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热钱:“堵”不住的持久战
《财经》记者 周琼 季敏华/文《财经》网络版 [2007-07-16]
源源不断流入的热钱正挤压政府的宏观调控空间,并推高金融风险。市场现实抛出的尖锐问题已不容回避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周琼 季敏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国内资产价格急剧膨胀的现实下,源源不断流入的热钱正挤压政府的宏观调控空间,并推高金融风险。
据官方及学者监测,热钱主要通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宁波、青岛、厦门和大连等珠三角以及中部沿海城市流入,在总量上又以广东为甚。《财经》记者走访了广东省有关管理部门及贸易、金融专家,以求从广东管窥此轮热钱潮。
对于热钱的数量和流向,无论官方监控还是研究机构的调查,都还处于勾画轮廓的阶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热钱仍在通过十几种渠道流入境内,使得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更加敏感和复杂。此中,热钱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因应何种调控手段,仍有待深入研究。
外汇储备激增背后
通行概念中的“热钱”(Hot Money),是指为逐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迄今到底有多少热钱涌进了中国?不同学者提出的估算数额出入极大,但基本都在数百亿美元以上。
对于热钱涵括的资金种类,学界亦无统一认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由于这一波热钱主要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而来,在升值未见顶之前,进来的资金不会轻易撤出。因此,对热钱“短期投机”特性的判断存在不同理解。在估算热钱总量时,一些学者偏重于“逐利”概念,即凡入境逐利者均被纳入其中;一些学者执著于“短期”的期限划分。
热钱进入渠道多达十余种,大部分是借贸易渠道混入,方式隐秘,无从区分和统计;另一部分,则通过地下钱庄或出入境夹带进入,在贸易顺差数据中无从反映;至于那些早已入境兑换成人民币的外来资金如今转入中国股市、楼市逐利,则根本不能从新增外汇储备的统计中见其形迹。
到目前为止,对热钱总量尚未有依据充分且令人信服的统计数字。人们对热钱规模的判断,多来自外汇储备中正常的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之外那些缘由可疑的巨额增量。
今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2663亿美元,超出2006年全年增量,较2006年上半年更上涨117.9%,涨幅创历史新高。截止到今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3326亿美元。这是央行及国家统计局7月11日刚刚发布的数据。
外汇储备高企,使得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棘手。由于央行不得不发行巨量人民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其直接效应是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大增,尤其加剧股市和楼市泡沫化的风险。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学界普遍认为,自2005年7月中国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来,热钱的涌入已成为推升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官方在信息发布上虽持保留意见,在行动上却早已拉开了一场对热钱的“狙击战”。
今年7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加强收结汇管理后的最新战果。为了“严厉打击异常资金流入,创新分类监管方式”,外管局自2006年11月以来,在全国选定了第一批关注企业共5303家,占企业总数的3.04%。截至2007年4月,全国又陆续核定了472家“关注企业”。
此外,今年4月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宁波、青岛、厦门和大连等十省市进行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后发现,部分银行违规代客收结汇、违规办理外汇贷款及出口核销等业务,“使得一些境外投机性资金假借贸易或投资等渠道流入,甚至变相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等,对国内宏观调控和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为此,19家中资银行和10家外资银行受到了处罚。
无法统计的暗流
从体制上来说,作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国家,外资进出中国两头受管。由于长期以来奉行“出口创汇”、“吸引外资”战略,外汇管制在事实上是“宽进严出”,“进易出难”。这也是2006年以前官方极力否认有热钱流入的原因之一。
“如果进来的钱出不去,就不能叫热钱”;但在金融逐步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热钱进出的渠道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改革开放后,广东的崛起,在国家政策主导下主要依靠境外资金。由于广东毗邻港澳地区,粤侨遍布天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而现今则为热钱的流入提供了便利条件。
据了解,热钱进入的主要渠道有几种类型。
其一,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公司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
其二,增资扩股。既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只需另寻借口撤消原项目合同,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
其三,货币流转与转换。市场有段顺口溜可说明这一热钱流入方式:“港币不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两地一流窜,一样可兑换”。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通过这样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操作的办法,也使得大量热钱“自由进出”。
其四,地下钱庄。“很多地下钱庄运作是这样的: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被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你开个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今年春节后,长期关注外贸动向的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受国家外管局等部门委托研究热钱课题,跟踪调查地下钱庄的动向。据黎介绍,通过这种办法,外资的进出最为快捷。
其五,货柜车夹带现金。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企业以发员工工资等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现在一个企业有十部八部货柜车的很多,一部车跑一两趟很普遍,每趟夹带50万港元,即便被海关查上也很好解释。”黎友焕告诉《财经》记者,去年以来,随着资金进出需求增多,一些类似的企业慢慢地就拓展业务成了变相的“地下钱庄”,大批量帮别人夹带现金。
其六,赡家款。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被称之为赡家款,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增加。此间真正用于“赡家”用途的款项堪疑,相当多的热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炒股、买房。
从上述渠道来看,外汇储备中两大主要数字——贸易顺差及外商投资的真实数额,或被大大高估。确有热钱暗流混杂其间,但难以被监管和统计。
黎友焕的研究认为,这波热钱潮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涌入中国,至今年4月左右达致顶峰,目前随着中国股市调整和各类调控政策出台而放缓。黎认为,目前进入境内的热钱以海外华人的资金为主,这些钱只为逐利,并不具攻击性,在投资上趋向理性。
“在严格的外汇管制下,类似索罗斯那样的基金并不容易进来。”相关专家分析,“只有通过这种民间的渠道才比较容易进来——但这些涓涓细流最终可能汇成汹涌澎湃的大海。”当前最直接的影响,即推动国内资产价格全面上涨。
BP集团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这波热钱不一定甫一获利就出去。“热钱青睐中国,一则看好中国经济基本面,二则源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中国汇率浮动还有限,前来对赌的风险不高。即使没有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也可获利不菲。相对而言,国外的证券市场利润较低。除非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个差异变小了,或其他市场更有吸引力了,否则很多钱不会急着往外走。”
围堵监控难发力
日前,国家外管局召开全国贸易外汇收汇与结汇管理有关政策执行情况电视电话会议,对热钱的防控正是会议的主要议题。
会议指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改革进程,积极构建贸易收付汇核查系统和贸易外汇收支的动态监测机制,“切实防范境外资金通过贸易渠道违规流入”。
但无论是学界还是官员自身,都并不认为改革外汇收支核查系统、采取外汇“严进严出”的办法是治本之道。
“国家外汇管理局对热钱的监控很重视,但也很无奈。”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认为,目前尚未有任何有效的办法可以遏制热钱的流入。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日程表的推进,资本管制变得越来越困难,来自市场的压力和风险与日俱增。
“调控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一位对外汇管理研究多年的专家认为,“只要人民币还在‘碎步慢升’,予人无限想象空间,调控就不可能真正生效。”但是,政府也得权衡大幅升值可能造成的影响,况且,来自国际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未必善罢甘休。
第二,外汇储备过多造成流动性过剩,若按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应该疏通出口。“但如果这样做,就正好符合索罗斯那类对冲基金的想法,你越容易出,热钱就越容易进。”该专家说。
中国当前的处境正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生动写照——“中国正站在改革的半路上,现在既想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又想管住汇率,还想控制资本项目,很难。”汪涛说。
以长远计,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是绕不开的症结。当此之际,热钱涌流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并揭示出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的有限性,这或许是刺激加快相关政策调整“治本”的契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