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革命老区甘肃庆阳,镶嵌着一座誉满陇东的历史文化名镇——曲子镇。这里有楼房子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有令人仰慕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遗址。同时,《咱们领袖毛主席》等许多不朽的民歌就是从这里唱起,唱遍了大江南北,唱红了长城内外。
怀着对陇东红色古镇的强烈好奇,阳春三月,我经甘肃环县县城抵达了这片生生不息的红土地。所到之处,我欣喜地发现,陇东高原上这座新兴的小城镇正在迅速崛起。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曲子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中心部位,环县、庆城、华池三县交界处,211国道穿越全境,素有环县“南大门”之称。
曲子镇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亦有分布。这里古有弹起琵琶唱起曲子、思念家乡之说,故而得名“曲子”。据《环县志》记载,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在此筑城,至今仍有“双城”之名。清顺治16年,重建置镇。
1933年,国民党环县政府曾驻此地。1936年,这里为中共曲子县委和苏维埃政府驻地。1937年陕甘宁边区省委、省政府由环县洪德河莲湾迁于此地,同时建立庆环分区,后改为陇东专员公署,书记马文瑞,专员马锡五。1940年,陇东专署迁于庆阳县。1950年,曲子撤县设乡。1985年3月改为曲子镇。民俗民风淳朴,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香包、刺绣、民歌、皮影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浓厚。
镇内山形水势良好,交通便利。西部大开发以来,曲子古镇村村通大车,户户通农用三轮车,移动通讯全部开通。这里地下石油储量高,油质好,现作业油井97口,境内输油管线长142千米,油田职工达2300多人。
激战曲子城 保卫陕甘宁
说曲子镇是红色古镇,一点也不过分。至今,曲子人仍时常回忆起77年前那场势如破竹的激烈战斗——
曲子城是通往宁夏的咽喉要地,国民党环县政府所在地,城内驻扎着国民党马鸿宾部一〇五旅的1个特务连和第三十五师骑兵团的1个排,共约300余人。
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相继发起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5月28日,红军西方野战军左路军向曲子、环县方向前进。国民党当局急调马鸿宾部三十五师一〇三旅、一〇五旅于元城、庆阳、曲子一线堵截。
6月1日,左路军红一军团红二师进至曲子镇附近后发起曲子战斗。国民党军一0五旅旅长冶成章在完成堵截部署后于前一天也回到曲子城。下午3时许,由红二团担任主攻任务,红五团助攻,打响了西征战役的第一仗。
曲子镇的土城方圆1公里左右,城墙高2丈、厚6尺许,城四周有碉堡,城外有壕沟,深达丈许,易于守备。半小时后红军即从城东南角打开缺口进入街道,展开巷战。红军从城东南角突破防线,攻入城内,与守敌冶成章部展开巷战。
经过反复冲杀,激烈争夺,至下午4时半左右,红军基本控制了全城。冶成章被堵在城西北角的一处民宅的窑洞中负隅顽抗。战斗中军团首长左权、聂荣臻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晚上10时许,战斗结束,共击毙国民党官兵100余人,俘获国民党一〇五旅旅长冶成章等200多人,缴枪200余支,迫击炮20门,还有马匹及其他物资,曲子遂宣告解放。曲子镇战斗是西征战役的第一战,在促进整个西征战役的全面胜利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红军征战的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曲子镇战斗是西征第一战,是红军西征解放的第一座县城。曲子镇解放后,立即成立了曲子县工农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曲子县委员会,并派出红军干部帮助地方,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党政建设,组织游击队,从而为西征解放城镇的建政工作积累了经验。
1936年7月17日,在曲子县花旗镇组建陕甘宁独立师,为保卫陕甘宁红色政作用。整个西征战役历时两月余,先后解放了曲子、环县、豫旺、同心、盐池等城镇,开辟了陕甘宁边界纵横400多里的新苏区。
西征红军一边解放,一边建政,完成了陕甘宁省的建置;同时,扩大了红军,征集了大量资材。红军在曲子遍洒革命火种,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从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为三军大会师创造了条件。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从陇东唱响全国
在曲子镇的习仲勋红军小学,我了解到一个了不起的红色农民歌星,它的名字叫“孙万福”。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歌是1943年12月,劳模诗人孙万福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即兴创作的。”习仲勋红军小学校长黄胜利告诉我说。孙万福是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人,家境极其贫困,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
听当地乡亲们说,孙万福虽然目不识丁,但脑子非常好用。他博闻强记,不仅肯下苦,而且喜欢琢磨。他还是一位热心人,急公好义,在村民中名望很高。村民家中的红白喜事,社火队里总是少不了他。就是这样一位能人,在旧社会也是衣食无着,挣扎在死亡线上。
刘旗村在环江对岸,不过孙万福的重孙孙智慧就住在曲子镇上。当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颁给孙万福的奖状也被保存在这里。奖状用红黄两色套印在白布上,中间是墨书内容:“孙万福同志热爱边区”。
据了解,孙万福翻身是1936年6月。此时,红军西征解放了环县。随着曲子县和环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孙万福家分了20多亩地,2头牲畜。这让孙万福彻底摆脱衣食无着的境地,生活逐渐好了。
“1943年11月,他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边区劳动英雄表彰大会,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黄校长指着校园红色文化墙上的孙万福漫画说。《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歌,就是在这次劳模大会上唱出来的。
当年《解放日报》是这样写的:一位老英雄站起来,走近主席,用两只手紧紧抱着主席。孙万福沾着口沫的胡须,因兴奋而有些颤动,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趴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
那时,孙万福按捺不住激动地唱道:“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孙万福出口成章,这让毛主席很吃惊。毛主席问他“你是不是个秀才?”。孙万福说,我一字不识啊!毛主席大为惊叹。后来,诗人贺敬之对《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进行了艺术润色。
一位农民把内心最真挚的感情,用黄土高原上流传千年的比兴手法唱了出来。在解放全国的号角声中,这首歌也从黄土高原走向了白山黑水、大江南北。
1943年12月26日,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的周扬在《解放日报》上评价说:“孙万福可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真正是老百姓的诗……”
孙万福回到曲子后,受到了乡亲们的夹道欢迎。当时,短短的一条小街,他竟走了半个多小时。
1944年7月,孙万福因公在过河时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享年61岁。为此,《解放日报》刊发了讣告。
在陇东,不仅诞生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还诞生了《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可惜的是,至今许多人依旧把它们视为陕北民歌,埋没了它们的发源地陇东黄土高原。
告别曲子时,环江两岸阳光灿烂。我注意到,街上看不到几个人影,很多商铺都关着门在里面营业。当年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早已散去,但是,街头巷尾还能见到一栋栋青砖小屋和那些富有苍伤感的座座窑洞。这些,都似乎在向我这位千里之外的红色追梦者诉说着当年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