被历史淘汰了吗?当然,后来陈独秀也有自知之明。张国焘叛党后,找到陈独秀,希望他重树旗帜,再建一个共产党。陈独秀感慨地说,他没有这个能力,还劝张国焘少管闲事。这两个人都是中共早期的风云人物,还是主要领导成员,结果最终被历史淘汰掉了。在拙作《雪山弥雾 草地惊雷》中对毛泽东和张国焘之间的领袖品质作过一个比较,金一南先生,愿意看一看吗?可在网上搜到。]毛泽东却长期游离于中共中央核心层之外,一直到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才被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评点:中共三大毛泽东没有进入核心领导层吗?]所以,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资格,跟张国焘是无法比的。[评点:资格没法比,学历也没法比,既然这样为什么中共的领袖最终是毛泽东而不是张国焘呢?别的暂且不说,就说长征时期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和张国焘之间进行的路线斗争吧。毛泽东主张北上东进,张国焘却主张南下西退。当时日本要发动大规模侵华,共产党只有北上抗日才能在政治上担当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可张国焘却主张南下西退,离日本人越远越好。他的南下失败了。即便他南下取得成功,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迁都重庆,这个时候共产党不可能到国民党统治区去发展力量吧。这样蜷缩于西南一隅,又怎么能够发展壮大呢?共产党的力量又怎么能够像后来那样发展到西北、华北、华东、东北呢?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毛、张之间政治洞察力和战略视野的差异。从张国焘路线的实践看,张国焘自己践行了南下的主张,后来的西路军践行了他西退的主张。现在不是有人刻意回避毛泽东和张国焘之间的路线斗争,为当年中央对西路军问题的定性翻案,居然还取得了成功吗?金先生是一位战略学家、军史专家,你说说看,这个案到底该不该翻呢?拙作《碧血黄沙 白骨青山——关于红西路军问题的历史考察暨红西路军失败七十五周年祭》就运用辩证唯物论,从路线斗争的角度,以现已公开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对西路军问题作了详细的历史考察。金先生如果有兴趣,可在网上搜寻查到。]但是,张国焘这么一个极具领袖气质的人物,1938年竟然叛变了。[评点:无独有偶,汪精卫也是这样,后来当了汉奸。林彪不是也要叛国投敌吗?现在居然也有人为这两个人翻案,值得警惕。]周恩来与张国焘长谈,但是这次谈话却失败了,没能说服张国焘。[评点:如果张国焘是一个“极具”共产主义“领袖气质的人物”,以周恩来的口才和能力难道就说服不了张国焘?在“主义之争”的前提下,还有什么个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能克服呢?连周恩来这样的人都说服不了张国焘,足以说明张国焘不是一个“极具”共产主义“领袖气质的人物”。既然这样又为什么把张国焘称为“一个极具领袖气质的人物”,还在为他感到惋惜呢?到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谈论的呢?]今天来看张国焘的出走,是有他的理由的。[评点:能摆到桌面上吗?]他说在延安一山不容二虎,他与毛泽东的矛盾太深。[评点:这是张国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毛泽东后来曾经反复说,如果张国焘不跑的话,也要让他当一个政治局委员。中共八大期间,张国焘托人带话希望回到内地。中央要友人转告张国焘,只要他登报声明承认错误就可以回到内地,结果被张国焘拒绝了。后来张国焘在香港生活困难,向中央请求帮助,一九五九年一月毛泽东批示,只要张国焘割断和美国人的联系,可以给他以若干生活补助。一九六六年九月五日毛泽东在召集林彪、周恩来、王任重等人开会时说:张国焘不走,现在还是会坐在这里开会的。这怎么会是“一山不容二虎”呢?]张国焘叛变后,做了戴笠的办公室主任,告诉戴笠很多中共党内的派系斗争,帮助戴笠搞垮中国共产党。[评点:中共并没有因为张国焘的叛逃而受到什么损害。此后中共在汲取经验教训以后不断发展壮大,直到建立了新中国。张国焘投靠国民党的时候,就连他的警卫员也离他而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由于没有贡上一份厚礼,投靠后也没有做出过什么出色的贡献,不久戴笠就对他表示厌烦了。虽然张国焘在军统局内挂着中将的军衔,可是就连戴笠身边的小特务都敢戏弄他。有一回张国焘要辆车,结果给了他一辆挎兜的摩托车。重庆的天气说变就变,张国焘淋了一个落汤鸡回来了。他看到院子里停着许多小汽车,就大发雷霆,责问为什么给他派了一个三轮摩托车。戴笠身边的供给处长沈醉大大咧咧地说:是我让他派的,张主席,这里不是延安?张国焘还想争辩几句,特务们见状连说带劝,让他坐着一辆小汽车走了。虽然后来戴笠让沈醉给张国焘道了歉,但这件事给张国焘心里上造成的印痕却是很深的。有一回童小鹏离开重庆红岩外出办事,在市区的公共汽车上看到张国焘,戴着眼镜,穿着风衣,蜷缩在汽车的角落里坐着,估计是在特务训练班讲课后要返回住地。童小鹏心里暗自好笑,想起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张国焘膘肥体壮,趾高气扬,过草地时两匹马换着骑,还有两匹骡子专门给他驮着个人生活物品,在延安也可以像朱老总和林伯渠主席一样坐在卡车前头去开会,很是风光,现在却居然和自己这样一个小干部一起来挤公共汽车了。这就是叛徒的下场]1949年中共获得全国胜利,张国焘跑到香港,后来从香港跑到台湾,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评点:实际上是又从台湾返回香港,文革开始后才迁移到加拿大定居的。张国焘的结局甚为凄凉。]
张国焘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时候了。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在十余骑警卫簇拥下飞驰而来,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3里路,于蒙蒙细雨中恭候。当时,毛主席对张主席的资格、资历、经历、实力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张国焘很感动。[评点:毛泽东这样做是处于加强红一、四方面军团结的考虑,也是为了争取张国焘能够共同北上。虽然从表面上看,张、毛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双方都在按照各自的逻辑在向着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化。弱者手中掌握着真理,会由弱变强;强者手中没有掌握真理,会由强变弱。当时争论的焦点是红军会师后的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认为会师后的红军应当北上东进,而张国焘主张南下西退。这就是当时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看来被表现上的反差所误导。]但之后张国焘发现,中央红军人数很少,而且衣衫褴褛,枪支长短不齐,没有一件重武器。一渡赤水后,最后一门50毫米山炮被扔到赤水河里面了,中央红军一门重火力炮都没有了,最重的火力就是60炮,这在今天属于步兵轻武器。所以,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就出现了问题,四方面军8万人,中央红军1万人。[评点:大体上是这样。物必先腐也,而后虫入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张国焘本来就有攫取中央领导权的野心,会师后两个方面军实力对比的差异将他的野心激发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实力对比的差异只是刺激了张国焘野心萌发的因素,而不是生成张国焘野心的原因。]张国焘对遵义会议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评点:这种质疑是没有根据的,如同伊索寓言中《狼和小羊》中的狼一样在无理取闹。当时参加遵义会议的人数符合法定人数,在肯定政治路线的前提下纠正了军事路线,以妥善的方式实现了领导权的交接,有什么不合法的呢?]事实上,一、四方面军分裂不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分裂,而是因为力量失衡。[评点:真没想到这个判断是出自金一南先生之口。我们并不否定这里面有力量失衡的因素,但红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主要还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也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造成的。毛泽东主张红军应该北上东进,而张国焘主张红军应当南下西退。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他们对政治形势认识上的差异。]对于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今天有些描述写的很轻易:张国焘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毛泽东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评点:这是概要式的描述,难道不对吗?]其实,当时毛泽东把一、四方面军分裂和被迫北上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黑暗。[评点:毛泽东是这样说过,因为这是同室操戈,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毛泽东很难判断自己这7000人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评点:这是的主观臆断,没有事实依据。长征过了腊子口后,毛泽东在一次讲话时说,我们现在陕甘支队才几千人,但是比过去几十万人还要强大。当时不用说一般的红军战士,就是不少高级干部也认为毛泽东是在吹牛皮。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毛泽东革命家和战略家的视野。后来毛泽东在《七律·长征》的批注中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另一方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几篇(《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反映了这一心境。这个时候毛泽东文思泉涌,诗性大发,过去沉郁的心情一扫而空,怎么会没有信心,不知道“这7000人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呢?]他甚至准备把这7000红军打散,做白区地下工作,[评点:毛泽东向来把最困难局面的出现作为部署工作的出发点,这是在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后来幸亏发现了陕北根据地。[评点:在这里用“幸亏”二字是有用意的。他在暗示如果没有发现陕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这是在猜测。]到陕北一看,红二十五军已经把陕北完全控制了。红二十五军是原来张国焘的势力。而陕北正在搞肃反扩大化,红军的高岗、刘志丹、习仲勋都被抓起来了。当时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他如果听张国焘这个伪中央的指挥,那中共中央真是毫无希望了。[评点:即便如此,果真就“毫无希望”了吗?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既然能够从张国焘的“虎口”中脱险,中国这么大,难道就不能到别处再建立一块根据地吗?这句话是与前文的“幸亏”一脉相承的。]毛泽东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要借2000大洋渡过难关。因为这时中央红军就剩6000多人,财政基本上已经完全破产。当然借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试探徐海东的态度。[评点:也许有投石问路之意。]徐海东接到信,把军中供给部长叫来问:我们还有多少钱。供给部长告诉他,我们还有6000多大洋。徐海东吩咐:我们留1000就行了,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是给,不是借。还附了一封信,表示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指挥,毛泽东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评点:这说明徐海东革命原则性强,摆脱了山头观念,具有坚强的党性,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他后来多次提到,徐海东是于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如果徐海东在那个关键时刻,听张国焘的指挥,那中央红军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评点:主观唯心的判断,又一次重申了前文的“毫无希望”。是认为中央红军没有希望,而不是中央红军没有发展的希望。]
中国革命的胜利过程,遇到了多少急流险滩呀!所以毛泽东同志对徐海东同志褒奖有佳。徐海东同志一生受伤9次,由于严重伤病,没有能够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同志讲,我不授衔也可以,因为解放战争我没有参加。但是毛泽东坚持给徐海东授衔,而且授大将,地位仅次于粟裕。[评点:这是因为徐海东对党的忠诚,在危难时刻立有大功。毛泽东向来对党内忠心耿耿忠诚于党的老实人是敬重的,比如对罗荣桓也是这样。在听到罗荣桓去世的消息后,毛泽东在会议上提议大家起立为罗荣桓默哀,而后心情沉痛地说:罗荣桓同志原则性强,表里如一,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党内要团结。党内不纯粹,这是社会现象。党内有各色各样的人,要团结多数,做到比较一致。允许少数同志犯错误,公开犯错误可以,不许秘密搞鬼。而后毛泽东不仅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还写诗予以悼念。]
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陈赓。
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学员。蒋介石最欣赏黄埔一期的学生,陈赓就是所谓黄埔三杰之一,东征时出任步兵连连长。[评点:黄埔三杰是指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蒋介石费尽心机想把这三杰拉拢过来,叙师生情谊,生活关心,还封官许愿。为了争取蒋先云,蒋介石和蒋先云拉家常,叙本家,还给蒋先云的母亲寄钱,但是蒋先云信仰坚定,不为所动,后来在北伐的时候牺牲了。最后蒋介石只争取到了贺衷寒,对蒋先云、陈赓只能是望洋兴叹。共产党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信仰坚定而又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人,才能够战胜危难发展壮大起来的。]后来,蒋介石把陈赓这个连调为总司令部警卫连。这样陈赓就成了蒋介石的贴身卫队的卫队长。有一次东征军与广东军阀林虎作战,林虎的部队攻击非常猛,把黄埔军全部打垮了。战场形势急速变化使蒋介石来不及撤退,处境非常危险,眼看敌人已向他冲过来,蒋介石准备拔枪自尽。此刻陈赓冲了上来,他背起蒋介石便跑。救了蒋介石一命。[评点: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还具有革命性,因而他率领的黄埔军最终还是在东征中打败了广东军阀,取得了胜利。陈赓救他,不仅是恪尽职守,也是因为蒋介石当时还站在革命阵营里的缘故。]由此可见陈赓与蒋介石关系之深,以及蒋介石对陈赓的欣赏。[评点:陈赓对蒋介石有两次救命之恩。]但是陈赓最后弃蒋而去,因为他认为蒋介石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评点:对,道不同不相为谋。陈赓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主义的不同才和蒋介石分道扬镳的。]陈赓离开蒋介石后到苏联学习,从苏联学习回来就到上海搞地下工作,然后又转到张国焘领导的鄂豫皖苏区,出任红军师长。在一次作战中身负重伤,鄂豫皖苏区无法救治他,只好把他秘密送到上海,在我们党控制的医院秘密治伤。他到上海恰逢顾顺章叛变,顾顺章把中央的联络点全部供出。于是,国民党冲到医院抓人。陈赓腿上有伤跑不掉,也被抓了。蒋介石一听说把陈赓抓了,马上去看他。陈赓却不想见他,他抓起床边一张报纸,挡在脸上。蒋介石最后只好苦笑一声走了。临走之前跟身边人讲要给他治好伤。我们今天总是说,陈赓是在上海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得以从上海脱逃,其实更客观一些说,应该是蒋介石放了陈赓。[评点:或许是这样,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蒋介石一辈子杀共产党人无数,唯独放了陈赓一马。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底线,你救我一命,我还你一命。这条底线蒋介石也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蒋介石对他的下属、对历史也是无法交代的。[评点:看来像方永刚那样在重新解读蒋介石。其实,蒋介石这样做就给自己戴上了“仁义”的面具,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给部下看的,也是打造自己伪善道德形象的一着棋,值得这样推崇吗?]
可以说,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者。[评点:对。知道为什么吗?]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没有一批这样的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建党28年就夺取全国政权,这个军队不可能建军22年,就能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它的力量首先来源于它的信仰,来源于一批这样的人的献身。[评点:说得多么好啊!确实是源于信仰和理想。那么,我们要问的是,这个信仰和理想是不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不是要消灭剥削和压迫呢?我想对此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既然这样,我们要问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来判断,今天的中国到底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呢?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今天还占有主体地位吗?在一个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地位的国家,还是不是在搞社会主义呢?社会生产财富的大头到底是被谁瓜分了呢?工农大众中的多数是不是已变成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了呢?今天两极分化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难道这就是当年那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之而奋斗的信仰和理想吗?如果他们泉下有知,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金一南先生在《苦难辉煌》及其他文章和讲座中多次谈到理想和信仰,慷慨激昂,确实令人很受感染,但是他老是回避理想和信仰的阶级性问题,不愿将这个问题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即使有时联系起来,谈到当前的现实问题时,也是稍触即止,在表象上兜圈子,不愿触及这些问题的根源,更没有深入到路线的层次上去思考。比起彭光谦在“问题中国、进步中国”讨论会上的发言来还是差得远。这到底是金一南先生认识的局限,还是处于明哲保身的考虑,值得深思。]
纵观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一方面历史给中国共产党的磨难超过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的磨难,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烈士有370万。[评点:是这样。]这就是苏联、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纷纷垮台,而中国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原因。苏联是一夜武装暴动夺取政权,东欧是在苏联坦克帮助之下建立的,他们这种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脆弱性,和我们的社会主义稳固性完全相反。[评点:有道理,但不深刻。只谈了革命取得成功背景上的差异,而更重要的还是政权建立后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不同。毛泽东不仅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且还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开展反修防修,进行继续革命。这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就通过中苏论战公开批判了苏共赫鲁晓夫集团的修正主义。当时东欧国家的共产党跟着苏共领导跑,和中国共产党论战,他们又怎么会认识到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意义呢?我们要问的是,当年毛泽东进行的反修防修继续革命到底对不对呢?是不是“左”的错误呢?如果说当年论战期间乃至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前认识不到这个问题还情有可原,那么今天仍然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就是守旧闭塞愚昧无知了。]我们有那个艰苦年代锻炼出来的一批人,最有献身精神的斗士们维护着稳定。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拥有这样一个团体。[评点: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党的实现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的路线方针政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
第一,永远不能脱离群众
我们当年为什么取得成功?我们的力量根源到底在哪里?[评点:问得好!能够找到这个原因吗?]刘少奇同志曾讲,我们共产党什么都不怕。美帝国主义我们不怕,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我们不怕。但是共产党怕一件事情,就是怕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会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泰一样,在半空中被敌人勒死。希腊神话中的安泰所向无敌。他的秘密就在于大地是他的一切能量之源。他只要牢牢的站在大地上,不管跟任何人搏斗,他的大地母亲都会从地下给他提供能量,谁都弄不死他。后来赫拉克勒斯发现了这一点,于是,花言巧语靠近安泰,突然之间把他抱起来,让他脱离和大地的联系,在半空中把安泰给勒死了。[评点:本来这是斯大林的一个比喻,后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传开了,就成为一个经典的论述了。刘少奇说共产党就是怕脱离群众,这句话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怎样才能不脱离群众呢?当然,我们可以从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上去找原因,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什么才是群众的根本利益呢?难道不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吗?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去谈维护群众利益,实现共同富裕,那不是缘木求鱼纸上谈兵吗?可是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我们处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为什么刘少奇不是通过调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的方式来克服困难呢?一旦他的主张得以实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乃至全民所有制经济不就被破坏乃至瓦解了吗?两极分化出现后,共产党又如何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呢?同时,这个时候真正威胁到共产党生存的,破坏共产党和群众关系的,则是党内走资派。只有党内走资派特别是中央出现修正主义,才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决定性力量,因而毛泽东主张将运动的重点对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不仅反对这样做,还当场质问毛泽东究竟谁是走资派。文革开始后,刘少奇扭转运动的方向,将矛头对准地富反坏右,在老师学生中间抓右派,犯了错误后,又以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来搪塞,……。我们要问的是,像这样如何能够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呢?如何能够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呢?还令我们意外的是,本来毛泽东有许多关于党和群众关系的经典论述,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确立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可是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只引用了刘少奇的话,却避开了毛泽东关于党和群众关系的论述,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值得深思。]
今天,我们的党就要注意这一点,我们一定不要被别人抱起来,或者我们一定不要自己把自己抱起来,脱离跟大地母亲的联系。[评点:真正能够有力量搞垮共产党的,只有党内走资派。毛泽东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向全党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出了这样的预警,当时有几个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呢?苏共的垮台就提供了沉痛的教训。当着我们以改革的名义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逐渐私有化,将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由国家的主人逐渐变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金先生,你说说看我们到底是“被别人抱起来”,还是“自己把自己抱起来,脱离跟大地母亲的联系”了呢?]我们一定要牢记过去是靠什么取胜的。国民党将军杜聿明评价淮海战役时讲到,粟裕的部队只有10万人,可是后边跟了40万、50万农民,推着小车运伤员、运弹药、运粮食、运给养;而我们30万部队从徐州出来,走过村庄老百姓早就跑的精光,所有的粮食全都埋起来,水井全部填掉,你说我能不失败吗![评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迥然不同的结局呢?那是因为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农民根本利益的缘故。同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产党要想获得群众的支持,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使人民群众能够摆脱剥削和压迫,享受社会发展的主要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尽管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甚至饿死了人,放在过去老百姓早就造反了,但是他们知道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困难是暂时的,并没有怨言。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很快就摆脱了困难,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今天如果丢开这些力量根源,我们怎能夺取未来的胜利呢?[评点:是啊,不仅夺取不了未来的胜利,甚至连政权的巩固都成了问题。我们要问金先生的是,现在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号召力和战斗力,比起毛泽东时代来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以致于党的领导人多次大声疾呼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这是为什么呢?你在前文中攻击毛泽东领导的反右、“四清”和文革等“是走了很多弯路”,可是在毛泽东去世后,我们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不再走“弯路”了,结果我们搞的整党、三讲和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呢?以致于出现了连自己也痛心疾首的大面积的腐败,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果真像有些人辩解的那样是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吗?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是处于转型期,由私化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矛盾更为尖锐复杂,难度更大,但是却没有出现这样大面积的腐败问题,而是社会风气蒸蒸日上,难道仅仅是因为毛泽东批准枪毙了刘青山、张子善吗?]中国的红色政权还能不能存在,还将怎样存在,我们一代代人还将回答这个问题。[评点:对,我们始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在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信仰问题。[评点:老是脱离今天的现实,孤立地去谈信仰问题。信仰有没有阶级性呢?共产党人和资本家的信仰能一样吗?]毛泽东讲,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这难道不是毛泽东的信仰吗?[评点:这就是毛泽东的信仰?这是毛泽东进行革命的目标和任务。为什么将两者混为一谈呢?是认识的局限,还是在偷换概念?]邓小平同志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评点: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工农大众,将工农大众由国家主人变成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究竟是不是“深深地爱着”“人民”呢?]这难道不是小平同志的信仰吗?[评点:这也是信仰?]不仅仅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有坚定的信仰。张学良将军就曾讲,我是个爱国狂,国家要我命,我立刻就给,要我脑袋拿去就可以。[评点:既然这样,为什么丢了东北,被人称作不抵抗将军?当时还没有要他的脑袋啊。]从毛泽东、邓小平到张学良,他们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铭记,因为他们有这样一种爱国情怀。[评点:大家知道,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统一的。在这里却割裂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用爱国主义取代了社会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又如何能够保证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呢?]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评点: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的价值观念。从这里看,似乎在偷换概念。]
第二,培养健康的精神氛围
去年,台湾的龙应台写了一本《大江大海1949》,很受欢迎。我认为她的观点有问题,我有意见。[评点:不仅是观点有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反动的。这是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鞭笞和控诉。]但是,让我更有意见的是,她的忠实读者中竟然有众多的是我们年轻的政府官员,还排着长队哽咽着请龙应台签名。我觉得,他们连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了。[评点:这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和平演变到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来了。如果我们党和政府的干部“连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为什么就不能从路线方针政策的角度去进行深刻的反思呢?是认识的原因,还是因为将军的牌子限制了自己的深入思考?]
《大江大海1949》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必须向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道歉。因为这场内战,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家不能回、隔海相望。[评点:这是在挖共产党的“祖坟”,刨共产党的根基。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有头有脸的人却趋之若鹜呢?联想到近年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白鹿原》、《软埋》等文学作品的出现,使我们闻到了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火药味。]龙应台写的很有人情味,但是龙应台忘了最根本一点,就是龙应台的父亲也是国民党的军官,而这场内战正是国民党发动的。[评点:其实她并没有忘记,而是在刻意回避。这是披着人性的面纱否定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的阶级斗争。可悲的是我们共产党人当中有许多人倒是忘记了,还在赶时髦,以阅读龙应台的作品请她签字为荣,这是为什么呢?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1945年、1946年时,中国共产党人充满了建立联合政府的梦想,毛泽东当时都准备把办公地点由延安搬到淮阴了。因为他觉得搬到淮阴离南京近,将来开会方便。共产党是想搞联合政府,通过议会斗争来平衡国民党的力量,但是国民党不愿意和共产党搞联合政府,蒋介石坚持打内战,消灭共产党。内战失败后,国民党撤退时把大陆的黄金席卷一空,卷到海外。[评点:这是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可是,龙应台不让她的父辈的那个集团对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道歉,却要让新中国政府对海峡两岸中国人道歉,这很有问题。[评点:不仅仅是“很有问题”,而是在反攻倒算。有些人不是还引以为荣,说这是密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需要吗?]
很多方面都能让我们体会到,现在最基本的是非观正在丧失。[评点:这并不奇怪,而是必然要发生的。金一南先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为什么总是就事论事,不从根本原因上来解释这个问题呢?难道是金先生认识的局限?不会吧。我认为金先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为什么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呢?其实,是非观就是价值观、世界观,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当着我们的改革正一步一步地解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在中国发展壮大,正在逐步取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严重动摇的时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就在这些是非观的丧失上表现了出来。这就要从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特别是从建国后两条路线的斗争上着眼才能够解释清楚。金先生认可这种说法呢?]比如,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记者,他的父亲还是个长征老干部。他却在宣扬一种观点:长征是败落逃亡,真正原因不是什么革命理想高于天,而是残酷的适者生存的法则。可是有很多国家的青年,正在重走长征路,因为今天的长征路线已经完全超越了国共内战,超越了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变成了人类不屈精神的象征。这条道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可是我们自己却有人在批判它、贬低它。[评点:当我们自己在背叛历史的时候,我们光荣的历史却在外域受到了青睐。不仅如此,就连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也是这样。李慎明在一次中国梦的讲座当中说:“我们在国内,尤其是在网上,有些人在骂毛主席,而我到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学者、普通民众对毛的感情非常之深,我在这里不举例子了。我就感到吃惊,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人在赞扬毛主席?苏联是怎么垮台的?就是把斯大林骂倒的。在中国,只要把毛主席诬蔑造谣骂倒了,中国共产党该垮了,中国人民该受苦了,如此而已。现在网上拼命丑化毛主席的,都是国内外资本在资助,我看了非常揪心。”李慎明在这次讲座中还向新闻界呼吁,要为毛泽东说几句公道话。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竟然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值得我们严肃地思索吗?]
我们来看看美国好莱坞文化。
好莱坞总是愿意表现美国的英雄主义的情结,所有好莱坞男影星们都是因扮演硬汉而出名。再来看看我们中国,这些年我们推出了一批明星,很多都是笑星。[评点:文化庸俗化。这是否定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回顾中国近代历史,过去我们是东亚病夫,现在站起来了。[评点:其实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有些外国人还不相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用枪杆子也使他们相信了。]但今天,我们是物质站起来了,精神却正在垮下去。[评点: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能解释得清楚吗?]引用肯尼迪讲的一段话:评判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他培养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评点:这几句普世的话还是有着几分道理的。]我们今天对什么人致敬,对什么人追怀呢?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警惕。[评点:不仅值得我们警惕,更值得我们问一个为什么?]一个在北京学习的美国学生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周围的中国同学总在骂自己的先人。[评点:谁之过?]我们美国人从来不骂我们的先人,华盛顿、林肯、富兰克林,他们全是英雄。美军的麦克阿瑟,刚愎自用、惟我独尊,在美军内部争议极大。麦克阿瑟在世的时候,反对他的人非常多。但是,麦克阿瑟死后,今天的五角大楼里到处都是麦克阿瑟的纪念品,他戴过的军帽、叼过的烟斗、用过的钢笔、穿过的军装、靴子,等等……。他们认为英雄们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在营造那种氛围。[评点: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党的领袖毛泽东在被人肆无忌惮地辱骂,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在被人有意识地进行颠覆,无数革命先烈也在被人解构和羞辱,最后还是他们的后代为维护他们的名誉权在进行孤军奋战。这些离奇古怪的现象就是在号称最自由的资本主义美国也是难以立足的,可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却是遍地开花。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谁应该对此负责呢?]
反过来看现在我们国家,似乎把所有的一切都关注在物质上,我们的精神呢?精神依托在哪?我们没有英雄吗?我们从苦难中走来,获得了这样的辉煌,我们产生了多么大的一批英雄呀![评点:是啊,金先生,我们的英雄真是灿如群星,光彩夺目,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可是,今天却有人在打着研究的旗号一个又一个地在解构我们的英雄,党和国家的职能部门却对此熟视无睹,旁若无事,最后还是这些英雄的后代不得不出面为了维护亲人的名誉权而斗争。狼牙山五壮士的后代为了维护自己先人的名誉诉之于公堂,邱少云的弟弟在为哥哥的名誉权打官司,董存瑞的妹妹不满英雄遭恶搞,要为哥哥讨回公道,……。金先生,你说说看,根源在哪里呢?]我们到黑龙江的黑瞎子岛上,那里边防四团的团长告诉我们,他们经常因为中俄要谈判而过境。在那里他最大的震动就是在俄罗斯无名烈士墓前,看到俄罗斯幼儿园的老师在给一群小朋友讲烈士的故事,他看见老师哭、孩子哭,大人小孩哭成一团。其实幼儿园的小孩三四岁懂得什么。孩子在无名烈士墓前掉泪,关键是老师掉泪,孩子们看见老师掉泪,孩子们也跟着掉泪。俄罗斯有一批能够在无名烈士墓前掉泪的老师,所以他们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俄罗斯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在无名烈士墓前掉泪,青年夫妇结婚必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这是他们一个固定的程序。这些都是在营造那种英雄的、爱国的氛围。[评点: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过去也曾拥有过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为什么后来失去了呢?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反思的问题。]
我们现在一定要明确,不能企图用物质取代精神。[评点:物质取代不了精神,但是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主要采用精神的力量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吗?可后来为什么却出现了“企图用物质取代精神”的现象呢?那是因为我们党否定了毛泽东继续革命的理论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不是呢,金先生?我想你大概是不会赞同这个结论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英雄主义的熏陶,民族精神的养育,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是必须的。它不仅是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迎接思想文化挑战的一个有力武器,更是通过心理认同、历史认同实现国家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评点:对。]今天的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但是各地发展差异很大。东、西部,南、北方差异很大。同一个地区内,领导、被领导,蓝领、白领差距很大。[评点:这是因为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造成的。在这部分人和这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后,怎样实现先富帮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呢?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吗?工人和老板怎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今天的改革攻坚就是要把硕果仅存的国企进一步股份化(私有化),这是在继续扩大两极分化。金先生,你说该不该进行这样的改革攻坚呢?]差异要产生矛盾,矛盾要产生冲突,冲突会引发危机,危机要导致分裂,会往“散”的方向走。我们如何摆脱这个命运呢?[评点:提出了这个问题,似有难言之隐,却没有给出答案。]今天,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就一定要发掘我们的共同点。否则,我们真的会四分五裂。[评点:是这样。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清醒的。]我们必须发掘出我们的共同点,并且维护它、培养它、扩大它,形成中华民族紧紧凝聚的核心。[评点:虽然提出了共同点,却没有对它的内涵予以说明。其实,这个共同点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斗私批修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紧紧凝聚的核心”。以为然否?]
我们今天正处在发展的关键点,我们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从1840到2050年,中华民族命运在这200年内发生了何等波澜壮阔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又是多少代人流血拼搏、牺牲奋斗的成果。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认识这些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件,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避免幼稚、浮躁与浅薄,走向沉稳、厚重与成熟。民族的凝聚力是那么多中国人牺牲奋斗而得来的,我们今天绝对不能把它丢掉,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评点:总有一种歌功颂德的感觉。离开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前景是悲观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历史的剖析中来谋划未来。]
(系少将军衔,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 | 金一南:相信,所以看见(深情解读《苦难辉煌》)
总评:
金一南先生历经十五个春秋,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潜心撰写,反复修改的长篇大作《苦难辉煌》终于出版又再版了。
金先生在书中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以战略家的视野,恢弘的气势,从共产党、国民党、苏联、日本四大力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斗争出发,讴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概述了人民军队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难历程,感情真挚,文字精练,气势磅礴,饱含深情,是近年来党史军史的一部力作。因而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定为党内干部读物,多次印刷累计发行达一百五十万册以上。后又经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题写片名拍成专题片放映,进一步扩大了该书的影响。
据金一南先生自己讲,这本书是他随中国海军外出观摩演习期间修改定稿的。途中遭遇台风,行进异常艰难,还面临着严重风险。他想,如果遇到危险,直升机来救援,就要先将存有这本书的笔记本电脑调走,然后再考虑个人脱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这本书的珍爱,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信,所以看见》一文是金一南先生深情解读《苦难辉煌》的点睛之作。金一南先生认为信仰和理想是鼓舞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强大精神动力。他慷慨陈词,口若悬河,解读历史,剖析人物,形成了这样一篇诠释《苦难辉煌》的文章。
这在《苦难辉煌》中也多有表现。比如,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寻淮洲、刘畴西、胡天桃三位英烈,颂扬了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赤胆忠心,立场坚定,百折不挠,舍生取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令人经久难忘。特别是胡天桃和王耀武的对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牺牲的高大形象,穿越时空,涤荡青史,读后令人感奋不已,泪如泉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以超人的意志,前所未有的斗争精神,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胜利完成了长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具有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鼓励他们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步。虽然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不公,分配领域的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存在,但是毕竟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制度,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得到了初步实现。
但是,令我们痛心地看到,这个初步实现的社会主义成果正在被解构。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遭到大面积破坏,正在或者已经失去了在国家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在我国又卷土重来,工农大众的主体已经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我们不仅要问,这就是当年共产党人和红军英烈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吗?
在战争年代能够鼓励共产党人奋斗前进的理想信念,在毛泽东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鼓励共产党人奋斗前进的理想信念,在毛泽东领导下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搞出了“两弹一星一核艇”,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在毛泽东时代能够鼓励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理想信念,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却难以再起到作用,除了破产改制以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搞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令人遗憾的是,金一南先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笼统地、孤立地、空中楼阁式地颂扬当年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却没有结合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对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进行历史的对照和剖析,写出有思想深度和理性力量的文章来。虽然他进行了不少愤世疾俗的诉说,却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本质问题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到底是金一南先生认识的局限,还是因为明哲保身的考虑呢?
这种现象还表现在金一南先生在《相信,所以看见》一文中对当今社会对英雄的淡漠和吹毛求疵所表达的强烈不满和深深忧患上。尽管这表现出一个革命军人的负责态度,但他还是就事论事,没有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也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领域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两种经济的攻守易形,才造成了在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这些离奇古怪的现象。由此进一步从建国后两条路线斗争的角度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深层次的剖析,从而写出一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历史功底的文章来。
我们对金一南先生是尊敬的。他虽然是一位老红军的后代,出身将门之后,自己却没有依靠父辈的荫护,而是从基层干起,当过工人,入伍后一步一个脚印,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学者型将军。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直到四十五岁以后才脱颖而出,纵横捭阖,著书立说,成为军队院校的风云人物。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目光犀利,见解独到,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军史,剖析现代化战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他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精辟分析,比起戴旭对刘亚洲的采访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在研究中他忧国忧民,还触及到了一些敏感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表达了一位高级干部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忧思和责任。这些是我们赞赏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金一南先生在研究中还是畏首畏尾,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我们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他没有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上去研究,还在歌功颂德中说了不少冠冕堂皇的话,这样就使得他的研究缺乏深度和穿透力,也难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希望今后能够看到金一南先生站在中国工农大众一边,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我们的党史军史,从现实社会矛盾出发,从战略高度来分析当今社会发展问题的力作。我们期待着!
二○一七年七月三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