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兴十四村走过的路子,在全国很有普遍意义。原来的荒沙滩,经过人工背河泥改土造田,成了丰产田;这是多么伟大艰苦的工程,但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稳产高产的境界。原来以农为主的地区,围绕农字作出了大文章,形成了资源、深加工连贯的产业链,实现了农区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兴十四村能够达到的,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应当都能够达到,只要坚持集体经济,艰苦努力,那就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了。
兴十四村,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西临内蒙古自治区,是1956年山东临沂地区农民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刚建村时,兴十四村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树无一棵的“三无村”,是“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 “ 的“三靠村”,是只有地上插着一根木头橛子和一面小红旗的全县最穷村。在这种异常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兴十四村人始终没有屈服,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经过几十年的苦干实干拼命干,现已把兴十四村建设成为黑龙江最著名的共富村。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事业、1800多名员工、10亿多元总资产,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2007年,兴十四村总资产达到10.6亿元,总收入实现7.4亿元,利税实现44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7万元。
自70年代以来,兴十四村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100多次,其中1979年受国务院嘉奖,2004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定为“全国文明村镇”,被联合国机构评定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村党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村被联合国机构评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佳范例”。在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华集团,1998年被认定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誉为“龙江第一村”、“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华廷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国家、省、市、县嘉奖,先后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一、从一片荒原艰难起步
1956年以前,兴十四村是一片荒芜人烟的乱草滩,村民刚从山东临沂搬迁过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荒原上插着一根木头橛子,上面写着“兴十四村”,一面小红旗插在地上,标着兴十四的位置,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当时坐一趟火车移民过来的人不少,移民宣传时,说北大荒“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的是大米白面,住的是小洋楼”,可到这一看,啥也没有,住的是草窝棚,又冷又饿,条件非常恶劣,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北大荒三样宝,苍蝇、蚊子和小咬,瞎蜢臭虫不老少!”
一看条件如此之差,当时有许多人收拾铺盖卷跑回去,后来都出动部队往回截了。当时兴四十村从山东来的8名共产党员一个没走,他们说:“毛主席是让兴十四村来开发北大荒的,不是来享福来了,兴十四村不遭罪谁遭罪!”村党委书记付华廷回忆说“付华廷是7岁时随父母一起来的,当时住的草窝棚八下子漏风,晚上住在里面能看到星星,一阵风吹来,沙子透过茅草钻进耳朵里、脖子里,第二天起来时,全身弄的像灰土驴子似的,一天三顿饭吃的都是糠窝窝和甜菜渣。小时候,付华廷要过饭,被狗咬伤过,生活特别困难。生产队的大食堂,用8斤苞米面蒸出240个窝窝头,每个二两重的窝窝头只有二钱粮食,都是甜菜渣子、豆角皮子和苞米瓤子这些玩意!就是这样的窝窝头,每个壮劳力一天才能分到两个。妇女们吃糠咽菜,吃豆角皮子、甜菜渣子,都得了浮肿病。当时付华廷娘的双腿肿得比碗口还粗,再加上风湿性关节炎,腿疼得不能走路,整天唉声叹气,不想活了。政府为了减少浮肿病,分给每个病人一碗豆浆。付华廷母亲舍不得喝,分出一半给付华廷喝,从那时起,付华廷就立下志愿,等付华廷长大能干事的时候,一定让付华廷娘吃饱肚子,让乡亲们吃饱肚子。” 因为家里太穷,付华廷只上了三年小学,14岁就和大人一样下地干农活了。付华廷娘见付华廷又累又饿,身体单薄,还要和大人一样一早3点半起来干农活,心疼付华廷,早晨就分出半个鸡蛋给付华廷吃,哄着付华廷从炕上起来干活。付华廷那时和大人一样一天干十六七个小时的活,挣12个工分!付华廷从生下来到14岁,一直穿的是胶皮靰鞡,里面垫的是靰鞡草和苞米叶,没见过袜子是什么样的!
二、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1972年,乡亲们选付华廷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一上任,他就向乡亲们发誓:“我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的好日子,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不能让一户受穷。” 付华廷第一个想解决的难题,就是让乡亲们如何能吃饱肚子!付华廷仔细琢磨,觉得兴十四草原多,适合养羊,养细毛羊来钱快。通过多方打听,兴十四村终于在跟前的国营农场求爷爷告奶奶买来4只种公羊,进行人工授精配种,经过一年多的繁殖,全村东北细毛羊就有1300多只了,卖了7000多斤羊毛和200多只羊,共收入1.8万元,这是村里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么多钱。
要想吃饱肚子,付华廷琢磨就得多种地、多打粮。当时,付华廷看到跟前的国营农场开荒种地都使拖拉机,一开一大片,十分羡慕。可当时拖拉机是国家控制的商品,根本买不着。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付华廷对大伙说,不行咱自己装一台。当时兴十四村凑了五六千元钱。带着这点钱,背上一袋大煎饼,付华廷开始跑县里、跑市里、跑农场,连买带赊,连背带扛,弄回来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村里几个能工巧匠照着图纸,沥沥啦啦干了一个多月,终于装成了兴十四村自己的一台拖拉机!县农机科听说了,跑到村里要罚款。付华廷害怕拖拉机被没收,因为这是乡亲们的血汗钱,至于给付华廷定什么罪也真没在乎!当时村里没食堂,付华廷就领他们到付华廷家吃点饭,付华廷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向他们汇报,说装拖拉机是为了开荒,为了多打粮食,为了让乡亲们都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投机倒把。听付华廷这么一说,不罚款了,还把兴十四村树为典型,说兴十四村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己动手搞配套,是自力更生的先进典型。
尝到了初次成功的甜头,付华廷便率村里的农工巧匠改造农具的。他们买回来废弃的农机具,连拆带修带装,又改造出七铧犁、五铧犁、深松铲等14种农机具。有一次在地里试验播种机,下种轮不转圈,付华廷就去扒拉,不小心衣服袖绞进去了,转了好几圈,最后司机看到大轮不转圈了才知道出事了。付华廷衣服从袖口一直扯到后背,右肩膀子给撸下一层皮,血乎乎的,二十多岁差点就成了残废!把付华廷媳妇吓得好几天没吃饭!
付华廷领导的兴十四村搞农业机械化,在嫩江地区成了非常有名的先进典型,省农机局卖给了兴十四村6台拖拉机,兴十四村开了1万多亩荒地。1972年,省委书记刘光涛来兴十四村检查工作时问付华廷:“小付,粮食产量能不能上纲要?”付华廷说:“能!”他又问付华廷,能不能一口人养一头猪?付华廷说:“能!”刘书记他们走后,付华廷对县委书记王海彦说,刘书记说黑地也算数,你得支持我两台拖拉机,兴十四村多开荒地、多打粮。至于养猪,不行就买克郎,三个月出栏,200多斤!就这样,兴十四村花了3万多块钱又买了两台拖拉机,开了1万多亩荒地。1972年那年大丰收,最后粮食上报405万斤。那年,黑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兴十四村1人卖了1头猪!1人卖了两吨粮!1人卖了4只鸡!1人养了4只羊!1口人1亩树林子!兴十四村出了名,受到了嘉奖。
从1975年开始,兴十四村就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现在,全村1.68万亩耕地打了593眼电机井,配套灌溉设备240台(套),节水灌溉覆盖面积达100%。在田间架起了150华里的高低压线路,用动力电搞喷灌,7天就能把全村的地浇一遍。还修了15公里的防洪堤坝,48条排水沟。省里召开的水利化建设现场会,称赞兴十四村是“大兴安岭脚下的灌溉王国”!
付华廷刚担任支书时,就意识到一定要加倍保护好生态环境。从72年开始,兴十四村就坚持年年植树造林,现已累计人工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有一年,外地一个人来兴十四村偷死树被抓住,付华廷说:“罚他1000元。”那人说:“罚那么多呢?树是你爹啊?”付华廷说:“你说对了,树是我亲爹,我就拿树当爹一样伺候”。兴十四村的牛、羊、马、猪都圈养,谁家的牲口啃了树都要受到重罚,所以兴十四村是植一片活一片,造一片多一片,被联合国机构评定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万亩人工松林,调节了当地的小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林子现已出现了狼、狐狸、兔子、野鸡等野生动物。1995年,林地评估总价值达3亿多元,每天增值10万元,成了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农、林、牧的全面发展,兴十四村不仅解决了乡亲们吃饱肚子的问题,而且早就实现了乡亲们 “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的梦想! 1979年、1980年、1981年,付华廷领导全村群众实行砖瓦化,推倒土房、草房,建起了一排排大瓦房和当时在全国农村很少见的平顶二层小楼。1982年村里又从北京买回1车皮的彩电,家家户户配上彩电,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
三、立足实际办企业,走上致富快车道
“乡亲们吃饱了,也吃好了,可离真正富起来还远着呢。光靠种地能让乡亲们富起来吗?老两口,小两口,背着孩子领着狗,都在地里拼命干,就是累死,也发不了财,八辈子也发不了大财,也就弄个年吃年用,所以非得干工业不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付华廷是这样认为的。实现机械化后,种地用人少了,还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而且还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说法,付华廷想大办工业准没错!
有了这个思路,兴十四村开始在村里办起了小酒厂、小油坊、罐头厂等五小工业,一年也就挣个10多万,觉得不解渴,想干大的。1983年省里开会,传达十二大精神,付华廷是代表,参加讨论。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易辰问付华廷,小付,你们本世纪末能不能翻两番?付华廷说,能!杨书记带头鼓掌。付华廷接着说,您得给付华廷一个条件。兴十四村那儿有草原,有奶牛,付华廷想建一个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杨书记说,我支持你。领导虽然支持,可办成这个厂子还得靠付华廷的两条腿去跑。
都说办工厂难,农民办工厂那更是难上加难。1983年,付华廷拿着杨易辰给省轻工厅厅长写的条子,批生产设备,条子差点被厅长撕了。杨书记又给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胡立教写了条子,付华廷带着一袋大煎饼,连夜就去了上海。在火车上,晚间付华廷困极了就在坐位底下枕着大煎饼睡着了,由于太疲乏,睡得太死,脸上被来往旅客无意中踢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腮帮子都划破了,直流血。到了上海,胡书记让秘书先给付华廷找个地方住下来。接待付华廷的同志把他送到了上海锦江饭店,一登记一宿要300块,付华廷总共带了500块钱,就对接待付华廷的同志撒了个谎,找了一家洗澡堂地下室住了下来。第二天设备就批下来了,让补签合同。付华廷紧忙打电话让村长老周去县里刻合同章,因为一开始合同章起的名没有县、没有公社,当时县里有个主管领导就是不同意。等了好几天,合同章还是没刻来。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付华廷就给县委书记打了个电话,就这样才把章刻了!
兴十四村乳品厂在1985年5月份投产,第一锅就达标了,当年就赢利65万元,这是当年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在不断尝到发展工业的甜头后,付华廷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仅要依托资源办工业,而且要引进高科技、大项目。1988年,国家化工部、轻工部推荐甜蜜素是高科技产品,生产它能挣钱。兴十四村就开始筹建,从县、市、省到北京,光大小审批公章就盖了149个,建了个年产600吨的甜蜜素厂。厂子办起来,产品又滞销了。付华廷就去了北京找到当时国家轻工部的于珍部长,于珍部长答应帮助在北京国际饭店开个新闻发布会,宣传产品。新闻发布会那天,付华廷一个老农民坐在主席台中央,8位部级领导坐在两旁,付华廷对着麦克风介绍了一个多小时,签订了一万多吨的甜蜜素销售合同。90年兴十四村又赶紧扩产,年产量达到2000吨,年利润2000多万元。
有了钱,兴十四村就想再建一座以玉米为生产原料的更大的厂子。付华廷就立即坐火车,去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找玉米发酵专家朱亨政教授。老教授认为兴十四村那地方又冷又偏僻,还不通火车,不具备生产柠檬酸的条件,不肯来。付华廷扑通跪在地上,就给老教授磕了三个响头,对他说:“你要是来帮兴十四村办厂,你就是付华廷亲爹!付华廷就把你当亲爹一样伺候。”终于,这位老权威老专家被付华廷的诚意打动,来到了兴十四村。1994年,在老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兴十四村当年考察、当年设计、当年施工,仅用了5个半月时间,就在年底建成柠檬酸厂并投产了。第一批柠檬酸产品就达到了英国药典86版的标准!2004年,兴十四村又对柠檬酸厂进行改造,年产量提高到10000吨,并且采用了先进的吸交法,产品达到了英国药典98版标准,并被美国天然协会确定为天然食品,进入美国市场免检。1996年,兴十四村还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料玉米渣和农作物秸秆,建起了一个年产量5万吨的节粮饲料厂。
从1985年建起全国第一家农村乳品厂,到1994年建起全国第一家农村柠檬酸厂,兴十四村用了十年时间,使全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兴十四的工业已形成了以柠檬酸厂的生物工程产品和以甜蜜素厂的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系列产品,组建了富华集团,走上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快车道。
四、解放思想、资本运营,走上发展快车道
多年跑项目,搞经营,付华廷悟出了一个道理,仅靠自己攒钱办企业还不行,还要搞资本运营,搞股票上市,搞招商引资。通过各种渠道,付华廷几顾茅庐,请来了原珠海一家外企的常务副总经理于艳杰,她放弃了珠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来到兴十四村,帮付华廷搞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组建华冠科技公司。2002年9月16日,富华集团为第一大股东的华冠科技股票在上海成功上市,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农业板块上市的股票。股票当年发行4000万股,社会募集资金1.38亿元,富华集团成功进入资本市场,也把兴十四村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在经济快速发展,集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兴十四村解放思想,积极搞资本运营,拼命抓招商引资,进行收购和兼并,富华集团成功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自2002年以来,兴十四村先后收购了黑龙江省种子公司、齐齐哈尔林机厂等企业,成立了黑龙江富华建筑公司、黑龙江富华绿化工程公司、富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富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后来到山东学习,山东的先进经验使付华廷很受启发。回来后,付华廷就琢磨要建个招商载体,规划建设产业园。2005年5月10号,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宋法棠同志等领导到场剪彩。有15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富华生物制药等4个项目进驻园区。这几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使富华集团的销售收入增加近40亿元,是目前的近6倍,增加利税8亿元,还可多安置劳动力4000人,工业经济实现了集群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目前,富华集团年转化玉米能力30万吨,已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乳制品、畜禽饲料、高科技产品、绿色特色产品6大产品体系,有4项新科技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五、以工促农、全面发展,共同富裕
在大力发展村办工业的基础上,兴十四村积极实施以工促农,以工业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工业反哺农村农民,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兴十四村实现了城镇化,村民幸福、文明、富裕、和谐,实现了城市化,兴十四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杆。
兴十四村积极实施以工促农,在全村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筑起了两条15公里长的防洪大坝,修挖排水沟18条,在田间架起了150公里的输电线路,全村农田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作物良种化种植、耕地机械化作业、农田节水化灌溉,都建成了高产稳产良田,全村林业实现了生态化建设,牧业实现了专业化养殖,农林水畜机实现全面发展。
兴十四村积极用工业反哺第三产业,带动了全村第三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兴十四村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依托10大旅游景区、40多个旅游观光景点,积极发展红色、特色、绿色旅游,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游、工业游、关东拓荒文化游,发展“农家乐”等农家文化乡土人情游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和客商纷至沓来,一些大型会议和培训班也纷纷在兴十四村举办。目前,兴十四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被黑龙江省委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妇联等国家一些部委,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大连市等一些省市也把兴十四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基地。2007年,全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客商10多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000多万元。
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兴十四村始终想着要让乡亲们得到更多的实惠,真正能像城里人那样生活。2002年以来,兴十四村开始用集体经济的积累搞小城镇建设,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0年代初兴十四村全村就实现了砖瓦化,82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2002年以来,兴十四村建设花园式别墅136栋,还建设了文化休闲广场、三星级宾馆、村史展览馆等。全村8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每栋别墅平均造价35万多元,村里补助20多万元,农户平均拿10万元,产权归个人,原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同志题词“兴十四花园别墅”,并说你们现在的住房都达到副省级标准了。
兴十四村一直对村民实行优厚的福利政策,让村民享受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待遇。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200斤大米、100斤面粉的待遇,另外,每月还享受80元的生活补贴,其他村民每年免费享受100斤大米、50斤白面生活补助。在一些节日,兴十四村免费向全体村民分东西,吃水、上学、物业管理都免费。对全村儿童的入托、入学实行免费,对学生使用的课本实行免费,对学生穿的冬夏两套校服实行免费。兴十四村还买了一辆大客车,对考入县城中学的学生免费专门接送。对村里每年考入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兴十四村还给予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
现在,兴十四村自来水、有线电视和光缆程控电话入户率都达到了100%,冰箱、摩托车早已成为村民的家常物品,而且有很多村民还买了电脑。村级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70年代以来,兴十四村先后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宫、招待所、舞厅和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无人值守的3.5万伏变电所。在村内外铺筑水泥路近80公里,安装了1万多米的路灯。村里建起了标准化的村级卫生所,盖起了全省一流的小学教学楼。2007年,又投资近400万元,新建了一栋省内高标准的村级初中教学楼。为了抓好村民管理,兴十四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兴十四村领导带头执行。村里的政务、财务管理情况定期用提示板、公开栏向村民公布。兴十四村,无上访告状、无赌博、无信教、无不赡养老人、无刑事犯罪、无盗窃及被盗现象、无打架斗殴、无计划外生育、无邻里纠纷、无封建迷信活动,成了“十无村”。
现在,走进兴十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宽敞的厂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别致的花园别墅及展览馆、文化宫和绿化带,到处散发出浓郁的现代风情。2007年,兴十四村的集体总收入7.4亿元,人均收入已达到17000多元,全体村民都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实现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共同富裕的理想。
兴十四村已形成了农业围着工业转,工业围着市场转,工业反哺农业和农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住宅别墅化、村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多数村民非农化,被誉为“龙江第一村”。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曾评价:“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
兴十四村走过的路子,在全国很有普遍意义。原来的荒沙滩,经过人工背河泥改土造田,成了丰产田;这是多么伟大艰苦的工程,但却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稳产高产的境界。原来以农为主的地区,围绕农字作出了大文章,形成了资源、深加工连贯的产业链,实现了农区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兴十四村能够达到的,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应当都能够达到,只要坚持集体经济,艰苦努力,那就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