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风华正茂

一个80后对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入侵之思考

金然寿 · 2009-03-09 · 来源:
80后90后观察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倘若愚对看官说:“愚非常喜欢喝酒,在愚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可以喝酒了”,此时看官只会当愚在开玩笑,如果愚继续坚持这种说法则看官可以找到一种致命的反驳,看官可以说“你当时不存在,不存在就根本不用讨论”。不过,对一个耳熟能详的基础性问题或许看官并没有仔细想过会存在同样的问题,物理学之基础假设惯性定律的陈述是:当一个物体不受力时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从物理学之定义来看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因为物体就是在不断的被力或拉或甩或推或吸的运动着的点粒子之组合,虽然开场白提到了「一个物体不受力时」但只要涉及到具体分析我们便可发现必须要谈「受力时的物体」而刚刚说的「不受力时」被我们遗漏掉。

    每至我们说话或者阅读的时候我们只能一句一句的讲出或者阅读,遂很难整体性的理解一句话或者一段句子在全局背景中要衬托出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对惯性定律进行重组和修改就可以得到新的——也许是真正的意谓即惯性定律: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但是这种「不存在的不受力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就会静止不动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着。

    是则我们就要问一个和「未出生就能喝酒」一样的问题,如若「不受力物体不存在」还有必要讨论吗?假设和谎言的距离到底有多少呢?天不宬假,假者欺也,或自欺或相欺,相欺也者自欺之共鸣也。

    如果我们更细致的观察一下惯性定律就可以发现这条定律其实是两句陈述的组合;当一个物体不受力时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一为,当一个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就会保持静止;二为,当一个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就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定律只是用「或者」这个词汇把两句陈述交合在一句陈述里。

    换言之,惯性定律是具有双面性的规定,在具体物理事件之分析里惯性定理永远都会以「本身之一半」的隅性身份加入而不是其全称陈述的身份加入物理事件的分析里。在物理事件之分析中和我们的谈论之中惯性定律犹夫「半面人」。陈述物体的移动则以静止的假设始之,陈述物体的静止则以移动的假设始之,而此种双重假设对于要谈论「动与非动」的我们来说是「在开始谈论物理事件之前」就已经陷入了精心布置好的逻辑陷阱。

    复次,物理学的惯性假设又是无法通过实验确证的,而这种「无法通过实验确证」却成为以实验为标榜旌旗的科学精神之奠基性理论。技术没有清晰的体系可言而且技术本身就只能仰仗实验没有必要非要把实验标榜出来,不过这里有个很难说清楚的暧昧,即很多人那里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完全是一回事但并非如此。

    不谈实在而从假设开始,以这种模式为典范而建立起来的西方物理学之谬误在于:把「有」当作了「无」中的「有」,这样一来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那里物体成为了装在「真空」这种容器里的物体而不是原本就「有」的物体,「有」就是「有」本身并不是把「有」镶嵌到了「无」里。

    虽然把「有」用「无」过滤一次还是「有」而且确实还是原来的「有」但在过滤过程中可以加工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俄像「5-0=5」是没有必要的加减行为,因为如果我们想得到「5」这个结果就没有必要从「5」减去「0」。不过很显然,通过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诞生了一种「非结果性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加减过程把一个数字变成一个数学式,而「0-5=-5」更是能在「无」中减出一个和原来的「有」对称的「虚有」。

    物体可以用各种属性描述但属性描述并不是物体本身,运动有速度有方向但方向和速度并不是运动,通过符号的互换技巧一切都成了先假设为不存在,再用物体的各种属性构建出的,类似于存在但不是实在的理想化模型。然而,我们的真实之生存状态和可操作范畴是:先有可观测物体,然后我们通过各种仪器测量物体的属性并归纳物体的各种规律,而不是现代人认为的物体是被属性勾勒出并以自己勾勒的方式存在,是先存在后测绘而不是「存在因勾勒而浮现」。

    夫惟「无」是无法理解的东西,因此要从我们的谈论中剔除掉并倡导只谈对实在的描述,「真无」不是谈「无」而是无「谈」。假设罔不是一种谈「无」,进而必须要从我们和陈述中无情的剿灭以廓清符号体系,使得奇辞乱作无以孵化滋生,因为符号体系是公共性存在。

    几乎所有人的观念总以先入为主而不能平听其说亦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所以西方人一直在利用这一弱点竭力宣传西方文化借以打击和控制非西文化。西方人维系可耻的佞辩文化已有上千年又通过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和商业竞争练就了一手登峰造极的宣传术,想要一时半会儿弄清着实是难事。盖世人不是以纳精避疠的心态学习西学,而是先承认西学的优越性再学习西学,这种前提默认必定会导致盲目挪莳,邯郸学步不可,对国对民有害无益。愚才疏学浅只能谈论琐碎的基础性问题,小文讲万道千只为对国人诰一句:大家且慢!容我们再慎思谛察,是不是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斟酌一下?

    事实上,西方人在字面上摆出「惯性」这个符号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解释运动这种现象,而是为了隐藏「能量」这个核心概念。在整个理论物理学符号体系里「能量」这个核心概念只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故而有效的跳过现实中的「能源」这个敏感的话题直接衔接到各种分科进而可以形成科而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斯诚是西方人为了给自己不断发动能源战争的真实目的形成烟雾圈以麻痹第三世界人民的意志亦有激起人民内部矛盾的功效。亨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或许有些人会拿出能量守恒但能量守恒并没有说能量从哪里来,能量守恒只是为了物理学的可逆性服务的搪塞,没有人会相信石油用完了还可以变回石油却有大把的人相信用来描述世界的物理学之可逆性。能量只是被掩搕在惯性这个概念的双面性下面并一并遮盖了西方人真实的目的。孔圣人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难道没有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太阳就没有升起过吗?难道罢黜了万有引力定律明天的太阳就不升起了吗?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欲推其罪何患无辞。

    复论,所谓的能量并不能确定总量,进而在总量无法确定下的所谓的守恒是毫无根据和无法确证的假性定律。最为稀奇的是号称宇宙基本定律的能量守恒定律居然是无人认领的不明来历物,到底是谁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呢?无人知晓。

    闻言动情情动吐言,人非铁石奈何抗情之扰。无论说了什么不过是这个人或者这个群体之内心活动的符号化展现罢了,所以梳理和探究西方文化的根源及脉络不仅要观其动听其言,更为重要的是追踪并锁定他们的心理活动。

    有位隐士道是:“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不负责任的说,尘世间争夺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争夺小红花的幼稚园孩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后者争相争夺的小红花何尝不是名利的小雏形,没有名利的驱动人群的踊跃冷将木。

    轻以把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描述为「仅仅是为了驱逐利益」是行文语事过于尖酸刻薄的话,俄可有一个折中的说法并不是太过火的胡乱猜疑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很多科学家和科学家群体确实是忘我的献身于事业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定有一个幕后人群在背后进行缝缝补补修修剪剪以好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惯性和能量守恒等等基础概念的提出会不会是西方人为了进行文化殖民和经济殖民而摆开的逻辑陷阱呢?前方是悬崖还是坦途?是该勒马还是加鞭?

    承题,惯性并不会以「正惯性和负惯性」或者「惯性和反惯性」等矢量身份出现,而是被暗示成在演算者那里需要自主调配的身份出现,故使可以在「能量的无向性」和「力的矢量性」做出桥梁作用。物体前进则演算人自动的带入趋向静止的惯性,物体趋向静止则演算人无意识的带入保持移动的惯性,若其如此我们就要问演算人,惟是带入同样是称之为「惯性」的符号,为何有时是此惯性而有时是彼惯性?

    事实上,惯性被放到前台学科的核心部位是因为,为了让惯性之需要演算者自己调配方向性的特点掩护资本主义的真正心脏——会计学。在会计学里借贷关系也是需要演算人自己调配的。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是:左方为借方而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而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决定。惟何时用静止惯性,惟何时用匀速惯性,惟取决于具体物理事件之动向,惟与和会计准则遥相呼应。

    当牛顿企图把各种概念组合到一起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上帝之存在的时候却违反了基本的数学常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却不能抵消。此举可使以作用力为参数的计算体系正好会产生以反作用力为参数的数学计算,而这些正好可以与作用力计算抵消的反作用力计算将会被遗漏。正反两力描述法的实底是一个东西的两种描述方法,俄像我们可以指着一条路说:这是从甲处到乙处的路,也可以说是从乙处到甲处的路,但其实是一条路。

    我们不能同时进行两次运算,计算机亦不能。计算机提升了计算速度但不是一次多算而是一次一算的速度加快了。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进行两套运算体系的一套,而这两套中的另一套仅是另一套的复件而已。夫其在物理学里被遗漏了的复件既是会计学,更准确地说,物理学才是会计学的复件,乃是为了保护会计学而增设的假身。惯性与正反两力的提出其实是为了会计学基本规定「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等式左右两方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同方项目一增一减异方项目同增同减」做掩护,而能量守恒的提出是另一个基本规定「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在做掩护。

    至于作为西方学术体系的旗舰学科的物理学——必须要击沉——为什么走矢量和纯数演算这个航线可试着从另一方面分析。「量」本无方向性,比如我们说:“三个苹果”的时候「三个苹果」就没有方向性,而当我们说:“我把三个苹果给你”的时候就产生了方向性。

    设想看官的左口袋有100元人民币,现在把左口袋的100元放进右口袋,这样的举动看官会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吗?当然什么都没有发生;看官还是有100元。然对口袋们来说确实发生了事情,尚且是天大的事情——左口袋亏损了100元而右口袋盈利了100元。纯量|100|变成了两个「-100」和「+100」矢性量,「矢性量」只在量被传递的过程中被我们发现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尘世间本无我,矢量无外乎是看到了子虚乌有的「我」并以「我」为中心计算出的流水账,不管这个流水账是物是情。尘世间的恩恩怨怨、熙熙攘攘无外乎矢量界的自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被默许与其说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种说法高明不如说是它正中了大多数人的要害,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需要人们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物理学是人们把各自心理的「小算盘」用各种符号陈述出的符号体系,方恐是西方人给人们的小算盘量身定造的符号体系,并精心栽培且用于瓦解和殖民非西方文化。然则,君若无欲无求妖魔何以饵耳。

    资本或货币并没有直接参与任何真实的生产过程,恰如我们从市集用货币买来用于炒菜的材料,但我们炒菜的时候已经和货币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除非我们炒菜的时候把货币扔进锅里。兼上例,实体企业里货币亦不会直接出没在第一生产线,除非生产化肥是用货币本身做成,或者生产钢铁是往熔炉里扔进货币。资本论曰:“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是人际之间微妙的存在,它的流动总会引起无数人的牵挂。它们在口袋里、抽屉里、保险柜里……他递给我,我递给他,他递给他,他递给她,她递给她…………问匆匆施主,忽红忽绿何以故激起尘世间的千层浪,孰唯心孰唯物。

    复次,「量」本身是没有负数概念,比如我们不能找到「-3个苹果」这样的实体概念,同样「-100元人民币」实体货币也是找不到的,「-100元人民币」的真实意思是欠100元人民币。所以说「-2」并不是「负数」而是「欠2」,负数并不是数亦不是量仅是量之矢,负量是不存在因此证负数亦不存在。也许会有人跳将拿出几何数轴想证明这个世界是存在「负数」,说:“「-2」怎么会不存在,我们可以在这里标出「-2」”。愚答:是,是可以标出「-2」的位置,但既然标出的是位置「-2」只能说明「-2」在几何数轴上的「0」之左边并不能说明「负数」真实的存在。「在纸上能画出」并不能代表亦不能用来证明「真实存在」。在纸上能画出就代表存在的话愚何必在这里啰哩啰唆婆婆妈妈,愚直接在纸上画出神威之师荡平人间不公,复我中华浩然正气不是更干净利落吗?

    当我们做(-2)×(+3)这样的计算的时候是怎么算的呢?是先把2×3=6算出,然后再处理符号(-)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2)×(+3)=(-6),这说明我们无法用脑直接进行「负数计算」,因为这个宇宙没有负数。可以肯定的说,现代数学符号「-」「+」是经济账目的借贷关系中来的,更准确的说,就是借贷关系另一种表述方法而已。另一方面,现代阿拉伯数学体系中的0也是来至于经济账目,它原意是表示「没账」而不是无。真无不是写上「无」字而是无「字」,「0」亦复如此。物理学的「力」之所不是以纯量的身份加入计算而是以矢量的身份就是为了保护资本主义的真正巢穴——会计学的矢量计算体系。

    而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建立脱离度量衡的纯数学体系的原因,只要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目的是不言自明,即为了会计准则里唯货币计量原则。数与度量衡分离的同时已经失去了数的职能——判定量与量之间的大小。「2=2」看似成立但一经加入度量衡就不再成立,因为我们不能说2匹马和2头牛是一样的,「3>1」粗看起来成立但我们加入度量衡「小时」和「天」就可以发现不再成立,三小时不可能大过3天,「1=60」有着直觉性谬误而只要套上与之匹配的度量衡一样可以使其成立,一小时等于60分钟。

    原夫未给定度量衡任何计算本不应该进行,「2+3=5」如果使用非统一度量衡就会得到荒谬的结果,「2个苹果+两条裤子=5个?」。是故笛卡尔的「2+2=4」的成立显然还需要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同一个度量衡」。可以说以代数为典范的纯粹数字(未知数但必定是数)运算模式的潜台词是「同一个度量衡」,而这个潜台词的真正声音是会计准则里唯货币计量。

    一张百元人民币和十元人民币真的有10倍关系吗?是面积还是重量呢?或者红色是蓝色的10倍吗?我们为什么认为一张纸是另一张纸的10倍呢?谁言红色毛主席画像是蓝色毛主席画像的10倍呢?100米是10米的10倍,这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倍数关系,但是100元和10元的倍数关系是以什么度量衡为基石而建立的呢?没有,货币的数字没有任何真实的数量关系。但人可以一辈子数钱却想不明白钱是什么。

    形而上学分析往往适得其反,很容易把简单的道理说的复杂化而让别人晕头转向,我们用简单的比喻理解一下纯粹数字的非独立性。如果愚跟看官说:“愚用一百元人民币换您一百日元怎么样?”,大部分人肯定会说:“你当我傻吗?谁不知道同样是一百元但日币贱啊?”,如果愚跟看官说:“愚用一百欧元换您一百人民币怎么样?”,大部分人肯定会说:“好啊,好啊”,然后心里想‘今天碰上了个大蠢蛋,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很显然,脱离度量衡的纯粹数字不提供任何数量关系,换言之纯粹数学体系不具有合法性。其实看官心里面都明白这种道理,但不管如何直觉性判断带给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只能先进行直接性判断并克服直觉带给我们的总总误判之后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

    现代人之数字直觉性被磨练的非常敏感,很难抵御纯粹数字变化带来的幻觉。甚至可以说已经是没有丝毫理性思考能力的计算器,可又不能真像计算器那样进行毫无感觉的计算。计算器对数字变化毫无感觉而人有感觉,数字变大就兴高采烈变小就垂头丧气。比如涨工资,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数字变大了,可没有考虑到货币只有在消费的时候显现,所以纯粹工资的提升并不能直接代表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物价指标。不过确实,我们很难抵御涨工资带来的「直觉兴奋」。几十年前的工资是几十元,现代人都是上千元,如此说来现代人比及几十年前生活水平进步了几十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吗?否,是有进步,但不是数字的变化带来的线性进步,更不能用数字游戏玷污前人。

    另径文,物理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的「力」只是一个虚名词,我们在视觉里根本找不到「力」之实体。俄像「苹果」是一个实名词,因为我们可以找到苹果并指着实物说:“这个就是苹果”。但「力」不能,换言之「力」只有文字和声音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视觉实体。

    冞且力并不具有解释运动原因的功能,我们只能说用眼睛看到了物体的下落并没有获得物体下落的原因。但是当一个人说物体是「因为」重力而下降,那么在语言文字层面上显得是因果关系。「力」的无原因性也就是牛顿必须要带入上帝的第一推动的真实动机亦是现代物理学必须要有「宇宙爆炸」这样的「第一原因」的原因。

    「力」既不出现在现象中也不出现在原因的构建中,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人们没有使用「力」这个词汇来解释下落物体之前的物体一直在下降,「力」只出现在使用「力」这个词汇的人们之交谈当中。

    物体是因为「重力」而下降。

    物体是因为「上帝」而下降。

    上面的这两句陈述在字面上的陈述意义是一样的,因为「重力」和「上帝」皆是无法找到视觉实体的符号,这就是为什么牛顿和爱因斯坦必定是人格宗教信仰者的原因。

    起初上帝创造了宇宙。(圣经)

    起初有了宇宙大爆炸。(物理)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牛顿的著作原不是从英国本土传开的,而是在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行启蒙运动之后传播的。刚刚面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并不像现代人所想的那样受到了当时人们肯定而是恰恰相反,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遭到了猛烈的抨击,牛顿本人最终不能自圆其说放弃了自己的理论转向了传统神学。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真正被宣传和另一批人——法国人伏尔泰等诸启蒙运动推动者的努力是分不开。但伏尔泰只是一个文学家,是一个感性思维盖超理性思维而笔端充斥着煽情之词的「小娘们儿」。他并没有仔细思考过牛顿之说的正确与否,只是为了自己的斗争需要——配合资本家抢占教会土地——顺手拿来英国人早已否定掉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斗争工具。

    牛顿是科学家,这个陈述连常识都算不上。然而,英文的「科学家」这个词汇是1834年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首先使用,此时离牛顿逝世已有110多年,牛顿本人知道自己是科学家吗?「牛顿是科学家」这样简单的陈述至少有过110年的非法陈述期。“不,牛顿不是科学家”人人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果真仔细翻阅过牛顿本人的著作以及他的各种言论,而不是仅仅看教科书或者常规科普书。

    ‖《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牛顿至武斯特宫的一封信》(节选)

    至于重力(万有引力)是物质所内在的、固有的和根本的、因而一个物体可以穿过真空超距离的作用于另一个物体,无需有任何一种东西的中间参与,用于把他们的作用和力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尤其荒唐,我相信凡在哲学方面有思考才能的人决不会陷入这种谬论之中。重力必然是由一个按一定规律行事的主宰所造成,但是这个主宰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我却留给了读者自己去考虑。‖

    ‖《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帝与自然哲学》(节选)

    这个主宰者不是以世界的灵魂,而是以万物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来统治一切的。因为他有统治权,所以人们称他为“我的上帝”或“普天之君”,因为“上帝”是一个相对之词,是相对于他的仆人而言的;而神性就是指上帝的统治,但不是像那些把上帝想象为世界灵魂的人所幻想的那样,指他对他自身的统治,而是指他对他的仆人们的统治。至高无上的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善的主宰者,但一个主宰者,无论其如何完善,如果没有统治权,也就不成其为“我主上帝”了。……………………‖

    如是,随着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亦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人类战争史也跨越到了新时代——热武器时代。蒙古社会是准共产社会且社会成员之结构更加紧凑,他们难以容忍脱产学者,既而维持文化体系的知识分子被打入了冷宫。铁骑所到之处无不是尸横遍野而唯独工匠们获得了极高的待遇,他们召集各个文化圈的工匠们开发攻城器械和各种武器。欧亚大陆各地区的技术得到了一次全面融会贯通的机会并在这种技术的融会贯通中终于诞生了未来战争的主角,即火炮。因过分贫瘠而躲过这次灾难的欧洲人(蒙古人到了欧洲边界就停止了继续入侵,当时的欧洲太穷了,让蒙古人提不起侵略的欲望)可以和近在咫尺的元帝国进行贸易,特别是新型农耕道具的引进触发农业革命并使得更多的人脱离禁锢在土地的身份转向知识分子行列,这为文艺复兴打下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基础。

    尔时,阿拉伯世界完成了「百年翻译运动」,收藏于波斯文明中的古希腊哲学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著作陆续的传播到欧洲,尤其是通过几次十字军东征大规模的传入到了欧洲。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三角帆技术,能够逆风行驶的三角帆给航海家们更多的勇气敢于远航。哥伦布说:“让我们以圣三位一体的名义运送凡能卖掉的奴隶吧”。如果没有三角帆和磁性罗盘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亦不会有美国这样的邪恶轴心国诞生在地球上,但宙宇无有如果,可世人皆曰如果,愚亦如此。如果也,假设也,若是也,然而也,是故也,此等俱皆虚词无有谌意,专用以润滑章句也。然则可有实词乎?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

    没有过去的历史,是名为历史;没有正在进行的历史,是名为历史;没有未来人将要构建的历史,是名为历史;没有历史只有文本,永远只有现在所以没有现在。千言万语竟敌不过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前些年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举动引起东南亚人民的广泛抗议,我们不谈修改教科书对与不对而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我们知道,如果日本人修改教科书,后来的日本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的先人曾经犯下怎样的罪行。日本人也知道。如果修改了教科书。后来的日本人就不会知道曾经犯过罪行。其实我们和日本人心里都很清楚,后来人只能通过文字介绍才能了解历史。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不会生气,因为历史不是通过文本输出,而是通过历史事实输出,那么我们可以不闻不顾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说:“随便你们怎么修改教科书,后来人看到了修改的教科书也能理解历史真相”。而如果不是这样,日本人也不会修改教科书,因为无论怎么修改后来人都可以知道历史真相的话修改教科书根本就是多余的举动。

    是故历史无所谓真实或者虚构,它就是一堆文字而已。人说《三国演义》三分假七分实,那《三国志》呢?几分开?无以为几分开也,两本书而已矣。文史不分家,文既史史既文,未悟者或自以为深邃或误人子弟。道之不传久矣,脱产说书者趾高气扬,敢问未曾有历史何来历史学家之说?

    设使我们以一种静态思维考虑和企图理解前人们的意识形态将会发现我们和他们存在着深深的代沟,如果我们用某种可进行判断或评论的角度观察古人的意识形态。依照常规历史进步论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是跟着它们的指引来的,但是来到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完全否认掉了前人的理论体系。现代人看到古人们认为万物是水、木、土等等自然质地组成都会认为古人是胡说八道,大部分人都会说“他们完全错了,他们谈论的一些东西是荒唐之极不可理喻”。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这样认为吗?虽然我们认为他们完全谬误可他们就是用这种我们认为完全谬误的理论体系形成社会体制形成生活语言,亦可猜测到他们那些看起来荒唐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推崇。 那么投射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猜测到在历史进步论视角下后人们将如何看待我们,我们也和古人一样,本身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只是我们自己觉得有道理的理论体系下形成社会体制形成生活用语。既然我们自己没有正确性我们认为古人错误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没有,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是对的也没有证据证明前人是错的。假若把历史定义为不断发展的东西必需要直面一个铁一般的谬论,一切正确的都将是错误的。如果没有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很容易猜测到一种最大的可能性,那就是人们争论的并不是什么真理而仅仅是在争夺名利。

    共和国是孙中山建立的。愚想看官一定会产生直觉性判断——胡说。但是愚要问的是,这个直觉性判断从何而来,一个刚刚学会识字的孩子看到这个陈述会不会产生疑问呢?或者一个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如一位阿拉伯人对这个陈述有判断能力吗?唯当一句陈述本身并不存在对或错,我们在进行文本判断的时候并不是凭空对眼前的文本做出判断,而是和自己的记忆行进对比。方虑很多人会以为我们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判断实则不然,我们只能进行比对判断。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我们经常会不加思索的说某某东西很大,如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大的苹果就会说:“这个苹果好大啊!”事实上,纯粹的苹果本身或者一个独立的物体本身并不存在大或者小,遂这句话的全称陈述应该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苹果比起以前见过的苹果大”,当我们说这个苹果好大的时候其实是在想象里把两样东西——「当前看到」的和「印象里」的做出了比较而不是单指某物大。我们说前的时候肯定是在想象里把后先定下来才能说前,如果不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我们单指一个地方是无法说出这是前还是后、是左还是右。前后、左右等等都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但我们只能一次指出一个。

    所以故,我们说“共和国是孙中山缔造的”这句陈述有着严重谬误的时候并不是指这句陈述本身独自导致了谬误,而是在“共和国是毛泽东缔造的”这个记忆的对照下才显的谬误。在中国人看来如此简单的判断却在一位阿拉伯人看来会是无从判断的命题就是因为在他那里没有记忆对照体。

    如是,牛顿出生时英国正发生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王党军和议会的叛乱军正在进行内战,最后以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告终。当牛顿还是三个月大的胚胎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爆发内战之前的一场小规模冲突中死去而从未和牛顿蒙面过。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牛顿是为了完成另一件事情而来的,当查理二世回复权利之后建立皇家学会(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的时候牛顿恰好是成年之际——18周岁。当时的欧洲宗教体系已经四分五裂,英国也建立新的宗教——英国国教,牛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招募进皇家学会,加入到了完善「新宗教」的学术活动中,唯应明确指出的是:并不是为了「创建科学体系」而加入工作的。牛顿选择了数学作为证明上帝之存在的工具,《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就是牛顿用数学公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不是写出科学著作。

    人们常以为万有引力是牛顿提出的概念,事实上别人在牛顿之前已经讨论过这种设想。很多东西根本不是西方人提出而是翻译希腊著作而已,几百年下来本质上不过是复活了古希腊奴隶制城邦文化罢了。愚想,愚直以提「历史是可以伪造」并不会让看官感到意外吧?历史仅是文本述过,是故无以为伪造历史,只是改改文字罢了,一位编辑就是创造历史的上帝。比萨斜塔实验的子虚乌有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有科学史资料透露布鲁诺之死并不是因为日心说,是布鲁诺和贵族夫人发生了奸情,被丈夫发现之后以宗教审判的名义公报私仇而被烧死。尘世间再普通不过的男女之事感动了千百万人,其中包括年少时的愚,记得当年姥姥讲布鲁诺的故事感动的愚痛哭流涕。

    牛顿的实际工作只有两个,就是创造了「质量」概念和「作用力反作用力」,剩下的牛顿本人也承认都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牛顿为什么要提出质量概念?牛顿定义质量是为了满足计算上的需要,因为如果苹果是因为重力下降的话月亮的受重力而不下落需要区别与重量的另一个概念的支撑——惯性质量(惯性质量亦是后来构建的新词汇),但又有人问月亮的原初惯性质量是从哪里来的,牛顿说是「上帝踢了一脚」。

    定义一: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

    那么我们就要问,既然质量是密度和体积求出的必须要有具体的密度和体积的数据才能算出质量,体积不用多说用尺子量就可以,密度呢?密度的数据是如何获得的?牛顿没有提出质量概念之前是没有质量这个概念的(是个废话),所以牛顿不可能用质量算出物体的密度,又所以牛顿的密度肯定是重量和体积算出的,而后牛顿居然用重量和体积算出的密度算出了新概念——质量,如果密度的来源是重量,密度乘以体积还是重量而不是质量。现在的定义又完全颠倒过来了,说密度是质量和体积求出的而欲盖弥彰。

    「物质的量」这样含混的定义会让我们陷入混淆数与比例的泥潭,比如当我们说一个物体的重量是三斤的时候是什么概念呢?三斤是一斤的三倍。但是当我们说这个物体含有的物质的量是3kg是什么意思呢?我怎么才能理解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呢?为什么「斗」是量粮食的度量衡而「kg」就变成了非度量衡的「物质的属性」?

    这个问题通过纯粹计算是分辨不出区别的,而且工程过程中也不能被发觉,因为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只会处理数字并不能计算概念,更严重的是任何数除以「一」都会得到原来的数,也就说在「一」那里数和比例会形成交叉盲点,进而认为「质量是比例」也好「认为质量是量」也好都不会出现数学误差。

    但是一个可以是现代物理学以及以物理学为先锋的整个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概念,一个是西方人进行殖民扩张和搞资本主义之前任何文明都在一直使用的概念,即自我规定之度量衡的倍数。西方人把度量衡符号说成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有预谋的催眠陈述,是为了从「劳动之中真正使用度量衡的劳动者」手中剥夺话语权而设置的语言暴力场。3kg真实的含义不是「物质含有的量」是3kg,而是3kg是1kg(国际质量千克)的三倍。

     定义二:运动的量是运动的度量,可由速度和物质的量共同求出。

    定义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牛顿把速度这样「不可直接测量的量」带入到了定义概念的过程当中,速度不可能直接得出,必须先要有距离和时间,遂而速度并不是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而是两种概念之间的比例。当我们说一个物体的速度是60公里/1小时的时候,只是把60公里和1小时放到了一起。更准确地说,速度根本不是一种「概念」而是同时写出距离和时间的一种「书写法」。

    有些让人抓狂的是,牛顿的定义中物体变成了含有质量的点及含有速度的点,这个问题的来源其实并不是物理学固有而是从几何学转嫁过来的,几何学的点不含有量却能画出本身踩着逻辑悖论,但这个不含有量的点居然还可以拥有速度的时候就成了物理学。画到纸上的点是「非运动体」是很明显,所以一个不动的点是不可能有速度,所谓的数学精确性不外乎是:把几种概念写到一起,然后用新的符号回算组成符号之单项的来源。

    基督教世界几百年来一直在密谋策划刺杀上帝的计划,就是不断弄出逗乐上帝的笑料笑死上帝。西方人大胆假设自己是聪明的,然后小心谨慎以及极其非常理性的求证了自己是愚蠢的。

    在计算当中使用速度这样的间接数据,一个我们原本一直使用的重要概念被架空——时间,并且牛顿荒唐的把因为被架空而不直接出现在计算体系内的概念套回到了出处——行星运转。我们的时间观念就是从测量行星运动规律中来的,我们可以再用这个计算行星的轨道吗?这无异于放着一块钟表,先算钟表盘的周长,用钟表指出的时间算指针的速度,然后再用速度和时间来预言某一时刻指针会指向哪个地方的疯癫行为。不是找到了精确性而是不想精确也不行,因为是把测量的数据再算回原来的地方。这和深嵌于资本主义核心的逻辑悖论不谋而合,把对货币的记账法当成货币而再次投入到市场上使用。

    诸多世人误以为相对思考会让我们得到什么,实则南辕北辙,相对思考不止不会让我们看清问题反而让会我们陷入思想混乱当中。我们无法进行相对思考,相对思考的本质是进行两次互换式绝对思考,换言之根本就没有相对只有绝对,是把两个绝对误认为相对。

    俄而相对思考不提供任何判断依据反而如果一个人正在进行相对思考恰恰说明这个人处在思想混论中,不是进行高深莫测的「相对性」思考而是在不断的进行混乱不堪的两次性绝对思考。同时,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停留在相对性对比中说明一个人在进行对局部的考察,而只有当我们跳出对这种局部的考察站到绝对的立场才能下判断并获得可操作性。

    从历法的精确度来说采取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一种明显的倒退。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已经有由第谷·布拉赫提出的非常精密的天体运行模型,在第谷·布拉赫的模型里地球依然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围绕着太阳旋转,而月亮和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然而,从这种多重体系都可以建立精密度很高的历法的事实来看,这种天体模型是带有充分的弹性并非是硬性的真理,如果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而假设一个天体是静止不动,亦即我们也可以建立以月球为宇宙中心的模型,认为地球和太阳围绕着月球旋转,各个大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如果我们不嫌麻烦和臃肿甚至可以以哈雷慧星为参照定点。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管认为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也好认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也好皆不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原因。

    地心说之所以提出并不是古人未能认识到运动的相对性而是因为认识到了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必须要先假定一个点是不动才能进行计算。如果相对性给出判断理由的话只能是荒诞的推理;太阳围着地球转但是运动是相对的,所以看起来太阳围着地球转同样可以看做是地球围着太阳转,故太阳升起来这个现象说明太阳绕地球转或者地球绕太阳转,所以地球绕太阳转。换言之,从地心说过渡到日心说革命中用来推理的条件是并没有明确支持哪一方的半概率条件;太阳绕着地球转,但是相对性说明太阳绕地球或者地求饶太阳,所以地求饶太阳。这显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推断。相对思考只提供概率而结果没有概率只有结果。

    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需要洛仑兹变化,可以直接从经典物理学中推导出。

F=ma ≡>  F=dmv/dt=m(dv/dt)+v(dm/dt) 

≡>  W=F·dr=m(dv/dt)·dr+v(dm/dt)·dr=mvdv+v2dm 

 ≡>   dv≈0,  dE=V2dm 

 ≡>  E=mc2(详见赵定理著《中华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矧况,爱因斯坦提出两个惯性系这种观点,剩下的根本就不用谛听也知道是个「椿祸」,因为爱因斯坦连「一」和「多」的关系都没有搞清,其余的当然会越想越混乱。数学只有「一」,剩下一切都是从一分化出的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宇宙根本不存在「二」何来两个惯性系之说?

    没有两个只有两个一个,就像我们说:“那边有七个人”的时候并没有「七个人」而只有七个「一个人」一样。又如,设想我们在数硬币,我们为了简便会一次多数几个,我们一次数三个的时候不是从硬币堆里数出三个硬币而是数出了一,三个硬币是「一」而不是三个硬币。「一」是绝对的完整体,不可分亦不可合而得一。那么有人会问,1÷4=0.25么?1÷4=0.25不是因为一可以被除而是因为25×4=100,1÷4=0.25里的一是0.01,先有一,然后有1+1=2,1+2=3,减法是加法的倒逆,乘法是跨越式加法,除法是乘法的倒逆,甚至认为不存在减法和除法也可以。比如

    342

2|684

   684

   ——

        0

    这时候我们会这样算,2×3=6,2×4=8,2×2=4,既然我们口里一直念着2×3、2×4、2×2为什么要认为我们进行了叫「除法」算法而不是三次乘法呢?1÷3=0333333……就是因为1是不可除的,之所以得不到除数是因为用3乘不出10、100、1000…………。

    分数并不是「数」,只是除法的另一种写法,它亦是仅仅的「书写法」。「1/3」从下而上读是三分之一,从上而下读是1除以3,而「1/3」这个符号并没有主动要求阅读者必须要从下而上读,是看官的忕惰在作怪。「√ ̄-2」(-2在根号下面)这样的符号可以加入到运算当中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真实意义,而是因为所有相偶符号都是同时存在并随意转换且是过度符号,故「√ ̄中国」的意义荒诞亦不足虑俄可用平方消灭掉。

    各种符号是为了在过程中消失而存在而不是结果性存在。数学仅仅是工具无所谓证明,而演算仅仅是对构建过程的回溯,只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或者是西方人有意安排)使用「证明」「推理」等等暗示语导致数学计算过程有证明的错觉。过程并不是结果结果亦不是过程,而西方数学体系把等号或不等号作为演算基点而不是把数量本身当作基点显然会让我们陷入混淆过程和结果的泥潭,左右两项的符号可以随意移项但是实际操作中的过程和结果不能随意置换。

    我们之所以可以得到物体的数据是因为使用工具,而且必须要在使用工具之前进行度量衡约定才能得到数据。数据是度量衡和物体的对比当中获得的间接量,对间接量的计算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测量的物体,比如当我们说这个物体的长度是2米,如果我们改变度量衡为现在度量衡的半米,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就变成了4米,但虽然2米变成了4米我们要用数字表述的物体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变化。对测得量的任何计算已经和物体没有直接的关系,计算当中数字变大或者变小都不管物体本身。

    时间亦是如此,从斗转星移规律中测得数字之后已经跟测量源根本没有关系。如果是个高速飞行的飞船上长度变短我如何证实?必须要在飞船内用尺子量,那这样我又被放回到了同一个惯性系,这样一来两个惯性系根本就不用讨论,就算讨论物体变短尺子也变短,结果读出的数必然又是原来的数,根本就是胡扯。是把自己的主观想象认为是客观规律而以为自己是上帝的「椿祸」而已。

    加复,有人问爱因斯坦时间为何物,爱因斯坦却用炉子和女人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做比喻,可见并没有想明白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是我们对自然界重复性的细分,是把一天分成了24小时而不是24小时构成了一天,是把一年分成了365天而不是365天构成了一年,如果我们不嫌麻烦可以把一年分成一万天或者干脆就把一个月写成一年,那样我们岂不是跟王八一样长寿了?不是有时间在一秒一秒的过而是我们把自然界的重复性分为一秒一秒。就像钟表里只有移动的指针而没有「时间」这样的实在体一样宇宙只有永恒移动的物体而无其他。无过去时无现在时无未来时是名为时。一刹那既是永恒,永恒既是一刹那,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一阴一阳无终无始,终者日终始者自始。

    在愚看来只有一个人开始系统的考察自己的感官器官的时候才能真正认为这个人达到了某种反思阶段,惟亦如此才能不把自己当作宇宙中特殊的存在而当作宇宙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一个不再是以独立于这个世界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而是被包含在这个世界的观察者,一个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被给予了观察定式的自矜者。悟此者就可以知道,无论我做了什么样的判断都不过是身在此山而不知此山真面目而已,是故不再有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因为是我自己觉得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错误的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证明我觉得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所谓的正确充其量不过是我自己的循环论证。

    不再有美丽与丑陋,因为感官只给我自己提供中性的信号而对这种中性信号的好恶仅仅是我与生俱来的本性而已,不可能是我自己认为的事物本身的美丑。正像我们看到一只鳄鱼就会觉得它丑陋无比和凶残无比,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想到对于男鳄鱼来说女鳄鱼或许是妩媚多姿的美女,在女鳄鱼看来男鳄鱼是英姿勃发的帅哥,而所谓的人不过是一群剥去自己的皮做各种装饰物的魔鬼而已。恶魔相看肯定不是看到了恶魔而是会看到天使。

    或许像愚这样的流浪汉走在大街时不断瞄眼偷看的美女在旁边的流浪狗看来是个丑陋无比而且散发着恶臭的肉堆。这种发现并不是让人欣喜若狂而是恰恰相反,一个理性的和智慧的「人」顿时消失于知觉中反而浮现一个按照本能和欲望而生活的动物性缩影,这个缩影不是别人正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自己。虽然让人沮丧但这种发现并非是灾难性的发现,也许发现了自己是行尸走肉才能知耻而后勇兼以当我们意识到无论在外面穿上多少衣服我们自己永远是赤身裸体的时候就会明白不存在所谓的人前人后悟得君子慎其独的真正意谓,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只能坦诚的面对这个世界无可隐瞒包庇。

    我们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等感觉器官,在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的使用着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看东西、用耳朵听声音、用鼻子嗅香臭、用舌头辨别酸甜苦辣、用手触摸东西等等。这些感官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畴并且它们并不能随意的互通。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辣椒时辣椒会给眼睛提供辣椒的形状和绿或红的颜色感,用手敲打就会在耳朵那里产生声音感,把辣椒放进嘴里就能感觉到辣的感觉,我们还可以用手拿捏一下感觉软硬感(触觉)。本文暂且把触觉、味觉、嗅觉搁置一旁重点讨论视觉和听觉。

    我们举几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如果我们把电视机调到无声状态就可以发现里面的人说话只动嘴巴没有声音或者我们观看央视八套之译制片的时候就可以发现里面的外国人说中国话怪怪的(想必这个不需愚过多的解释,是因为录像时录了外国人说外国话的像,而录音是录了配音员说的中国话,愚想指出的是,这说明录像和录音是不同的,亦是针对眼睛和耳朵区别而做得)。电视机有两个外放功能,一是显示器,二是扬声器,显示器是针对视觉而扬声器针对听觉。纵可以通过技术处理让画面和声音保持同时性,然同时性并不是同一性。显示器不能发出声响,扬声器不能产生画面,以此可推而演之,眼睛不能听到声音而耳朵不能看到画面,摆个比喻的话,眼睛是聋子而耳朵是瞎子。

    仔细想一想这个现象之后把视线转向具体的生活中,当我们在进行交谈的时候想像一下无声电视中看到的现象,我们就可以想到和我们交谈的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通过耳朵传入,而眼前的人说话在眼睛看来一定是只动嘴巴没有声音。愚要反复强调的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是无声的世界,声音的存在关乎耳朵。

    科普书上会用燃放礼花时的情景来说明光速和音速的差别,我们可以在此例子中承认光音速度之不同的同时连带的感悟到另一种事实,他们速度不同说明这是两种性质的现象,我们只能说在燃放礼花这个情景中用眼睛看到了火光四溅的现象和用耳朵听到了一声巨响之现象,离得近一些燃放礼花之现场还可以闻到火药味,离得更近也许可以感觉到触觉(不过还是不要感觉到触觉的好,很危险)。

    复次强调,眼前的世界是无声的世界。但是视觉正常的人普遍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像太阳升起来星星就会消失一样,由于视觉在各种感官器官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让我们的知觉被极度视觉化,因而别的感觉会被我们淡忘掉。这会让我们不能正视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我们的各种器官是统一而协调性的工作并不是某个单一的感官支撑着整个知觉。

    如果看官确实意识到了用眼睛是听不到声音,那么愚就想提醒看官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只发生在正在阅读的此时此刻,很多人日用而不知。设使愚没有猜错可以预知阅读这本小书的看官正在用眼睛阅读,恐怕很多看官一直以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观」音,也就说用眼睛阅读出声音(再次强调眼睛不可能听到声音,而语言的载体是声音)。不信看官可以进行实验,把一本书贴到耳朵上听听是不是能够听出里面内容(想想就行了,千万别真实验,很傻的),这么说来这种语言是只能用眼睛而不是用耳朵听的语言。

    倘若看官正在默读就更能感觉到这种异常,因为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声音让耳朵听到,仅仅是声音记忆在被眼前的符号调动(默读中出现的声音是自己的声音)。但实际上符号本身并不是声音,拥有这种能力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过程,若不识字这里的符号并不能主动转换成声音。

    这种转化可以是互动的,我们还可以把声音信号转换成谧静的文字,如正在进行听写的学生们或者记录下会议报告等等。符号和声音在处理语言文字的主体那里成为可以互通的信息并成为「一样的东西」,但是显然声音是声音符号是符号而符号不能变成声音亦不能声音变符号假使离开主体的参与的话。对声音的百科全书式解答对于我们的使用语言这个现象来说并没有实质意义,就像对消化的百科全书式定义对于我们的消化功能来说不存在真实的意义一样。

    百科全书式的解答对消化的解答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而实际上对于真正的消化过程来说知不知道或者能不能倒背如流这段文字并不重要,对于看官来说我们只是把食物放进了嘴里并进行咀嚼和吞咽而后等待过上一段时间不太香的东西从后面出来,仅此止已。罔有独立于身体的「我」理解了消化的定义并以文本理解为基仗进行了对食物的消化。

    通过文字在视觉系统里出现声音信号,我们获得这种能力的历史非常的短暂。我们使用纯粹语言的历史有几百万年而相比之下文字至今不过几千年的历史,语言通过几百万年留下来的传说只是令人费解的支言片语而文字出现之后却留下了汗牛充栋的传文(没有人能,也不可能读完)。

    实际上我们对语言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让一个人说一段话之后让这个人复述一下刚才说的话就会开始出现偏差而且语句越长这种偏差就会越大当长到一定程度根本就无法复述。但是,如若我们边说边记多么长的语言都可以只字不差的复述出来。加以语言是即时性的而文字是对即生即消之声音的转嫁而具有超时空功能,比如,笔者前些天在清理书库时发现夹在书本里的好多年前写给某位女同学的情书,读毕要不是自己写的肯定会大骂一通“这个人太不要脸了,这么肉麻的话都能说的出来”,如果没有用文字保存下来不定一辈子也想不起来这个事情。

    又比如,此时此刻笔者和读者并没有觑面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远程交流,这本书里并没有什么人在讲话,可是在终端读者那里理应可以感觉得到书里面好像有个人在讲话。如果没有文字愚再怎么扯开嗓子喊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语言(声音)传到读者那里反倒是可以招来邻居的痛骂。然而文字虽具有语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毕竟只是语言的扩充而不是产生了非语言仅是文以记言载言。

    只要一醒来我们的耳朵就会不断的接受外界的声音(事实上睡觉的时候也并没有完全停止),只要是声音耳朵都会先接受然后再进行辨别,语言是混杂在声音里传入到我们的耳朵的,语言肯定是声音但声音不是语言(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而不是专门用来听语言的感觉器官)。当我们听到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的时候这个语言对我们来说只是声音,只有我们可以听得懂一种声音的时候这个声音才会是语言,从这一点上来说语言是人们对声音的约定,听得懂一种语言说明我们熟悉了一套对声音的约定。

    想像一下我们站在两个讲外语的外国人旁边,他们两正在使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声音交流些什么,但此时对我们来说是这些语言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而且反过来我们讲的认为有意义的语言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意义的。语言只是空洞的声音,只是人觉得自己弄出的声音有自认的意义罢了,就像一条狗会用自己的尿标志路线一样,人们只是用嘴巴弄出没有意义的声音用耳朵听出自己标示的意义。

    愚只说愚自己不是说别人,愚偶尔会想起一些问题从口袋里拿出本子和笔随手写上一些问题,这和一条狗走远了会抬起一只脚在街边撒尿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在标记。愚写字就像一条狗撒泡尿,愚再拿出来阅读就是一条狗用鼻子嗅尿一样,用手撒尿用眼睛闻而已矣。 

    共和国儿童一般是六岁入小学,先学六个星期的汉语拼音然后开始「看图读拼音识字」。让我们看看孩子们是如何学会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举例「苹果」这个词汇,老师会在黑板上挂出苹果的图画,在旁边写出苹果这个字符,再写上「píngguǒ」,然后老师会范读出「píngguǒ」,要求孩子们跟着念并要求在纸上边写边念。这时候孩子的面前出现了三个东西,一是苹果的「象」,二是符号的「苹果」,三是声音的「píngguǒ」。细心的看官也许到这里就可以察觉一个现象,「实体的苹果」并不是「苹果」这个符号也不是「píngguǒ」这个声音。

    我们只是教给孩子用特定的符号及特定的声音来表述各种自在之物的方法,但是很显然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认为这些用来分别各种物体的符号和声音本身就是物自身。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苹果」这个符号和「píngguǒ」这个声音是那个他们叫苹果实际上可以随便取名甚至不需要取名也可以吃掉的东西的完全取代体,苹果是苹果但苹果不是苹果。动词和形容词亦复如此,词汇所描述的并不是词汇所要描述的运动或者形容对象本身而是指代。 

    再论,教师们会要求孩子们把视觉感官中的「苹果的象」和视觉感官中的「符号的苹果」和从口里发出的声「píngguǒ」并传入耳中的音「píngguǒ」捆绑到一起反复念写,在反复的念写中象、符、音产生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于是在孩子们我们那里产生了如此这般的现象;看到真实的苹果而残留下来的苹果的象、苹果这个字符、听到「píngguǒ」这个声音而残留下来的余声捆绑为一体而显现于我们的互动交流之中而苹果自苹果,真实的苹果本身并不标有符号也不带有特定的声音来指明苹果本身的特性。

    象、符、音成为三项一体,任何一个项的刺激都可以粘携出另外两项。比如,形成条件反射机制之后老师再次拿出图片提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就可以念出「píngguǒ」也能写出「苹果」。复如,看官看到苹果这个符号可以念出「píngguǒ」这个声音亦可想象苹果的模样但就不是不能吃不能摸不能闻。

    应该说在我们的条件反射机制里都根植着这种四项一体相互转换,看到符号或者听到声音都可以在脑海里浮现模糊的物体之影象,如愚在这里打上「月亮」看官就可以浮想月亮,而且打上前缀还能导致看官的想象变的具体,如「满月」、「半月」、「悬挂在东边的月亮」、「悬挂在西边的半月」「月亮即在东边又在西边?!」等等;拖鞋、电视机、钥匙、电脑、书、椅子、电风扇、床铺等等符号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从记忆里捏捆出脱离实体的「纯粹影象」。

    对着同一个符号浮想起来的模糊印记不会相同而随着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如愚随手在愚的旁边看到物体写出字啤酒瓶,看官浮想起来的模糊印记是什么牌子的呢?或许北京人就会浮现燕京啤酒湖南人就浮现白沙啤酒,而如果写出电视机看官能猜到愚之所指的电视机是什么尺寸什么牌子什么显示器吗?否。浮想的来源是个人记忆而不是公共印记但符号是公用工具。

    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孩子们是亚疯癫状态下成长的,或许很多看官忙于事物并没有认真观察过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而没有察觉。毫无疑问我们都是孩子长大的,没有人可以无过程的跨过那一段。

    愚喜爱孩子故经常会陪伴孩子玩耍,两三岁的孩子会惹的愚忘记光阴,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愚尽量能躲就躲,因为进入到6~10岁年龄段的孩子们的世界会让成人难以忍受,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寻找同龄人一起玩耍。

    孩子们生活在纯粹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偶尔说自己是兔子,一会又说自己是老虎,男孩儿会用手模仿机关枪口念“嘟……嘟……嘟……”表示自己开枪扫射,一对男孩儿和女孩儿会玩起过家家,他们也使用「假设」,男孩儿假设自己是丈夫,女孩儿假设自己是夫人,会拿出一个玩具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再拿出很多小玩具假设成各种家具…………

    很显然,在他们的脑子里各种词汇和各种想象开始起作用,虽然他们还不能很熟练和正确的使用他们的词汇。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开始用他们的词汇和想象构建对这个世界理解并试图表达这种理解。在词汇量并不丰富的孩子们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组合;在他们世界里狼和羊会进行对话,牛妈妈会和牛宝宝讲话,苹果会伤心的哭泣,云彩会面带微笑,用楼梯爬到月亮上等等,无疑他们的这些观点或者想象对于成人来说简直是忍无可忍的荒诞。然则成人世界不以围绕着想象而展开吗?

    王弼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出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在忘象”。

    是故语言文字的使用结果是传达意境而随着意境的传达语言文字本身会消失——语言是会随传随消而文字可以重复传达故文字比语言有着更强的传达间接经验功能。意境无所谓对错仅仅是个人臆见故而注定是偏见,若有高下可分只是看谁的偏见少带点对别人的偏见但毕竟是偏见除非一个人不认为自己的臆见不是偏见。在相互之间传达意境且这种意境被传达之结果是形成共识——文化象征,所以故语言文字的使用切要不在讲理而是使用隐喻且辩无胜喻无穷。

    如果不以隐喻性的理解语句我们可以认为整个中国人都在说谎,譬「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的血液染成的」,很显然这句不以隐喻理解而是讲起理来就是说谎,红旗怎么是用人的血液让成的,明明是在纺织厂用染布机染成的。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才对呢?是无数无名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抛头颅洒热血,所以才用红色布象征无数无名英雄的流血牺牲。对新工具——火箭的命名使用「嫦娥」这个词汇意谓着什么呢?如果我们计较起来斯诚是倒退,因为嫦娥明明是封建迷信,怎么可以用来命名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可见我们在生活中都在经常性的使用隐喻性词汇且所有词汇都是假借故都是象征和隐喻而没有用来确指的真确性词汇。

    所以所谓的讲理是避开语言的隐喻性本质而钻进了牛角尖或者真的是在为了惹人注目故意喧闹——当我们回顾文化发展史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每至到了国破朝变的年代就会引起人们激烈的论辩而到了国泰民安时人们就不再进行无谓的辩论,论辩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真理或者讲和而是从中获得打破现状和求变的理由。

    每论西方文化的起源我们都会提到古希腊文化,据说古希腊文化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全世界学者都一致公认的。不过照愚看古希腊文化不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更像是一群恶狼披起来的羊皮,是西方人用来贼喊捉贼的工具而已。看官可以试着带一些疑问冷观这段文化发展史:

    首先,如果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体系是如此灵验和神奇并拥有不断的自我提炼和升级的功能的话,为什么不是古希腊文明直接发展成为可以兼容并蓄的文明种源,而是非要等到欧洲资本主义盛行之后蓄意的衔接上并在西方文明的扩张和掠夺与殖民暴政过程中得到升级和提炼。

    其次,为什么古罗马人同为欧洲人却反对古希腊文明并驱赶和迫害希腊学者,如古代奥运会就是被古罗马人罢黜的。应该说古罗马人看到的古希腊文明是没有遮掩和扭曲过的,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希腊文明是已经被西方人篡改和扭曲过的,如果我们假定近在咫尺而做出判断的古罗马人都有可能判断错误的话,那么相隔近千年时空的我们以何理由说服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不管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理由罢黜了古希腊文化,必定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和政治决策者及渊博的学者们商讨之后做出的判断,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判断会胜过一个时代的群体决策,这必定是在高估自己。无论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理由或者证据只要做出“自己是正确的”这种判断就肯定是错误的。

    再者,重新发现古希腊著作的是阿拉伯人,可是为什么阿拉伯人只充当了古希腊文明的发掘者和传播者而不是自己直接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言人。如果完成科学和哲学的引进就会发生社会自我进步的话,那么阿拉伯文明作为首先发现古希腊著作的文明为什么未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起者?

    最后,古希腊著作第二次翻译到欧洲的时候西方文明已经步入了癫狂的资本主义,1211年复式记账法首次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的银行,并且早在伽利略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活动之前同样是个意大利人帕西奥里在1494年出版了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奠基性著作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而文艺复兴为什么不是别的地方恰恰就从意大利开始的呢?这一连串意大利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追踪《几何原本》的传播路线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几何原本》早在元朝时就已经传播到中国境内,做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附属品,《几何原本》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双向传播,西向欧洲东向中国。但是《几何原本》在东西方学术界的命运截然相反,或许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宗教狂热并不是很强烈,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文版的《几何原本》并没有翻译成中文,而远道而来的利玛窦带着已经翻译成拉丁文版的《几何原本》来到了中国并极力的推荐翻译成中文。但是这次的翻译活动最终还是半途而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热情的锐减,徐光启曰:“止,请先传此,使同志者习之,果以为用也,而后徐计其余”(言下之意,没什么用)真正中断翻译活动的原因不得而知,或许在徐光启看来使用准绳这种实体符号比使用直线这种虚体符号更合理。

    徐光启停止翻译工作的时候大概是公元1629~1631年,而在欧亚大陆的西方法国人笛卡尔正在试图「以几何学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并建立了解释几何(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出版于1641年)。荷兰人斯宾诺莎也试图用几何学方法在其《伦理学》中证明上帝的存在。现在看来,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之所以走公理化道路就是受到了用几何学方法证明上帝之存在的思潮的影响。如果,由于现代意识形态的缘故笛卡尔把数学改装成几何化和牛顿把力学改装成几何化不觉得奇怪的话(在现代人那里肯定不仅不觉奇怪反而认为是一种英明的作法),那么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走公理化道路就可以让我们旁敲侧击的感受当时欧洲人的群体风气。

    而比起欧洲更早的翻译了《几何原本》的阿拉伯人为什么并没有热衷于沿袭《几何原本》的公理化体系,或许这个答案可由伊斯兰文化体系里的思想家来告诉我们。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在其著作《拯救书》中写道“……但在自然和天之灵魂这两者之外,存在着宇宙间所有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这个最外层天的单一的、永恒的、循环的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无止境的,它在数学上一定是一或循环数,因为它对于「直线运动是不可能的」,这种运动的性质是回复原处或者无休止的继续向前,直至无穷。…………”。

    实际上,伊本·西那指出了宇宙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则——非直线。这是不需要冥思苦想也能想通的道理,宇宙允许直线运动的同时会失去它的基本特征,重复性。并不是物体原本可以进行直线运动而受到了力的影响才进行曲线运动,根本就是只能进行曲线运动。宇宙没有直线则说明宇宙没有平面,没有平面可以延伸得之无所谓多面体,知之没有多面体可知物体不具有任何几何形状,物体不具有任何几何形状故大象无形。

    共和国现行教育目标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那就是培养孩子接受西式教育的必要素养——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现代文化脚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语境」就是由通过拥有同样数学想象能力的个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之中浮现的「公共想象场」。

    科学术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和符号体系,这些语法和符号体系都仰仗于数学空间的阐释合法性上,几何学在这种阐释合法性中扮演着核心骨架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数学空间想象力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在学校的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将物体形态抽象为空间几何图形,同时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表达给定的立体图形和各种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熟悉几何学中的点、直线、平面、空间的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性质、数量关系等等。   

    二、培养能使用各种基本画图工具正确画图,以及离开实物或图形在思维中进行识记、重现基本图形的形状和结构的能力。   

    三、能在纯粹想象中分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且还要能用正确的符号表述图形和实物摆在眼前时产生于脑海中的抽象图形和要素间的数量关系。   

    四、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以及把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形的能力和立体图形画成平面图形的能力,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大小城市里的方形屋子里,教师会站在讲台上通过发声器官往学生的听觉系统里灌输声音令唤并用手势或者教鞭指明与该声音令唤匹配的视觉物,也通过各种道具的展现来吸引学生的视觉注意力,并且在这种过程中注意力不被吸引过来的学生会被教师责斥要求注意力集中到接受聆听教师声音令唤和视觉暗示的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规训,展现在视觉感官的实物或者图形被各种声音指令拆解成各种符号和几何要素存储在学生的记忆之中,当学生可以自如的在想象中浮现各种几何图形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想象通过各种符号和声音表达的时候可以算作已经完成了对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之培养。在此基础上给各种几个图形加上各种物理学概念就可以过渡到物理学,换言之物理学的本质是几何想象。

    愚之所以用「教学目标」讲问题是愚想提示看官我们是被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独立思考塑造自己的,诸世人会盲目的认为可以进行独立性思考但这是错觉,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言都摆脱不了客观条件和自己所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这个世界并无独立之「我」,所谓的我就是放到哪种环境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可有可无的无用之物,自己认为自己有就有,认为自己无就无。

    幽静的视觉世界里,符号悄无声息的、毫无感觉漫长和寂寞的等待着可以进行条件反射各体的出现并通过各体还原为各体之想象和群体之语言系统里的声音。在几何学教学过程中,黑板上的视觉信号「·」和符号的视觉信号「点」及声音的「diǎn」被捆绑为一体记忆,经过长期的训练,在听觉器官中输入声音信号或者视觉器官里出现符号的时候各体的想象中浮现与之捆绑过的视觉虚影。

    这种虚影的显现只关乎信号的输入而不关乎承载这个信号的句子有没有道理或者违不违反逻辑,因为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浮现而不是通过「思考」让虚影浮现在眼前。比如我们说“按照几何学的规定我们看不到几何直线才对,因为直线没有宽度。”,但是这时候因为我们的视觉感官已经被输入「直线」这个信号,视觉系统中已经产生了有宽度的虚影,而这种「没有宽度的直线」的虚影之来源是我们从黑板或者别的媒体中看到的有宽度的线条。

    是我们自己画出或者别人画出的图形而不是自然界真的存在没有宽度的直线。只要「直线」这个词汇出现,它以什么名义出现都无关紧要甚至以不存在的名义出现也会起作用。直线是石头,直线扫过的面积,直线姓直名线,直线不是直线,直线是曲线,直线是圆,直线是个苹果等等,都可以产生调唤曾经与直线这个符号捆绑过的图像之效果。文字的解读过程是条件反射过程而不是思考。

    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往学生的脑中植入一些只有声音而没有实物的「虚名词」,比如物理学和化学都要经常使用的「电子」。当我们使用「苹果」这个实体符号的时候可以在自然界里找到真实的苹果这样的「象给物」,而「电子」这样的虚体符号是没有真实的「象给物」。

    当看官看到「电子」这个词汇的时候「电子」这个符号马上破译为「diànzǐ」这个声音而后又马上在眼前显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过的「·」这个影象之印象,可以说所谓电子的「象给物」是「·」这个符号而不是真实的某种实在体,也就说每当我们说电子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各种演示图中看到的「·」这种图像供给的象而不是真实的实在体在充当「象给物」。

    数学空间是用声音和虚象构成的想象中的虚拟空间,然而当我们谈论它时显然已经不再是虚拟,或者各体认为数学空间不是想象而是现实那么当然是现实——在客观世界里不存在但对于各体来说是存在的。

    任何符号后面出现任何符号从纯粹符号之排列来说并没有违反符号排列本身规则,只能说某种符号之排列浮现的意境有毛病并不能说这种排列本身有错误。或者在任何声音随后出现任何声音并没有违反声音传播的规则,传播声音的媒介只负责传播而不负责监督传播的声音将浮现的意境合理不合理,媒介会平等对待合理的组合和不合理的组合亦不会主动阻隔不合理的组合。是故在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纯粹符号的组合和声音的组合构建出很多违反常理且不受媒介惩罚而表达的奅言诳语。比如:

    我18岁时我儿子已经50岁了。

   我看见一个人从20楼跳下来居然没有死,把爆出来的眼球摁进去之后对周围的人们说:“看什么看?没见过有人跳着楼玩吗?”。

    有人在烧开的开水里游泳。

    脚上长了一个手指头。 

    我用右手掌摸我的右手背。

    太阳从南面升起。

    一百年后的我打了现在的我一个耳光。

    1、2、3、4、……是无限数列(并没有真的逼近无限,这个符号仅仅是写了一到四而后六个点而已。不过很显然,在大多数人那里这个符号似是真的描述了无法描述的「无限」,很多人误认为「无限」这个词汇和「wúxiàn」这个声音真的可以代替宇宙之无限本身,这是错误的。「无限」被带入数学计算是不合法并且是西方人有意搞起来的阴谋)

    定义:   

    1、点是没有部分的。(物理学中这个没有部分的点起着承载质量的作用,没有量和部分却含有质量。没有部分显然是「无」,而「无」无论组合多少个都是「无」不可能还原为「有」,应该说微积分并不是被发明而是本身就包含在几何学的定义里)   

    2、线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这也是一样的弊病,是度就和「有」挂钩已无法和「无」、「没有」等等挂钩,它之所以可以陈述出来仅仅是因为没有违反符号之摆放规律,但它却不与天地准)

3、一线(不一定是直线)的两端是点。(如果线本身就是点集合为何非要把两端的点强调,这只是对作图法的另一种陈述)

    4、直线是它上面的点一样地平放着的线。   

    5、面只有长度和宽度。   

    6、面的边缘是线。  

    7、平面是它上面的线一样地平放着的面。

    8、平面角是在一平面内但不再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相交线相互的倾斜度。(当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只能把视觉焦点放到一处,我们不可能同时看两个物体,当教师用教鞭指向一个线的时候孩子的眼睛会跟随教鞭看到一个线,当教师的教鞭指向另一个线的时候孩子的眼睛也会跟随着看另一个线,然后当老师指着中间的小弧线并喊出两条线的中间部分叫「角」的时候就诞生了「角」这个概念,而实际上孩子们看到的并不是「角」这样的「实在体」而是把视觉焦点放到了两个线的中间部分并把两条线放到了乜视范围内。不存在「角」而只存在两个线,角只是对线另一种观察法。)  

    9、当包含角的两条线都是直线时,这个角叫做直线角。  

    10、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横的直线交称的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被叫做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11、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

    12、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13、边缘是物体的边缘。(这条定律简直就是强词夺理,如果看官意识到符号和实在是脱离之关系的话)

    14、图形是被一个边界或几个边界所围成的。(当我们走进一所房子内,我们可以认为四面墙围着我们而建立但四面墙并没有刻意的围着我们,当我们走出这所房子的时候那四面墙还围着我们吗?请注意「围成」这个词汇,是个极具暗示性的词汇。我们并没有看到「线条围成的的内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还是仅仅的那些线条,只是用声音给原先的视觉影像进行新注释的时候原先的视觉影像变成新的概念。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圆圈时其实只是看到了圆圈,但是有人暗示说被这个圆圈包围的部分是圆的面积就诞生了面积这种似存非存的东西)

    15、圆是由一条线包围成的平面图形,其内有一点与这条线上的点连接成的所有线段都相等。(几何公理化体系是对实际工程过程的脱离工具描述,「其内有一点与这条线上的点连接成的所有线段都相等」这个描述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使用了圆规画出了一种我们称其为圆的图形,而线段都相等是因为使用不变距圆规而不是圆的性质是如此这般,是把用工具画出的图形在不以描述工具使用过程之纯粹图形描述构成的后陈述,他的成立一点都不能脱离工具的使用但陈述上没有诚实的回答自己是后描述)

    16、而且把这个点叫做圆心。(圆规固定点)  

    17、圆的直径是任意一条经过圆心的直线在两个方向被圆周截得的线段,且把圆二等分。(这里就有西方量化思维对数学的错误理解,「二等分」和「分半」是对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描述,但是二等分这样的描述随意使用「二」会让我们产生颠倒「一」之作用,当物体被分的时候分出的部分被分的同时变成新的「一」,所以半只能是一之半即一半而不是独立于一的自在体,一而半半而一,一而二二而一。

     发射的箭射不到靶心之悖论就是人们未能认识到一和半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没有一就没有半,所以没有「箭射中靶心」这个「一」就没有射中过程的半,不是一个移动的物体先要经过一半才能达到目的地而是没有达到目的地我们不能确定一,进而半也不能确定。

     我们眼睛看不到移动的物体而只能看到静止的物体,当我们认为看到了一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是固定在视觉焦点里,敢问看官当我们观察一辆正从眼前移动的车的时候是车再动还是地面在动?很多人马上会说:“废话,既然是移动的车当然是车在动”。

     但事实是看官的眼睛看哪里哪里就不动而视觉焦点外感觉到了某种不能直接看到的东西在流动,当我们的双眼盯着一辆移动的车时我们的视觉感到的影像是「车不动地面在动」。敢问「是箭动还是心动」冞问当我们把物体画到坐标系计算的时候是物体在动还是坐标系的中心在动。

     在几何学里随意偷换「一和半及二」的地方很多,如我们会在立体几何使用球体和半球等词汇,但这里已经把「一和半及二」颠倒了,不管我们站到什么样的观察角度我们用眼睛只能看到球体的一半,整个球体的形状是我们在想象中把视觉影像拼凑出而浮现的,所以半球不是半而是一,球体并不是半球之倍而是「视觉一」之两倍。

     那么既然视觉中不存在真实的球体,地球是确实是球形还是仅仅是行远必自尔的囚牢呢?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呢?偶尔我们可以在学校操场看到一些孩子们玩转圈圈游戏,他们相互拉着手相互转圈,对于他们各自来说相互看不到背面,那么不管在哪个角度只要抬头看月亮就看不到背后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手拉手的关系呢?对于我来说无论在哪既看不到地球的背面又看不到月球的背面,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生物钟如女性的生理周期和月亮…………)

    18、半圆是直径和由它截得的圆弧所围成的图形,而且半圆的心和圆心相同。  

    19、直线形是由直线围成的,三边形是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直线围成的。多边形是由四条以上的直线围成的。(像上面说过的那样线条并没有有意的围出一个图形即图形并没有图形的内部这一说——面积,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提问,当我们手拿一个尺子的时候这个尺子是为了测量长度还是宽度?

    量是单一而不会因为附加的前缀而改变性质,长度乘于高度并没有产生新的面积之量而仅仅是量之乘,是故微积分可以成立并不是因为有什么东西被分再积而是因为任何数乘于一之结果还是原来数,是因为不存在面积可供我们把面积比作距离,退一步讲就算面积通过定义「诞生」亦不能容忍距离和面积的随意偷换若带入度量衡,因为1=1但1㎝≠1㎝2。然则为何…………略

    如果我们手里有一个没有刻度的电表,那么这个电表是用来测量电流呢还是电压呢?既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一样那么为什么我要认为测量出了电压和电表两种不同性质的概念呢?会不会根本没有两种概念仅仅是用同一工具用不同测量方式而诞生的一个性质的量之表述而已呢?

    俄像并没有指明非要测量长度或者高度的尺子量出两种概念再乘出面积一样所谓的电能是不是用并没有指名能测量电流和电压的电表测量两种同一性质的量再乘出的子虚乌有呢?)

    20、在三边形中三条边相等的叫做等边三角形,只有两边相等的叫做等腰三角形,个边不等的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21、此外,在三边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叫钝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是锐角的叫锐角三角形。  

    22、在四边形中,四边相等且四个角是直角的叫正方形,角是直角但四边不等的叫长方形,四边相等但角不是直角的叫菱形,对角相等且对边也相等,但边不全相等且角不是直角的叫做斜方形,其余的四边形叫做不规则四边形。  

    23、平行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在无论哪个方向他们都不相交。

    公设:  

    1、由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  

    2、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  

    3、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  

    4、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5、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与两直角的和,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在公设陈述里画图工具和工具的使用者被隔离,图形不再是人为的作物而是为了代替作物图形背后的固有的完美物。在学生们的作图规训中暂且不论点是自己点上去的,就是给出了两个点如果没有直尺是画不出这个直线,如果只有园尺那么只能画出过两点的弧线而不是直线。

    虽然是同一个作图过程但是默念的口诀不同而性质就截然相反了,念着“过两个点只有一条直线”就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存在(不是不言自明实则感觉莫名其妙但只是背诵了),而念着“把直尺对准两点,画出一条直线”就成了纯粹的作图。事实上,这两种口诀过程中学生经历的是同一个手动过程。学生们在接受几何学的时候会把自己画出的非直线当作了无法画出的那个理想中的直线的替代品(是自我暗示,学生会胡乱画出一条线然后对着自己或者别人说这是直线,看官都默认就貌似存在但不存在)。

    关于物体可分与否的问题,大凡对这个世界进行过仔细思考的人们都会采取反对的立场,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之范本文化——古希腊文化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亚里斯多德也是反对原子论的(先给自己脸上贴金)。现代原子论出现刚刚不到一百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建立和推广的。像极其含混的定律——mol定律,为什么说大分子量和小分子量在单位体积内数目是一样的?一个系统的量这种定义实际上又是在偷换「一」的狡辩亦为了建立一个会计等式。

    颇为巧疑的是,为什么提出这个定义的时间恰好是1971年而不是别的年,这一年刚好是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年份,mol定律出现在这一年是因为刚好在这一年发现了这个定律,还是因为西方阵营为了某种目的在这一年急急忙忙赶制出了这个定律,是不是为了在共和国这样的庞大的人口国(对西方人来说实在是让人垂涎欲滴的殖民地)加入之前弄出来的定律?而1971年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正愁找不到西方文化的弱点,尔时的西方人肯定在心里面窃笑,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玩的什么花样却看到中国人举国愤怒但找不到突破口,于是在中国加入联合国之年故技重施又弄了一个圈套。

    1967年10月尼克松发表了一遍名为《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在文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陈述:“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看官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外交季刊》,何谓外交季刊?就是各国用来打哑谜,难道会有哪一个国家把真实的目的公然的登在季刊上吗?把一个过于「诚实」的总统送到宝座上不是自找苦吃吗?不知内幕的人固然听不懂哑谜而那些可以心领神会的美国幕后人物们当然心知肚明尼克松在说什么: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不能忍受中国这样的大块肉不是我们的盘中餐,我们多想用可爱的丛林餐具把中国割成几快,就像我们吃饭和割蛋糕时做的那样。在这小小的星球上,还有十亿最能吃苦耐劳的人民没有成为我们的奴隶…………。

    原子论的提出与其说是为了解释物质结构不如说是为了西方人的游戏规则——关贸总协定。相对论、量子理论、原子论总总是美国人制定的一整套的规则譬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一整套组织机构如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之数学运算规则的映射而不是什么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无法用符号描述。日不落帝国和牛顿、美利坚奴隶合众国和爱因斯坦亦是这种数学体系的内在核心之符号化表现,而一个正在稳步崛起的中国将要…………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推广原子论的本质是想把劳动者变成计算器而且是本末颠倒的计算器成为卡奴、房奴、车奴等等以此来构建数字化奴隶社会罢了。资本家的贪婪会悛止吗?这是幻想。一个人如果认为原子量这种完全脱离度量衡的纯粹比量计算可以成立的话同样会认为所有财产都可以用货币的「元」这种空洞的度量衡来衡量并认可西方唯货币计量会计原理的合理性,这才是西方人要的结果亦是西方人以原子论为骨架而处心积虑的构建理论化学的动机。

    敢问看官溶液是化合物还是混合物,如果认为是混合物只需使用重量和体积等等最基础的测量单位而如果认为是化合物就要使用化学式表述。但事实上化合物表述方法,即化学式的成立可能性是以混合物表述法为基础的逆算,即从最基础的测量单位中获得量后再用新的定义重新结构和解构的结果,即化合物计量体系是依托混合物计量体系为对照基石的派生体系。混合物计量法足以描述现象且亦足以构建对现象再生过程的操作性描述陈述系统。

    复又,光谱分析法只提供视觉分类法,它并没有能力或资格证明存在微观粒子,看到了某种颜色组合和排列能够证明某种颜色组合和排列之外的存在吗?一切只是对测量数据的逆向陈述,然而在讲授的时候把构建过程的真实顺序颠倒过来讲述就会在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孩子们就「相信」了这种体系,在后生之人的记忆共鸣下这种逆向陈述会继续拥有其合法性,除非他们彼此同时意识到了「俱逆」仅仅意谓着吻合而不是正确。

    关于原子论愚并不想走逻辑分析,无论如何逻辑分析是一条死胡同,不管我们提出无限分割产生不可分割的东西是悖论也好,提出会产生无法处理和理解的虚空也罢,都已经陷入不断的无意义争辩之中——要走传统文化的老路子即名实问题。况且,这其中最大的隐患并不是原子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心理学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占据绝对优势的人口是逻辑思维能力不算太好的人,他们并没有能力抵御逻辑诡辩而最终都会骗倒且是那种被卖了还帮忙数钱的,逻辑分析的结果和胜败关系到声音的大小而跟逻辑分析到底有没有道理挨不上了。

    或许看官认为这样说的愚是自大而小看别人,的确愚也担心看官这么认为,愚只是说这个世界的事实——智者少凡者多。当然,「忠言逆耳利于行,所以别人即便是逆耳也会听」是个错误的逻辑判断而且付诸实践更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遂鄙人并不想公然的宣扬无意识。退一步讲,既然鄙人认为人是无意识的,那么鄙人本人理然包括在内,是故原本就没有资格能够提醒别人的倥侗。至少,鄙人认为深度怀疑自己的思考能力——假设自己是一个没有判断能力的人——有助于我们保持谦逊和理智,而且可以毫无戒备放心大胆使用的假设仅此一条——假如我是个白痴。

    春秋后期出现了动荡,惟通过这次动荡的洗礼当时的文化才有了飞跃。愚不知诸子百家之说是后人分别而出还是纷辩者自命而出,却已是事过千百年竟不能分辨真假。然则已往何必求真求确,活人之文化无所谓好坏唯有适合。

    盟誓危机的出现终将推向武力一统的局面,人言已经失去了信用。在早期文明形式中盟约足以保证社会的安定,相互远山阻隔路途遥远不能兴兵抢夺,但随着工具的改善渐渐发生了变化,互通的简便同时预示着可以对临近的地方发动突袭或者派遣的脱产兵勇不在行军路上耗尽的情况下到达遥远的疆域。而商业和强抢没有清晰的分界线,看官可以这样理解商业和强抢的关系,即贸易是双方约好时间地点同时进行抢劫,甲方抢劫货物之时乙方也实施对甲方抢劫,同时进行抢劫是贸易进行单方抢劫就是抢劫。虽然孔圣人的理想是高尚的但注定会得不到赞同而只能等到军权的归一。法家人乘势而定天下却因过早的铸剑为犁而偃武修文的过程转到了汉朝。

    现代人把近代屈辱史归咎于儒家,但是这种理解只是牵强附会,我们同样可以质问如果是儒家的原因为什么中华文明保持长时间的先进?难道不是因为儒家文化吗?先进的时候不提只提落后显然是以偏盖全。仰或这只是因为中华文明要跨入大工业时代而土地国有化势必下的符号化借口,对外要驱逐买办集团的土地控制权对内要剥夺地主私有土地才能建立大而敏的工业化体系。

    至于西方文化近代的突然爆发的原因显而易见,是他们的趋利导致而且是趋逐资本这样的假相财富,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诞生在最野蛮和最落后的欧洲是可猜度的理所然。像假设会驱使科学家进行各种实验一样,资本也会产生虚妄的热情和动力,而经验只是经验不存在正确与错误,故不断产生技术革命,热情亦没有正确与错误而只会鼓动人群动起来,虽然每个人都晓得一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周围人的蠢动一个人如何抵挡得了呢?说的简单点一点,如果周围人都忙着挣钱我们能按捺得住吗?或许一开始不以为然但终究会徐将趋同。

    ‖全球通史——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作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例如,蒸汽动力的情况就是如此。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甚至得到应用,但是,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

    这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可清楚地觉察出来。棉纺织工业最先实现机械化,因为英国公众已愈来愈喜爱最初是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事实上,对棉织品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因此,强大的旧毛纺行业在1700年设法通过了禁上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

     孔圣人最明确的指出「正名」的重要性,但孔圣人的论述并没有围绕着正名展开。对名实问题最系统的展开分析的应属齐国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家鼻祖荀子,其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对后世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荀子曰:“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曰:“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着,其几通于天地矣。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临毕,如果我们看到一张熊猫的图画我们可以确信这是画出了熊猫,因为我们可以在自然界里找到熊猫进行对照,事实上,熊猫图画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把实物熊猫描绘到纸上的。然而,如果我们看到一张分子图我们如何确信这是真正的「分子」呢?熊猫的图画是人们看着熊猫画到纸上的,那么我们既然看不到微观粒子,这个画到纸上的微观粒子之原型是什么?人们是照着什么画出的图像?一个没有实物原型的图画如何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语言文字是作用于口、眼、耳之间的流,它的流通不涉及实在。原子论仅仅是用图画、符号、声音施展的巫术,君不见基督教世界拿着天堂和地狱的图片传教吗?难道「看不见的地狱的图片」和「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图片」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星话大白|越南
  3.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