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我尚末出版的《本源论.自然篇》一书中的第四篇中国农业问题.
在17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以土地流转,商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出台,即将出现土地私有化.即刻发生的两极分化,土地流转为大规模兼并尚存15亿亩耕地超百万亿的资产,给了法理上的依据.
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孟子在见梁惠王时就提出置民从产的法理,就此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王朝的兴衰也就发生在民产这个问题上,王朝之兴在干抑制豪强,让农民的安居乐业有充分地自主权.王朝的衰败起于于助长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和掠夺民产.以资为本的改革,豪强抢夺了产业工人与工商业者赖以生存的产业.今天出台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改,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法理.从而揭开了是豪强对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资产的序慕.
下文的登陆,希望能给网友对认识与解决中国农业问题以启示.
第四篇 阳光农业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 由农业的产生而发生, 随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私有化改革开放出现的每年亿万农业进城建城造镇,打造高消费奢侈文明说明 ,脊离了农业, 中华文明也就会消亡。
中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从神农氏斫木为耒、揉木为耜起,直到毛泽东时代,上下五千年坚持以农为本,均是以农业立国。长期以来,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人追求是耕种有其田,社会安定,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的梦幻生话。它不象游牧民族与土地狭小的岛国那样,必须对外侵略和掠夺才能满足衣食之源。
中国以农业立国,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伏羲创建的“八卦”, 就是进行渔猎生产的自然文明。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的一万年前的稻种,又在城头山七千前的古城遗址中不仅发现了稻种,而且还发现了灌溉用具戽斗。在六干年左右,祝融氏在嘉禾发现了一个优良稻种,他斫木为耒,糅木为耜,教万民耕种,于是始有农业。史称祝融为神农炎帝。炎帝传八代计五百三十余年,是农业发展的时代,为神农氏社会。轩辕黄帝统一中华,奠定中华基业,缔结了中华民族,开创了五帝时代。这一时代仍是以发展农业为本,黄帝以节用水、火、财、物,劳动心、目、体、力为立国之根本。这是五百年少有杀伐的社会。它是靠传播农业技术而扩大疆域。尧有三年之干旱,舜有九年之水灾。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产生了虞舜和夏禹,孔子称之为‘大同社会’。 在这一历史时期,到大禹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的稳产丰收,社会财富增加,并转入到有权力的个人、家庭及家族手中,也就是私有化。禹的儿子启排挤伯益消灭了有扈氏的反抗之后,建立了迄今为止的私有专制统治。
统治者追逐于高消费的淫秩奢侈生活,强化了统治的工具即刑罚与军队,用其对劳动者的剥夺。而把农业生产置之而不顾。中国历史上只有几个朝代的一两个君王重视过农桑,从而奠定了盛世的王朝。周文王姬昌前的14派先祖后稷,为帝尧的农师。周以农而国兴遂灭商。秦始皇修‘郑国渠’, 使关中平原旱涝保收,百万长期征战的秦军才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因而能打败六国的军队,中华才能一统。西汉初年从高祖到吕后都重视发展农桑,汉文帝则亲耕陇亩,景帝在减徭薄税和奖励农桑方面更有长足之措。唐太宗以隋亡的历史教训,实行轻徭薄税,惩治腐败,纳谏等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 康熙设‘先农坛’, 亲自操犁示耕,表示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尊重。这些‘ 明 君’或‘明主’ 装摸作样的举动,也开创历史上少见的‘盛世’。 中国的农业是统诒者的衣食之源,农民是为他们营造奢侈生活奴役的工具。赋税、徭役和兵役是紧紧套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枷锁。永无休止的战乱和饥荒频繁地摧毁着中国农业。而中国农业以它一定的模式运行。保护着这绿色的田野,不断生产粮食,养育着世代的中华儿女。缴租纳税,供养着奢侈荒诞的统治者及文化的精英,共同开创中华文明。
一、中华传统农业
中华农业始于神农,而黄帝是中华生态农业的倡导者。《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教民)时播百谷草木,淳(驯)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 水波(沃) 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这些古训,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 今文的农家历古称黄历, 起始于黄帝,是黄帝教民耕种以时。 淳化鸟(家禽) 兽(六畜) 虫蛾(养蚕), 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勤于劳心劳力发展生产。 节约用水, 节制用火, 节省用材和器物, 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保护森林。 对山林, 沼泽, 原湿之地采桔、捕猎及河流、 湖泊的捕涝,禁采以时,以保护资源。 黄帝的这些思想和措施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 许多地方还可以找到封山育林的石碑。捕捞还保留了开潭的习俗.
从黄帝起就反对刀耕火种, 虽然放火烧山进行耕种的方式在中国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终止。 而黄帝的教诲起到了制约作用,才能使中华大地生态没有被刀耕火种所毁灭。这与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及幼发拉底河巴比伦文明及古希腊文明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 形成了今日的反差。
刀耕火种的后果是毁灭地球生态, 造成土地荒漠化与砂化的根源。 其起因之一是薄收才导致广种。 收多收少在于肥。 肥多粮多才会有稳定的生活, 才有固定位家园。 中国农民在农家肥上作文章,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建立起循环节约型的自然经济。
农家必定喂养猪、牛、鸡、鸭、鹅. 无牲畜不成为家,养牛的目的是为了耕田,一头牛每年要食用数万斤草料,不仅消化掉农作物的秸秆,还需吃野草数万斤,利废为宝,并起到了平衡生态作用。牛粪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中国农民收集和利用牛粪方面方法颇多。农家必设牛屎凼和猪粪池及热水凼,牛屎凼是堆放出栏的牛屎,猪粪池设在猪楼底下。所有粪凼,屎池及整个屋场的废水、雨水全部收集于藕圹或环屋场的水圹之中。圹中大都种植有莲藕,冬日挖藕,夏日采莲,荷香十里别有一番风味。做到“肥水不落外人田”。 人畜类便充分用作肥料 ,肥料促进农业生产,不仅杜绝了农业污染;也就建立起循环生态农业,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有机农业。无猪不成家,猪在‘六畜’中称为‘豕’。因之屋里必须有猪才算个家庭。养猪也是衣食之源,猪能消化残菜剩钣、米糠稍水,粮食得到充分的利用。养猪将多余的五谷杂粮、蔬菜野草转化为肉食产品,而使家庭富裕,解决一家人一年的食油食肉问题。猪粪尿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之一。
养鸡、养鸭是农家肉食蛋品的来源。它们在野外采食能吃掉一些害虫,在室内吃掉掉在地上的饭菜,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鸡屎则是上佳的农家肥。
养殖业不仅开拓财源,肥源。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农家的生产生活中,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生物链。
中国古代诗人对中国的农家与农业作过无数的诗词。如:唐·王维的“谓川田家”, 与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 是幅美好的田园诗画。
谓川田家 [唐]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柴扉。
雄鸡麦苒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清平乐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颊,溪头卧剥莲蓬。
是北国,还是江南。无论是盛唐的诗人王维,还是处于山河破碎,战乱不巳的南宋的诗词大家辛弃疾;他们笔下描述的农村田家的生活均是那样的和谐与自然。这就是中华传统农业,营造的中国农业社会。
二、合作化农业
小中华传统农业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大批青壮农民投身于抗日战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陕甘宁边区就组织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立即进行了土改。分得了土地的贫下中农,由于缺乏农业生产的资全耕牛农具或生产经营的能力,生活仍处于贫困,而出让或出卖土地。两极分化立即发生,山西首先出现了农民个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效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支援了解放战争。并制止了农村的两极分化,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1953年在全国完成土地改革之后,毛主席就退到二线,倾其心智抓中国农业合作化,掀起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也推动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速了全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毛泽东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是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也是在马克思理论提导下进行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为了挖掉资本主义个复辟的根源,必须用合作化的集体经济取代小农经济。把生产经营与分配权控制于统一领导之下。1955年完代了由个体所有制的互助组转为个体所有制的合作生产的小型的初级社,1956年转为集体所有制的高级社.在1958年6月全国农村就出现了全民所有制的公社化。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 在所有制上完成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初级社是建立在社员个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互肋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权与产品支配权在社员手中。而从高级社开始,土地农具归集体所有,生产经营和产品分配由上级指派的干部作主,开始对农民的剥夺。对农民的剥夺,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也开始对生产经营自主权,到产品分配权的剥夺。经合作化的剥夺,到“反右”与亩在打击农村富裕中农“整风整社”等运动。自由的农民,逐渐驯炼成为革命队伍的螺丝钉或为党的驯服工具。1958年从”公社化”开始,大跃进,大炼钢铁,实行全国一盘棋。生产资料与产品的无偿调配,办公共食堂,形成居住集体化、组织军事化、形动战斗化,全国形成了一座军营,在全国范围内括起了“强迫命令风”‘浮侉风”“共产风’。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各项行动中,自留地取消了,每家每户的锅灶也拆了,炉锅也作为炼铁的原料投入了土高炉。几千年的家庭被消灭了。老人关进了‘孤老院’儿童送入‘幼儿院’,每一个人的吊命粮也被各种干部所吞食。锇孚遍野,饿死逼死人命时有发生。国家与全国人民陷入一场恶梦之中,这是由对民产而开始,对民权剥夺而加深的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为实现‘大跃进’按‘总路线’精神,实行全国一盘棋,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无偿的调动,极大的挫伤了生产的积极性。1959年针对浮侉风、共产风造成的经济危机,彭德怀等在‘庐山会议’上提出了不同意见的‘万言书’。参加会议的张闻天、黄克城、周小舟因赞同彭德怀的意见而被毛泽东定为‘反党集团’,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反右倾’运动,从而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在所难免。虽然毛泽东从1958年3月就开始吹“压缩空气”以“保守主义者”为荣和甘当“右派”来遏制“浮侉风”抵制“共产风”。但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主观意气行事,助长“右派”的形左实右行动,也助长了“共产风”和“浮侉风”.。巩固了公共食堂,进行取消了自留地。官僚体制使中央不知下情,不知家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年大灾难。
通过1960年冬开始的‘反五风’运动,解散了食堂,给农民一点自留地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全国形势立即好转。为了渡过困难,主管农村工作的中央负责人邓子恢曾提出:多留些自留地、搞一些自由市场、各单位要自负盈亏、实行农民包产到户(后概括为‘三自一包’); 主管外事口的王稼祥曾提出:要注意对美国、苏联、印度的斗争策略,对国际援助要量力而行(后概括为‘三和一少’)。在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在形势刚有起色的1963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 毛泽东就剥夺了彭德怀的发言权,并严正地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告,撤消了王稼祥、李维汉、邓子恢的领导职务。从1963年起在全国城乡广泛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先后发了两个前、后十条和‘ 21’ 条。由毛泽东主持的‘后21条’中明确地提出了:党内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并指出此次运动的目的是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运动的当权派。由此而拉开了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国家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党内有不同的意见并有巨大的分歧。当时刘少奇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哲学思维出发,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新秩序,在农村实行租佃、雇工、借贷和贸易的“四大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而毛泽东坚持‘不断革命论’,农民刚分得土地,为杜绝两极分化,而产生豪强兼并,重蹈几千年小农经济社会的老路,依照由生产互助组而发展起来的山西农村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拚弃了苏联集体农场的作法,而提出农主有自主权的合作化道路。而在对邓子恢砍杀农业合作社的反右倾思想的批判中,形左实右的另一种思潮在全国悄然而起.把反右倾推行到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而产生了反右运动,总路线和生产大跃进。农村合作社的生产所有制一年上一个台阶,出现了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
从农村社会主义化所引发的中国经济问题及产生的危机,在党内外出现了不同议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提出了 ‘两条路线’斗争。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相继在全国范围内从批判武训传开始,继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右”、“反右倾”“社会主义教育”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运动中,身处一线,执掌运动的官僚体系,他们一系列形左实右的作法,使许多无辜的群众受到莫大的伤害,更使知识份子和忠诚的共产党员以‘莫须有’ 的罪名葬送了他们的一生,也株连到他们的子女,由此而制造的冤假错案。所有错误都栽在毛泽东身上,给社会主义在全国人民心中,制造了恐怖心理。为从资为本的改革,实现资本主义一体化战略,找到了借口。
一直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状态为己任、与中国农民命运相连的毛泽东,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与兴旺,他的亲人及他本人奋斗终生,奉献了人生。他没有为个人及其家人谋取任何私利,却给全球的弱势群体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一生倡导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的毛泽东,执政之后还是摆脱不了主观意志论的控制,犯下了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及人民公社化的历史性错误;以反对强权与专制而奋斗一生的毛泽东却没有终结强权与专制的制度,产生了帝王官僚体制,到文化大革命己尾大不掉,在文化大革命的较量中,而身败名裂。他的作法与错误为后人打造独裁专制有可乘之机。他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却设有改变其体制,他的错误不仅仅是是大伤了国家与民族的元气,其影响是深远的。他是伟人,也是哲学家,而他并未跳出传统义理思维的怪圈。被人认为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一朝一代的开国之君。
三、工业化农业
工业落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没有工业 ,新中国何以立国。工业化是当代社会的一致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提出‘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建国方略,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在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发展位次上,毛泽东提出‘农、轻、重’的位次关系。他提出国务院要设立‘八机部’即农业机械部,并毛遂自荐出任部长。他亲自抓农业合作化运动,提出了: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农业八字宪法’。在毛泽东这些思想与举措下,全国全面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从1950年开始的治淮工程、洞庭湖的整治工程,拉开了治山治水的农业水利建设的序幕。这项系统工程一直到毛泽东晚年提倡的‘农业学大寨’ 的农田基本建设。从今天看来,农田基本建设中的某些工程有许多毁坏生态,劳民伤财之举。但水利建设项目整体而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已明确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的目标。中国农业在合作化的同时,也步入工业农业的时代。
1956年毛泽东在就发展国民经济问题谈话时,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有一条是中央与地方并举,大、中、小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于是从1958年起各个县市陆续建建了大、中、小型农业机械,化肥厂、农药厂及为其服务的‘五小企业’,如小炼铁炼钢厂、小煤矿、机械厂纷纷上马。有省部属企业和市、县办企业,还有乡镇企业,街道企业;有全民所有制的,也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在大跃进中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这些企业通过1962年开始的“经济调整” 而步入正规。从63年经济复苏后,建立的“五小”企业及各县市建立的农械厂、化肥厂、柴油机厂与农药厂在国家计划经济严格控制下,在自力更生精神奋斗下,依靠自己培育的技术力量建立的。这些工厂生产的化肥、农药、农机农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工业化农业的历史时期,并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怍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工业化农业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今天在中国农村逐步实现了‘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涝旱不用愁,化肥农药创丰收’的景况。工业化农业实行机耕播种栽培与收割,化肥农药与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虽然在农业上提高了产量和解放了农业劳动力,和减轻了劳动强度,每年能有亿万农民工进城建城造镇,打造高消费的繁华。改革开放以来,对农业只取不予的长期作为,而使中国农业在能源、机械、化学品的投入成本急骤地增加,经营粗放,农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
在举国的商品化浪潮中,青壮农民涌向城市,投入到建城造镇的商业热潮之中,农村留下“老与姑”,中国的农业巳处于粗放农业的境地。农业投入的商品过多,农产品能耗居高不下,农业成本过高,除使农民出现负增及外,农业上的总能耗不断地增长,正加重国家的能源负担。粗放农业,农产品被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我国的农业品无法突玻的‘绿色壁垒’而进入国际市场。粗放的农业,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和各种化学商品,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污染源,使当地鱼虾绝灭,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富营养成分的农业排水使水域的水草水华迅速地生长,使海洋产生赤潮。从而破坏全球的水生生态而产生死湖死海,工业化农业巳成为绝灭灭地球生态和危及人类健康的元凶。工业化农业是毁灭生态的始作俑者
四、商品经济与中国农业
毛泽东确定了‘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建国方略,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材,建立了农村农业科研服务网络与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奠定了基业。
以市场调节的商品经济,是以赚钱为目的,以效益为准绳的社会经济体系。只求目的,不择手段,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而在所不惜。中国农业首当其冲。
试问当今世界上,什么原料最便宜,那就是石油。什么经济一本万利,那也是石油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农业经济是赔钱的产业,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业的命运。为建设高消费的现代化都市,每年有上亿的青壮年农民拥向城市淘金。农民全年收入的粮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要缴农业税和各项收费,农民不堪重负,涉农命案每年都有发生。农业科技网络被解散,农业科技人员下海经商,伪劣农资不断坑农和涨价,农民作田还得赔钱。原本粗放的农业生产,加上坑农的农资,中国农业出路在那里。中国农民的苦难何时才可个头。
商品经济无论是在今天和未来都是主宰世界经济的运作手段。商品面向谁,商品经济建立在什么产业基础上,是一个国家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命脉。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与市场交易两个环节。而主导当时社会的经济学家和行政府首脑,把发展市场交易作为商品经济,而忽略商品生产。这样,在商品数量一定的基础上,助长了交易市场的投机倒把。在交易过程中不断加价而使国民经济GDP增值,构建了泡沫经济。
商品经济使全球经济一体化,从而在个别城市和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利用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全球的商品资源,在建立市场机制中发展商品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口超过13亿的央央大国,是不能采用这种模式的。没有商品生产,拿什么与他人交易。广大无购买力的弱势群体,只能望货兴叹。因而中国发展商品经济的总设计师在全国推行各种经济开发区,建筑高消费城市,进行房地产和股票炒作,在钱权交易与赌博中进行社会财富的重组,让少部人暴富起来。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各地行政长官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高消费都市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均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建筑群落。为先富的少部份人建设的高消费都市,是歧化了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面向的是谁,是持读发展的关键。为少数人的高消费,主导了当今社会。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奇招妙术如双轨制下的公司,各种开发区,地皮与股票、证卷超市搂市炒作等平台,抛起一波接一波的招商引资高潮,为少数人富起来,把一次又一次把全国金融秩序搅乱,实行社会财富重组。而暴富起来的人,大多在花天酒地的高消费中醉死梦生,也不少人把资财转往境外,成为‘假洋鬼子’般的‘外商’。和买办官侉阶层,他们共同来盘剥中国的资产、资源和钱财。
对大众化的社会商品,买得起的有钱人早己不屑一顾,对广大的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求商品却又买不起,这就产生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困惑。私有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举措;高薪养廉的调资、调薪政策向富有者倾钭;体制改革中无章无法;私人企业主对打工的无止境的剥削;打造了今天的少数的强势集团与广大弱势群体,中国农民是主体。弱势群体才是商品潜在的巨大市场,盘剥和打压弱势群体的举措,是在缩减市场潜力,使当前被歧化了的中国商品经济。
商品交易是以商品生产为依托,否则就是泡沫经济或为空中楼阁经济。而商品生产是资源能源的物质转换。资源能源匮乏的商品生产而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是不会长久的。
把商品经济建立在什么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当今经济是石油经济,因为它现在有高利润率。有石油资源不去发展石油经济是愚蠢的主张。对于石油资源贫乏和贫穷的国家把国家的经济命脉压在石油经济上是极其危险的举措,无异于饮鸩止渴。
发展农业生产,把商品生产建立在农产品的生产上,把商品经济建立在广大农业基础之上,以科技为主导。这才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商品经济。
中国地大物博,地垮热带、亚势带、温带与寒带,有高原、大川及辽阔的海域。其资源优势不仅是在于己有的矿产资源及物产资源。而更重的是在于多种气候下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基因资源。从而我国在发展农产品的多样化方面潜力巨大,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
中国农业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产业;以农为建国之本形成为中华传统文明;安居乐业,爱好和平,勤劳俭节,追求世外桃源的平静生活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农业是中华民族的本源,且永远是国计民生的本源。毛泽东承前启后为中国农业设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以资为本的改革,抛弃了这一本源。
“以资为本”的改革,出现了一个脱离本源追求所谓‘经济发展’的年代。十亿农民九亿商,青壮农民拥向城市和开发区,以极其廉价或无偿的劳动力,参与‘现代化’的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和为高消费服务。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收取农业税和收缴名目繁多的‘发展’基金和费用,为国家财政亏空及开发区投资买单。只取不予没有任何投入和举措,农村科研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废止,水利设施荒废。中国农业处于粗放自生自发状态。
胡温新政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每年党和政府的第一号文件就是“三农”问题。大幅度加大农业投入,采取了从免除上缴到免除农业税,实行农作物补贴,替农民工讨回工资,恢复修缮水利设施,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等哺农措施。种种富民富农的输血举措得到了会社会的赞誉。从高层的对农业的输血的善意决策,到各级官员以民生为本为农业造血的行动,其道路是遥远的和艰巨的。如果不建立相关的机制,这些举措随领导人换届而流产。中国的农业发展而再度停顿。
五、当代农业
农业的出路在农产品的商品化。从农产品变为商品有个极其复杂和艰辛的过程。首先是生产的农产品必须是高品质、低成本、反季节和成批量的生产。
农民片面地追求产量和省工省事,进行一次性施肥和打药这就形成了粗放农业。
粗放农业,化肥农药约占总成本的60-70%。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农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就氮元素利用率而言,欧美国家的利用率在75%以上,而我国仅35%左右,即65%的化肥随水所排入江河湖诲。
化肥农药是高能耗产品,仅以2004年生产氮肥的资源与能耗为例,在不计其他品种的化肥、农药及农杌生产与能耗的情况下,农业是耗费国家资源的大户
2004年氮肥生产能耗表
项目 |
单位 |
年耗量 |
年浪费量 |
占总能耗% |
备 注 |
原煤 |
万吨 |
6683.17 |
2623.27 |
14.1 |
|
天然气 |
亿立方米 |
113.17 |
45.484 |
13.3 |
|
重油 |
万吨 |
419.0 |
167.14 |
0.96 |
|
电 |
亿度 |
395.11 |
158.24 |
0.72 |
|
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尚处于高能耗、强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状况,合理施肥在缓解我国石油等能源危机中,具有重大作用。
2005年我国化肥产量为4770万吨,2006年农药原剂为129。6万吨,其中有65%流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草水华过度生长,海洋赤潮因之而形成,造成水生生物绝灭,农业排水己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污染源之一。
过量地施用化肥农药,也改变了农产品的品质。不仅失出了原有的口感和色香味,而且大量残毒进入人体而致病致癌,危及人类的健康。
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品及工业废弃如电池等对土壤的污染。致使农产品中有害有毒成分增加。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对其制定了极其严励的限制指标标准。因我国农产品很难作到,而被拒之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之外。我们把这些标准习惯上称之为“绿色壁垒”。
今天的粗放农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成本、低品质、强污染。对粗放农业,农民习以为常。而处于追求效益的地方政府首脑不闻不问,他们在发展经济和为地方财政创收的口号,把注意力仍在引进资金项目和建城造镇的形象工程之中,毁田营造各种开发区, 出卖田地,增加财政收入,为个人牟取买办经费费。而对农业的衰退,政府官员则置若罔闻。而出卖农业资源,成为了他们生财之道,改革开放以来,为建城造镇的开发区己占用耕地6亿余亩,已占去了耕地的六分之一。土地掠荒,复种指数大幅度下降,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农民工与种田农民收入的剪刀差,不同群体收入的剪刀差,农业和农民是底线。
今天虽已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举国上下却不知从何入手。今天中共17届三中全面推出的土地流转商业化土地改革,中国以资为本改革的战略家巳经瞄准了增加GDP的超过百万亿资产的15亿耕地,从农民手中夺取这一巨大的财富。土地私有化必定迅速两极分化,土地流转的大政策,是为土地商业化开了方便之门。继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大酷劫之后,即将在农村对农民生存权的大酷劫。落实土地集体所有制,才是发展农业生产,也就是发展民生所需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大前。,建立生物工程为支柱的“阳光农业”,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全面规划 良种是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在我国工业建设开始之初,对我国矿产资源进行了普查和重点勘测,这些结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依据,也有效地指导了工业经济建设。作为建立阳光经济的基础阳光农业,生物物种的种质基因资源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有效地保护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目前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种资源调查,作为制定生态保护区和基因库建立的依据。依照物种资源制定区域性种植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以品种产业化的生物工程。
集约化农业 借鉴西欧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它是将分散的农产品的生产,组织集体营销与市场接轨连成一个有机体。把建立有产权的家庭为生产的生物工程作为龙头,把政府的行政资源与生产经营整合为一体。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农业的进步紧密结合,推动阳光农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己在沿海及交通发达的地区巳初见端睨,并在山东已初见成效。集约化农业也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安化的黑茶,由于传统文化的失落,千多年的茶马古道消失,茶业凋零,尽管在20世纪60~80年代在益阳地区普建了茶场,由于茶失去了文化品味,也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体系,致使茶园荒芜、资源浪费。
精作农业 精作农业的内容很多,
1﹑测土施肥。在农业生产地区要迸待土壤元素成分的普查,因地制宜制定种植计划。施什么成分的肥料,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计划种植。种植计划的制定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种普查的同时,结合土壤成分与气候条件,通过试种才能确定某一地区某一县、市乃至某一乡、村的种植计划。种植品种的选定,以当地传统的物种为主,反对盲目推广引进物种,产生外来物种的入侵,如革命草的引种,侵占大量耕地,而无法遏止。计划种植要注重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这样才不至于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循环农业。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小农经济是循环农业体系。他保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这种循环是建立在农家肥的收集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工业与商业文明,城市人口的急骤增加,专业化生产打破了这个循环。原来作为农业生产肥料的主要来源的人畜粪便,从城市和养殖场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其已居破环地球生态的三大污染源之首。化肥的粗放施用农作物,也成为三大污染源之一。
社会的进步是在本源上的发展,今天的社会背离农业这一本源,而盲目地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 的行动纲领,而产生了金融泡沫,已暴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果将出现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今天又重提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方针,优化大自然造物大循环的阳光经济中,如何继承自然经济体系的特点,在农业上恢复农业的生产的自然循环,是社会学的科研问题。如在南方推行以农户家庭沼气池为中心的循环体系的农业。沼气可作为农村生活的能源,缓解对山林的人为破坏和减轻煤、天燃气及石油的压力;沼气池是个化肥厂,它将人畜类便与杂草秸捍和生产食品的废渣废水转化为生物肥和沼气;家有一个沼气池就可净化家庭环境,沼泥了净化土壤,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沼气己在南方推广,但仍不普及,其原因是天冬无气,农民太穷,建不起池,从而应加大沼气的开发的力度,首先应提到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的高度,以把沼气工程向北方推广。在北方建立以光能、风能充分利用的节水、蓄水农作工程,如大棚农作,薄膜覆盖的白色农业及地下贮水蓄水工程,推广滴灌。水是农业的命脉,在干旱的北方尤为突出。在那些地方农业的发展应在生态上入手,在“水” 字上作文章。
蛋白质农业 蛋白质农业是强化以大豆为主体的豆科作物的生产,以及蛋白质资源开发,及其产业化生产。人类的食品食物,可分为三大类,是种植业粮食作物生产的的淀粉糖类与养殖业生产的肉食油脂类与蛋奶类。人体所需的营养是粮食与蛋白质。从而种植业与养殖业构成农业的支柱。单一强调粮食生产而忽视蛋白质生产;习惯养猪而不喂牛,这样,农业发展巳进入了误区。蛋白质的来源是豆科植物和养殖业。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由于我国生物技术的滞后,对转基因食品的排斥政策,而使转基因技术滞后,传统的大豆品种失出竞争力,不仅失去了国际市场,也失去了国内市场。大豆产区而委缩,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发展养殖业的瓶颈问题是饲料中蛋白质资源匮乏。由于豆科作物生产的萎缩,豆类饼粕量的减少,鱼粉等动物蛋白资源匮乏,致使饲料品质下降,且价格飚升。因肉价上涨,而出现了2007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这是中国发展金融经济与世界接轨方略而导致的经济危机,这次仅仅是的一次预警。生物世界蛋白质资源并不缺乏。昆虫有1000多万品种,其繁殖力极强,它们就是值得开发的蛋白质资源,被废弃的毛发鳞角及尸体也就是重大的资源。今天在蚯蚓、黄粉虫及蛆蝇的养殖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基因农业由于被政要和经济学家所忽视,普及到千家万户,在科研技术上还存在着许多环节。靠民间自发地进行是难以突破,且发展极其缓慢的。
六、基因农业
我这部书,洋洋十数万言,其落脚点就是发展生物技术,建立基因农业,对现有农作物品种的基因改良,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抗逆,广谱的要求;以减少人类对生态的侵扰;使人类社会经济与大自然造物循环同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回归自然。
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应是开发生物技术,把基因农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生物基因的改良,生物技术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笫一阶段是天然杂交自然选择。在此阶段, 由于受种间排异自然法则与受精卵(植物为合子) 的传输途径的控制, 物种基因的改良与新物种的产生经历了几亿年时, 但是它已创造了这万紫千红、物种万千的生物世界。人对食物的需求是只争朝夕的事,而良种的产生则是亿万年太久。
自然留给我们的种质资源是上苍赐给人类的无穷财富,有的为我所用,而大多数仍然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进行产业化、商品化生产。如南方竹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穷困山乡致富的门路,而南方荒山荒地和不见效益的次生林到处可见,彼彼皆是,建设竹林,开发竹制品产业,是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其他如速生林树种,中药材的培植及其药品急待开发与产业化。在商品市场中,巳被石油化工产品所取代的天然纤维、油漆、洗滁剂等应通过棉花,橡胶树、油桐树及含皂素树种的基因改良和政策导向,让他们重新夺回他们失去的领地。这类产业形成我国农业的基础。它应是农业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它展现了我国在农业发展上存在着广宽的天地。
第二阶段是以杂交育种技术带来的绿色革命。这项技术促进了农业地区的绿色革命,缓解了世界粮食问题,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果品蔬菜,为养殖业提供了饲料。这项技术成果的代表是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但这一技术无法突破种间排异和受精卵单一遗传途径,即杂交不育的自然规律。它无法将农业生产扩展到干旱和高寒非农业生产地区。
第三阶段是细胞融合技术。这一技术运用于农作物的品质的改良,培养多倍体生物,在医疗上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制药,如单克隆生物导弹。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种间排异的自然法则和受精卵(合子)遗传这一狭窄的通道,将有性繁殖的高等生物的育种,使其进入无性繁殖的轨道。开通了高等生物育种的高速公路。在近代的生物技术中,这是一项设备投资较少,易为掌握的技术,适合今日中国的国情。
第四阶段为基因修饰技术,这一技术的的运用,是实现人为设计的目标,在操作程序规范下对生物基因体的改良,如克隆动物,转基因农作物。这一技术的普及,人类的造物由自然王国进入到必然王国。我国生物科学工参加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测定,并单独测定了水稻基因组图谱,说明我国己进入了这一科技的前沿领域。而政府及科学界对其重视不足,近几年的科技大奖未向其倾斜,这是重大的失策、失误。这一技术方兴未艾,谁在这一领域独领风骚,他将主导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五阶段是蛋白质基因的修饰技术。上面的生物技术是建立在物种基因改良这一操作平台之上,大都是物种在天然培育下,实现产业化的生物工程。蛋白质基因修饰工程是从生物组织共有的蛋白质这一操作平台,以改变蛋白质结构来达到物种的目的,或将改型后的蛋白质通过细菌发酵培养来进行工厂化的蛋白质生产,从而突破了农业生产受气候的制约,生物工程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蛋白质工程已应用于工程菌种的培育,工程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的制造。在用于基因修饰的工具酶、同工酶的开发,这是一个前途极其广阔的领域。
我国的基因农业尚处于生物技术的第二阶段, 即杂交技术阶段。我国基因农业也处于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生物技术的发展的无知。因为有杂交水稻的成就,误认为杂交技术是顶尖的生物技术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巳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基因农业与生物工程不仅与美国相差甚远,而且与南美巴西阿根庭乃至印度等国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又将失出一次发展机遇。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