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需要的不是理论而是行动
前两天注意到一个网友写的《水利局组织党员干部赴林县红旗渠接受艰苦奋斗教育》,这个帖行文规范、文字简练,内容如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九周年,6月26日县水利局组织机关50多名党员干部参观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实地接受了一次勤政廉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感受了红旗渠气吞山河的宏伟工程。
红旗渠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修建的。林州人民为了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毅然奔赴太行山,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十年有余,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其改天换地的英雄壮举,体现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不折不挠、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和太行人民的光荣传统,闪烁着跨时代的光辉,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参观的同志们瞻仰了一副副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原始工具,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而后,还组织观看了红旗渠纪录片,登上红旗渠目睹了红旗渠工程的雄伟浩大,深深为林州人民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
水利部门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支撑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自觉发扬林州人民“一锤一钎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钢”和全国供销合作社一面旗帜——石板岩供销社“一条扁担闹革命”的艰苦创业精神,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激发干事业的热情;自觉发扬“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拼搏精神,排除万难,迎接挑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家纷纷表示,一是要坚定信念,严明党的纪律,陶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情操,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提升执行力。二是要树立宗旨意识,始终牢记一个“干”字,心怀一个“公”,恪守一个“廉”字,保持共产党人实干奉献,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三是要展现敢做善成的勇气、逆势飞扬的豪气、艰苦奋斗的志气,保持一股“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劲、闯劲、冲劲、韧劲,勤勉敬业,扎实工作。
之所以对这个帖感兴趣,一是觉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需要林县人民当年的“红旗渠精神”;二是通过这个帖子,可以依稀看到现在机关的工作作风。
这个帖前面介绍了红旗渠,写得实实在在,看了就叫人感动。后面一段表达了的是接受艰苦奋斗教育后的打算,虽然说得面面俱到、头头是道,理论十足,可是口号连篇,空空洞洞,没有一点实在的东西。这里不是批评帖主,因为在机关的实际工作中就是这么一回事,帖子不过是如实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只喊口号,不干实事的工作作风而已。
就说水利工作吧,现在是日益严重的旱、涝灾害不断,很多地方农业生产还在靠天吃饭,水利工作确实非常需要大力学习发扬“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可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最需要的不是理论而是行动。可以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需要很多理论,要的就是苦干实干。比如修“红旗渠”的带头人杨贵,当年“召集县委班子成员到全县的有关村庄去搞调研,了解全县的干旱缺水情况。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走了十几个村子,得出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林县总共90多万亩土地,其中水浇地仅有一万三千亩。而林县又是三年两头旱,产量低下,遇大旱便绝收。至于农民饮水那更是难上加难,往往方圆几十里地才有一口井,还常常干涸。------这年年末,他回到地委,便把所看到的林县的缺水情况向地委做了汇报。这时的杨贵,心里想的全是百姓一张张干渴的面孔,一片片干裂的土地,无不刺痛他的心。他多么想回到林县帮助乡亲打几口井,使他们有足够的饮用水啊!”
后来杨贵说:“工作中不管给我戴什么帽子,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尽管压力很大,但我还是顶住了。而且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修渠完全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帖中说的这个水利局能够想到组织党员干部赴林县红旗渠接受艰苦奋斗教育是很对头的,他们总结的一、二、三的理论也很经典,如果他们学习之后,能像杨贵这样,扎扎实实走下去,把存在的水利问题摸清楚,有了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对不住人民群众的想法和决心,这个县的水利工作就有希望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