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社会民生

无从化解的“乡愁”

风君 · 2014-07-06 · 来源:中国财经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作为精神家园和共同纽带的乡村又将去向何处?失去了乡村承载的传统与寄托,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会一如现实般荒芜?乡村价值观的物化和扭曲,其背后折射的是否是整个社会的病态?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与之相应,探讨农村及乡土的著作也呈现出“井喷”之势。东方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由贺雪峰主编的《回乡记》一书,再次将这个题材以一个独特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

  说视角“独特”,主要缘自其撰写人的特别身份——本书中诸多文章的们,均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师生。书中文章的雏形源自2013年、2014年春节期间该中心师生的春节回乡见闻。这些文章在网上发表后,引起不小关注和反响,随后,《人民日报》连发其中四篇。此次《回乡记》成书,则是由贺雪峰教授选取其中精彩部分,经过逻辑梳理和深度编辑而成。因此,本书撰写者可谓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身在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又常年在农村调研,使他们接受了相当的学术训练,具有客观冷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绝大部分师生又来自农村,与自己的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和羁绊。这两种身份共存之下,撰写者能否将其融汇,并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可谓本书的看点所在。

  本书以不同的篇幅对当今农村的各方面进行了记述和探讨:乡村日渐淡漠的年味和人情,依旧顽强存在的宗祠和仪式,时代大潮下悄然变化的农村婚嫁观念,新农村建设的是非成败,转型时期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遭遇的尴尬……这些文字的所记录的是其自己的故乡,字里行间的情感自然不难体察。面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又有谁能不带感情呢?但这也不是文人式的思乡散文,作为“研究中心”的学生,从文中也能看出他们所接受过的学术训练——不设立场的观察、力求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时出现的引用和“术语”,如“原子化社会”、“本体性价值”之类。虽然这些引用仍显稚嫩,但也可见们确实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诠释和解读那个从小就熟悉、现在又变得“陌生”的故乡。因此,本书中的见闻记录,比起专家学者的探讨更加生动和“接地气”,让人感受到一个个真实的乡村,同时又不乏客观的探讨和问题的发掘,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本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这只是回乡的“见闻”,而不是系统的论述,书中有不少“呈现”,却缺乏基于此的深入思索和判断。比如,宗祠的重获生机,其意义是积极还是消极?老年人为子女结婚耗尽家财,固然满足了其“本体性价值”,但这现象是否合理?如果整个村乃至地区的人都接受了这种观念,其是否就可称正确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中是找不到的,甚至可以感觉是在克制自己问出这样的问题。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以“科学”的视角去进行考察,应该尽量呈现事实而规避价值判断,避免沦为道德宣教。但乡村问题毕竟是“人”的问题,对其所做的研究和讨论,如果仅具备“工具理性”而忽略了“人文关怀”,仍是不完备的。因此,本书给出的,只是一副依旧略显粗疏的“白描”。当然,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认为本书将思索与判断的空间更多留给了读者自己。

  可以说,本书所展现的乡村面貌,虽不一而足,其记叙却又有着不约而同的共性,那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之中乡村的凋敝与颓败,是传统乡村文化价值和精神认同的丧失和凋零,是急剧变迁之下无从化解的“乡愁”。在城市化大潮裹挟之下,这是全国的乡村所经历的共同命运。而在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我们每个人,又岂止是一个单纯的看客?

  本书编者贺雪峰教授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对此,我是有深切体会的。虽然我是一个出生并成长在大城市的正宗“城市土著”,可学生时代每当填写籍贯时,写的却不是居住的上海,而是“浙江慈溪”,一个我祖辈出生繁衍的所在,可我却从未去过的地方。祖父祖母的出生地,便是慈溪县下的小乡村。从小,我就对这个代表我家族来历的地名充满了想象。可当我真正有机会前往那片土地的时候,却发觉当年的乡村早已成了工业开发区,仅有的一片土地也已经完成了动迁,再过不久村庄就将彻底消失,甚至连一个背影都不曾留给我……而这,不正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已经经历、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现实缩影吗?因此,我们其实也和本书的们一样,兼有旁观者和亲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我们也更有理由去认清乡村变迁的事实,并思考其最终“应往何处”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

  有人说,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乡村的逝去是不可挽回的趋势。此话或许不假。著名学者华生在其《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一书中更是强调指出:中国城市化转型的道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我们不可能为了所谓“乡愁”而要求农民守着老屋过老日子。与华生有所不同的是,贺雪峰教授在其几乎与《回乡记》同时出版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一书中则认为,只有保护农民返乡的权利,继续维持这种半工半农的农村社会经济社会结构,中国城市化才能走一条稳健的道路。

  现代化转型所要求的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其核心仍然是“以人为本”。只可惜本书以及其他乡村问题的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所谓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却是令人失望的:离乡不离土的户籍制度让农民工难以转化为城市市民;土地政策的滞后让许多农田抛荒,却又让欲耕者无田可耕;年轻人进城落户,却要让老年人为其买单;不合理的拆迁补偿制度带来大量重复建设的浪费……如本书编者贺雪峰所言,这样的城市化,绝不是我们所期盼的城市化,也必然是失败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何去何从,还有待更多的现实认知和反思。

  作为精神家园和共同纽带的乡村又将去向何处?失去了乡村承载的传统与寄托,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会一如现实般荒芜?乡村价值观的物化和扭曲,其背后折射的是否是整个社会的病态?对此,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努力挽回传统以补偿现实的失落吗?可如果熟人社会的崩解已是不可避免,即便留住了几个宗祠或是保留了仪式乃至巫婆神汉的形式,又有何用?也许,我们终究无法重建前现代的“血缘纽带”与家族羁绊,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在普遍焦虑之中把“乡愁”当作对现实的补偿?难道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需要对现实和过去进行一番重新认识以找回自我?

  我以为是需要的。因此,不论乡归何处,其实我们每个人一样要走一条“回乡之路”。这其中包含的,是对过去的真切记忆,而不是仅仅作为“现在”的附庸而存在的抽象概念。也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把握这个时代巨变的脉动,并去从容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五月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