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定创:当代金融大战 (三)
如何破解应对当前的这种金融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先弄清当前的人民币为什么会产生升值。
① 因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升值。用抽象的例子来分析,假如在A年,一个工人1工时生产了10个产品,工人获得了代表5个产品的5元钱工薪,这时他用1元钱可从市场购买1个产品;在B年,一个工人1工时可生产20个产品,而他的工资仍为5元,如果仅是国内市场,因竞争关系,这时他用5元钱就可从市场购买到代表这5元钱的10个产品,这通常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产品因生产力提高而更便宜了。但国际市场上的其他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工薪政策,当他们一个工人1工时生产20个产品的时候,他们就发10元的工薪,仍是一元钱只能购1个产品。当国内的这种更便宜的产品到国际上进行交换的时候就必然产生内在的币值差。这叫人民币内升值。
② 因劳动力便宜而升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当国际资本在美国用一美元购买一个单位时间的劳动,而兑换成人民币后,用一人民币也可购买到与在美国一美元购买的同质的单位时间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力的国际购买大量发生时,必然产生币值的升值。
③ 因资源的价差而产生的升值。例如土地、房产等。一国的土地如果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偏远、交通不便等,这个土地、房产等都是不值钱的。当改善了交通、有了适合投资、居住等环境,这个地方的土地、房产等立即会升值,当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抢购而本国的购买力仍然低下时,这也会拉升币值升值。
④ 上述要素的升值必然通过不平衡的国际贸易表现出来,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是币值升值的外在形式。没有国际贸易就不存在币值升值问题。但当金本位制取消后,各国汇率自由波动由市场决定,这就为各国自由地定值本国货币的币值提供了空间,劳动价值的内升值本质被掩盖在汇率波动的外衣下。例如美国,大量的发行纸钞使美元贬值,使汇率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其国货币相对升值。如果各国货币竞相贬值,那么汇率是否升值就取决于相互贬值的速度。而调节币值只要改变货币发行量就行了,远比劳动价值升值来得快捷。
这里之所以要列出这些经济学的常识,目的是要揭示人民币升值的本质与看清楚当前中美金融战的实质。因为很多学者一谈到人民币升值,就列举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来做类比,这些人置经济学的常识而不顾。“广场协议”时的日元升值与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升值有二大本质的不同:
一是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时,日本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略低于美国,但与西欧国家相当。而到2006年我国人均也仅为2010美元,与美国的人均收入36276美元相比,仅美国的5.54%,可见当时日本的国内的生产与消费市场已具饱和,而我们现在的情况与当时的日本比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二是“广场协议”并不专是日元升值,而是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全面贬值。例如,1988年与1985年相比,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法国法郎50.8%,意大利里拉46.7%,英国英镑37.2%,加拿大元近11%。只是日元升值幅度稍大,达86.1%。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均对有美元升值,但并没有发生像日本那样严重的泡沫经济,可见日本产生的经济泡沫虽然与“广场协议”有关,但并不是必然因素,如果认真考察,就会发现主要是其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如果从生产与消费的宏观角度考察,既使不发生日元升值,日本经济也会发生危机。因为当进入到与美国同一制度、同一制度所包容的生产与消费水平生产时,生产与消费都处于饱和状态时,就不可能再保持原有的高速发展。而1985年期间的亚洲四小龙、1990年后的中国不仅进口替代了日本,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抢占日元的市场,日本产品份额的下降是必然的。因此,一提到人民币升值就老拿日元升值来说事有混淆事实的真相的嫌疑。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外在因素是美元相对于各国货币的大贬值。明白了上述原理,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方法其实不太难:
首先,我们要做出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升值?是以欧元作参照系升值还是以美元作参照系升值?与美元还是与欧元做参照系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近年来美国奉行加速美元贬值的政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压力,既包含有劳动力价值内增长因素,又包含有美元币值大幅下降的外在因素。如果按照我国劳动价值内增长因素,加上美元贬值因素,对美元的升幅远比对欧元的更大。但是,如果按照实际升值,不仅央行的外汇储备发生巨大的账面损失(虽然这种损失实际上不管么做都不可避免,不过可以不表现在账面上),而且,币值的完全等同劳动力价值的升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因此,不容我们作出判断,不管是从政治因素还是从经济因素,决策层都不会选择人民币币值的升值。那么,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汇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了11%又是怎么回事?此看看美元对欧元汇率就知道了。在此同一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虽升值了11%,但欧元对美元却升值了21%。因此,实际人民币并没有升值,而是因为美元贬值太快,人民币虽对美元小幅升值,但对欧元、英镑等相对稳定的货币仍是贬值的。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实际地感受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原油、有色金属、房地产等都在涨价,工资上涨的幅度往往跟不上通胀的速度。
其次,既然人民币升值政策不考虑,那么,如何来应对人民币客观存在的内升值压力?有没有人民币币值既不升值而国民福利又不损失的办法?
有!这就是大幅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也就是同上文所述的“当1个工人1工时生产20个产品的时候,给他们发10元的工薪,而不是5元的工薪”,也就是说产业工人的工资要跟随生产效益的提高而提高。(我在《从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和扩大社会福利的层面解决“流动性过剩”》文中对此有详细论说,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4sa.html)这样,人民币因劳动力价值原因而引起的内在升值的压力就会消失,当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国内的消费购买力、生活指数都相应提高,房地产方面所引发的升值压力也会减少。
第三,运用财政手段调低币值。
相信大家已注意到,本文中所说的“币值”与“汇率”是两个概念,币值是汇率的价值基础。通常调低币值的手段有:赤字财政、超额货币发行、银行流动性放大、降息等。一般超额货币发行、银行流动性放大、降息等都被动性的运用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方面,只有赤字财政才是一种主动的二次分配手段。
我国过大的劳动力供给的特殊国情,使得劳动者(垄断国企之外)按市场原则获得大幅的工资提高成为很困难的事。除了应增强国家的税收、国企利润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外,用赤字财政可补充企业在一次分配中的不足,赤字财政既可调低币值,又可调节社会分配中的不公(我在《宏观调控的改革空间》中对此较详细的的论述,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bjx.html)。
人民币币值盯着美元贬值,最好的手段是赤字财政,因为它可以阻止当期的社会福利外流。可惜我们现在并不是。现在被动的超额货币发行,虽然也降低了币值,但是多数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往往抵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社会福利继续沿着“出口创汇”的管道外流。
第四,入超外汇应用于建立战略储备,不能购买美元资产。美元贬值,这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不可阻档的一种趋势。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账面上没有损失,因美元贬值实际损失巨大,并且是不可能挽回的。国家决策层是否也应学会“止蚀”。
在纸币制度下,任何一国的货币作储藏手段都不合适,特别是大国巨量的货币剩余。传统的储藏手段是黄金,但因为黄金太稀少,又缺乏在经济中的使用功效,早已失去了作为货币储藏手段的功能。我认为,应该以有色金属中的铜、镍作为新的货币储藏手段。美国为应对能源危机储备了大量的原油,但原油储存、运输成本高,不能作货币储藏手段。铜、镍都是经济中大宗需求的商品,保值增值功能明显,现镍价约十分之一白银价,储存费用不高,加上当今发达的金属期货市场,这些金属早已具有准金融属性,流动性很高。我国是工业生产大国,对这些金属的储备不仅保值增值,而且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待续)
此文选篇自蔡定创的BLOG
第一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c1v.html
第二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c2h.html
第三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c63.html
第四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caf.html
第五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cdy.html
第六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cgc.html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