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饿死三千万”说起
————如何破解自由派留给我们的难题
(本来是跟帖,不料越写越多,索性把想说的话说完)
饿死人的事有,具体是多少?到了什么程度?应该有严谨的表述方式。如果没有具体依据,说“各地陆续有饿死人的报告,形势严峻”是比较恰当的,说三千万,不着边际嘛,八年抗战死了多少人?困难时期,城市基本没死人,农村出现死人后,地方上开始有瞒报,中央发觉后,办起了营养食堂,对出现浮肿等症状病人(老人)单配备供应,要说挨饿是真的,死人也有,但动不动就说几千万,完全是别有用心了,随着公共食堂的取消,饿死人的事基本就没有了。
饿死人当然是坏事,问题主要出在公共食堂上,又赶上两年全国大丰收,公共食堂天天变着法吃,在农村甚至到了整条的玉米棒子被小孩拿来擦屎,大人看着都不管得的地步,用我们家乡的一句话说,吃白了肚皮,胜利来得太快了。紧接着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由于公共食堂,每户没有存粮,酿成了饿死人的后果,教训是深刻的,这一点也没必要隐讳,应该说在小农经济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走集体化道路,如果单强调农业生产,有一定的难度,不如一家一户的积极性高,这也是促成改革最先从农村开始的主要原因,饿死过人的事也确实成了推行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实际是包产到户)的重要理由,这个理由首先是被改革的鼓吹者无限放大,其次因为饿死过人,“三自一包”在农民心里留下过美好的记忆,实话实说农民对刘少奇的怀念,就是这三自一包,刘当年的同盟站出来说要搞包产到户,显得顺理成章,虽然农民当时对包产到户有所迟疑,也有观望,但总体上还是拥护的,特别是偏远山区,地块小,集体耕作困难的,包产到户很容易接受。但是,要知道这个拥护是在不消减集体经济给农民带来既得利益前提下的拥护,现在回过头来看,始发于农村的这场改革,并没有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换句话说,当时鼓舞人心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无声无息了,没有保护好改革的成果,道路越走越偏,事实上农村的改革已经以失败而告终了。
相反,著名的有河南南街村、江苏的华西村,人民公社整建制保留的有河北周家庄,坚持走集体道路,取得了成功。在市场经济的重重包围下,凭着农民特有的坚韧,硬是坚持了三十年,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地方绝对不会有失学儿童、缺医少药、农民工等一系列问题。事实说明包产到户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在集体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已经起不到刺激的作用了,实际上除了上述几个典型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顶着迟迟不分土地的,但随着市场进程的加速,失去了抵抗能力,在二次围剿中被迫放弃了集体化道路。以“红手印”而著名土地承包典型安徽小岗村,却是举步维艰,现在的新典型是以身殉职的沈浩,但沈浩的努力已经和土地承包是两条道了,甚至可以说是在拯救败亡的集体经济,土地承包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再无生命力了。小岗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它是典型,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不能象其他地方那样败亡,由财政厅选派干部挂职——这也恰恰证明废除集体化道路是错误的,全国象小岗村这样的困境是普遍现象,一一用这种办法拯救,能做到吗?我们在学习沈浩精神的同时,却很难推广他的经验,说明的什么?有人诅咒南街村等坚持走集体道路的典型是市场经济的怪胎,恨不得他们从视线中消失,我想说的是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只要有完整的集体在,资本想侵占就得乖乖地来和农民协商,起码占据主动权。
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的成功,一方面是满足了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另一方面是老天帮忙,又是连续两年的大丰收,户户有余粮。但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和保障体系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举几个明显的例子: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集体积累分光吃净、合作医疗荒废、村公社两级中小学不断撤并等等。竟然出现了“农村失学儿童”,要知道在毛泽东时代乡村教育已经普及,那才叫真正的义务教育。这些成果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费劲九牛二虎的气力才建立起来的,使广大农村有了不同于旧社会崭新的面貌,三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农村包产到户后,改革派再也没有拿出像样的方案,却成功地转向了自由派,很值得今天深思!!
中国的农业基础极其薄弱,包产到户只是解决了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生产方式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了。80年代乡镇企业兴起,短暂红火了一阵,由于缺乏集体力量的支撑和制约,从一开始就把持在少数人手里,到90年代中期开始私有化,农村贫富差距加剧,同时随着城乡协调机制的废弛,城乡差距在市场的作用下被无限放大,最早为能种上自己的地而欢欣鼓舞的农民,以超常的速度被边缘化。建国初期为了强国,农业为工业建设做出了必要的贡献和牺牲,但在集体化的道路上,两大差别有个协调发展的机制,完全依赖市场,三农顿时坠入万劫不复深渊,先是贡献出廉价的土地,接着是连续两代农民工,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自由派派现在还对包产到户津津乐道,当成得意之笔的话,请他们看看现在流离失所的农民兄弟吧。
再说对农村民主政权建设的破坏,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框架下,是“算盘一响,另选队长”的民主体制,包括其他挣补助工分的村干部,都是公平推选出来的,大队的干部是党员、小队选出来的,用现在的话说用很民主的方式实现了“能位匹配”。 70后,特别是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根本不了解改革前的农村社会是什么状况,以为就想右派宣传的那样一团糟。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解体,紧接着基层政权就变了味儿,家族政治重新占领农村阵地,现在搞的海选,已经成了大家族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地级市的郊区,一张村主任的选票卖1000到2000元,一张村支书的选票接近万元。选战中的花样不亚于台湾的民进党,所以看到现在村级选举,你就能知道被西方政治家奉为灵牌的选举到底是什么了,选举只是一个工具,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看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
再说一点城镇建设的话题,没有集体经济和民主政权作支撑和制约,城镇化就是开发商圈地圈钱,把廉价劳动力聚集在城市的周围,降低剥削成本,农民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再也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当然也就破灭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被迫接受陌生的生活方式,毫无悬念地为大小资本家打工。这正是一些人热衷于鼓吹城镇化、工业化的根本原因。按照他们的目标,农业人口应该控制在25%以下。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还不如把土地直接交给农民——农村土地私有化,起码他们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有一点讨价还价的资本,在官商合流面前取得一点可怜的话语权,当然更应该引导他们拿起土地的武器重新走集体化道路(下述)。
***(“农村土地私有化”——在对秦晖教授关于中国土地改革的论述进行了长时间思考后,无奈地接受这一点的,欢迎讨论)
面对无助的农民,胡温新政有了进步,取消了农业税,种粮有了补贴,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应该是四农,包括农民工)问题。根据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对比,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思考、讨论。
首先是尊重。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大国,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农业的文明基因,对农业生产我们首先是要尊重,要知道中国人最适合吃的是自己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就在大家都对国外转基因食品同仇敌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一想滋养我们长大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农民。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破坏已经被无情地证明了,回过头来,我们应该珍惜用“原始”方式生产出来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首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生产方式。让他们以自己的生产方式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是保护和倾斜。最近在养生专家的鼓动下,城市开始流行吃豆,豆子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但种豆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透过这件事我们应该有所启发,一是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引导城市餐桌,把五谷杂粮搭配好,吃自己的粮食,对抗国外转基因食品对中国农业的蚕食。二是开发农家饭,韩国把辣白菜拌米饭做成了品牌,我们全国各地的传统饮食搭配不知道有多少,不要雕刻成艺术品的大菜系,就选成本不过10元的一顿饭,一个省最少有几十种吧,全国就是一千种,来一个“吃遍天下”,也按照市场的规则各省注册成品牌,对抗垃圾快餐,健康国民。三推行中央、省两级政府订单农业,中央负责战略储备,地方负责供给。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理顺粮食加工企业、餐饮业、粮商的进销渠道。四是扩大农垦事业,巩固国有农业的战略地位,巩固工农联盟。五是借助中国饮食文化,将“吃遍中国”推向国外,你不是喜欢吃中国餐吗,就让你吃个够。六、加大对草业的扶持,农林牧副渔(加上中草药材)协调发展,用饲草替代粮食饲料,逐步降低国民对猪肉的青睐程度,都开始尿糖了,就少吃点,(餐桌上的动物尽量不和人吃一样的东西,韩国为什么吃不起五花肉?因为猪也要吃粮食)。总之,要改变一方面大批进口粮食,一方面农民种地收入低的不正常现状,巩固农业基础,要相信勤劳的中国农民可以让中国人吃饱,并且吃的健康。
三是回归集体化道路,引导农民自己选择适当的方式重走合作化道路。合作制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最人性化的体制,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是最适应农村的一种组织模式,合作组织既是经济体,又是社会组织形态,现在搞得村民自治,完全效仿了行政官僚模式,是失败的。三十年后重走集体化道路,只能面对现实,我主张就是前面所说的,实行土地私有化,重新分给农民,提高对抗资本侵蚀的抵抗力,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组织起来,我们要相信农民的创造力,他们会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回归来的扎实,不能靠一号文件了。
四是提倡建设美好家园。祖国、家乡乃至一草一木,都是一回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能厚此薄彼,不论是富庶还是贫瘠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应当建设好。战天斗地,改善生存环境,当年大寨、沙石峪、红旗渠一个接一个的人间奇迹被农民创造了出来,他们爱乡爱土,需要只是鼓励,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设美好的家园,不应该再搞什么城镇化了,农村必须走集体化的道路,不然就难逃被工业资本蚕食的宿命;中国的工业如果不断依靠剥削农村廉价劳动力,也很难升级。没有集体,农村的教育、医疗资源会丧失殆尽,依靠捐助希望小学,财政补贴合作医疗都不解决根本问题,有教室没老师,有时设备没医生,为什么?没有集体,谁还去培养人才。现在你到农村去看看,残阳夕照,老的老小的小,毫无生机。
提倡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反对城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农村组织形态远比城市要更进步,这一点恐怕城里人不同意,农村人也不理解。怎么说也是城市好呀?我在这里谈几点比较:
1、一个村既是一个独立的社区又是一个经济体还是一个社交场所,比起城市要节约得多,比起城市中冷漠的人际关系要淳朴的多。
2、中国社会的传统是重伦理、讲信义,在农村体现的尤为突出,相反城市正在不断破坏这些好传统。
3、你让农民自己搞,只要组织起来,他们就会有目标,他们会根据现有条件逐步改善,既经济又实用,按照官僚的思维盖一堆房子,其他的东西都跟不上,人为制造矛盾。城中村就在眼前,一群失地农民坐在马路牙子上等人雇工的情景,我想许多人都很熟悉吧,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是极其恶化的。
五是改变农民工宿命。资本瞄准农村的目的一是廉价土地二是廉价劳动力,农民工已经奉献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眼看也摆不脱宿命。全国2.5亿农民工,他们不可能在城市立足,干不动了返回破败的农村,再把子女送上打工路。富士康的打工仔能定居深圳吗?工资提高一倍也办不到,现实的选择是聚集在城市的外围讨生活,无法逃出宿命。所以对待农民工,不能单靠最低工资标准、三险五险来解决,因为他们没有别选择,处于被动地位,资本家的善心是很可怜的,财政转移支付也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根本解决的途径仍然是前面说的回归集体化道路,建设自己的家园,富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在集体的支撑下,会有序进行,最起码能达到集体协商,就地培训的效果,土地不能丢,家乡要建设好,打工也没问题,一无后顾之忧,二是理直气壮,一村一乡一县就地组成流动工会,学到本事再建设自己的家园,达到这样效果后,必然影响工业格局,劳动力市场在农村,有了集体的后盾,工业生产必然向农村转移,不是我找你打工,而是你到我门口办厂,甚至是我自己建厂,生产出来卖给你,城市的压力也减轻了,还能增加农村集体的经济积累。有人天天念叨工业化,工业化不错,但都知道是在农业高度发达以后才能实现的,把中国的农业搞垮,迫使农民都去打工,然后进口转基因粮食吃,这不叫工业化,叫祸国殃民。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的,已经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也更让我们看清了资本的本质,自由派卖尽公有制以后已经开始卖国了,他们的唯一选择就是一头栽进帝国主义的怀抱,再也拿不出新鲜玩意来蒙蔽人民了,现在已经是靠造谣、威胁、恐吓来给自己壮胆了,前几天在凤凰网看到一个叫航亿苇的一篇文章《文革魔咒大有可能摧毁中国的一切》,煞有介事地告诫可能支持同情左派的有钱、有权者:文革帮最终是要连你们一起杀掉的!太搞了!可惜他的名气还不够大,影响再大些,看到的人更多些,人民就会更清醒。我们在驳斥自由派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毛泽东的思想武器去联系当前的实际,破解自由派留给全国人民的这道难题,本文的设想是仍然从农村开始,重新走集体化道路,取得最广泛的支持,对自由派釜底抽薪。然后层层推进,逐步从自由派手中夺回主导权,欢迎大家讨论。
2010年5月27日 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