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价:不涨的秘密与代价
2008年04月28日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张邦松
在外部市场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价格能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储备和调控体系功不可没,虽然这样的体系并非没有代价。
亚洲东南部的一些国家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一地区饱受煎熬,这次给他们带来不适感的是更为要命的粮食。2008年4月17日,全球基准的泰国中质大米的指示性报价达到每吨950美元至1000美元区间,而在今年3月之前,这个价格仅为330美元左右。
大米价格上涨只是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疯狂上涨的一个延续。在去年,另外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和大豆,均出现了80%左右的涨幅。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中国的粮价却异乎寻常的平稳,甚至在CPI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依然我行我素。目前,中国普通粳米的批发价每吨不到3000元人民币,与国际市场上7000元左右的价格相差一倍有余。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早已打通,商品价格与国际接轨成为大势所趋,这时候粮价的背离走势无疑是耐人寻味的。了解这一背景的中国城市居民,在享受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低粮价时,难免不心存忐忑:明天我还能吃到这么廉价的大米吗?这样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实际上,中国食用油价格已经跟随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了暴涨的行情,粮食会紧随其后吗?
中国缘何“免疫”
在过去两个月,粮食危机已经表现出类似于金融危机和禽流感的极强的传染性,在一个地区爆发之后,它会迅速蔓延扩大。起始于菲律宾的粮荒,已经在整个东南亚,甚至非洲地区引发了连锁反应。但是这一危机却并未传导到中国,是什么让中国具有这样的免疫力?
美国农业部制作的“世界大米生产、消费和库存”数据显示,2007/2008年度,泰国稻米的产量是1860万吨,自己消费却只有960万吨,这意味着它有接近一半的数量要出口,越南、印度和埃及这些传统大米出口国情况也与此类似。这些国家的出口量占据了全球大米贸易的2/3。所以当这些国家同时削减大米出口时,国际米价必然应声而涨。
与此同时,中国2007/2008年度预测大米产量为1.295亿吨,而同期消费预测为1.27亿吨,几乎是1比1的关系,供需基本平衡还略有结余。过去几年的数据反映的情况与此类似。
“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地都是在中国,自给率基本上是平衡的,所以我们大米价格相对比较稳定,而且调控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位粮食系统人士对《新世纪周刊》说。
他同时表示,中国的粮价既不会同东南亚市场挂钩,也不会像油料作物和食用油价格一样,与世界市场同步上涨,原因在与这二者不同的消费特点。
2007年,国内外植物油市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世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在生物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平衡关系发生改变。同时,美国、中国等大豆主产国产量低于正常水平,国内外植物油价格出现暴涨行情。由于国内植物油需求量的60%靠进口油脂油料满足,国内的植物油市场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国际市场融合在一起。
而在国际市场上,粮油定价权基本掌握在期货市场手中。他们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影响中国粮油价格,大致逻辑是:全球粮食减产——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对冲基金推高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期货市场农产品价格走高——最终传导至现货市场。
国内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有小麦期货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有玉米期货品种,因为国际国内期货市场的趋同性,这两家交易所的相关期货合约也有了相当大的涨幅,以郑商所的小麦701合约(2007年1月到期)为例,8月14日开盘价1448元,12月13日则飚升至1615元,涨幅11.8%。
“但是对于小麦而言,小麦消费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期货市场成交的数量,这与大豆等正好相反,我国大豆的产量要远远低于成交量和持仓量,所以微量的期货和持仓并不能撼动小麦市场的运行轨迹。”上述粮食系统人士说。
而中国的大米则与世界市场联系更为松散,每年几十万吨的进出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内大米市场的定价权仍在我们自己手中。”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信息部刘敬亮说。
强悍的政府之手
在中国粮食系统的官员看来,现在还没有到为中国粮食供应问题发愁的时侯。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3月初就表示,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和市场供应都很充裕,他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所谓的粮食危机。
政府部门这样的表态,源于其对粮食库存的信心。中国的库存数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秘密,官方没有公布中国粮食库存数据。但有意思的是,中国两位总理朱基和温家宝都曾在公开场合“非正式”地透露出中国的粮食储备数据。2002年3月5日的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时任总理朱基在回答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的提问时提到:“全国粮食库存有5000亿斤(2.5亿吨)”。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披露,国家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从2003/2004年度以来,中国历年的期末库存(产量减去消费后的数据)都为正数,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库存应该是每年都略有增加。
一般而言,在影响供求关系变动的各种因素中,库存与粮食价格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价格上涨→涨价预期→增加库存推动需求增长→助涨价格,价格下跌→跌价预期→减少库存推动供给增长→助跌价格。但是,中国粮食市场存在例外,这源于中国独特的粮食储备和调控体系。
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粮食储备分为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和老百姓的民间储备。从2005年开始,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防止“多收三五斗”的情况出现,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的政策。政策要求,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要求国有的、地方的粮食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
“由于近年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国内的库存比较大,中储粮也每年在更新粮食,所以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得农民能够以相对合理、相对高一些的价格来出售粮食,以保证他们的利益。”上述粮食系统人士表示。
然而,这一政策却无心插柳,成为国家调控粮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最低收购价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储备得以集中,变成了国家的临时储备。以小麦为例,2006年国家首次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当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托市小麦数量达4121.8万吨,2007年国家再次在小麦主产区收购托市小麦4217.3万吨。
这意味着国家又掌握了大量的临时储备,这些储备在调节市场价格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06年开始,国内粮食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价格有走高的势头。这时国家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粮源,即靠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这些粮食通过拍卖的方式投放市场,起到了增加供应量的作用,使得谷物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也使得国内需求得到满足。
“全国一个季度的小麦消费也就2000多万吨,而我们最多一次投放市场的小麦达到了1000多万吨,价格很快被稳定住了。”一位从事粮油拍卖的人士透露。
自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依靠在粮食交易市场公开拍卖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成功维持住粮价稳定。“在小麦和稻谷市场里,市场的力量逐渐在减弱,基本转为政策市了。”
如何持续
但目前看来,这一调控体系尚难称完美。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指出,现有的粮食调控体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但这是有代价的。中国的粮食调控政策被认为是一个CPI和农民利益妥协的产物,对比现在CPI飞涨而粮食价格异常平稳的局面,让人无法不对农民利益问题产生关注,也对这种调控政策的可持续性产生质疑。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蓝海涛博士正在从事有关农业补贴的课题研究。根据他的研究,目前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传导到化肥,以及人力成本上升,这两个方面都对农产品价格的成本推动很大。
王晋是一家农化资料公司的湖南销售经理,从2007年底开始,化肥价格一路上涨,到今年4月,有些品种的化肥价格已经翻了一番。而随着化肥价格的高涨,农民都开始观望起来,大家都期望过高的化肥价格可以降下来。事实上,也没有农民买得起如此高价的化肥了。
“现在上游供货价格涨得太厉害,结果下面的农民买不起,公司在化肥这一块的业绩只有往年的一半不到。” 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湖南销售经理王晋给《新世纪周刊》算了一下:“价格涨得厉害的是钾肥,已经涨了1倍多,从去年的1900元/吨涨到了现在的4000元/吨,都翻了一番了;尿素从去年4月的1500多元/吨涨到了2800元/吨,涨了80%多;磷肥涨了将近40%,复合肥也从去年的2800元/吨涨到了4000元/吨。”
而农民也因为化肥价格上涨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农业生产急需使用化肥,另一方面高企的化肥价格又让农民望而却步。
湖南省平江县庙铺村农民李广义几年前从双季稻改种了单季稻。他表示,相对来说种单季稻收入更多一些,因为单纯种植两季水稻收益太低,改种单季稻以后可以多出不少时间,用来打工、喂猪、养牛、养鱼、种植蔬菜等,收益都比种植水稻高,如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每日报酬在60元左右。
“种田是一个农夫的本分,可现在种田确实很难生活,看到当地很多田地荒芜,总觉得很痛心。”李广义对《新世纪周刊》说。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在一份内部报告中指出,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双改单”的情况,而且抛荒现象在一些地区十分多见。据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海南9个早籼稻主产省1513个农户的成本收益情况调查,尽管2007年早籼稻种植收益明显提高,早籼稻亩均成本520.56元,但机会成本增长速度超过水稻种植收益的增长幅度,种植比较收益仍呈下降趋势。
这样的苗头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在2月8日已经调高了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最低收购价水平调高4~10%,并提出粮食综合直接补贴亩均提高135%,小麦、玉米、稻谷良种补贴范围扩大致8.8亿亩等十项加强农业与粮食生产的措施。
这些措施需要政府在今年预算对“三农”投入562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
“之所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再次将今年的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是因为当前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增加,一些问题还十分突出。”尚强民说。
这些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农民种粮热情不高的局面尚有待观察,但是面对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国是否仍然以体内循环、政策调控的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尽管这种方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还是逐步寻求更为市场化的解决方案?这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008,五谷的命运
■本刊记者/张邦松
粮食危机远未结束,在这一年里,粮食的走势将连接整个世界的神经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着。现在所谓五谷,实际只是粮食作物的总名称,或者泛指粮食作物。如果就粮食作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而言,现代意义上的五谷应该包含: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另外还有一种粮食作物,从来未被归入五谷,但其重要性却随着世界粮食危机日益加重而逐步显现,它就是——土豆。
正在蔓延的这场全球粮食危机,让许多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粮食政策。但毫无疑问,之前所奉行的错误政策所导致的后果不会在2008年消失。人们把此次粮食危机的成因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生物燃料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化,粮食主要出口国所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等。
和以往历次粮食危机不同,能源问题开始严重干扰世界正常的粮食产销秩序。美国世界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认为,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是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主因。可以预见,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前,能源需求与粮食安全将始终困扰着这个世界。
在2008年,五谷的命运并不乐观。
稻麦:保持稳定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谷物需求今年将比去年上升2.6%,比1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而美国农业部3月称,今年的大米需求将比去年上升0.6%,达到4.225亿吨,而产量将上升1%,达4.229亿吨。由于各产米国增加本国供应和库存的因素,联合国估计,2008年全球大米出口量将比去年减少3.5%。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方成指出,产量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紧张。但由于全球粮食消费和使用量增长幅度也很大,2008年全球谷物库存量将落至25年来最低水平。由于粮价上涨由多种因素促成,要使价格短期内回到过去水平不现实。
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缘于全球小麦供给偏紧,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6/2007年度小麦期末库存(扣除中国)为8912万吨,较上一年度下降了21%,2007/2008年度将继续下降,预计只有7059万吨,再降20.8%,为30年来最低水平,库存消费比只有13.9%。
尽管有数据显示,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将急剧增加,小麦价格特别是低质小麦价格增长将趋缓,但仍将保持历史最高水平,直至2008/2009年度,主要因为出口需求强劲,同时玉米和大豆价格坚挺也将对小麦起到支撑作用。
与国际小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米和小麦价格虽然有起伏,但基本保持了稳定。2004年以来中国小麦产量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年中国小麦产量达到了10600万吨,第二年实现了当年小麦产量高于国内的小麦消费量。2008年,“政策市”仍将是中国小麦市场的主要特征。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指出,2007/2008年度中国稻谷产量预计为18650万吨,较之国内的年度消费量多出了几百万吨,因此总量上判断全国的稻谷市场是一个平衡有余的市场,年度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生物燃料:危及粮食安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发布《10年农业展望报告》称,制造生物燃料引发的农产品市场结构性变化将使未来10年内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因为生物燃料需求不断扩大将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报告预计,到2016年,美国、欧盟、巴西等的生物燃料产量均将翻番。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使生物燃料越来越热,欧盟、美国等纷纷鼓励使用生物能源,玉米、大豆等都成为生物燃料的原材料。据美国能源署资料,美国乙醇用玉米今后每年增加178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5%。专家认为,玉米变成乙醇,农产品用于制生物燃料,是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元凶”。
强劲的玉米需求并非只发生在美国,在2007/2008年度全球玉米库存预计将出现第三年降低,或将达到1983/1984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饲用玉米需求强劲,食用玉米需求增加,种用玉米、工业玉米需求的驱动下,全球玉米消费数量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考虑到中国对玉米的需求,美国农业部预计在未来4到5年内,中国将变成一个玉米净进口国家。
同时,日益增长的生物柴油产能对大豆价格大幅上涨起着巨大的刺激作用。美国对于工业玉米的需求使得玉米从大豆抢夺了很多种植面积,2007/2008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减少7.3%,美国减产幅度更是达到了19%。
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植物油需求,中国在短短6年时间里大豆进口增长了2400万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占据全球大豆贸易量的45%,2007/2008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将达到创纪录的3400万吨。由于中国国产大豆增产有限,中国进口大豆占消费数量的比例将达到75%。巴西等南美大豆的产能将一定程度弥补美国的不足,但中国大豆价格上涨或难避免。
土豆:隐藏的珍宝
4月6日,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0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出席大会并在讲话中指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还说起他一直关注马铃薯:“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马铃薯是粮、菜、饲料和加工原料兼用的农作物,其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已成为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目前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
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是,在联合国没有预测到今年的世界粮食危机,却颇具先见之明的把2008年命名为“世界土豆年”,这或许为面临饥荒困扰的世界开出了一道良方。
据路透社日前报道,目前粮价攀升,世界人口增加,肥料和柴油机的成本提高,更多农田被用来种植制造生物燃料所需的作物,由此带来的饥荒问题或许能靠土豆来解决。报道指出,从贫瘠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到亚洲的热带平原,原产于秘鲁的土豆可在任何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下种植。土豆不喜湿,只需50天就能成熟,每公顷产量能达到小麦或大米的2至4倍。
土豆目前位居小麦和大米之后,为世界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土豆一直保持廉价的一个原因是,它不是小麦之类的国际商品,因此没有吸引投机性的投资。据分析人士估计,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土豆还未达到总量的5%。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