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组织的这次《色戒》影评沙龙,看起来是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腾讯网转载自南方新闻网的这份《〈色,戒〉观影记》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这份《观影记》中,我们看到了刻意的歪曲、恶意的贬损、大有深意的断章取义,惟独见不到一点直面事实的勇气,也见不到任何尊重论辩对手的“自由主义”风格,只看到了深文周纳以制造“文字狱”的高超手法。参加沙龙的各位嘉宾都是身在明处,他们的发言又都早已整理上网,打个电话,点点鼠标就可以校对一下他们发言,为什么不这样做呢?究竟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吗?
因为我们问心无愧,所以我们并不在意这一点。相反,我们愿意和南方新闻网及其相关媒体就“虽然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这一“自由主义”原则来一个公开的竞赛:我们把腾讯网转载自南方新闻网的《〈色,戒〉观影记》全文上网,南方新闻网及其相关媒体能不能给我们的“《色戒》影评沙龙全文”以同样的待遇?我们让网友们评论一下,谁更自由主义?
顺便通知一句,不久之后,我们还要就《色戒》举办影评沙龙活动,欢迎南方新闻网及其相关媒体继续派记者采访,希望这一次,你们的记者能够亮明自己的身份,又不是敌占区,有什么必要搞化装潜入,藏头露尾,躲躲闪闪那一套呢?你们的记者来了,我们会把他安置到贵宾席上,向他敬上一杯香茶,绝对尊重的他的采访权,唯一的要求就是如实报道。不仅这一次沙龙活动,以后所有的沙龙活动,我们都欢迎你们采访,只要你们愿意来。
《〈色,戒〉观影记》链接
http://news.qq.com/a/20071119/002155.htm
李安拍《色,戒》被指为汉奸
http://news.QQ.com 2007年11月19日08:40 南方新闻网
原文标题:《色,戒》观影记
这是在北京海淀桥附近北京大学“”沙龙上发生的一幕,接下来,博客也参与了论战……
沙龙上各位专家学者的批判——
女导演周国瑾:《色,戒》是一部可疑的充满政治隐喻的政治电影。
社科院研究员黄纪苏:《色,戒》这部电影是对中国良家妇女的侮辱。
王小东:一个丑陋的女汉奸张爱玲炮制了一篇充满阴暗和恶毒想象的小说
李楠(南风窗记者):直斥李安、袁伟时、朱学勤等为“王八蛋”、“走狗”、“汉奸”,他呼吁政府监管部门千万不要像上次对付“袁伟时那篇汉奸文章”一样,“反而会使袁伟时这样的汉奸王八蛋一夜成名” “一方面就应该让片子彻底放下去,树起靶子后,再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组织文章进行大批判!”
时评员郭松民:色戒类似于思想路线上的一株大毒草(文革的一个比喻,编者注)
祝东力:色戒、以色列民族和中国的自省 汉奸家属张爱玲阴暗心理将郑苹如烈士篡改为可耻变节的暧昧女子王佳芝。中国叛乱省份台湾籍导演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这样下去,中国又该要救亡了
北京海淀桥往北五十米,北大资源宾馆3108,传说中的就在这里。
11月11日下午,《色,戒》在北京上映一周后,网站上预告的一场《色,戒》观影兼点评活动在这里举行。
其实是一间规模不大的书社,由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常常举办主题明确的影评沙龙和讲座。经理范景刚的名片背后印着一行字:“有好书,有朋友,有思想,有责任”,可视为该书社的夫子自道。
书社约百来平米的面积,一道玻璃墙从中隔成两部分,靠近走廊一侧的外间是一间书店,靠近窗户约60平米的里间,设有精致的扩音和投影设备,便是观影和讲座的地方。左右墙上均高悬少见的毛主席指示,墙壁后面挂着切?格瓦拉的宣传画,一块“欢迎《恰同学少年》剧组”的红色纸牌,斜倚在靠窗的角落。
和北京城其他经常举办民间讲座的地方如三味书屋等地不一样,的活动大多有身份限制,此次观影活动参加范围要求是会员和学生,进门需出示会员证和学生证,并有专人在门口负责登记。
记者比预定时间提前10分钟到达时,投影仪上正在播《毛泽东的一生》,黑白纪录片里“敬爱的毛主席回到韶山冲”的激越解说声,让人有刹那间恍惚的时空错乱感。
参加者大多是学生模样,中午12点半,人已坐满,准时开始播放《色,戒》删节版,投影效果一般,有人悄悄议论说是盗版碟。2点40左右放映结束,影片评析开始,六位点评嘉宾入场,围坐在投影仪前的主席台,范景刚亲任主持人。
第一个担纲发言的是女导演周国瑾。周是这里的常客,网站资料显示,5个月前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剧组在此地的见面会,也由周国瑾主持。应主持人要求,这位女导演以业内人的身份,从专业角度对电影《色,戒》出台的背景做了简单分析,根据对《色,戒》制作班底、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分析,周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色,戒》是一部可疑的“充满政治隐喻的政治电影”。
坐在嘉宾最正中位置的黄纪苏随后进行了主题发言,一如在六个嘉宾圈里他的座位设置,黄的发言是当天影评会的核心部分。事实上,《色,戒》在内地公映后,黄撰写的一篇著名帖子——《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已在网络上流传甚广。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副主编等显赫身份以外,黄还拥有剧作家等身份,7年前他参与的话剧《切?格瓦拉》曾经引发轰动。
“《色,戒》就是现在医院的皮肤性病科!”
黄的发言,以一个让人稍显费解的比喻开始。他解释,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让他这样的正派人感到耻辱”,好比去医院皮肤性病科看皮肤病,却会被人误认为得了性病。
在再次重复了那篇著名的帖子主要内容后,黄说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所谓抗日女英雄,总是敌不过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那点事儿,王桂芝之所以最后爱上大汉奸甚至放走大汉奸易先生,不就是因为给“干晕了”么?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色,戒》这部电影是对中国良家妇女的侮辱”。
黄发言时语调不高,常常辅以手势和频率极高的眨眼,看似不紧不慢,但用词考究,似乎不是在说话而是在炼字,相比之下,坐在黄左侧的另外一位与会嘉宾祝东力显然要激动一些。
在黄发言之后,祝接过话筒强调,电影《色,戒》已经远不止是对中国良家妇女的侮辱,而是“对中华民族的侮辱!” 他担心这样下去,中国又该救亡了。祝是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在室内依然围着一条围巾的他,看上去像一位“五四”中年。在祝看来,这样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国外发生。
“假如这样一部丧心病狂地侮辱以色列民族的影片,竟然通过了以色列国家权威部门的审查,得以在院线公开放映,进而赢得巨额票房,并得到其主流媒体、主流舆论的追捧与喝彩——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人皆可认为以色列是一个下贱的、毫无自尊的民族。不幸的是,影片《色,戒》及其在中国大陆放映的情形,几乎就是如此。”
点评结束后的当天晚上,意犹未尽的祝,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留下了一篇《色戒、以色列民族和中国人的自省》的帖子。
随后发言的嘉宾是时评员郭松民和《南风窗》记者李楠。这两位比较年轻的媒体从业者从资料分析上挖掘了从李安到张爱玲的思想根源。
军人出身的郭首先回忆起来文革中的一段比喻,觉得色戒类似于思想路线上的一株大毒草,他认为张爱玲身为一个作家,看似清高,其实根本不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人,他进一步联系上海历史教科书事件,认为《色,戒》的推出,和这些年来“某种不正确的大气候和环境因素”有关,比如历史学者袁伟时、朱学勤就曾提出要推崇全球范围内的制度文明而罔顾其中的殖民因素。
郭的话得首先得到了坐在最左侧的王小东的首先认同, 王认为,“朱学勤这类观点就是18年前某‘黑手’提出‘中国大陆要做三百年殖民地’的观点翻版。”王小东的身份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整个会议期间,他始终保持着随时要发言的亢奋态势。
王的话将这次观影活动推向高潮,他不仅赞同郭对张爱玲的分析,更认为《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满门忠烈,之所以出现这个“歪曲历史真相”的片子,根子在原著张爱玲——张由于自身的汉奸身份,仇视民族英雄郑,更由于自己长得丑(他补充说证据之一是张长时期找不到男朋友,后来只好爱上一个汉奸胡兰成),而嫉恨郑的美貌。
王最后强调他的结论说,“一个丑陋的女汉奸张爱玲炮制了一篇充满阴暗和恶毒想象的小说,来发泄她对美丽的女英雄郑的仇恨”,是《色,戒》之所以能出台的根本原因!
王的结论引发了听众席的轻微骚动,在随后的提问阶段,一位站在最后排的中年女听众表示完全赞同专家们对《色,戒》的批判,但唯一不同意的是,她坚决认为《色,戒》现在给大家造成的这个印象,其实不是张爱玲的错,是导演李安对张的作品的错误理解。
在接下来的辩论中,女导演周国瑾使话题从责任究竟更多是原著还是电影的争辩往前推进了一步。在分析电影对原著的两处细微改动后,周比较罕见地从李安的创作历史入手,分析得出这次《色,戒》出台其实是一个酝酿了十几年甚至更长历史的阴谋——她认为李安之前所有作品都是处心积虑的伪装,从《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目的都是为了这次顺利进入中国市场获得监管部门的信任,为了这最后这一锤子买卖服务。
周随后提议,将这部电影从“政治隐喻”电影进一步定性为“汉奸”电影。
提议得到了与会嘉宾的附议,王小东则进一步质疑,这样的在美国主流院线都得不到放映的限制级“汉奸”电影,为什么就能在中国大陆长驱直入,“那些监管部门都是干什么去了?”王慷慨激昂的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话题从批判电影和原著过渡到如何追责以后,《南风窗》记者李楠列举了美国的类似事例,认为国外对当事人的处罚都很严历,甚至开除终身教职等,对比之下说明“我们对李安太姑息,实在难以理解!”
一头长发的李,是六位嘉宾里最年轻的一位,但不妨碍他直斥李安、袁伟时、朱学勤等为“王八蛋”、“走狗”、“汉奸”,他呼吁政府监管部门千万不要像上次对付“袁伟时那篇汉奸文章”一样,因为那样效果适得其反,“反而会使袁伟时这样的汉奸王八蛋一夜成名,甚至成为英雄!”。
李认为, “一方面就应该让片子彻底放下去,千万不要禁,树起靶子后,再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上组织文章进行大批判!”
李的发言在嘉宾内部立即引起了争议,研究员祝东力表示李替政府献的这个计用心虽好,但显然对《色,戒》不太合适,他认为电影《色,戒》作为一个危害极大的特例,必须禁止放映和观看,就是要“让李安在名誉上破产的同时,在商业上也遭受重大损失”,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要有个底线!”
又一位女听众提问,她质疑各位嘉宾既然都看到了危害所在,为什么不在《色,戒》拍摄和进入市场前就反对和制止?
王小东打断她的话,说很简单,一句话,因为“我们没有金喇叭”,媒体都在他们手里。借助这个问题,王小东持续表达了他的愤怒,他认为之所以主流媒体上根本看不到反对和批判《色,戒》的声音,不是监管部门的原因,而是他们都不愿意登!
李楠安慰情绪激动的王,说“不要紧,我们还有网络,虽然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具备象征意义。”他赞同王的看法,觉得媒体不报道反对《色,戒》的声音,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我把关的真理部。
尽管几乎每个听众的提问,都遭遇了所有嘉宾一轮多对一的炮轰式密集回答,一位自称是经贸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是站起来提出了他的困惑,他认为之所以造成目前这种局面,可能是国内一直以来对英雄的“高大全”式神话般的宣传,导致大家的逆反心理。
王小东承认有这个原因,因为有关部门一直以来屏蔽了彼此的一些正面形象,即便是宣传自己一方的英雄事迹也有愚蠢的败笔,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六个人,还有一个投降了,但我们只宣传了五个人,屏蔽掉了第六个。”
黄纪苏则认为,目前在网络上和年轻人当中流行的一些所谓解构主流和英雄的低俗之风,也是原因之一。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知道“在伪君子和真小人之外,还是有真英雄。”
批判会在5点左右结束。当天深夜,祝东力的那篇《色戒、以色列民族和中国人的自省》的帖子,被大多数与会嘉宾不约而同的转载到了各自的博客上。
事实上,这显然也是一场预先设定方向的评片会,立场先于看法。在网站的活动通知上,甚至同时提供了一个名叫《珍惜生命,远离烂片》的《色,戒》影评系列的链接。另外一个佐证是,这场影评会召开之前,一家港媒就以《《色,戒》再掀波澜 影评界批李安给汉奸整容》为题刊登了有关这场影评会的预测性报道。
套用一句烂熟的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色,戒》,当年轻的观众还在对影片中的情色场面品头论足时,知识界已敏感于《色,戒》所表达的历史主题。在此之前,已有宗教团体杯葛《色,戒》,美国电影协会甚至将《色,戒》定为NC-17级,限制17岁以下的人观看。以美国加州为基地的传统家庭促进会,称《色,戒》传播不良意识,呼吁全球华人采取杯葛行动。
但是,这一切无损于《色,戒》受关注。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6日19时,在某博客网站上以“色戒”为关键字可搜索出相关博客文章150万篇,加上百万博友的众多评论,这一数据已成功打破了还网站网影评数量最高纪录,而这一数据还在以每天10万篇的速度不断增长。
而从11月1日才开始上映的《色,戒》,短短13天已经在内地创造了9000万的票房记录,不管这些心情复杂的人们是否愿意,本周诞生的本年度首部票房过亿元国产大片,很可能就会落在这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上。
《色戒》只是一部电影,但电影背后,似乎依旧是一个远未脱敏的意识形态话题。就在这个11月,在这场影评会的前一天,距离10公里以外,西长安街侧一家名叫三味书屋的书店里,一场名为《中日关系重新反思》的民间讲座也正在进行,主讲者是来自东京大学的日本退休教授辻康吾。令人稍显意外的是,从包括台湾在内四面八方聚合过来的听众们,情绪激动到当场分化并互相PK起来,以至主办方不得不提前结束这场讲座。
(本文所涉发言内容,未经与会嘉宾本人审阅,不代表本报观点)
希望南方新闻网及其相关媒体纠正断章取义的错误,学习点自由主义,刊登《<色·戒>影评沙龙全文》。
/Article/Class16/200711/27459.html
李安拍《色,戒》被指为汉奸
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71119/002155.htm
萧山网http://www.xsnet.cn/news/bd/2007/11/19/501699_2.shtml
中山网http://www.zsnews.cn/News/2007/11/19/753596.shtml
东莞网http://www.dg.gd.cn/movie/detail.asp?NSID=13242CF870E0F7TTQR5AVJ4B
http://blog.tom.com/bjchy_ly2/article/11628.html
http://www.cuijianchi.com/dispbbs.asp?boardid=17&id=50438
http://blog.ci123.com/jinshanmama/entry/252053
图片新闻网http://tu.p.cn/2007/11/19/wu-you-zhi-xiang--se--jie--guan-ying-6263704.html
http://bbs.whu.edu.cn/bbstcon.php?board=Movie&gid=37956
车城热线http://www.checheng.net/news/tj/2007/1119/0711191036619CA1C1GH0DB5JC6EDE_2.html
另:
长平:《色,戒》大批判之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09:37 南方都市报
:长平
我本来对张爱玲的小说《色,戒》颇有些不以为然,既因为文笔不同于她的大多数小说那样流畅,也因为这个故事观念先行,而先行的观念又有些俗套,不外是“女人是感情动物”之类。但是看过李安的电影《色,戒》之后,我感觉非常棒,认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李安在这个故事里升华和添加了很多东西,远远超过人们早先所关注的床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北京“”书社组织的影片批判会,把这部影片定义为“政治电影”或“汉奸电影”(见11月16日《南都周刊》报道),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人们更多的思考。遗憾的是,那个批判会上的发言过分粗鄙和浅陋。
在那个观影会上,有导演分析《色,戒》是一部充满可疑的隐喻的政治电影,而李安以前的电影都是处心积虑的伪装,都只为最后这一锤子买卖服务。有学者认为张爱玲因为自己长得丑还喜欢汉奸,所以仇视长得漂亮的女英雄,电影更是“现在医院的皮肤性病科”,“是对中国良家妇女的侮辱”,进而“是对中华民族的侮辱”,“那些监管部门都是干什么去了?”而一位记者认为,对李安、袁伟时、朱学勤“这样的王八蛋、走狗、汉奸”,政府监管部门不必让他们一禁而成名,而应该“就让片子彻底放下去,竖起靶子后,再在《××日报》《××日报》上组织文章进行大批判!”
如果我们对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不必介意,努力去寻找其中值得讨论的东西的话,那么最可警惕的是宛如历史重现的“文革”气味。据说这些人自称“左派”,我看不如叫“滥用权力”派。“左派”、“右派”毕竟还是有些理论基础的称谓,但他们的讨论和批判中除了对滥用权力的渴求,看不到一点学术的影子。权力不加制约,左右都很危险。关于“蓄谋已久”的动机分析,关于“国族侮辱”的政治口号,对于党报组织大批判的构想,对于监管部门动用禁令的直接呼吁,都跟正常的讨论没有关系。
也许我们应该把这些言行理解为一种抗议活动。由于公然上街游行抗议的申请很难得到通过,以讨论之名行抗议之实也情有可原。但是任何公共活动,尤其是具有煽动性的言行,应该以诚实为前提。在这场批判中,看起来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是一位学者介绍以色列特工摩萨德勇擒“杀人恶魔”艾希曼的故事,从而得出结论说,《色,戒》公映在外国绝对不可能发生。
如果不是过度无知的话,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基本的诚实。演绎敌人、叛徒和刽子手身上的人性故事的小说和电影,古往今来不计其数。有人已经列举了苏联获奖影片《第四十一》,讲的是红军女战士和白匪军官的感情纠葛。最近的有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的获奖姊妹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描写二战中美日惨烈搏杀的硫磺岛战役,前者以美国人的视觉,揭示先辈们树立的典型胜利符号——国旗插上硫磺岛——中的政治谎言,后者从日本人的视觉讲述,对日本军人给予了充分的同情和尊敬。
其实直接描述纳粹人性的电影也有很多,最具挑战性的一部,是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前夕,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拿出了温情地反映希特勒人性的《帝国的毁灭》。该电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并不妨碍它的公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关于那位学者提到的摩萨德的故事,则有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说到了摩萨德战士内心的深度困惑。而说到艾希曼的审判,他不应该不知道有一位叫汉娜·阿伦特的犹太学者,当年以《纽约客》记者的身份,写了一系列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书中对审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也认为艾希曼被恶魔化了,其实他只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甚至对犹太人并没有仇恨。她更认为艾希曼犯的是反人类罪,而不是国族色彩和复仇意味浓厚的“反犹”罪,更不能用来作为以色列的政治工具。
不顾事实,只管情绪,把一部电影过度标签化,那么将其定义为政治电影、汉奸电影还是色情电影,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盲视。对权力滥用的渴望,则反映了身为学者内心的荒漠。
(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