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市环境不等于污染企业“上山下乡”
邱 林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3亿多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7日在山东威海市透露的。同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一些城郊接合部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6月10日新华网)
近年来,当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倾注于城市工业源污染的防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广大的农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借助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纷纷从城市迁往农村,让污染冠冕堂皇地“上山下乡”。
的确,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污染问题可以被忽视。正是由于污染企业在农村的逐渐增加,造成有的农村地区水源开始恶化,有的空气变得污浊,使已然变差的农村生态雪上加霜,农民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可以说,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个别地方甚至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2006年9月,甘肃微县两个村的村民因附近一家铅锭冶炼厂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和废水严重中毒的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373人为儿童,90%以上血铅超标。被怀疑为造成污染事故的一家铅冶炼企业,1996年投产以来,因为一直排放乌黑的浓烟和混浊的污水,造成农作物减产,当地村民曾多次找政府要求解决。对于这样一个容易造成重金属污染并且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从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到生产阶段的监测,应当是非常严格的。
像这样的污染企业已造成了严重后果,又有群众举报,但为什么迟迟不能关停、整顿,最终还是导致了污染事故?其实,这是少数领导干部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增长的观念在作祟。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在不少地方,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摇摆。
究其原因,源于人们对农村环境问题认识不够,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在发展经济的冲动下,疏于环境保护,使得农村成了一些污染企业的迁徙地。对于引进污染企业的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想到的是如何伺候好“财神爷”,保住乡镇财政收入,对造成的污染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影响其乌纱帽的地步,一般是不会“高度重视”的。
据报道,目前,在江苏无锡和浙江温州的农村几乎没有一条干净的河流了,大部分地表水系的水质是五类或劣五类。前不久,华东某个所谓的工业乡镇的农民抽河水灌溉秧苗,由于污染严重,河水竟将秧苗毒死了。而这条河流曾经是当地老百姓的生命河。一些领导和部门显然把工业乡镇里的污染企业看成一棵不可或缺的摇钱树。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东部发达地区不少农村在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同时正在付出环境污染、祸及子孙的沉痛代价。
“在城里是污染,到村里就不算污染了?”这是贵州省铜仁市龙田村农妇张海英的质疑,她所在的村里有一家铁合金厂,由于污染严重,于4年前从铜仁市迁到龙田村,从此村民深受其害。因此,城市有关部门和污染企业不能再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转移污染不仅不道德,而且违法,更重要的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转移污染的最终结果是城市人和农村人共同受害。
对于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现象的出现,环保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防止农村“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差了”,地方政府更要严防在招商引资中把污染项目招进农村。要看到,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各种污染最终还会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响到城市人口。城乡之间唇齿相依,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旦农村的生态屏障遭到重创,终有一日会带来影响全局的环境灾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