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复杂性不容低估
香港经济日报5月20日 (: 安邦咨询 贺军 )
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超过72小时了。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5月15日确认,汶川地震已造成19509人死亡,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大地震的打击不仅表现在人员伤亡,还表现在经济层面。对中国经济而言,此次大地震将造成什么影响?会不会使2008年的中国经济突然受阻?这是震灾之后,市场将会关注的问题。
笔者注意到,国内外不少机构很快发布了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如美林证券认为,大地震可能不会对中国经济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带来显著影响。相比今年早些时候的大雪灾,地震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小得多”,因为地震波及的面积较小,持续时间也很短。美林还认为,遭遇地震的四川省并非制造业中心,该省的生产总值仅占中国GDP的3.9%,四川省制造业产值占中国全部产值的2.5%。
德意志银行的分析报告认为,四川省地震对内地宏观经济影响有限,因为这次地震的震中为四川汶川县,属于山区,只有少量的工厂和农业生产。然而,地震对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造成破坏,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暂时性短缺将推高受波及地区的食物及消费品价格。该行认为,地震后,灾区重建会有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但程度上较为温和。
国内的中信证券日前发布报告估计,汶川大地震可能影响2008年全国GDP增长减少0.2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略大,约为0.3个百分点。将导致全国消费下降0.6个百分点,而灾后重建将激发投资,使全国投资增长上升0.3个百分点左右。报告指出,地震对物价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一些。四川的资源类产品和生猪生产在全国生产的比重很大,如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的4%,而这类产品正是目前全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券商机构迅速推出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评估,快倒是快,但不客气地说,这类评估都是客户导向下的“急就章”,其准确性和全面性很值得怀疑。地震灾害与其他灾害(如大雪灾)的影响不同,地震灾害的构成非常复杂,尤其是次生灾害以及潜藏灾害的规模可能更大,时间更久,但不易被发现和评估。因此,一般评价地震的经济影响,都是直接针对具体领域的损失进行评估,而很少有宏观评估。此外,上述评估分析都存在一个“硬伤”——低估了四川制造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券商报告基本认为,四川省并非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但这是明显错误的看法。这次受灾严重的四川德阳,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大型水、火、核、风等发电设备和重型燃气轮机、大型冶金、化工设备、机车车辆、工程机械、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现代化空中交通管制成套设备等领域,都形成了重要的生产能力。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公司、东方汽轮机公司等5家大型企业,带动了357家装备企业集聚发展。2007年,德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36.7亿元,同比增长31.2%,占德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9%。在核工业方面四川更是有着重要地位,有一种说法称,中国核工业的“半壁江山”在四川。地震对四川制造业的影响如何,还有待于仔细评估。
需要强调的是,地震灾害与今年春节前的大雪灾不同,雪灾的损失和影响主要集中在局部领域,如电网、物流运输等,大雪消融后完成重建,经济系统马上可以恢复。但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房屋、水、电、通讯、能源、交通运输、物流、医院等多个领域,还有很多次生灾害、潜在灾害需要预防,如四川多座水库和电站,地震波及地区所有建筑的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可以说,地震的破坏是全方位的,地震后的建设也是全方位的重建。这种复杂系统的受损和恢复,如何在经济影响评估中得到体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评估分析出来的。
进入2008年的中国颇多不顺,今年以来不到5个月,分别遭遇了华南大雪灾、藏独及西方抵制奥运、胶济线重大撞车事故,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多个大事件。这些天灾人祸似乎显示,中国的崛起之路并不平坦,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然而,我们相信,在中国各级政府集全国之力进行大力抢救之下,在中国社会和人民保持稳定和信心的情况下,中国终将翻越这些前进路上的坎坷,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快速向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