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有效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变革根本
:戴欣明
戴欣明按:近来我的一些言论招来一些人的批评,像我的朋友贺承军也加入进来,发表文章《戴欣明兄的脑子被谁洗了?》说:“列位看官,谁能肯定这是同一个人,在紧连着的两天内写的文章?22日的文章挺棒(《地方政府救市加速房地产不景气——地方政府“救市”不当,令谁煎熬?》),23日的文章太臭了(《四大理由需要中国房地产“唱涨”——“唱跌”已穷途末路,“唱涨”正当时》)!从立场到方法到人格,全然不同!如此不同!新经济还是老‘墙头’?!”
这些文章的标题的确可能误导一些人,比如我说完美,应该有人能明白“完美”也是一个阶段,因为会有更加“完美”等待发生。
应该这样说,我的文章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发现经济问题,用经济学的角度解决问题,融汇各个学科提出建议……
下面还是一个似乎还会让一些人感觉我又写了一些自相矛盾的文章。
相比较而言《中国“大救市”堪为最完美的“风暴”》,然而,我们还应更进一步“完美”,因为面对“大救市”,当我们把问题随着层层剥茧,越来越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戴欣明认为这些都要归结到一个结果上——大幅度提高可支配收入!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扩大内需正在与“中国式‘保险’”抗争
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29日在全国31个考区的38个城市同时举行。全国约有77.5万人参加考试。为了能捧上“金饭碗”,虽然招录的淘汰率高达98.7%,但是2009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比2008年度多了13万多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想把自己的未来上个保险。
银行的“保险公司”也将要成了并运作。但这是预警信号,说明未来经济问题可能严重,必须做个“保险”。
9月以来四次降息,而第四次相当于四次、五次的合并,让任何一个人都感觉经济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些都是在为大救市上个“保险”!
虽然我们不能忽略房价下跌对刚性需求的促进作用,但是拯救房地产市场,不是降低房价就能解决问题,可以说房价再降,能卖得起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中国人历来有存钱的意愿。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5年已经突破14万亿元,而目前全国居民存款高达20万亿元,这个数字有增无减。这是居民的保险形式之一。这样存款不消费的原由是“人民币不值钱”,一旦没钱,不知道如何挣钱,还不要谈增加收入!
戴欣明认为,为中国“大救市”上最大的保险是如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提高才是拯救房地产以及拉动内需的最关键因素。
当务之急是深化分配机制,提高中产阶级以及一般阶层的收入,在这个角度上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真正化解危机。
现在的“完美”还停留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上这个阶段,这些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或者说还没有把增加收入放在议事日程上。这次“大救市”的深化如果没有解决如何大幅度增加收入问题,就会导致日本式救市,经历漫长的经济衰退。
■大救市是“就业拉动内需说”,还需深化到提高可支配收入问题
搞建设未尝不可,但是这些钱是被有钱人赚去。
现在的救市还停留在让无数的人就业,也就是“投入拉动内需”加上“就业拉动内需说”,让更多的人有收入,而不是增加收入。戴欣明认为需要进一步落实在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上,也就是在加上一个完美:“增加收入拉动内需”。
连续降息,一方面是节省角度;让居民省钱,另一方面是催生角度;因为存在银行的利息少,迫使人们消费,而唯独发现没有如何让市民挣更多的钱,也就是没有开源计划。
现在看上去投入4万亿,但是会有两个倾向:钱被富裕的人赚走,富裕的人都有房子,二是让更多的人有收入,戴欣明特别指出:是有收入,而不是增加收入。也就是说4万亿还没有落实到能否有效增加可支配收入上。
■单从工资与房价增长速度来看,本应该发生“次贷危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则显示,总体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2002年14.3%,2003年6%—8%,…2002年以来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都在1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CPI的增幅,甚至超过GDP增幅。其中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932元,较上年增长18%,工资无疑“跑赢”了物价。这还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北京市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867元,但有57.4%的职工工资在平均线以下。
日前,《货币战争》宋鸿兵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时,他提到他的观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其中有一个指标是,工资增长3%,房价上涨15%,这势必导致还不起房贷,没有房子的还贷能力也就没有能力还汽车等贷款,次贷危机也就接踵而来。
房价上涨幅度是工资上涨幅度的五倍就已经造成次贷危机,而中国的一线城市房价增幅都远远超过工资增长幅度的五倍。
相关专家表示,我们的工资涨幅计算没有包括灰色收入,以及奖金,所以实际工资涨幅是目前统计的两倍。但是,戴欣明认为:如果从我们是人民币为计算单位,相对美国经济和发展,每年的增长10%是不能计算在内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工资增幅也就是百分之几,或者说我们的房价增幅远远不止五倍,为什么还没有发生“次贷危机”哪?
一方面我们没有美国版本的“次级贷款”,没有他们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但是中国不能有效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很难激活需求,在危机的作用下,以及人文因素的再作用,居民存款大幅度增加,房地产消费却大幅度下滑,导致“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式次贷危机”特征简述,主要的是消费危机
目前4万亿救市,明显不是直接就房地产,可以说在历来救市方案中是“最完美的救市方案”,应该说,政府在逐渐的摸索中知道如何救市了。
美国式次贷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危机——经济衰退。
中国式“大救市”:“金融海啸”影响——出口危机——企业危机——社会问题突出——经济问题严重——(大救市)——拉动内需。
中国式次贷危机:“金融海啸”影响——可支配收入危机——消费危机——社会问题突出——局部金融危机——经济问题严重——企业危机——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缓慢。源头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没有大幅度提高。
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大幅度提高,“中国式次贷危机”必将爆发。表现在如下:
一、房价大幅度下降,刚性需求还是上不来,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一定是有底线的;即使到达底线也还有很多人买不起。
二、消费上不去不是因为现在手里没钱,而是不知道未来的钱在哪里。加重观望情绪。
三、二线城市房地产出现断供,由于二线城市经济依赖房地产的程度远远高于一线城市,房地产问题就是城市经济问题。城市问题衍生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导致经济危机加剧。
四、贫富分化更为严重,由于“大救市”效应,会让有钱人更有钱,没钱人更没钱。
五、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促使银行保险出台,现在已经有“银行保险”。上海银监局发布的一季度房地产信贷运行分析报告就已经称,上海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已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55.2%,达到房地产贷款的高风险点。到现在,房地产问题只是有增无减;炒房者解套无期,置业者资不抵债增多,不良贷款继续攀升。
六、开发商倒闭超过50%,特别是大房企倒闭,将引发行业危机。进而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拖慢经济变革速度。
七、引发更多社会问题,可以简单地从新闻报道上就能看出,因为这些年新闻的透明度基本一致,但是社会问题“出现”却大幅度上升……
……
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如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入手这样的逆向思维上下大力气。可以说我们的“大救市”在“顺向思维”上堪称完美,但在“逆向思维”上还有待加强。
■“大救市”要确立关键衡量指标,不提高可支配收入,降房价没用
随着4万亿救市资金趋向的明朗化,中国新一轮拉动内需的变革彭涛汹涌地来了,戴欣明也在11月14日发表《中国“大救市”堪为最完美的“风暴”——中西医疗法相结合,药到病除》并在文中提到:“我们的‘经济困境’不是房地产本身造成,而是以前的政策出了问题,这样让更多的钱流入楼市,进而造成楼市泡沫,这同其它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没有美国的‘次贷’。
现在的救市方案不是一下子可以解决问题,一定需要时间。“‘间接救市论’实际上是手术治疗,切除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肿瘤,而量化‘救市’实际上是中药2-3付;2-3年,西药是立竿见影的实施与执行。这场‘大救市’如同专家会诊,为中国经济开了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的同时,房地产问题也就药到病除。”但是还需要深度调理与巩固。
戴欣明同时也提到:“还有九个方面需要完善”。而能否完善,并让救市结果最终落实到一个最关键的指标上,那就是能否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戴欣明一直认为:房价本身多少没有实质意义,“直接降房价,反弹的机会越大,暴涨的可能性越大。”而目前我们的“大救市”计划中一直还没有涉及如何大幅度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这是中国长期以来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避免我们的“大救市”重蹈日本以及泰国救市的覆辙。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