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无政府主义”危及社会稳定
杨少锋
日前建设部高层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政府的宏观调控整体来说是成功的。然而,与此相对的则是从2004年到现在,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无数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希望能够给房地产降降温,但3年时间过去了,非但没有降温成功,房地产的泡沫却从个别城市蔓延至整个国家,并由此形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宏观调控整体上是失败的,以至于刚开始时开发商们还当一回事,现在则是不管出台什么政策,房地产界压根儿就不相信能够有什么效果,倒是那些开始很当回事的开发商错失了挣钱的好机会,很当回事的老百姓错失了买房的好机会。——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降低了主管部门的威信和公信力。
伴随主管部门公信力和威信的降低,“楼市无政府主义”开始在房地产界蔓延并逐渐成为主流声音,以至于建设部每每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总是有一些所谓的专家权威们小丑般跳出台来指手画脚,指责宏观调控干预了房地产的市场化,这些言论,进而又成为开发商和银行、地方政府对抗中央政策的最大理由。刚开始,对各种的宏观调控政策,大体上业内的反映多数只是表示顾虑和担忧,而现在则是演变成为条件反射式的反对,并演变成为直接以各种手段进行对抗。
我们有理由相信,“楼市无政府主义”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并已经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房地产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来就没有彻底市场化。一个国家的主权首先是以土地为衡量标志,房地产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作为一个商品的同时,还承担着满足民众最基础的生存权利的功能,没有吃老百姓会造反,没有住老百姓一样会造反。房地产涉及金融、土地政策、政府福利政策等诸多非市场因素,所以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房地产行业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调控角度,其干预房地产行业的程度并不比中国少多少:英国政府通过提高利率和建设足够数量的、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的“社会性”住房,有效抑止了自2001年初以来的房价疯涨势头。法国则在推行廉租房、租房补贴等福利政策的同时,向开发商征收高额地皮税,向购房者收缴住房税或空房税,使得法国的住宅彻底与投资脱离。而坚持供应小户型住宅则成为德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或者我们可以说是“90/70”政策的德国版本。韩国政府对居民拥有的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重税、对非土地所有者自住的土地交易征收60%的交易税的措施有效的给房地产热降温。
相比之下,在房地产行业政府介入最少的日本,地价已经连续14年下跌。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点。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致使日本经济十多年来一蹶不振。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一些涉足房地产业较深的大、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据统计,在日本的破产企业中,房地产商和建筑公司的比例最大,仅2000年,包括房地产商在内的建筑行业就有6000多家公司破产,占当年破产企业总数的33.6%。2002年,日本有28家上市公司倒闭,其中有1/3以上是房地产公司,创战后上市企业倒闭的最高纪录。房地产价格暴跌还重创了日本金融业,成为日本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
而美国,小布什政府从2000起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房地长行业的迅猛发展,政府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为此次的次级房贷危机埋下了祸根。如果不是各国央行在过去一个月内投入近5000亿美元救市,美国也许将迎来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本人观点详见焦点房网的焦点关注: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衰退将波及全球,因而各国不遗余力的全力救助,如果这场危机发生在中国呢?恐怕各国的态度将是“痛打落水狗”了。现在断言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已经过去为时善早,或许更深的危机还在后头。
基于房地产行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政府在房地产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决不能缺位,否则也许未来国家经济崩溃祸根将就此埋下!正因如此,“楼市无政府主义”危及国家安全。
如果说,房地产行业带来的经济问题更多是金融行业的决策者们应该考虑的问题,那么房价暴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由每一个中国人承担。
现代社会或者工业化社会的阶层结构形态应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这种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最稳定、最有利于社会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的。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相反的是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即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阶层结构形态里,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整个社会呈现两极分化。而房地产行业却把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推回到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它把中间阶层的财富全都掠夺走了,把绝大多数财富积累在少数行业、少数人手中——一句话:“房地产商和银行联手掠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手中所积累的财富”!一旦两极分化加剧,就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从而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的中断甚至逆向发展。
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并引发上市房地产公司倒闭,脆弱的中国金融行业将如何自救?
无法想象,如果房价继续暴涨两年,中国工薪阶层还有几个人买得起房子?
如果房价在某一最高位引来拐点并象日本一样暴跌,中国会有多少为买房砸锅卖铁的“房奴”跳楼?
我们已经无法不再正视这么一个事实:房地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已经演变成为社会问题,甚至于可能演变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可能单靠市场解决,巨大的暴利已经让既得利益者们失去理智,政府充分的介入、准确的调控已经成为决定这个行业是否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唯一保障。“楼市无政府主义”危害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并已经危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有必要重视这种言论的危害,必要时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予以打击。
一年注资9000亿,银行成中国房产泡沫最大推手
之所以争论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正反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中国房地产需求是否真实。所以才有“供需决定房价”的说法。
这个观点我大体认同,如果没有需求,房子都买不动,开发商自然不会随便涨价,天价地自然不会出现,房地产自然也就没有泡沫了。
确实,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住房问题需求自然是永无止境。
可是,我认为判断需求是否真实存在,还需要看消费者经济能力是否能够支持消费。
很简单,如果大家都有钱,谁都想买奔驰。
在房价飙涨的今天,买房就挣钱(不管是不是真的挣钱,至少表面如此)。谁不想买房?哪怕是借钱。同样,如果奔驰也可以保值增值,我想所有的人也都愿意借钱买奔驰。
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看,07年第二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7万亿,居民房贷余额2.6万亿,合计4.3万亿;而去年同期开发贷款1.3万亿,居民房贷2.1万亿,合3.4万亿。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往房地产行业注入了将近9000亿的资金,其中6000亿元是用来向开发商买房的。
再看看今年一季度,居民房地产消费贷款余额2.4万亿,到6月末,这个数据变成2.6万亿,加上公积金贷款,银行在过去三个月花了2000亿元-3000亿元向开发商买单。
如此巨大的资金注入,房地产的需求如何能够不旺盛?房价如何能够不涨?
如果没有银行的资金支持,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房子,没有需求,房地产自然没有泡沫了。
毫无疑问,银行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最大的推手。
银行两头收钱,一头向老百姓收,一头向开发商收,几乎是旱涝保收,所以银行是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受益者。
问题在于,这种推动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一是埋下巨大的金融安全隐患。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世界股市遭遇了“911”以来最大的熊市,根源就在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爆发,所谓的次级房贷,简单点说就是向信用不足的人发放房地产贷款。我想,如果按照美国标准,那些房价飙涨的一线城市,至少有一半的人将列入这个行列。相比建立在分层控制体系基础之上的美国金融市场,中国的住房信贷和股市对金融风险的承受和化解能力要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而,中国次级房贷的危机已经形成。
二是导致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绝大部分的企业都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房价的暴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银行资金大量向房地产行业转移,某些一线城市,房地产贷款已经占据了新增贷款的绝大部分。——这意味着其他行业没有资金了,意味着房地产行业抽空了本来应该提供给其他行业的资金,如果不改变,中国经济将出现严重失衡!
三是造成巨大的社会矛盾。
二季度比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二季度25.1万亿余额),其中有25%被用来买房了。
可以说,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诞生过程中,银行资本是原动力。没有银行的大力支持,房价如何能够如此飞涨?按照目前的利率,20年首付三成的100万贷款,实际支付银行的利息大约在80多万元,正是这种庞大的利益趋势,才使得各银行对房贷趋之若骛。伴随房价的飙升,实际上是银行和开发商联手掠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所积累的财富。这种掠夺的过程造成了中国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工薪阶层不但把几十年所积累的财富贡献给了银行和开发商,还顺手奉送上了未来20年的希望。如果这个局面不能改变,伴随房价上涨的必然是大量的社会矛盾的诞生。
我们不能否认银行对社会和人们生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如何保障金融的安全,却关系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幸福。为此,谨希望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们能够正视当前房地产所面临的风险。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