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严重忽悠人的几个经济理论(2)
具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可谓是当下最走红的经济学者。他的大江南北的演讲、《郎咸平说...》书的风靡,大有中国经济只有此评说之势!应该说,多数人是冲着郎咸平的公司治理与财务专家名声而来的,当年“郎顾之争”中的郎咸平也确是在内地赢得了不少的钦偑。但近年来,为迎合听众,常常以耸人听闻的词语,语不惊人誓不休之气势,也开始了大量的忽悠。客观地说,郎的专业长处在微观经济学方面,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并不在行。但一般人们的思维惯性是,当你在财务专家方面体现真理时,往往也将你所有的忽悠也信以为真。我们可以从郎大量的演讲和书中,随便拮几个论点来分析一下,就可看到其忽悠的厉害。如:“印钱”通胀论、股市泡沫论、“6+1”理论,等等。
“印钱”通胀论
“印钱”是否引起通胀?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不那么简单的问题。在我的《货币迷局》一书中,“印钱”是需要加以区分的。如:是“印”投资货币,还是“印”消费货币。央行的货币发行窗口也是有讲究的,是从货币调节窗口发行出来,还是从财政(债券、赤字)窗口发行出来?商业银行信贷的增加,是进入实体经济中运行,还是在虚拟经济体中运行?社会总的供需平衡状况,是供大于需,还是需大于供?不同的情况,增量货币运行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例如,如果货币投资过多,加大了产能过剩,物价就不是上涨而是下跌。因此,“印钱”与通胀的关系并不是象郎咸平所说的那种1+1=2的简单关系,具体情况需要将其放到经济运行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能得出结论。西方货币主义理论就是货币投放多了就必须通胀,因此郎咸平也就跟着用西方的货币主义的这些忽悠作这样简单的断言。当然,2009年实际已证明郎及一伙与他相同观念的人理论的失败,郎本人现在也已将“通胀”改为“滞胀”,但基本观念并没有变,郎仍然在继续忽悠。
当然以前由于理论上的残缺,人们习惯了西方货币主义的思想方法这也难怪。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有关货币理论还只有我的《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一书,才提供了现实货币的真正运行原理,从而为将货币放到实体经济中进行这种详细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西方货币主义观念在有些西方留学背景的人那里,往往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通过各种忽悠来愚弄大众。这不,即使2009年实际上并没有发生通胀,被忽悠多了,就连国家的货币政策竟然也被忽悠出一个“管理通胀预期”来。
股市泡沫论
郎咸平有“四大泡沫”理论,“股市泡沫论”与其他人是有些不同的。例如,他的“股市泡沫论”既包含有“信贷增加就必然会引起股市泡沫”,也包含有“股市涨就是泡沫”的说法;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他的“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论。
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利润为原则的经济。资本是进入股市还是进入实体经济,他的唯一选择的原则是利润。当股市风险投资利润率大于实体经济投资利润率时,资本自然会选择进入股市,反之则进入实业投资。当实体经济因过多投资过少消费产生产能过剩时,资本利润率降低,这时,如果股市投资能有比实业投资更高利润率时,投资资金在利润原则支配下才会进入股市;当股市投资也同样难于获利时,投资资金就会成为过剩的资金停留在银行,并不一定会进入股市。因此,“营商环境恶化”在这里就不一定会“致使股市泡沫”。郎在这里将“营商环境恶化”与“股市泡沫”联系在一起,首先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既使投资资金进入了股市,就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一定是泡沫了?也是不一定。有二点郎继续在犯错误:
①当2008年股市跌到1664点时,如果继续下跌,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发生更大的灾难,如果这时资金进入股市,就是挽救经济(此经济学原理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六章第二节有论述),怎么能说投资资金进了股市就是泡沫了?即使是现在的股指3000点,投资资金进来也决不能说成就是泡沫。不会时间地点,不作具体分析,通通概称为泡沫,不能说郎对股市没有仇。
②股市上涨了,即使涨得高些,也不能概之于泡沫的。这里也会分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股市上涨,由此产生财富效应。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会使社会消费需求增加,引起实体经济的投资利润增加,“营商环境”变好,而此时的股市,则因投资货币进入过多,股市上涨过多从而引起投机收益下降;这一增一减又会引起投资资金从股市退出转而投资实体经济。在一个良好的股市条件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有自激平衡与相互促进的作用的(引自《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九章第四节)。当然,这里还涉及到货币运行机制、“货币放大”规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第四章、第九章理论作支持。但不管怎么说,也决不象郎咸平所说的那样,股市上涨了就不好,就斥之于泡沫那样简单的。
“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不仅是从理论上说不通,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例如,如果我们说2007年是因为营商环境恶化了,才致使的股市的大涨至6200点,那么2008年的“营商环境恶化”比之2007年应该是有过而不及,全国中小企业在上半年内就倒闭了600多万家。按照“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理论,为何股市在2008年不仅不涨,反而下跌至1664点呢?可见,“营商环境恶化”与“股市泡沫”或许是有些联系,但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当然,忽悠人的理论之忽悠所在,就是善于玩弄似是而非,将相对说成绝对,将偶然说成必然。
投资过剩,消费不足,此乃资本主义的恶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乃是一个经常发生的过程,是个常态。在当代经济过程中,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些许缓和,正是依靠股市与实体经济存在这种自激平衡作用,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的“营商环境恶化”才会“致使的股市泡沫”这样的问题,更不能说只要股市涨了就是泡沫这样违反常识的命题。郎咸平先生将“营商环境恶化致使股市泡沫” 这样违反常识的命题当作“天才”的发现到处忽悠,实在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
“6+1”理论
“6+1”理论应该是郎咸平最得意的理论,也是曾经受到一些人赞赏、受到一些人欢迎的理论,但同样也是最为忽悠、似是而非的理论。
我国之所以处于制造业这种产业链的低端,这是由于我国本来就是从代工做起,在开始的阶段除了低价劳动力外什么也没有,而低价劳动力不仅国内过剩,全世界也是处于过剩状态。过剩就会不值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之所以能做6+1中的6,是由于西方国家早已走过了资本自由竞争阶段而进入到了资本集中、行业相对垄断的阶段,金融资本垄断的阶段。在发达国家,那怕这种垄断仅仅是相对的、区域性的,但相对国内企业来说,至今也还带有绝对垄断的性质。当国内企业通过资本积累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后,固然应该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以做大做强,但产业链的整合必然是一个打破原有垄断的过程,如果不打破发达国家原有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垄断,即使在国内做6+1又能怎么样?没有产业的,或行业的、区域性的、或专利技术性的垄断,6+1的全链条企业同样由于激烈的竞争而难于赚钱。因为,市场经济在竞争中的资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是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如果连平均利润还得不到,那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在国内还存在竞次的环境。任何企业要想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决定的因素并不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做6还是做1。如果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垄断地位,或者某单个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即使这家企业不做6而单做这个1,同样也可获得超额利润。以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为例:两拓、淡水河谷已提出涨价100%,想涨就涨啊!他们不就是仅做铁矿石生产这个1吗?相对于宝钢的全链条产业性的企业,铁矿石生产商就是个1,宝钢做6又怎么样?
因此,一般地说,产业链整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路子,或者也可能是获得垄断优势的一条路子,但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本质并不在于是否6+1。获得超额利润的本质在于垄断。
对中国来说,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要做到6+1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多数企业根本不可能做得到。为什么?因为中国企业以轻工日用产品为主,需要有零售网,而国外的批发零售企业在发达国家集中度已经较高。国内的生产企业对销售渠道就无法完成整合。如果拿一个根本做不到的东西到处鼓吹,除了忽悠还是忽悠。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既使是做制造业这个1,在垄断方面下功夫,却会是另一番天地。例如,我国稀土产业,过去全国大大小小企业几千家竞次出口,因此才有黄金卖到黄土价。近二年来国家决心整顿市场,行业集中、保护性开采资源,稀土的出口价才获得些许提高。这就是垄断在产品出口方面的运用。
出口产品要想获得超额利润,只有在集中与垄断的行业才有可能。我国出口企业今后也必将会发生一个行业集中与整合的过程。也就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也正是郎咸平先生所说的“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的过程。看来郎先生的理论不光是没有一点用处,而且还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仅是6+1的理论一点用都没有,而且,必然发生的行业集中与整合,就会造成被整合的企业“营商环境恶化”,或者说,郎咸平先生所追求的6+1整合目标本身,就是造成企业“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的原因。郎咸平先生的6+1理论与“企业营商环境恶化”理论不仅是毫无用处,更是自相矛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