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不能将反对转基因的观点视为伪科学
在科学面前我们应 保持谦卑的姿态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2010年02月10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最近,农业部为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在报道这一新闻时,援引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主席的话,认为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
但是,在中国国内对这一决策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农业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公开颁发证书,说明中国政府对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安全具有足够的信心;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西方一些国家禁止转基因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似乎有些操之过急。极个别评论者认为,允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危及中国人的身体健康,中国政府应当慎之又慎。
坦率地说,普通民众对这个关乎个人健康安全的话题缺乏足够的发言权。现代生物科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进行科学论证,必须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普通消费者只是出于本能感到担忧,他们不可能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辨别是非,得出科学的结论。
当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在学术界似乎没有定论。一些国家之所以不批准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出于食品安全考虑。在这个问题上稍有差池,就会危及到亿万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无论是科学工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保持谦卑的心态,不能以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为科学赌注。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转基因技术应用到食品生产中,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减少了病虫害。但是,基因生物技术作用到人体之后,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还需要人们长期观察。在生物医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化学药品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这虽然是科学发展不可避免的悲剧,但是,在我国已经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不宜匆忙扩大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面积。政府应当逐步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加大对生物基因技术研究的投入,不断深入分析各种变量,反复测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效果,确保转基因食品的消费万无一失。
假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那么,政府不妨搁置争议,放弃大规模推广和进口计划,允许我国的研究机构在特定的区域进行反复试验,这样做既可以推动我国生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未来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推广打下基础,同时又可以避免出现安全灾难。
笔者认为,不能将反对者提出的观点视为伪科学,更不能以行政裁决的方式对科学问题作出判断。科技工不能把对科学的虔诚态度转化为偏执狂,更不能动辄排斥异己,党同伐异。科学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态度,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在一个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不应当把公民作为实验品。在尚未完全掌握转基因食品基本属性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农业部在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同时,成立专门的实验室,紧密跟踪转基因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仔细记录转基因食品的实际效用。决不能把少数科技工的观点作为标准,大面积推广转基因食品,也不能在批准市场准入之后,疏于监管,从而使转基因食品在我国泛滥成灾。
笔者的观点是,在涉及公众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农业部应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小规模的实验,小心求证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这不是单纯的“有罪推定”,也不是盲目相信一些西方政府的决定,而是本着对于中国居民健康负责的态度,从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入手,深入分析转基因食品的作用机理,从而获取更多的权威数据和衍生技术成果。按照现代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在涉及公众基本健康和安全利益方面,公众有知情权。因此,农业部应当规定所有的转基因食品都必须明确标明“转基因食品”的字样,从而使消费者能够行使自己的选择权。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