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C版第22页《将市场经济“贷”给穷人》一文中提到茅于轼先生在山西省临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传播他的市场经济理念。起初茅先生是将自己的500元钱交给那里的一位老师,让他以一分的月息将这笔钱向村里有需要的人发放贷款。由此引起该村许多村民纷纷写信向他要“救济”,把他当成了“法力无边的天神”。于是,茅先生于无奈中想到应让村民如何自救。这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开出了药方:引入市场。
村民们尊敬的“茅老”帮助他们制定了许多新的规则,一点一滴的耐心的教他们理解市场规则。比如外来人员在谁家吃了“招待饭”,每顿要交5元钱。朴实的村民起初不好意思,很难为情,不愿收钱。尊敬的“茅老”于是又劝说他们“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
茅先生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茅先生心系贫苦大众的心情同样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值得吾辈学习的。但茅先生开出的药方则实在不咋的。茅先生开出的这些“市场规则”的药方在笔者看来无异于是一剂“毒药”。
比如“招待饭”,朴实的村民不好意思和不愿收钱,很难为情。这实质上就是村民自身的一套规则的外在表达,这种规则也是村庄内生秩序的一部分。正是这种内生的村庄秩序维护了村庄的稳定,促进了村庄内部有效的整合。试想,一个连外来人吃顿饭都不好意思收钱的村民,对村内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自然是更不好意思。村民把外来人实质上是当成客人,国人自古以来就是热情好客的,这是一种优良的民族传统和美德。村民秉承且实践着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和美德,在这种传统的交往关系下,我们看到的是温情脉脉,看到的是暖祥与和谐,是村庄的静谧。但是“天才”般的,学识“渊博”的,著名的经济学家,村民们尊敬的“茅老”,却是怂恿他们收钱,茅先生心里大概只有钱,也大概只会将什么都量化成钱。村民们不好意思收钱,没关系,学识“渊博”的“茅老”来教,教他们规则,市场规则。村民内生的规则在这位“天才”看来是落后的,愚蠢的。在这位先生看来,付出了劳动,却不拿报酬实在是愚不可及,不可思议。
茅先生的规则实质是破坏村民们真正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这是好的“面纱”,是我们欲保护之尚恐来不及的“面纱”。而茅先生则硬是要给他们换上一副寒情脉脉的“面纱”,摘掉这副寒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副“面纱”无异于是一副“毒面纱”,村民们戴上这样的毒面纱,除了毒坏自己的“脸面”,还会毒坏村庄的“脸面”。茅先生开的好药,好的毒药!
后来,茅先生要让“毒素”发散,与城里一帮人等共同出资,与村民合股种植核桃树。“城里人”出钱,村民出力,收益按约定的比例分成。这在茅先生等人看来,对村民无疑是天大的好事,简直就是“天上的馅饼”。但是有的村民接到第一笔出资后挪作他用,有的不种或少种了核桃树,这在茅先生看来是违反了他推崇备至的市场规则,按照茅先生的理论自然就逃不出惩罚,于是茅先生亲自“实践”着他的理论,摘掉进村时“温情”脉脉的“面纱”,换上一副“寒情”脉脉的“面纱”,坚决要求这些村民进行赔偿。看到没有,是“坚决”要求呢!不是闹着玩的。这位经济学家开始来时是“训人”,训给村民们市场规则,然后是“折腾人”,折腾出根本不适合在当地种植与生长的核桃树,最后则是“整人”,整他们赔钱。坚决赔钱。很好。不好。不得了。乱搞。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