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方将中国经济殖民化又一例——收购汇源公司
[ 周旭东 ] 于2008-09-03 强国论坛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歌》这样唱的。今天,其实我们在经济上也快要到最危险的时候了。外方或者说资方已经把中国经济瓜分控制到可怕的程度了。
据中国证券网消息,中国大型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今天公布,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
汇源三大股东已首肯。
据了解,汇源果汁2007年总销售额约27亿元,目前汇源100%果汁占据46%——近一半的国内市场份额,稳居市场老大地位。可口可乐旗下品牌美汁源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汇源。
据腾讯网的网上调查,69%的投票者认为汇源被收购算是民族品牌的没落。也有69%的投票者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会形成垄断。
垄断的结果必然是中国人想喝汇源果汁要么出更高价格(垄断价格)要么再也喝不到汇源(民族品牌没落乃至消亡)。
汇源即将被美商收购,仅仅是外商控制中国经济的冰山一角。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很多早先的事例。
医药行业,全国14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之13家被外商控股,包括西安杨森和天津中美史克;橡胶行业(橡胶可属于战略物资),全国骨干厂几乎都被外商控股,2004年外商独资和控股企业的产能占中国橡胶业70%以上;洗衣粉行业,全国8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大厂都被4大国外民用洗涤剂公司(美国保洁、德国汉高、英国利华和日本花王)收购,沙市日化等国产品牌全军覆没,代之而来的是外国品牌碧浪、奥妙和汰渍;自行车行业,中国被誉为“自行车王国”,马路上奔涌着世界罕见的自行车洪流,曾经的永久、凤凰和飞鸽三大名牌,今天呢,原15大自行车品牌已被外商控股8家——含永久、凤凰和江苏“金狮”,到1995年,合资自行车产量已占全国2/3;摩托车行业,日本本田和泰国正大控股下的产量占80%左右;玻璃行业,5大龙头企业13年前就已与外商合资,继而被兼并或控股;饮料行业,全国7大名牌饮料(北京“北冰洋”、沈阳“八王寺”、广州“强力”和“亚洲”、武汉“大桥”、天津“山海关”、四川“天府可乐”)被美国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公司悉数收购,被称为“水淹七军”;无菌饮料软包装行业,95%以上软包装市场被瑞典“利乐”控制;胶卷行业,河北保定的乐凯胶卷——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十几年前为了保住国防需要的唯一国产胶卷,坚决拒绝洋人的合资诱惑,可是到5年前,包括乐凯在内的7家感光材料厂,全部被美国柯达公司仅用13亿美元就收购光了;电池业,南孚牌碱性电池9年前产销量世界第5,增速第1,却被美国摩根斯坦利收购72%股权,后被转卖;灯泡行业,沪、穗几家国有骨干厂分别被荷兰飞利浦、美国通用电器和德国奥斯兰等跨国公司占股60%;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商控制;香肠业,中国最著名的双汇香肠公司前年被美国高盛公司旗下香港罗特科斯公司全额收购;炊具业,法国SEB公司前年收购了国内家用炊具龙头——苏泊尔公司61%股权;洗衣机行业,仅荣事达等合资企业就占全国产销一半以上;照相机行业,主要被日本美能达和韩国三星等外来品牌控制,合资货和走私货占85%以上销量;电梯行业,占全国8成以上产量的最大5厂均被美国奥的斯、日本三菱和瑞士迅达三公司控股,主导产品全是外国品牌;……(资料来源20080610的《中国社会科学**》2008.3期,学者孙某)
一些外商控制中国企业的手法有三部曲:合资(实际控制经营权的合资方式),亏损(故意连续3年报亏损,让中方股份变成有股无利的“鸡肋”),收购(低价收购中方剩余股份达到独资)。
汇源果汁公司是如何被美方收购的,内情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上述那一连串据不完全统计的资料,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了。
自清朝至上世纪,外国列强瓜分中国领土,把我领土直接变成殖民地。今天,外商蚕食瓜分控制中国经济,对我经济实施殖民化控制。
当经济被外来势力控制到足够大的比例时,我们就不敢自称世界工厂了,怕是要成为世界长工了,因为经济利益的大头被经济殖民者瓜分走了。
民族品牌被收购后 多数从地球上“消失”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不计其数。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没有消失的,也有不少市场份额萎缩,不复当年之勇。
在目前股市暴跌的背景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仅有“抄底”中国优质资产的嫌疑,更让市场人士担心,汇源这一民族品牌在收购后恐怕又将被打入“冷宫”。想当年,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收购的国产碳酸饮料品牌早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已足以让我们担心汇源今后的命运了。
以下为部分被收购的民族品牌现状。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苏泊尔: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
可口可乐179亿购汇源 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出处:信息时报 时报讯 (记者 吴伟玮 周芳)可口可乐公司昨日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此次收购涉及金额179亿港元,而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可坐收74亿港元。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总监李小筠在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准备材料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收购申请,一旦获得批准,将正式开始收购。”
当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将会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饮料生产及销售商。
在公布中,可口可乐称:近年该公司积极发展一系列不带气饮料,包括果汁饮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 以供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为配合这发展策略, 可口可乐公司计划通过此项收购加强饮料业务。
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说:“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此举进一步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饮料选择以迎合他们的需求。”
如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会利用其跨国饮料公司的国际专业优势, 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以配合中国消费者不断转变的需求。这次收购预料可提升运作效益,尤其是通过利用汇源在全国的生产设备,及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将带来协同效应。
而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则通过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坐收超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与娃哈哈集团深陷商业纠纷的法国达能集团同时退出汇源果汁,收得41亿港元。据悉,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以高溢价提出全购,该股股价昨日急升168%。
另外,可口可乐方面表示,这次建议收购是否成功需视乎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疑问1 “汇源”品牌和人员去留
当收购完成后,品牌的生死及公司内部人员的去留都是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此,可口可乐方面表示:如果成功,可口可乐会继续保留汇源品牌,目前可口可乐已经向汇源股份发出要约,已取得三个股东签署接受要约不可撤销的承诺。三个股东合共占有汇源66%的股份。同时,穆泰康也表示: “我很高兴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新礼先生同意出任名誉董事长。汇源的业务和可口可乐公司将因他对中国饮料行业的丰富的知识,及他的经验和指导,得以受惠。”
在公告中,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目前的计划是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日后将会对业务和协同效应再作评估。
而对于人员调整问题,可口可乐方面则表示:“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 及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
未来汇源果汁会否利用可口可乐现在的装瓶厂生产呢?李小筠向记者表示:汇源已经有一套较完善的生产系统,所以不会利用可口可乐的生产体系,而且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现有的果汁品牌美汁源果粒橙两者的定位、定价及客源均不相同,所以即使未来收购成功,两者也是互补的关系。
疑问2 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消息公布后,某门户网站立即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有83.4%的受访者认为这项收购是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小筠则表示:“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即使我们收购了,但是汇源品牌将被保留。”
疑问3 能否止住碳酸饮料比重下滑
自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后,该公司的产品已经渗透到国人生活的任意角落,几乎所有人都会与它的产品接触,而碳酸饮料一度成为了可口可乐的代名词。
然而,碳酸饮料的下滑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在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在销售绝对值上仍有增幅,但是市场比重下降已经出现。水饮料、茶饮料与碳酸饮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果汁饮料也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坊间有消息指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目的就是,想借果汁饮料的增长来弥补碳酸饮料比重下滑的影响。
对此,李小筠说:“一方面我们仍会保持碳酸饮料业务的高速增长,而另一方面我们看中了果汁饮料的成长空间,而这种成长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吴伟玮 周芳
竞争对手百事可乐不予置评
据了解,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及销售企业。时报记者昨日就可口可乐的收购会否影响果汁饮料方面的策略,向可口可乐最大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提出疑问时,该公司公共事务副总监李玲表示:“我们不对其它公司的并购事宜做出评论,百事可乐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及服务”。吴伟玮
背景资料
可口可乐欲吞汇源 外资并购争议再起
:傅光云 刘珊琳
对于外资并购,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表示,并购是跨国投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不应被视为威胁,而应看作是机遇。关于并购可能引发经济环境安全的问题,李志群表示,政府会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充分利用《反垄断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果汁肯定要涨价了,因为可口可乐要收购汇源了。
”在一家便利店,服务员对记者说。
9月3日,国际饮料生产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每股12.20港元、总计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再次触动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敏感神经。
可口可乐中国公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会继续保留汇源品牌及其现有的业务运营模式,日后再对业务和协同效应作评估。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透露,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新礼同意出任并购后公司的名誉董事长。
“经营模式、管理团队、品牌等都不变,朱新礼仍然是公司的董事长。”对于可口可乐的并购,汇源方面表示,这是一个双赢和多赢的合作。据了解,被可口可乐收购后,朱新礼“将更多地投入到公益、慈善方面,并致力于果树的改良、提高水果产量和附加值,以提升果农的收入”。
并购难通过?
前不久,凯雷刚刚宣布撤出对徐工的并购,现在可口可乐又宣布要并购中国知名品牌汇源果汁,一场事关中国知名品牌商标可能消失、危及中国经济安全及是否造成垄断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被再度掀起。
那么,可口可乐能否顺利拿下汇源果汁?
“并购能否获得批准,主要看并购以后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否会违反法律的规定。”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马林表示,由于汇源在开曼群岛注册,所以此次并购涉及两家外资企业,其所在的食品饮料行业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正当竞争环境,主管部门的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和谨慎。
据记者所掌握的资料,目前,汇源果汁的纯果汁占到纯果汁市场50%左右的份额,中浓度果汁占38%左右,果汁饮料份额最低,大约在20%左右。如果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成功,那么,其在中国果汁领域将占据领导地位。
“作为中国果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认同度非常高,应该说初步具备了成为‘领导品牌’的潜质,但从品牌形象上看,汇源不够时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可口可乐的品牌时尚、充满活力,几年来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在中国市场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面临着碳酸饮料销售下滑席卷世界的趋势,对于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中国,可口可乐不会掉以轻心,所以,他们在国内市场出击茶饮料、果汁饮料,并借由这些品种打出健康牌。该公司于去年底推出美汁源100%果汁系列(此前是果粒橙的果汁饮料),并在市场上着力推广,但随后便偃旗息鼓。相比之下,汇源果汁在纯果汁市场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仍难以撼动,所以此次并购可谓一箭双雕,既融入健康品牌,又取得了纯果汁市场及中浓度果汁市场的主动权。
汇源的并购路
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在出席一个论坛时曾表示:汇源最近6年有3次并购的经历。汇源2001年与德隆下面的上市公司合作,2003年的时候,德隆多样化发展出现资金链的问题,按照市盈率9倍把股份收回来。2005年与台湾省统一公司合作。通过3次并购经历,使汇源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2001、2002年跟德隆合作是汇源发展最快的时候,在全国建立了8个分厂,如果没有这样的合并,不可能有这样快速的发展。在2005年与统一公司合作期间,快速充实资金链,使竞争加强了,使营销网络系统得到了加强。
“第一次与国内的企业合作,第二次与台湾省企业合作,第三次与美国、法国的企业合作,对企业并购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机会,要与不同的企业合作,同时可以借助合作方的力量快速发展企业。”
吴伟玮
可口可乐或将一统果汁市场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可口可乐为什么会提出议价如此之多的收购方案?除了看中汇源果汁的市场份额和渠道,可口可乐这般大手笔,背后是否还有更大的图谋?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此次收购得以完成,则中国果汁市场将面临巨变:可口可乐凭借庞大的资金实力,再将此类市场中的“老大”汇源果汁收编旗下,在碳酸型饮料市场不断萎缩、健康型的果汁市场不断壮大的环境下,可口可乐很可能在今后的果汁市场上一统江山,再也没有对手。
汇源品牌和生产不受影响
可口可乐中国公关负责人李小筠向媒体透露,此次收购动机是“看好中国果汁饮料的发展潜力”。为了可口可乐的整体发展,公司希望不含气饮料有很好的发展,汇源果汁将与美汁源果粒橙、原叶茶等,共同丰富可口可乐饮料的品种。
当问及此次收购是否涉嫌垄断中国果汁市场时,李小筠说,“我们在中国没有构成垄断”。李小筠称,汇源果汁品牌仍将保留,并且可口可乐将把先进技术带进汇源,这样对中国的消费者更加有利。
而汇源集团总裁助理曲冰昨日表示:目前此事还处于要约收购阶段,但此项交易肯定不会影响汇源现有的果汁生产。
可口可乐市场份额将遥遥领先
资料显示,汇源果汁为目前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达到26.56亿元,增长28.6%。今年上半年,汇源饮料总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11.11%。而其他较为著名的果蔬汁品牌还有统一、农夫果园等。
根据AC尼尔森报告,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长,果蔬汁是增长最快的软饮料。以价值计,果蔬汁已成为碳酸饮料后第二大饮料市场。汇源预测到2012年,果蔬汁饮料增长将超过碳酸饮料市场。
据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数据显示,在中国果汁市场中,汇源果汁占有10.3%的份额,可口可乐紧随其后,占有9.7%的市场份额。
而汇源自己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继续占据市场领导地位。可见,一旦可口可乐完成对汇源的收购,其在中国果蔬汁市场的份额将大大领先于竞争对手。
收购将报反垄断审查
昨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消息发布后,与并购有关的第三方消息人士透露,该并购涉及刚刚出台的《反垄断法》相关内容,将报商务部反垄断部门审批。
可口可乐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李小筠表示,意向协议签订后,双方将整理各类申报资料,向有关部门申请报批,其中包括商务部反垄断局。
据法律专家介绍,根据国务院最新的规定,如果外资企业并购在联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即达到申请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的标准:(1)双方2007年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并且双方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或(2)双方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并且双方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初步感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肯定达到了这一标准。”上述专家表示。
每经记者 张娟娟
179亿可口可乐开高价
每经记者 李凌霞 [2008-9-4 2:52]
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型果蔬汁生产商汇源果汁要换主人了,又一民族品牌即将纳入外资囊中。
汇源果汁昨日公告宣布,可口可乐将通过旗下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Industries将收购汇源果汁其全部已发行股份及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并注销汇源全部未行使购股权,提出自愿有条件现金收购建议。可口可乐将为此付出收购金额总价为179.2亿港元。
据悉,此次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12.2港元的收购价存在着极大的溢价。2007年2月23日上市的汇源果汁招股价为每股6港元,此次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12.2港元的收购价是其招股价的两倍多。同时,该收购价较汇源8月29日停牌前股价4.14港元溢价了195%,比汇源果汁在停牌前6个月里的最高价6.52港元高出了5.68港元。
如此高溢价的收购,到底能否最终落实?在昨日汇源的公告中,公司已经从侧面给出市场一个近乎肯定的答复。公告显示,掌握着汇源果汁近66%股份的三大股 东 汇 源 控 股 、 达 能 及GourmetGrace均已经作出了不可撤回的承诺。
这也意味着,一旦该项交易被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汇源果汁就将成为可口可乐旗下的品牌,而后者可以借此获得汇源果汁在中国市场上的全部市场份额,加上可口可乐原有的美汁源果粒橙等果汁饮料品牌,其在中国市场所占据的份额,极有可能会触及《反垄断法》的限制。
汇源果汁为目前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若该交易达成,将成为可口可乐迄今为止在中国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每经记者 李凌霞
朱新礼获利75亿达能暴赚2.9倍
[2008-9-4 2:52]
一手创办汇源果汁并将其推到联交所上市的汇源果汁现任主席朱新礼共持有汇源果汁42.15%股份。按照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12.2港元的收购价格,朱新礼出售其手中全部股份将获得75.53亿港元的收益。
公告显示,在此次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意让汇源继续经营其现有业务。而汇源现任主席朱新礼也已经同意担任汇源的名誉主席。公告称,“汇源及可口可乐公司均将受惠于朱新礼对中国饮料业的深入了解,以及在业内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
汇源果汁另一股东,拥有其22.98%股权的达能集团昨日也发表声明称,他们所拥有的全部股权也将按12.2港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可口可乐。
2006年7月,达能收购该部分股权时的出资额是1.41亿美元,目前这笔交易如能完成,收益可达5.51亿美元,两年时间,达能在汇源的投资增值2.9倍,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赢家。
而另一位“赢家”朱新礼,在财富暴增的同时,面对扑面而来的“出卖民族品牌”的质疑,这位曾将 “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当作目标的企业家,不知会做何感想。 本报综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