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撤销率超高”是一场网络战
云涌
一篇质疑上海有些楼盘合同撤销率过高的帖文发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记者通过官方网站查询,帖文中提到的帖子中提及的“10大期待楼盘”共签约3237次,合同撤销1201次,撤销率达37%;7个“房价翻番楼盘”共签约5592次,合同撤销2306次,撤销率为41%。由此认为 “不排除开发商或销售人员雇人当托,签下合同再毁约,造成销售火热的假象。”
“撤销率超高”并不是大城市独有的现象,在一些地级市,也发现有着极夸张的“撤销率”。
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先了解一下,由香港传入的、哄抬楼价的基本招数。
第一招称为“蓄水”客户储备,有一百套房子的项目,反正开盘那天有三千人挤过来看就成功了;第二招称为“销控”有意识分期分批卖房,人为制造“饥饿恐慌”;第三招称为“捂盘”,当房子卖到一定数量,开发商风险释放了,压一批具有比价优势的房子(或项目分期),到社区更成熟时价钱会更高。
顺便说明,这类方式,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会视为投机倒把,列为打击对象;而现在那些来自于西方工业国家的人也闻所未闻和大为不解,甚至会问,大米也可以这样玩吗?这是一种特定房地产模式下的特定方式。
前几年为了打击炒房,许多地方政府利用网络技术,设置了网络销售备案交易平台,这样,基本上瓦解了传统的第二招“销控”;但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开发商同样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借以强化第一招“蓄水”,超高的撤销率前面必有超高的成交率,它对误导真正的购房者已经奏效了;还能借以强化第三招“捂盘”,只要把那些暂时不想卖的房子大幅提价就成。
仅采取一些技术手段,而不触动房地产基本模式,许多地方政府有理由喜欢这样做。
应该讲,目前大量出现“撤销率超高”,大玩左手换右手游戏,还是事出有因的。最近,各地保障类住房建设计划的公布了,特别是官方已经不再提什么住房支柱产业说法,而强调其民生作用等等因素,导致了一批购房者开始观望,而当下面临银根紧缩的开发商们,正想加快回笼资金。
最近专家言论也可以佐证,比如,拐点出现就会让外国人抄底了;比如,房价上升空间打开、成交恢复性增长;比如,巨量成交说明需求极为旺盛,等等。
总之,楼市“撤销率超高”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地方政府会象征性的治理一下,完了就完了。因为,现有房地产模式,地方政府作为调控者,开发商作为被调控者,双方有亲密合作,一个卖地,一个卖房,房地不能分;当然,双方也有矛盾,一个要让广大市民住有所居,一个要让城市空间开发利润最大化。
目前这场网络战,被调控者明显又胜一局,这可能也是调控者所希望看到的,甚至可以称之为“财政依赖”。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