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贺雪峰同志《土地问题五评》一文的一些评论
在我所看到的有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文章中,这一篇应该是最好的。这里的最好,并不是因为我就完全同意新该的观点,恰恰相反,我并不赞同他的主要观点。而是因为该是一个真正地研究农民、农业、农村的专家,更是一个真正在为国家着想和真心地为人民的学者。全文详实而不虚浮,细腻而不粗略,虽然他不是个农民,但是要比身在农村中的农民更加地了解我国的农村现实了。这是因为农民也或并不关心他身边的深层复杂的关系,也固然没有他的资料掌握得多。要是国家的新农村建设领导队伍中有这么一种人在,那么我想庶几乎工作中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
这篇文章里面的要点,提出来一些,并在后面作一些自己的讨论和看法,因为这是有关于中国现在农村的第一手最详实的资料。而在讨论之前,我们是不是首先地也更要分清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农村土地的流转?亦即农村的再改革?一种是向私有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的改革,一种则是向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重大突破与攻关;一种是好的正面的良性的动,一种则是错误的反面的恶性的动等等。本文所谈的也只是假设向好的一面改革的重要论证。
1、哪一种类型的农村土地;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虽然城郊农村土地“农转非”引发大量争议乃至冲突,这些地区的土地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些地区农民的状况,绝大多数却并不是很糟糕的,甚至反过来,城郊农民成为城市人羡慕的对象,城郊农村的村庄成员权具有的巨大收益。取这里因为它一是目前农村社会中的现实,即并不是很糟糕的。而这个现实就是加重了农村改革中的一定难度。至于哪一类型的土地所引发的问题,它只是说明了改革以来土地问题其实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而已。也正告诉了我们这得当紧合理解决,否则就是越发难办了。再七十年不变的问题,就是连农民自己也觉得不合理。好在中央并不到此为止,还有一个重要的流转问题。向是向南街村的式的流转了,那么一切问题恐怕都将迎刃而解。
2、土地之于农民;
在农村调查,可以感受到农民对现状是满意的,有老人说,现在的日子好过了,可惜人已经老了,不能享受更多时间。因为机械化和轻简便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开始告别肩挑人扛,重体力劳动大为减少,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农民有充裕的农闲休息时间。应该说,中国95%农村的农民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中国农民生活在一个史之前例的富足时代。
问题是,今天的中国农民也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时代,而不是生活在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农民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且不得不应对消费主义的压力,不得不购买超出温饱的各种奢侈品,不得不支付现金来获取各种服务,如医疗、教育乃至农业技术。与传统时代不同的是,当前的中国农民面对着极为强大的支出压力。农民总体状况是温饱有余,但谈不上小康,可以归结为“温饱有余、小康不足”。
倘若农民家庭不再有来自户均数亩土地上的收入,农民家庭即使仍在农村生活,其生活水平与质量都会大幅度下降。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十分地热衷于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希望通过加快土地流转,而形成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有人规模经营,必然有更多农户无地经营。无地经营即无来自农业的收入,无来自农业的收入,农户生活质量就必然会下降。几亿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就不会是一件仅仅事关农业的小事,而几乎必然地成为政治性的大事。
摘这个问题意义同上,但这里更是也同时地指出了一个主要的矛盾:即相对富足和资本消费的矛盾。也就是所看到并指出的“温饱有余而小康不足”。而温饱有余而小康不足,是个大问题,也就首先制约和阻碍了我国现在的的经济与社会建设。所以,看起来似乎也必须要突破它才行吧?左派同志只知道不结合实际情况的纸上谈兵,如果不知道农村确实情况的,那么就要先好好看看这一篇文章才是,这上面所描述的都是农村的具体详实情形。——有关它文中的更具体的描述这里都免了。
末了,更谈了的看法,即不主张土地的流转。正因为上面所看到的:现在的情形好,农民自身就不愿意动,而且动只能加剧两极分化。
至于农民,对动不动其实无所谓。因在实际上,动与不动也都只是听从中央的,上面怎么说下面是怎么办。有句话正叫做:农民是股子水,往改到哪儿就往哪儿流。首先,要是向南街式的动了,我想农民也不是不会乐意吧?其次,其实现在的实际情形是农村正在逐渐地向小私有化过渡着的,只不过是速度很慢而已。而且说是有个三不准,在实际上农田也正在逐渐地被占用。因此,从这里看起来,则农民对改革的阻力也不会很大,而且不动也并不是个好办法。农民对科学改革的阻力来源于对过去公社化的惧怕与农民本身的小生产主义思想,这也更是长期以来反而的宣传作用的原因。但是,要向南街村宣布农民向它那里面跑,我想十之八九的农民还是同意的,一个大的新农村建设其实也不过一个很大的南街村罢了。
3、土地:最基础的人权;
在这里,要谈一谈。贺雪峰同志说:“土地:是最基础的人权。”这正是从现在的为农民着想的这个角度上来谈的。但是,我们上面已经说了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这其实也更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农业发展而已。假如要私有化要剥夺农民的土地了,这自然就是非法;然而,如果要是从社会主义大建设的角度出发,这土地是不是应该是全国人民的?是不是要全民都有一份?凭什么就要给这些这些农民呢?又凭什么城郊的要更沾一些光呢?更,国家为什么要如此地阻碍自己的大发展呢?可见人权和法制也要看怎么讲的了。
“正是因为当前中国在部分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返回农村,而不是不计代价地呆在城市竞争维持温饱的边缘性就业机会,而使留在城市的农民工仍可以获得温饱线上的收入,回村的农民工也可以获得体面的生活。这样一种格局下面,一方面是城乡差距在拉大,城市内部的结构也在分化,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并未在局促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形成严重的两极化,中国最底层的社会仍然可以保有温饱以上的生活,而不至于挨饿。这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大秘密。”这是这一部分的另一个主要的地方,其中最为要害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里其实也就是等同于韩德强同志所说的节制资本,因为人均有地的这种社会构成,就不至于没有生活保障底线,所以相对稳定了中国局势。
4,这一部分不引用。这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农村内部的现实问题,即农村的土地其实一直是在流转的,只不过规模小一些而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另一些问题:农民的小资性浅见与未来社会化问题。要是都这样大流转起见,那么每一个人都得一些钱,可以断定将来那是绝对不行的,要出大事。且不说钱自然会贬值,那是一旦经济危机等,马上就不得了。
对于农民来说是不是要教育?说农民思想是小资是落后的,这是事实。历朝历代也都给农民分过土地,但到最后总还是不行,更何况于今天这资本如此发达的社会了?说实话要不是中央又补又免的再加上粮食作物的提价,恐怕就种家就不多了。因此因受市场的变动,终究也还是将被彻底挤垮的,而且经济也滞后从而制约整个社会发展不起来。因此,这终究不是个办法,似乎应当考虑可否从良性的一面发展带动起来。中央的决策如果是从一面来考虑的,那么无疑的是很有道理和十分地正确的。至于另一个因流转引起来的社会问题,在最后回答。
5、农业规模经营?
在这里同上,是很显然的否定规模经营的,但有关这个问题,不要说真正的先进的改革家不同意,那是就连搞农业的技术人员也不大会同意的。这里牵扯到一个最为基本的科学原理问题。究竟个体种植与大面积种植的优劣如何呢?恐怕也只能说私营化是“百害而只有一益。”这一益也无非就是因私人种植就会好一些而已——因为人的私心的缘故。所以,这里我们是可以列上一张大表子来详细对比一下,除此之外小私有化怕就是没有第二点长处和优劣了。如果有那无非就是小土地面积的合理利用罢了,然而这一点只在将来的对土地的改造等中是完全能够解决的。世界上的几乎一东西都可以科技集约高效化了,为什么就农业不行呢?
而且谁又能否定人类总是在不断地,从这种最原始的小私有化而向高级的大集体化发展的呢?在外国无非是采用了私有化的过渡方式而已。而这因私人小私有化的种植而私心的一面,其实也不是个问题。很大的工厂也固然不会因为只是老板的而质量下降等,这只是一个劳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监管而已。也就是说在充足的劳动力下,在很好的监管制度下,这不应当是个难解的问题。因此它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许多工厂效益的不好,不在厂的私有与公有,而在于它的体制是否合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搞不好同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有什么关系?只是建设的错误罢了。举这些例子,来说明体制的重要作用与私人管理的关系。
也不会是因为我们先前出了事,这以后就永世不再集体化它了。世界上,哪有不出错和失败的事情,失败乃成功之母。南街村、刘庄现在被证明并不坏,可见还是大有前途的。而相对的静止不动或相反面施行,恐怕只能是绝对真理不行的。
5、土地流转要慎重到最后
中农办主 任陈锡文 先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从根本上说,农民流转的规模必须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相适应”。这个意义上,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安排上必须要慎重。借用甘阳的话来说,在农村改革方面,“我宁愿改革速度慢一点”。
首先,在对新农村的改革建设,没有比这第5的题目和下面的一段话最好的了。好就好在它能使新农工作的能稳定发展上。
其次,上面,我们讨论了一些问题,即中国目前的现状。不改革就会制约我们的发展,没有机械化,那么一个国家的先进也就无法谈起。而在这里,在有关往好的一面改革上,有这样两大问题,也就是雪峰同志所看到的:其一、农民的因素,但是这一个问题已说过了,它本身不是问题;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合理的科学改革的问题。至于集中的机械化好不好,即高产不高产,已是批过此不在问题之中,雪峰同志的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一人类总是在向上发展着的,二是你不合理地引导集中也还是不行,现代的经济也同样地会把它摧垮,而且它自己也是正在逐步地向小私有过渡着的,无论是自身的还是官僚的因素,且土地又一直在被占用等。对这些小问题也似乎都要予以重视起来才对!
因此,问题的关键,其重中之重也就只在于怎么变罢了。怎么变呢?那是不变则已,变就应当向真正的、科学的新农村过渡和发展?什么是科学的新农村建设?即农业的机械化、农村的城市化再加上农民的组织化。如果是这样,那么恐怕该同志上面所担忧的一切问题不仅解决,而且还将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最根本性的巨大转折。诸如什么土地占用啦,农民因土地之间的长期积累矛盾啦之类,都会彻底统统解决;更如他上面所担忧的因流转而臻的巨大的社会问题,亦即是此:“农民流转的规模必须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相适应”的问题。这个农转非,应该也只能通过靠农村自身的城市化建设,而决不是要随意地自发地向“城市”中就进军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此不是也很好地很科学地解决了吗?而经济危机了农民返乡,正好来搞此建设!而“要慎重”一些也决不是意味了就要“慢”,只要告诉我们要极稳重而已。
因此,所有的一切只是在更深一层的问题也只是在要究竟怎样的农业的机械化、农村的城市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罢了。现在对新农村建设的方案那是可谓不可胜数,然而,要是想真正的将农村很好将建设起来,恐怕也只有此最好的一条路。这个设计上虽然看起来很庞大、很厉害,但是大的改革也非得要很大的手笔才不可。朱镕基总理在对农村问题上搞“费改税”,那是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多少有点不象一回事。但到了胡温新政,那是去他娘的,统统免净不说还来个一粮食的大提价和“补贴”此之谓大手笔。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上,他们也还固然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的,则认为那还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还会要搞更大的手笔的,此新农村建设恐怕就是!
所以,这里是上要从良性的一面来看的话,那是决不应当有任何的犹豫和迟疑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了我们应当作出积极的及时的科学决策,从而向好的一方面引导和流转,这应该正是胡锦涛主席所对农民说的要变,而且一定会要向更好的一面去变的意思。他似乎并不像这位同志和农民满足于“免”和“补”。这正是他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从国家的大全局上来看,农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而且更关系是重建社会主义的重大的根本的问题。
所以,要是这样,对这种变,那么我们都应该大力支持,而不是拉它的后腿,乃至说不完的困难。困难是肯定有一点点的,但除了什么事都不干外,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会有一定困难的,在新农村建设应该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隆隆的火车就要开动,我们要是辩认不清它的方向,而只在后面拉它的车轮子,拔气门芯儿,那将是很可笑的。可见这一切的问题的中心,根本不在于这里的能不能变,而只在往哪里变的最根本问题。
有关农村建设问题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马列毛不开始研究,但一直以来也都未作过重大突破,而且还出了很大问题。但是,虽然问题很大,也不应当以至于就在这上面找不到了方向,就是被吓趴倒到了地下,也还不至于就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不了,那么所谓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还是无从谈起。刘庄南街等已被证明很好了吗?一个很大的中国农村,也只不过一个很大的南掛村罢了,又有什么了不得的?所以,我们应当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地响应胡锦涛主席的伟大号召,力争向前地、极稳重地突破这个长期以来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与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决不能有一点后退。这个局面只要努力一打开,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将会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发展世界,一个经济发展的不可估量的时代。
有关具体三化问题,稍待一下可再写一篇详细的文章,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