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强令“合”起来多年的农民“分田到户”?—— 含泪笑读新华网:《是什么力量让“分田到户”多年的农民又“合”起来?》
李、梁二位大记者真是中国特色年代的“中国新闻界哥伦布”,他们终于发现了“新大陆”,二位是70后?80后?还是n零后?“是什么力量让已经“分田到户”多年的农民又重新“合”了起来?”见了你们的疑问,知道你们曾经很困惑,很不理解,不是说“农村还是搞单干好”么?小岗村农民不是因为农村“集体”了之后才“受穷挨饿而出外乞讨唱黄梅戏”去的么?难道单干不好?你们于是困惑,进而产生疑问,于是便急着去寻觅答案,真有一股高考生才具有的劲头哟!于是,草民也分享你们的“答案”。
然而,当我看了你们寻觅到的“答案”之后,不禁哑然失笑、继而笑出了眼泪——绝非感动所致,而是在十分清醒状态下的苦恼人的笑与泪。我笑世界上还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有趣,由天大的代价换来的、由记者寻觅来的“答案”,竟是如此的有趣。你们的“答案”,除去那些所谓的“市场经济”因素,其它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就是类似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农村原有的“集体生产”模式吗?几十年前即改革开放以前我就在宁绍平原上见识到了。本草民多次写过,毛泽东时代我们这里的农村,生产进行得很正常,绝对没有像小岗村那样的不愿为集体出力的怪现象(实际上,为“集体”出力,不就是为自己出力么?)我永居于乡镇之地,天天与农民见面闲聊,年年看春播夏收、夏播秋收,也曾有十年时间参与了农村的经济分配,又是农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集体生产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见证人。从牛耕到机耕,从木稻桶加人力脱粒到电动脱粒机脱粒,从牛水车灌溉、人力车水灌溉到柴油机动力灌溉、电动机抽水房灌溉,这些都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傻子都明白,分田到户搞单干,农田被分得像大小不一的“豆腐干”,所以在多个农事问题上就必然会引发农户之间众多的矛盾,我就见过两家“田邻居”在烂泥田里打架的白戏,这真是一种农村搞单干之后所发生的悲哀,也是一种农村搞倒退后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二位大记者,我可以告诉你们,什么种子啊化肥啊农药啊农用机械啊等等的东西,集体化时代远比今日安排得妥当和搞得好。我倒想请二位大记者去调研、寻觅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强令“合”起来多年的农民“分田到户”?”——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你们就会去大力宣传大寨村、南街村,才能领会什么叫历史的进步与倒退,什么叫“太烂的泥巴扶不上墙”。试问:小岗村这面“分田到户”的旗帜有号召力吗?
2012.02.24
转引附文——
新华网:是什么力量让“分田到户”多年的农民又“合”起来? | |||||
| |||||
| |||||
新华网哈尔滨2月22日电(记者李春雷、梁冬)黑龙江省讷河市是一个产粮大县,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发现,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市场竞争的合力引导下,农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了农民种田离不开的“组织”了。是什么力量让已经“分田到户”多年的农民又重新“合”了起来?记者在讷河市高蛋白大豆联合社初步找到了答案。 讷河市地处一望无际的松嫩平原,自2008年开始,这个市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将分散的耕地自发集中起来,运用大型农业机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耕作,收获的粮食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目前,全市入社农民5.7万户,占当地常住农户的62%。 但在此之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的“花花田”,使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无法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困难,还限制了农业生产直接与市场对接,农民买肥卖粮难、增收乏力。 一位基层干部讲了这样一件事:“三年前到二克浅镇走访,看到每台6万多元的掣肘式水利喷灌设备、一共25台套都闲着没用,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些设备喷灌方圆达20多米,农民土地分散,一喷就把别人家的田也浇了,所以设备就这样闲着。” 兴旺乡农民李辉国参加的高蛋白大豆联合社是这些合作社中最大的一个。春耕在即,他悠闲地与同村农民聚在一起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全然看不出准备春耕的忙碌。“家中的土地已托付给联合社打理,种子、化肥也由合作社统一购买,我们只要规划好家里种植的粮食品种,不愁秋后没有好收成!” 说到合作社买化肥,李辉国很兴奋。去年初,联合社头一回公开招标采购化肥,就吸引了31家农资生产企业的老总。经过反复质价对比,联合社最终与两家知名农资企业签订集团采购协议,厂家提供联合社专用品牌、独有包装、统一发放。当时化肥的市场价格为每吨3350元,由于集中采购4000吨,没有中间环节,联合社最终以每吨2900元的价格成交,比市场价低450元,一项就为社员省了180多万元。 联合社理事长罗颖告诉记者,这个联合社是18家合作社自愿发起的,目前已经有24家大豆专业合作社加盟,入社农户5895户,覆盖9个乡镇,仅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就达20万亩,加上水稻、玉米等作物控制面积已经达到56万亩。 “过去从种粮到销售都有中间商,农资经销商、物流、粮贩子都要分走农民的收益,联合社就是要组织农民从减少中间环节上做文章。”罗颖说,联合社还通过自己搭建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销售,节省了粮贩代理每吨约50元的收粮费,按联合社收粮20万吨计算,又省上千万元。 李辉国加入联合社已经两年多了,自称是“铁杆社员”。去年,他家种了30亩大豆,收入超过了3万元。他说,兴旺乡几乎每家都加入了联合社,少则十几亩,多则上百亩,大家离不开联合社,是因为自己的合作社真替农民着想。 罗颖说,联合社采用“三次分配”方式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初次分配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5分钱收购社员大豆,二次分配将合作社经营收益的60%返还社员,三次分配将合作社留用部分节余的50%作为股份向社员分红。2011年,联合社利用采购和销售优势,为社员种植大豆每亩成本降低168元,通过高价收购和二次返利,帮助农民每亩大豆增收45元,这还不算第三次分红。 “联合”就是生产力,联合社种植的20万亩高蛋白大豆受到渴望有稳定原料基地的豆制品生产企业的青睐。眼下,国内最大的豆干生产商重庆天润集团正在与联合社洽谈,要来讷河市建厂。“联合”也有了底气,由于火车皮紧张大豆运不出去,联合社还给省长写了报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