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社会民生

邪不压正:通过英雄主义的举动救赎被恐惧束缚的自我

白头豕 · 2018-07-1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不再只歌颂英雄,而是讲述反英雄主义的平民如何一步步成为英雄,已经成了当代泛左翼电影的主流选择。

  有了《邪不压正》,作为姜文的忠实影迷,又幸运地收获了一部经典的姜文电影。观影之前我还隐隐约约担心在影坛捞比横行的风气下, 姜文也会堕落。不过电影的第一幕就彻底打消了我顾虑。

  这部电影语言(布景,镜头,表演,台词,节奏等)仍然非常优秀,风格上更接近《让子弹飞》,只是由于故事本身和演员差强人意,戏剧张力不及。但比起《一步之遥》来,姜文这次非常克制自己魔幻主义的表达欲,相信广大观众可以体会到各种爽点,但又一如既往的, 跟不上故事的走向, 跟不上角色的心理变化, 看完以后会觉得困惑。

  然而这一次, 我作为一名姜文的影迷, 一贯自诩能够读懂姜文所有电影, 看完《邪不压正》之后也陷入了迷惑,因此而失落。

  我自己观影哲学中,对电影的理解有六层次, 由下至上是:电影语言,叙事主线,电影主题,创作动机,创作风格,这五个层次是对导演主观世界的理解; 第六个层次是对导演自身的理解。

  我过去自认为对姜文电影的认识达到了第六个层次,因此写下了这篇回答:

  《姜文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88006/answer/35326634

  而这一次看《邪不压正》,我感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无法上升到第六个层次,作为一名影迷,所以感到迷惑和失落。

  于是这篇影评需要谈两件事. 一是这部电影本身, 二是自己观影后产生的困惑和思考.

  剧透提示:我会先说说《邪不压正》的故事主线,然后分析它的主题,再谈谈它的电影语言。这些方面都会有大量剧透。

  贯穿《邪不压正》的叙事逻辑,有两条主线,一条线是李天然的复仇,说的是家恨,在故事的前台;另一条线是李天然为何迟迟复仇不了,这条线潜藏在故事背景中,讲的是国仇。

  先特别强调一点。当我们作为观众,看到饰演李天然的彭于晏时,千万不要只看到了彭于晏,要当我们看到的是姜文自己。

  好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演不了马小军,所以只能让夏雨替他自己演马小军。然而对这个角色的所有塑造,都是服从姜文把自己代入这个角色而生的姜文式理解。

  又好比周星驰让文章和吴亦凡替自己演三藏,他已经老了,作为演员又太贵,自己制片的项目请不起自己,只好由别人替饰演自己诠释的角色。当我们眼中只有演员吴亦凡时,就完全无法体会到导演周星驰的初衷。

  李天然这个角色,是彭于晏替姜文自己演的。所以看到彭于晏要给周韵『治一下脚』时,不要觉得谁头上有一摞摞的帽子噌噌地叠起来突破天际。那还是姜文又一次在电影中以权谋私,再一次跟他的妻子示爱。只是姜文和周星驰一样保持了『专业导演』的专业素养,珍惜角色,没有让年岁难饶的自己去勉强饰演年轻人,毁掉一个好角色。

  且不论彭于晏在年轻女性心中的帅气,他本身积极向上、拼搏努力的从业态度,一次次证明他好演员的素质。但彭的天赋如同文章的天赋,毕竟难以达到姜文或周星驰作为演员时那样的高度。所以彭于晏饰演姜文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角色时,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

  看到这一点, 是理解第一条主线的关键。

  李天然的角色设计其实很有层次感。他表面上的内驱力是为亲复仇,如同嘴上不停喊的,『他杀了我的师傅,师娘,师姐,我要报仇』。这一层仇恨虽然真实存在,但更深的动力却源自于私心:师兄灭门时,李天然还是一个孩子,恐惧深深嵌入了他的内心,更深刻的则是由于无能为力而生的愧疚,自责和自我否定。

  他只有通过复仇,做出行动,杀死师兄,才能杀死内心曾经的恐惧,从而扭转对自己的愧疚和自责和自我否定,重获新生。

  整部电影为这种层次感做了大量的铺垫。比如李天然的噩梦并不是师傅师娘师姐一次次在面前倒下惨死,而是师兄杀自己的时候,自己动不了,什么都没做。他说话特别容易自我否定(我早该死,当年我师傅师娘师姐被杀,我就什么都没做出来),反复表现出一种借他人之手(比如借周韵之手)自杀,从而为自己当初懦弱赎罪的倾向。

  熟悉姜文电影的人,由李天然这个角色或可联想到《鬼子来了》。姜文为《鬼子来了》接受采访时说过:

  姜文自己说:“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三十五年来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这么一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

  他还说:“还没拍《鬼子来了》的时候,我去了趟日本。到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去,店里有一把400年的刀,我特想买,但因为它是文物不能卖。陪我去的日本人叫山本,晚上吃饭时他问我,你为什么对那把刀有兴趣?我说,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恐惧,直到现在,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姜文三十五岁时把自己三十五年的一个核心『情结』(complex),属于他自己的某种『恐惧』,在《鬼子来了》这部电影里和『国仇』结合起来。

  通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我们知道,姜文的这种『恐惧』情结并非仅仅是恐惧本身,他更恐惧的是,由于『恐惧』,导致他没有做出应该做的『义举』,从而让他害怕自己肉体虽然存活着,但灵魂却因畏缩而死去。

  而在《邪不压正》的李天然身上,显然是对同一种恐惧的诠释。所以我认为在李天然报家仇的这条线上,是《鬼子来了》精神内核的延续。

  孟子有一句『国士之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也。 我感觉曾经的姜文发自内心害怕的,是自己成为不了这样的国士。在《邪不压正》中,这是李天然最深的恐惧,是他的情结所在,是这个角色的corner stone。

  所以李天然在剧情中最大的问题就他顶着『不共戴天之仇』,却一直无法直接去复仇,而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拖累他。有在美国的上司的命令,有关心他的美国养父不顾尊严保护他,有蓝先生语焉不详的计划……真正拖累他的,并不是这些外部因素,而是他内心的恐惧,害怕真正面对仇人的时刻,自己变回了十五年前那个在仇人面前噤若寒蝉的孩子。

  所以他不像蓝先生那样,一副君子复仇十年不晚,老谋深算忍辱负重的面目;而是屡屡用鲁莽愚蠢的行为试图证明自己复仇的欲望和勇气,好像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但最关键的证据:不顾约束不顾代价的杀死仇人,这点却始终没有发生。

  所以周韵的角色对这部电影非常重要,并不是姜文又一次讨好老婆而已。只有周韵才看穿了李天然内心深处的恐惧所在,一步步推进他终究成功地迈出了复仇这一步,不仅报了家仇,自我也得到救赎。

  在这个层面上,《邪不压正》又是《一步之遥》的延续。『to be or not to be, 是这么遭还是那么遭,是一个问题』。要 to be 而不是 not to be,必须战胜内心的恐惧,从而付出足够的代价。这是李天然面临的抉择,也是姜文三十五岁之前内心最想通过电影来表达的抉择。

  然而很优秀的年轻演员彭于晏,看来他一生中却没体会过这种多层次的矛盾。他把李天然塑造地很勇敢,勇敢成了一匹莽夫,却无法驾驭剧情给角色安排好的各种畏惧。

  彭于晏不明白李天然的鲁莽,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畏惧。于是观众也无法明白这点。为何李天然老是莫名其妙自责,他的复仇不是无所畏惧吗?他面对仇人不是一脸坚毅和执着吗?不是很努力很义愤吗?周韵这个角色有必要存在吗?

  虽然彭于晏很优秀,很敬业,但他没有只演出了『李天然』的光明面,没有演出他的影子,于是这个角色不是立体的,而是平面的。

  和某个烂演员毁掉了整部《绣春刀2》不同, 彭于晏的情况更接近文章。文章在《西游降魔篇》里,也很努力,也是演出了唐三藏这个角色的无所畏惧,无畏到近乎愚蠢,却演不出唐三藏内心的畏惧。文章不知道唐三藏正是因为能察觉自己的感情,害怕有感情会损害自己济世的理想,才用鲁莽的行为试图证明自己对『大义』的忠诚。

  不怪彭于晏和文章,毕竟他们饰演的角色,是为周星驰和姜文量身定做的。但也因为如此,《邪不压正》整体的叙事逻辑都不够连贯了,为李天然内心恐惧做铺垫的环节变得莫名其妙,而后面李天然对自己恐惧的反复陈述显得笨拙苍白,于是观众未必能get到电影的叙事逻辑。

  =================

  《邪不压正》的另一条主线,则是国仇。然而这一条线却是潜伏在故事背景中的,没有明显地陈述出来。

  上文谈到了姜文的《鬼子来了》,正好借《鬼子来了》,诠释一下《邪不压正》的暗线。

  姜文接受采访时明确表达了,他三十五岁之前有一个要战胜恐惧,用接近死亡的方式才能实现的 『义』(用《一步之遥》里的词则是『to be』),他认为《鬼子来了》的故事正好可以表达出来,因此创作了这部电影。

  而《鬼子来了》里的『大义』自然是抗日,与《邪不压正》相同;而恐惧则是日本人的屠刀。问题在于,《鬼子来了》里挂甲屯的乡亲们,一开始是没有抗日觉悟的。对明显是八路军武工队的人送来鬼子一事,也只有恐惧而毫无大义上的认同。

  这体现了姜文对传统抗日叙事的质疑。传统抗日叙事中,抗日的趋力是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然而抗日需要进行全民族的动员。民族大义也好,国家存亡也好,历来都是精英阶层的叙事,所谓『肉食者谋之』。从历朝历代的兴亡来看,这种大义在实践中似乎是『不成立』的。

  这种『不成立』,既表现为精英阶层,统治阶层『觉得水太凉』,鲁迅所说的『民族脊梁』太少,而削发剃头,认贼作父的将军和大学士们反而太多。又表现为平民百姓们『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正都是种田交租,城头变换大王旗,兴亡百姓苦,谁来了都一样。

  于是在《鬼子来了》里,挂甲屯的乡亲们没有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逻辑指导下对鬼子嫉恶如仇,而是遵循了姜文所理解的另一种中国人逻辑:善良。

  正是在『善良』的作用下,挂甲屯的乡亲即便生命受到双重威胁(武工队的威胁,和被日本人发现的威胁),也不忍心杀死两个态度恶劣的日本俘虏。甚至还不得已给他们吃白面,想办法照顾他们活着。

  而当日本人在宴会上大开杀戒之后,国仇转换为了家恨,而家恨又诠释了国仇,两者达到了一致。于是姜文塑造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对比:挂甲屯之前善良得有些愚昧,看似胆怯的乡亲,居然在屠刀面前没有一个表现出畏惧,都拼死抵抗。

  而与乡亲们对比的日本兵,却是完全相反。日本人总是符合精英的逻辑,高喊着大义,一副无惧死亡的战士形象。但面对真正的死亡威胁时,都褪去了虚假面貌,要么是喊着『大哥大嫂新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要么是被马大三的一把菜刀追得满院跑。

  所以我们知道,由于姜文『右』的思维方式存在(参见[姜文是一个怎样的导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88006/answer/35326634)),他不相信精英们的『大义』,既不相信日本鬼子的大义,也不相信国家兴亡的大义。他对抗日做出了自己的诠释,国仇和家恨融为一体,让善良的人觉醒,不惜献出姓名做出了『to be』的抉择。

  从这个角度看《邪不压正》是另一个方向的《鬼子来了》。北京正是七七事变前夕,抗日主题很明确。但《鬼子来了》是国仇转化为家恨,而《邪不压正》则是家恨上升到国仇。

  李天然师傅一家的悲剧,比起一个叛徒徒儿来,更本质的则是日本的侵华。电影已经演得非常明白,日本人抢夺中国的土地种鸦片,再卖给中国人,让一些中国人沦为毫无尊严的烟民,为了两个月吸毒的生计不顾『体面』抢走路人的钱包。他们再用贩烟的巨额利润,为侵华战争提供资本。

  这个故事里有满满的国仇,然而姜文对侠肝义胆民族英雄的那套逻辑并不感冒。他要在国仇里找家恨,在家恨里找国仇。于是在李天然的复仇故事中,国仇自始至终都作为背景出现,表达的非常含蓄。

  姜文遵循自己的理解,不惜拼命克制自己非常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结。

  举一个例子。我在《邪不压正》开头就注意到一个细节,姜文显然用非常巨大的成本,还原了一个仅仅作为背景存在的老北京城,做出了荒凉但庄严的前门楼子,宽阔的城墙,还有绿树丛中的胡同房顶。从镜头语言来看,这些景色是非常美的。我一直在奇怪,究竟是怎样的创作动机,才让姜文用如此大的成本去塑造一个美丽的老北京,难道只是他作为大院子弟以权谋私的怀旧感?

  直到电影末尾,看到了一幕非常刺激的画面,我才明白了姜文的用意。我看到了日本军队踏步进入北京城,城头上一帮日本人和汉奸在高歌欢迎。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如此刺伤民族自尊心的画面。

  于是立刻就想通了姜文的用意。他之所以花巨大成本打造一个美好的老北京,就是为了这刺激观众的一幕。他按自己的逻辑无法在故事主体中讲述国仇,希望用这个令人无法瞩目的可耻画面,让大家感受他所压抑的国仇情绪。

  《邪不压正》故事中,虽然李天然的复仇逻辑一直源于家恨,但他的复仇行为其实都背靠国仇。在国家利益博弈的格局中,各方都把李天然视作棋子而已。

  仇人势力庞大,源于日本人的庇护。美国上司不想让他复仇,源于美国的利益,只想通过李天然获得日本的间谍情报。而蓝先生迟迟不让李天然复仇,因为蓝先生并不关心李天然的家仇,他只想借机让汉奸和日本人狗咬狗,从而使他有办法救出那位张姓军阀,好在未来撑起抗日的大旗。

  这些明暗算盘和李天然内心深处的恐惧纠结在一起,让李天然总在按别人的旨意活动,掩饰了自己内心害怕自己是懦夫的恐惧,迟迟无法做出自己『to be』的抉择。

  姜文只想探讨国仇和家恨相融合的过程,因此他把那些已经达到这个境界,真正做出了抉择的人物,反而全部都放在故事背景中。例如那些不惜生命为主角做掩护的黄包车夫。他们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简直毫无犹豫。如果探讨这些角色的主观世界,一定有一个非常丰满的逻辑让他们不惜用生死来达成一个小目标。

  就连那位『你不知道我会武功吗?你一直都这么勇敢吗』,慷慨赴死的保姆,她肯定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不过姜文也宁愿让她的故事淹没在观众控制不住的笑场中。

  在今天这个小资文化主导的时代,讲伟光正的革命英雄已经得不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了。电影是给观众看的,只有通过小资自身在斗争过程中的蜕变,才适合让小资的观众一步步体会到英雄的精神。

  所以《阿凡达》主角的初始动机是为了残疾的双腿,《恐怖直播》的主角为的是收视率,韩国《出租车司机》的主角为的是给女儿买玩具交租的一笔车费,《无法避免的战争》主角为的是好友情谊,《辩护士》的主角为的只是工作,《银翼杀手2017》主角为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他们为了某种共同的原因,最终都一步步走向了另一个自我,勇于选择了『to be』的那个自我。

  不再只歌颂英雄,而是讲述反英雄主义的平民如何一步步成为英雄,已经成了当代泛左翼电影的主流选择。为了讲清楚人和猴子的差别其实在于会不会用火这个道理,总是不得不先从猴子讲起。

  ===============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有家恨和国仇两条线。两条线最终要融合唯一,才形成一个姜文认同的完整的逻辑,构成主角做出选择的原因。

  姜文通过一种辩证法的剧情安排,推动了两者的融合。这体现在多个配角身上。

  在《邪不压正》的故事中,日本人固然是明确的反派,而美国人对中国也完全是利用关系,通过李天然养父这个很善良的角色,也透露出对中国的明显鄙夷和漠视。他眼中只有『家』的利益,没有『国』的利益。养父眼中的李天然,并不是一个中国人,而是自己的养子,是个美国人,只有带回美国才能保护。养父不理解李天然的牺牲,更加不理解蓝先生两个儿子的牺牲。养父简直是整个中美关系的隐喻。养父『家』的逻辑,阻止不了李天然的复仇。

  许晴的『家』的逻辑,同样阻止不了。许晴饰演的角色并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只是想摆脱自己给人做妾的悲剧命运,幻想了一个做岛主独享富贵的乌托邦。但这份『家』的逻辑,同样在国破之后,以许晴从城墙跳下宣告幻灭。她看似只为小家的乌托邦幻想,其实也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

  蓝先生是北洋军阀中残留的理想主义者,深负国仇,为此已经牺牲了两个儿子,仍不惜做美国人,日本人,汉奸的三面间谍,帮他们做脏活黑活。他能忍辱负重坚持二十几年,布局只为多拯救一些愿意抗日的势力。他心中有强烈的『大义』,为了这份大义,甚至不惜杀害十几年好友李天然的养父,犯下所谓『nessary evil』的罪行。

  然而蓝先生却没有把『为国家舍小家』的逻辑坚持到底,他虽然仅仅和李天然见过六次,但『太多了』,以至于在一个布局了近二十年计划的最后关头,他由于对李天然的喜爱,背叛了自己的计划。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放跑了李天然,最终也并没有为『国』的利益,去牺牲李天然『家』的利益。

  周韵的角色也是如此,为了『家仇』执着了半生,甘愿嫁给人生两个儿子再离开,也要坚持复仇。但当她真正看到仇人已是耄耋老人,带着小女孩出现时,却没有动手。她一直劝李天然该动手时就动手,自己却迷惑了。周韵的角色自己并不能解决这个困惑,姜文在设计这个角色时其实早解决了这个困惑:军阀混战产生的仇恨是私仇,在他的逻辑中无法和国仇结合的私仇,在人性的善良面前没有合法性。

  这些角色的抉择非常重要,清理完了各种外围逻辑,最终落到李天然身上,是国仇家恨合为一体;落到廖凡身上,也是国仇家恨合为一体。于是姜文贡献了结尾极其精彩的复仇之战,让人快意恩仇,过足了瘾。

  要说李天然这个角色和蓝先生,其实都应该是由姜文饰演的,所以他们是一体两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孔子所说的两个道德理想。

  李天然是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选择了『to be』,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也』。

  而蓝先生则是选择了『not to be』,『譬如为山,功亏一篑,止,吾止也』。

  考虑到姜文还在剧中让一个日本人讲解论语,我怀疑本剧的剧本创对孔子论语的这两个道德理想也有很深的理解。

  ================

  有了上述这些内容,我觉得再细细讨论《邪不压正》细节上的得失,意义不大了。倒是可以讲讲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的内在逻辑。

  三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符合姜文本人一贯的『宏大叙事』。其实他的每部电影都有一个显著的时代背景,要么是抗日,要么是北洋,要么是wg,要么是『红太阳的陨落』。然而这些电影多是讨论个人内心的抉择和成长。姜文内心一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关键经历,让他把个人内心的抉择和时代大背景结合来看待。

  如姜文在《一步之遥》中说的『to be or not to be』,他每一部电影的主题其实也在于此。从『左』的视角来看,是解放,为了反抗强权,不惜做出牺牲性命的抉择。而从『右』的角度来看,是自由,为了忠于内心的自我,不惜做出牺牲性命的抉择。

  如我之前文章所说,姜文由于他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价值观兼具左右两个不同的向度。据此我做出过姜文电影一左一右循环的预测,显然又命中了《一步之遥》和《让子弹飞》。

  通过《邪不压正》看后的思考,我感觉对姜文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之前更多地看到了姜文左右价值观的分裂,现在我感觉姜文也一直存在他自己对二者进行融合的逻辑。

  简单来说,《让子弹飞》讲的就是革命,寄寓了姜文的人民立场,和做革命领袖的英雄主义情怀。而《一步之遥》讲的是自由主义主题,人如何忠于自我,做出抉择。《邪不压正》则是两个逻辑的融合:通过英雄主义的举动,救赎被恐惧束缚的自我。

  《邪不压正》里反复对李天然说一句话,你去做,你为什么不做,你去做。姜文借各种角色之口,把不去做的理由说尽了。他想把这一切的借口都骂一遍.

  姜文曾经的个人理想,和他的人民立场,英雄主义情怀是存在一致的。这种价值观定义了自我,然而在现实面前,选择这样的价值观,意味着难以承受的代价。用姜文的话说:

  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

  姜文自己一定体会过双重的恐惧。一种恐惧源自于某种代价,这种代价有可能表现为爱(失去的)和死亡(付出的)。另一种恐惧比这更高级,是害怕由于第一种恐惧存在,从而无法坚持理想,在肉体上得以保存,却在精神上死亡。

  表面上看,只有『远离死亡』,才能远离第一种恐惧。而实际上,却只有敢于『接近死亡』,才能战胜第二种恐惧。这是姜文得出的理解,也是他反反复复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于是《鬼子来了》里的马大三被砍头后怒目圆睁,《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妈和老师从容赴死,《一步之遥》里马走日高塔跳落,包括《邪不压正》里的李天然,讲的都是心怀第一种恐惧的人,最后通过『靠近死亡』的做法,战胜了第二种恐惧。

  当姜文的角色想要捍卫的自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利他的自我时;姜文拍摄出来的就是泛左翼电影,如《鬼子来了》,《让子弹飞》,《邪不压正》。

  当姜文的角色想要捍卫的自我,是一个有丰富内心却不被周围所理解,裹挟在大时代洪流中,觉得世界荒诞,内心孤独的自我时;姜文拍摄出来的就是带着右翼情怀的电影,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红太阳』灿烂的日子,wg),《太阳照常升起》(『红太阳』陨落的日子,76年),《一步之遥》。

  虽然《邪不压正》并不是姜文硬质量最优秀的电影,但我期待现实中的左翼能对这部电影给出足够的赞许。它本质上是说的理想主义者自己的故事。

  当你们怀揣着一个为国为民的理想时(而不是复仇),你以为自己能干很多的事情。然后就像《邪不压正》里周韵角色所说,你结婚了,生孩子了,越来越多的人劝你放弃。『老天爷会惩罚他们的』,这句话简直就像一个自诩马克思主义者说,『按马克思主义,随着生产力发展,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一样,是理想主义对自己内心恐惧的妥协。然而这种妥协持续下去,不怕真正的自我死掉吗?

  姜文借周韵的口回答是:你滚!

  对《邪不压正》和姜文其它电影的理解,到这里就结束了。

  ==============

  最后聊一聊自己观影后的困惑和思考,做一个记录。

  我认为人对电影的理解其实有六个层次:

  电影语言,叙事主线,电影主题,创作动机,创作风格,对创的认识。

  电影语言的层次是最容易获得共识的。放到姜文电影里,就是明显过剩的才华,表现在对白,演技,堆满了还漏出来的细节,各种强烈的审美和独特的情趣(比如姜文电影镜头对女人性感点的观察欲,这次是许晴的胸腿臀;和姜文对他现任妻子的爱意)。

  在电影语言这个层面上,大多数观众都很认可姜文。因为那种精益求精的程度的确令人赞叹。想想看《让子弹飞》里鸿门宴那段的剧情张力,简直无人可比。由《邪不压正》来看,姜文的才华显然还是过剩的,尽管非常非常克制,以至于很难找到《一步之遥》那样无处不在的魔幻现实主义镜头。相比之下,就要让明确感到『江郎才尽』的周星驰羡慕了。星爷自从自己不参演开始,他的作品明显存在细节和张力不足,支撑不了故事主题的问题。

  到了叙事这个层面,估计大半观众都对姜文欣赏不了了。姜文的作品对普通人而言算是流畅的,恐怕只有《鬼子来了》一部。其它每部电影恐怕都能给人思维奔逸的感觉。姜文的电影永远不够剪,永远慢不下来,和《燃烧》《银翼杀手2017》这样花巨大精力慢下来的电影截然相反。

  这其实已经成了姜文的典型风格。我甚至会想象,姜文他们创作团队准备了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主线之后,拍每一场戏都会故意抛开全局的束缚,与传统电影每一笔都紧扣主题不同,他只设定每一幕都必须足够精彩好看,不惜荒诞,甚至以荒诞为美。因为需要表达的太多,现实主义装不下。

  姜文的才华最为泛滥的一部电影,自然是《一步之遥》。但绝大多数普通观众都无法欣赏它,以至于掀起了姜文和影评人的相互批判。

  由于姜文的叙事本就让人难以读懂,故事的主题更是讳莫如深了。他很少用镜头诠释角色的动机,而是根据角色的动机,给角色设计合理的行为。

  例如《邪不压正》中蓝先生问李天然两遍知道做啥吗?然后潸然泪下,说认识了六次,太多了。接下来让李天然逃跑,自己和廖凡决斗。这一场虽然有逻辑性非常强的因由,但却不置一词,观众自然容易看不懂。

  这是一种『寻找知己』的做法。我们如果缺乏足够的阅历和换位思考能力,就不可能理解角色的言行。简直就像各种圈子里的黑话一般作用。

  按我的理解,姜文电影的主题有着统一的内核。就是在左翼和右翼价值观相互纠缠的大时代背景下,探讨人们在恐惧和自我之前所做的抉择。

  好的电影人,都有自己统一的电影风格。与其说这种风格是他们实践的规尺,不如说是他们的喜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姜文对自己拍摄电影的过程明显是极其享受的。从《邪不压正》里各种精彩对白,尤其是『她不知道我会武功吗?她一直都这么勇敢吗?』,『地上五把枪你不捡!我忘记了!』,都能看出得意的笑脸。《一步之遥》中马走日在小姐客房回眸的镜头,我明显能感觉到姜文的自豪感。

  一些观众可能不知道姜文为什么要拍这么晦涩的镜头,有些感觉他在炫技。其实姜文并没那么关心我们能不能看懂,他自己早就乐在其中了。

  姜文电影的这些层次,作为一名忠实的影迷,我认为自己都能理解。进一步的,我就像那些狂热追星的年轻女粉丝们相似,渐渐会生出一种幻觉,觉得能体会姜文的创作动机,甚至通过他的作品能理解这个人。这几乎是所有粉丝们都容易产生的错觉和误会。

  但今天看完《邪不压正》,我却感受到了困惑。我能从理性上得出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结论,说明姜文这部电影的主题,以及和他过去电影的一惯性。但我却无法从感受上理解他为何选了这个故事。或许如姜文所说,这个故事正好能装下他想表达的东西,所以选择了它。而这种选择,并非观众能感同身受的.

  作为一名影迷,感觉就像粉丝失去了自己的偶像相似,我感到失去了『理解自己所喜爱的导演』这种成就感。或者这种幻觉从来都是自欺欺人的。我感觉到很失落。

  伴随着回家路上的思考,和写这篇影评的过程,还是找到了答案。影迷是影迷,姜文是姜文。能了解姜文的,只有他自己的至亲好友。努力解读别人的电影,最终都是在通过理解别人作品的过程,认识和推进自己。这恐怕是电影这门艺术最大的价值之一了。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9. 司马南:黄金万两——一项美国的核心秘密
  10. 大蒜也有错?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当心,他们要对孩子下手了!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